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助学系统 落实语文要素

2022-02-13 11:42章孝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教材小学语文

章孝丽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助学系统从单元导语、课文提示、课后习题等方面助学助教,致力于语文要素的落实,致力于学生素养的提升。本文解读了助学系统三大板块的作用与功能,阐述了借力助学系统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助学系统 语文要素

“助学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设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有一套“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文教学提示、课后習题等,其内容集中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整体设计意图,直指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落实。因此,只有用好助学系统,才能更高效地实施教学,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关注单元导语 明确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人文主题为一条明线,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单元内容,同时将小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以语文要素的形式系统地编排在教材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明确提示着本单元能力训练点。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单元导语,读懂单元导语,以明确和落实语文要素。

(一)整体梳理

拿到一本新书,首先要做的是对整本书内容以及语文要素的梳理,建立学期教学目标体系。统编教材每一册都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人文主题和一个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训练点呈螺旋式上升。以六年级上册结构安排为例:

围绕每个人文主题,有3~5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细化成一个个分散的训练点。每一篇课文又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从精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从学方法、练方法再到运用方法。而这些语文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如关于想象,六年级的要求是“借助语言展开想象”,二年级的要求是“读句子想象画面”,三年级的要求是“试着一边读一遍想象”等等,逐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整体把握,联系不同学段。

(二)单元细读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单元导读页。从序列上看,它排在单元之首,是我们进行单元教学时首先要重视和解读的内容,它图文并茂地告知读者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提领整个单元的目标任务,是单元教学分析与设计的依据。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读页的醒目位置有这样一句话:“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是人文主题,明确了本单元内容为革命传统教育。“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是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在体会情感的同时,品悟文章如何点与面相结合描写场面,掌握这一写作技能,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读懂了单元导语,我们就明确了本单元教与学的任务,从目标上进行了定位,同时也为学习方向进行了导航。

二、关注课文提示,构建学习路径

具体教学中如何一步步落实语文要素呢?文中助学提示无处不在,如:课文导读、资料袋、阅读链接、批注、注释等,它们在疑难困惑处或引领,或点拨,或示范,或补充。读懂了这些提示,就找到了落实语文要素的路径。

(一)导语引路

课文导语经常出现在略读课文以及阅读策略课文里。略读课文是自读篇目,需要适度的帮扶和方法提示。阅读策略课文则指向阅读方法的习得,要教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方法。这些导语用简洁的语言告知教者本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告诉读者如何去落实学习任务,按照它指引的方向,我们就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例如:

9.竹 节 人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就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人物,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阅读目的不同,关注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就会有所不同。”这是在告诉我们要借助这篇课文学会有目的地阅读。根据“写玩具制作指南”“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你会怎么读这篇文章?这是在指引学生按图索骥,自主选择一个阅读目的,去文中找寻答案,即“读课文—选目的—找内容”,这是学习流程的提示。

(二)批注示例

统编教材中有一些课文页面排版比较特殊,会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处有文本批注,批注的内容既有内容的解读,也有学习方法的提炼,还有思维的过程展示。同时,这一空白处也留给小读者仿照着这些批注进行解读,留下自己阅读的痕迹。例如:

*如此精湛的工艺,几千年前的工匠们是怎么实现的呢?

*这难道是巧合吗?

*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附近?

*这些船可能会有哪些用途呢?

这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的批注。这篇非连续性文本介绍了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神奇之处,边上的批注都是针对课文内容的疑问,文末还有一个“泡泡”语:我能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这就是在引导读者仿照作者去提出疑问,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推测并写下自己的答案。

(三)链接拓展

课文后经常会出现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链接,有资料袋补充,有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要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

资料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这是七律诗《长征》的课后资料袋。那段革命岁月远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如何去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无限喜悦之情呢?这段资料以简练的语言补充了课文叙述的历史事件,为情感体验与要素落实起到了桥梁作用。

三、关注课后习题,巩固落实要素

每篇课文课后习题都独具匠心地围绕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出题,呈现形式灵活多样,感情朗读、思考理解、品读感悟、读写结合……或读、或写、或圈画、或交流、或講述,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进行能力训练。读懂了编者意图,吃透习题,用好习题,就能助力语文要素的落实。

(一)提炼要点

课后习题既有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同时结合具体课文进行能力训练,在回顾内容、对比发现、品读感悟中无痕地进行语文要素的落实与巩固。它往往以大问题的形式呈现,可以说,把握了课后习题,就把握了教学重难点。例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这是微型小说《桥》的课后习题。第1点:在读中体会情感,感受短句表达的好处——这是对人文主题的落实。第2、3点分别是:这是怎样的老支书?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这篇课文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情节和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显然,这两题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在学文中或者学文后,结合习题进行思考,必然能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二)提升能力

课后习题同时关注能力训练与提升。“选做”题往往是指向课后阅读的,让学生自主找阅读材料,将课堂上学习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些选做题的要求别有深意。例如:

选做

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这一选做题对应的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学生已经品读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感受了人物的思维过程。“选做”则是让学生课后继续主题阅读,寻找同样讲述以弱胜强的故事,在读中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感受智慧的火花。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训练了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关注助学系统,挖掘其价值,发挥其作用,让它助力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助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教材小学语文
教材精读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