学生会,加入还是退出?

2022-02-10 17:12向诗雨
视野 2022年23期
关键词:学生会社工学生

/向诗雨

10月,各大高校学生会如火如荼的招新工作尘埃落定,一批新成员将正式开启他们在大学学生会的旅程。

“新人”的到来往往引发“旧人”的思考,各大高校的学长学姐们纷纷“现身说法”。“大学学生会是干什么的?”“进学生会有什么用?”“我为什么劝你别加入学生会?”“大学学生会乌烟瘴气,为何学生还趋之若鹜?”诸如此类有关大学学生会的讨论总是周期性地占据着新学期的大学生话题榜前列。

你也许听过不少关于学生会的流言蜚语,但大学学生会究竟是何种存在?让我们将时间尺度拉长至它诞生之初,一起回顾学生会百年的坎坷发展之路。让刚成年的大学生当家作主,会发生什么?这一青年组织又如何在不断试错中成长成熟?

“缩微官场”?

2021年8月,一段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干部“大姐大”式查寝视频曝光,引发争议。

视频中,五名女学生干部簇拥着一位“生活女工部部长”大摇大摆走进女生宿舍查寝。六人清一色身着黑色西服套装,胸前别着工牌,高跟鞋戳在地板上发出响亮的撞击声。被查寝的学妹们依次列队,低眉颔首,不敢作声。

“以后看清我们六个的脸,看好我们的工牌,除了我们六个,谁管你们都不好使,明白吗?”一名女子随即出列介绍她们所谓的“领导”,并命令学妹们“叫学姐”。“挺会挂的啊,都挂这儿了,晾衣架给你们是干吗的?”“每天,窗台上的八个壶给我摆齐刷的。”一番连珠炮般的教训后,“大姐大”们退出了寝室。

全程不到两分钟的查寝,如龙卷风过境般迅猛,像极了黑社会大哥给各个堂口开会,嚣张的气焰与“社会气”令人结舌。一时间,网上劝退学生会的声音此起彼伏,许多不可言说的隐秘角落也被一一摆上台面。

豆瓣上名为“超大杯水果茶”的网友表示,自己在学生会就像一个干活的苦力,干得不好还要挨骂,申请退出却被威胁取消评优资格,甚至通报批评。曾有另一位网友在知乎匿名吐槽在学生会的遭遇,称自己因学生会事务过多影响学习而申请退部,副部长们表示了理解与尊重,谁知自己却在凌晨遭到部门“领导”的网暴。

“垃圾”“做事差”“爱抱怨”“情商低”,夹杂着各种脏话的辱骂劈头盖脸砸来,再加上身边的人对此事议论纷纷,文章作者一度萌生吞下安眠药的想法,试图以死自证清白。

早在2016年,新华每日电讯就在社评《学生会不应是“缩微官场”》中提到,据媒体报道,如今很多学生干部满嘴空话套话,经常在校园内“视察工作”,喜欢把参加活动说成“出席”,甚至“跑官要官”……官场生态中最受诟病的一些陋习,正在学生干部群体中蔓延。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陈伟等人,都曾公开批评“学生官场怪状”,甚至称“大学学生会已成藏污纳垢之地”。

学生会PK教授会

对比近年来的学生会乱象,百年前的学生会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在“五四”运动爱国、民主、科学的洪流之中,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学生会组织诞生于清华大学,主要活动是领导清华学生投入反帝爱国运动。正是“五四”运动对北京学界的冲击,使得中国大学生同在京各大高校紧密联络,以壮大北京学界的力量。

学生会属于学生参与大学自治的一种形式。在民国教育史上,学生会是颇有斗争性的一支力量。学生会与教授会的争斗十分常见,更有学生驱逐校长的情况。

以当时的私立南开大学为例,学校起初并没有学生会组织,一些学生不愿再受舍监管理,以独立自主、试行民主为由,提出成立学生会,时任校长张伯苓认为学生自律自治是好事,同意试行学生自治。不久,一名前学生会召集人在《南开周刊》发表文章《轮回教育》,公然批评当时的大学教授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照念笔记,引发了轩然大波。学校甚至因此停课,陷入停顿僵持的局面。最终以张伯苓校长中立的冷处理结束了这场争端。

再联想到去年大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北大学生会,无论是街头上演活报剧,讽刺新文化反对者,还是毅然罢课、示威游行,都不在话下,进步学生中的激进代表进出监狱也不罕见。

彼时,学生会无疑是大学生中最先锋、摩登的青年力量代名词。

层级分明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高校学生会组织也随之变迁。相比乱世中那个血气方刚,一言不合就驱逐校长的学生组织,如今学生会的主要角色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从身心健康、社会融入、学业发展、权益维护等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各高校的学生会并非完全独立,彼此隔绝,而是与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和校内各院(系)的学生会都有着密切联系。全国学联实行团体会员制,凡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承认其章程的均可成为会员。例如北京大学学生会、清华大学学生会,都是学联的一员。

通常情况下,对于全国学联,高校学生会与其是会员关系;对于各院(系)学生会组织,高校的校级学生会则与其是指导关系。

进一步聚焦,一所高校的学生会内部往往有着严密的等级设置,以主席团为领导核心,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常见的组织架构是由一名主席与若干名副主席构成主席团,在主席团之下设置办公室、学习部、外联部、宣传部、生活部、文艺部等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保证学生会工作的正常运转。

