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新路径研究

2022-02-13 19:26钟荣丙
长江技术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都市发展

钟荣丙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湖南 株洲 412008)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总面积为1.89万km2,包括:长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区和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1]。2022年6月,湖南省出台《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6年)》,全力推进都市圈建设,将快速提升长株潭都市圈竞争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1 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新成就

1.1 发展模式全面变“绿”

一是完善两型发展机制。率先建立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两型标准体系、两型示范创建、两型采购、城乡环境同治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为全省、全国提供了经验,颁布实施了《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等20多项法规规章。二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长株潭入围全国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长株潭三市中心城区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均达到50%以上。三是打造低碳交通体系。出台了《关于推进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意见》,在长株潭三市城区公交车、出租车全面实现清洁化、新能源化。

1.2 产业结构全面变优

一是做“加法”,拓展低碳产业发展空间。注重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产业全面升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二是做“减法”,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注重从“黑色”向“绿色”转变,提高产业准入绿色门槛,坚持严控“两高一资”行业,淘汰落后产能。

1.3 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一是长株潭三市生态环境得到了同步改善。长沙市荣获联合国“全球绿色城市”,株洲市成功摘除“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湘潭市被评为“全国污染减排与协同效应示范城市”。二是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取得了重大突破。湖南省及长株潭三市都制定了湘江流域污染防治的地方法规,经验模式被誉为“中国流域综合治理样本”;湘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鱼类资源量以每年5%左右速度递增。三是长株潭“绿心”保护赢得了金山银山。将长株潭“绿心”地区划分为绿心边界、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分层级加以保护。

1.4 创新动能全面变强

截至2021年,长株潭三市集聚了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1]。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超高速轨道交通、超级计算机、超级水稻、“海牛”深海钻机、北斗核心芯片、中小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良性创新生态。制定和修订了《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关于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科技奖励办法》《湖南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二十多个规范性文件[2]。

2 新阶段下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目标

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新机遇,明确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六区”同建。主要包括:①贯彻“三高四新”战略的引领区,“三高四新”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集中体现,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应以“三高四新”战略为总牵引有共识、有行动、有铺排、有计划地打造“三个高地”和践行“四新”使命,当好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排头兵。②落实“一带一部”科学定位的主导区,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等多方面主动作出表率。③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先行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④促进中部持续崛起的支撑区,形成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⑤中西部都市圈发展示范区,在融城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推进机制等方面形成“长株潭样板”,有基础、有责任给中西部城市群建设都市圈作出示范,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方略。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突出长株潭生态绿心和绿色湘江的品牌效应,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变,实现“两型”示范向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跨越。

3 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新路径

新格局下推进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应从注重“硬建设”转型为注重“软提质”,在行动上推行“八同”,在效果上达成八个“一体化”。

3.1 规划同图,发展大计一体化

(1)共同谋划。长株潭三市应尽快突破行政区划谋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各类实施方案、具体行动计划和各项重点工作正向趋同,大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融合发展。

(2)共同协商。一是推进协商合作常态化。加强省市两级长株潭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市两级牵头部门和三市市政府无缝对接,保持常态化互访商讨,构建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促进省市两级各职能部门掌握各方一手信息和各自意见、建议。二是推进达成共识普遍化。破除行政壁垒,以“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共识,开诚布公地沟通协商,广泛深入地交流合作,逐步健全长株潭区域协作和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

(3)共同推进。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必须紧扣“同城化”和“融合发展”两个关键词,协调制定《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确定每年推进的重点目标任务及牵头单位,建立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重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3]。

3.2 产业同兴,体系构建一体化

(1)同心协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长株潭三市在签订《关于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长株潭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构建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联盟,既注重差异化布局,又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构筑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明显、协调联动、相互配套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4]。

(2)同心协力打造优势产业的科技领军企业。当前,湖南形成了“3+3+2”现代产业体系,拥有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通用航空、先进硬质材料和储能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一大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和国家级产业集群。立足新发展阶段,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紧抓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良机,不断完善发展规划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认定评价体系,做大做优做强优势产业的科技领军企业。

