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阴论治消渴病

2022-02-10 14:35高宗磊方燕旎陈登景张颖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肝木厥阴太阴

高宗磊,方燕旎,陈登景,张颖

1.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 曲靖 655000;2.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云南 普洱 665000;3.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医医院内一科,河北 唐山 0633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作为多发的慢性病之一,每年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目前约有1.4亿,这一数字足以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且2型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其口干、多饮、多尿、形体消瘦的临床表现不够典型,极易被忽视或误诊,只是在体检中偶然被发现。因此及时发现本病证,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治疗,显得尤为关键。糖尿病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也称为“脾瘅”“消瘅”“消渴”等,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滋阴生津”为主要治疗法则,但验之于临床则疗效不尽如人意,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保健药品的滥用,致使消渴病患者以三阴病为多见,本研究从肝、脾、肾三脏辨证入手,运用温肾、运脾、疏肝之法,从三阴辨治消渴病每获良效,现报道如下。

1 辨三阴虚实乃消渴病之本源

《黄帝内经》对该病名首次记载,并有“消瘅”“消中”“脾消”之论述;其病因病机,《灵枢》中说:“肾脆则善病消瘅”,已经指出肾脏虚衰是致病的原因之一,张仲景认为,少阴肾阳亏虚为消渴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用温肾之法来对消渴病进行论治首次出现;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指出,从少阴肾论治为治消之要义,治疗中必须运用温阳补肾来化生津液,阐述了温阳补肾在消渴病论治中的重要性[2]。

《圣济总录》:“消痰者,膏粱之疾病……积为脾痰……实乃为消中……”,指出了消渴病与太阴脾脏的相关性,太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三阴统于太阴,喜燥恶湿,体阴用阳,均赖脾阳之转输运化。相关学者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水谷生化之源,其运化失司,脾不散精,机体积聚,逐渐形成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进一步影响了机体的正常代谢,进一步导致了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地发生[3]。中医“太阴脾脏”的广义角度为现代医学的脾脏与胰腺,中医学认为:人体摄入的食物,经脾运化为水谷精微,因此脾在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消渴病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易饥,与太阴脾脏得功能失职表现相符,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消渴病的主要病理环节为胰腺的胰岛细胞功能异常引起[5]。由此可见,太阴脾脏在消渴病地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素灵微蕴·消渴解》中云:“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特别指出:“厥阴风木能生阳火而烁阴液,脏躁无液,则消渴生矣。以上皆指出厥阴肝木和消渴的关系比较密切。郑钦安《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言:“消渴症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正如《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乎疏泄,食之入胃,肝木疏泄而助水谷化气血”。若情志不畅,厥阴肝木之气失于疏泄,肝木横逆犯脾,脾运化失职,气血水谷精微无法布散周身,则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纳差、烦躁易怒;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横逆犯胃,胃火偏亢,则消谷善饥、口干、口苦。现代医学认为,肝酶地合成、糖原等物质参与了人体的糖代谢过程,肝功能异常可进一步导致糖尿病地发生[6-7]。这些论述均是从厥阴肝木论治消渴病的理论基础。

少阴肾水不温,失于温煦致使肾脏的气化、固涩功能失职而致精微不固,出现昼夜小便频数;太阴脾土为机体气血生化之本,脾脏运化失职,精不布散,形成痰浊、瘀血病理产物,机体代谢出现功能紊乱,进一步导致了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厥阴肝木郁而失于疏泄,横犯中焦脾胃,致脾升胃降失职出现神疲乏力、纳差、形体消瘦、消谷善饥等症状,综上所述,消渴病之病机,源于少阴肾水寒、太阴脾土壅、厥阴肝木郁。