清晰的层级结构意味着相应的职责,但是在部分人眼中,它还代表着不同程度的地位和话语权,甚至是对“新人”的支配权。

2018年10月,成都某高校学生在微信群里因为@学生会主席询问开会时间并称呼为“学长”而被斥责“学长是你叫的吗”“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2018年11月,江苏某高校学生因在群内回复学生干部“哈哈哈”三字,被要求“不给一个理由”就罚写400字检讨……学生会中颐指气使的“学生官”屡见不鲜。

面对公共舆论中不断出现的学生会乱象,2018年10月6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1所高校的学生会、研究生会联合发起《学生会、研究生会干部自律公约》倡议,号召广大学生会、研究生会成员牢记学生本色,永葆理想情怀,保持务实作风,摒弃庸俗习气,坚守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彰显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组织风貌。

2019年10月,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启动新一轮高校学生会改革,印发了《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支持和引导学生会组织更好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一系列自省改革中,学生会也在不断成长和完善。

“不可能三角”

经济学中有个“不可能三角”理论,有人戏谑地将其改编为高校版“不可能三角”,即一般而言,大学生不可能同时在学业、(校内)社工、休息这三者中保持高质量的平衡。也就是说,选择了学生会工作,基本意味着对学业成绩或休息时间的适当舍弃。社工能与学业和休息三足鼎立,也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学生会等校内社工组织工作经历的高度重视。

曾有媒体报道,山东泰安某高校一名大一学生为顺利进入学生会,给学院老师送礼,请学长吃饭,前后花费两千多元。这位学生表示自己曾在高中担任班长,从中享受到不少“优待”。进入大学,一听说学院学生会要纳新,便早早开始准备。听说对手们“各有特长,竞争很激烈”,为突出重围进入学生会,他接受了一位学生会学长的“指点”,想出送礼和请吃饭的办法。

在学生会中,身处越高的职位,往往就意味着越丰富的机会与越强大的人脉资源。部分高校的学生会自带评奖评优名额,比起在上百人的院系范围内竞争三至五个奖学金名额,学生会部长及以上职务的同学往往能直接通过组织推荐,获得学生会自带名额,评奖评优的闯关难度直线下降。

学生组织相对封闭,自带神秘滤镜,也是因此,网上甚至流传出各种夸张说法,比如,“清华、北大的学生会主席是正厅级待遇”。

事实上,任何学校的学生会主席都不具备行政职级。但是,身处这一职务,特别是名校的学生代表,在学生工作中会接触到更广泛的人脉和事务,这个过程中更容易收获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对有志从政的年轻人来说,是条开阔眼界、成长学习的重要途径。

不少名人都曾有过学生会干部的经历。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马云,就曾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还是杭州恢复学联后的第一届主席。那时,他们在学校组织了十大歌星评选活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选秀活动。为帮助困难同学,学生会还组织了几百位同学参加火车春运,勤工俭学。马云的一位大学同学曾发文感慨:“今天马云的成就,充满当年的影子和烙印。”

寻找新的可能

近几年,尽管对学生会的“劝退”声不小,但“劝入”学生会的理由依然有市场。

北京某985高校统计发现,近三年,参与校内社会工作的学生人数下降为原来的2/3。人员数量减少的背后,一方面是2019年以来全国范围内高校学生会改革的成效,提高效能,去掉冗长部门,另一方面则在于广大学生的理性考量——更精简的人员队伍也意味着更强的凝聚力、更高的工作效率与更深的个人参与度。

在北京一所知名985大学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的徐菲表示,加入学生会三年以来,繁杂的事务侵占她很多个人时间,经常有种无力感。比如刚在食堂打好饭坐下,偏偏这时收到立刻修改推送的消息,或是正与好友玩得尽兴,却不得不提前离场,飞奔回学校参加大大小小的例会。

“想逃跑的念头不是没有过,但中途退出几乎等于断送自己在校内社工圈的风评。有时候出于起码的责任感,还是坚持下来了。”

她所在的学生会风气相对和谐,每一次精心策划和成功举办活动后,成就感和同学们的赞扬带来的满足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困扰她的无力感。

从干事一步步成为部长,徐菲对学生会工作的理解也随之转变:“社工是一门艺术,做社工的人不一定总在搞艺术,也可能‘被艺术搞’。或许就是这样酸甜苦辣交加着,人慢慢就成长了。”

诟病也好,赞颂也罢,无论是否登上这趟列车,新一轮学生会的旅程都已拉开帷幕。沿途滋味因人而异,影响旅途体验的因素众多,包括高校的综合实力、学生会的内部风气、指导老师的工作风格、个人的性格与志趣等。

某种意义上,大学学生会就如整个社会的微缩模型,每一次选择都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正如进与退、成与败的二分法构建不出生活的全部,彻头彻尾的肯定或否定也不是对大学学生会的公正评价。

在“过来人”的经验“轰炸”之余,不妨还是闭上双眼,再听一听自己内心的答案。也许跳出了“不可能三角”的视野,你能排列组合出最适合自己的那种可能。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菲为化名)

猜你喜欢
学生会社工学生
青春社工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学生写话
社工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构建及运行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