2 温肾运脾疏肝为施治的关键

2.1 少阴消渴病的辨治,应重温肾水

近代医家治疗糖尿病当注重标本兼治,在温肾水的基础上佐以健脾土加减化裁,常用基本方: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化裁,制附子先煎20 g、干姜20 g、白术15 g、桂枝9 g、党参12 g、甘草6 g、白芍12 g、茯苓20 g、苍术12 g、黄芪30 g、仙灵脾20 g、丹参15 g,方中附子理中汤以温肾健脾,附子合干姜温肾阳化津气,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甘草调和诸药,加之桂枝温补中焦;真武汤方中用附子、茯苓温阳化气、健脾利水,黄芪补虚和中,白芍柔肝敛阴,丹参活血通络,两方加减,先后天得以温煦,阳生阴长[7]。肾阳乃一身之元阳,肾阳不足则失于温煦,肾脏的蒸腾气化功能不足则小便清长、频数,腰膝酸软无力、形体恶寒怕冷;素体肥胖,饮食不以节制,脾阳受损,脾运失职则津液不布则口干、口中黏腻、喜饮温水,气血不布则乏力、头昏,舌暗淡苔白滑,脉沉细结合症状,四诊合参均为脾肾阳虚之象。相关研究中岳美中认为:糖尿病病久,阴液亏损,进一步阴损及阳而出现阴阳两虚或肾阳虚衰之象,常用金匮肾气丸或鹿茸丸温补肾阳[8]。现代医家熊学军、刘志霞教授等皆指出消渴病的根本原因是少阴肾脏阳气亏虚,采取温肾阳的方法治疗消渴病疗效显著,药理学研究发现温肾阳药物对消渴病的防治有很大意义[9]。现代研究表明肾虚与垂体-肾上腺轴、胰岛素抵抗有关,以上均说明少阴肾脏功能不足为糖尿病的发病本质[10-12]。

2.2 太阴消渴病的辨治,应重运脾土

梁幼雅等[11]亦认为脾运失职为消渴的重要发病原因,在临床治疗中针对脾虚气滞型,自拟健脾汤加减:太子参20 g,白术20 g、茯苓30 g、砂仁12 g(后下)补骨脂10 g、山茱萸12 g、续断12 g、杜仲12 g、葛根12 g、龙骨20 g、牡蛎20 g、鸡内金12 g,方中太子参益气养阴,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葛根生津止渴,山茱萸、龙骨、牡蛎合用加强固涩敛汗之功;杜仲、续断滋补肝肾;针对肝郁症状,辅以疏肝理气之佛山、香附;平素偏好肥甘厚味,可酿生湿热,致脾虚运化失司,脾虚升清失职,水谷精微则无法输布全身,则现口干、口苦、多饮、口中黏腻;脾失运化,气血乏源,不能达于全身,则乏力、纳差;刘琼等[13]研究认为,脾胃为消渴病发生的关键,在临床治疗中,治疗脾虚气滞型消渴病用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临床疗效显著,邓小敏等[14]治疗消渴病,总结出脾肾亏虚型、脾气不足型、以及湿热蕴脾3种分型,并对此进行辨证论治治疗;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健脾类中药可能具有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的作用,且能刺激机体胰岛素分泌,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15]。

2.3 厥阴消渴病的辨治,应重达肝木

高绍芳等[16]认为情绪不畅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诱发糖代谢紊乱,进而导致糖尿病地发生,在临床治疗中针对肝郁气滞型方用柴胡舒肝散合生脉饮加减,具体药物:太子参20 g,柴胡10 g,五味子6 g,炒枳实10 g,麦冬15 g,黄连10 g,川芎15 g,香附12 g,佛手12 g,白芍30 g,茯苓30 g,竹茹10 g,方中柴胡疏肝理气,白芍柔肝敛阴,川芎疏肝理气;佛手、香附疏肝解郁,茯苓健脾利水祛湿,太子参、五味子、麦冬益气养阴,黄连、竹茹清热泻火,消渴病患者,大多存在情绪焦虑或低落等表现,情绪低落,肝郁化火者,现口干、口苦、口渴症状,肝气犯胃,胃中燥热,胃失合降则消谷善饥,加之肾阴受损,固涩失职,出现小便昼夜频数等症状;相关学者在《思考中医》中指出消渴病的形成病根在厥阴肝木上,应从厥阴肝经论治[17-18]。四川名医宋鹭冰认为甲肝木得畅达在于乙木的温,故温乙木以舒畅气机非常重要。王智明等[17]认为肝肾同源,情绪不畅,肝木失于疏泄,郁而化火则肝火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上、中、下三消”俱现,故从厥阴肝经论治消渴病更能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多运用疏肝解郁方法治疗消渴病,在改善症状、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减轻高糖毒性等方面疗效显著[19-20]。长期过度的情志不畅或焦虑烦躁,致使肝气不舒,脏腑功能失职则可进一步导致消渴病地发生和发展。

3 小结

消渴病初期出现口干、多饮、多尿症状,当谨慎用人参、白虎、知柏之类,以免治标害本。消渴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用苦寒、甘寒易虚化、寒化,进一步转为太阴,危及后天之本。一旦出现食少便溏,必将转为下消,先后天之本俱受损,久病不愈,最后殃及三阴,本虚标实之象逐渐呈现,后期并发症顽固且难以控制,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治疗及并发症控制等方面正进行着不断探索,但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手段。故通过对三阴论治消渴病的探讨,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消渴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肝木厥阴太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