(3)同心协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同步简政放权,深度转变政府职能。以宏观管理、监督管理为主,推动权责清单制度的健全完善和落地实施;清理规范各类行政许可,深入推进精准放权、协同放权,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同步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四级联动建设,实现事项全流程全区域标准化办理、运行全过程标准化监督;开展长株潭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2.0行动,推动长株潭都市圈政务网络化发展,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公共服务APP升级。三是同步建立考核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设立专门的投诉受理平台,开通电话、网络投诉“直通车”,逐步构建长株潭都市圈各级政府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进驻部门、人员、事项的考核评价管理机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党政班子绩效考核的依据。

3.3 创新同为,生态网络一体化

(1)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是充分发挥长株潭都市圈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创新合作机制,创建一批高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以“数”赋能优化湖南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通用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二是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自主可控和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电子信息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材料领域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5]。

(2)大力实施高端创新主体引培工程。一是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计划。引进一批高精尖科技人才,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平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采取“首席专家+团队”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招募高端专业人才,遴选一批首席专家,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实施高技能产业人才队伍支撑计划。以项目为纽带,培养株洲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大国工匠级”高层次产业科技人才;依托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和其他大型协同创新平台,全面贯彻湖南省“芙蓉人才计划”,深入落实“人才30条”政策,根据湖南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人才结构特点,大批培养与特色产业链相配套的“能工巧匠型”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

3.4 交通同网,品牌提质一体化

(1)进一步完善快速通道网络。延伸优化芙蓉大道、潭州大道、洞株路线路,续建新韶山路(万家丽至湘潭边界),拉通长沙河东城区与湘潭城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加快启动白云路东延线建设;将长株潭城际线南延,加强渌口区与长株潭主城区的联系,促进渌口区更好的融入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

(2)进一步完善主干道联线网络。加快推进响水大道对接望雷大道建设项目、伏林大道对接长沙黄桥大道建设项目、启动株洲芦淞区X084拓宽改造工程对接长沙浏阳X016建设项目等。

(3)建立长株潭城际快速充电网络。以长株潭城际“半小时”交通圈为依托,在长株潭三市交界地区建设100个以上标准化充电站和移动充电车,率先在具备条件的交通枢纽和 P+R 停车场建设充电站,如株洲火车南站、大丰站、田心东站等;在“株洲-长沙”、“株洲-湘潭”的快速通道上,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充电站或充电网点,如株洲大道、时代大道、洞株路、天易大道株洲段、迎宾大道等。

3.5 服务同享,平台建设一体化

(1)加快推动公共资源共享。一是推动民生服务一体化。在公共交通、养老护理、大病医疗、基础教育、金融保险、公共文化设施、低保医保、社会救济救助等方面创建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逐步在长株潭三市实现公交卡、医保卡、公积金通存通用。二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一体化。建立教育科研协作机制,制定卓越教师联合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名师和名校长。打造长株潭教育交流平台,加强校际合作,共建共享名师课堂。共同认定一批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营地),联合推出精品线路。三是推动政务管理一体化。三市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三市大数据网络平台建设,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保、户籍等政务服务实现跨部门、跨地域办理。

(2)加快推动立法司法执法体系共建。立法上,在省级层面加强统筹,推进长株潭三市协同设计立法项目,重点围绕共同关注、同心协力推进的重大立法项目,在立项、起草、调研、论证、实施整条立法链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司法上,建立一体化的监督机制,在不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打破一些司法边界,逐步实现法律监督和司法监督一体化。执法上,大力推进长株潭三市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协同,特别是在湘江水污染防治、长株潭“绿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建立一体化执法体系。

3.6 生态同建,污染防治一体化

(1)共同创建生态示范。出台协同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立三市生态文明联合执法监督机制,健全联防联治机制,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污染监测标准、污染防治标准、污染处罚标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创长株潭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2)共同守护一江碧水。长株潭三市应进一步以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湘江保护和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标本兼治、治调结合,突出关键环节、聚焦短板攻坚,抓好饮用水水源安全、重金属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重点任务落实。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湘江治理体系,建立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测评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严格考核奖惩,着力提升湘江保护治理效果。

(3)共同建设生态“绿心”。联动周边大托、暮云、跳马、云龙、昭山等区域,大力发展科创研发、信息技术、数字经济、设计创意、医养健康、文体旅游等绿色创新产业[5]。

3.7 开放同步,外向拓展一体化

(1)携手找准开放发展重心。拓展外贸“业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企业、市场采购模式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引导企业探索“海外仓”+“跨境电商”的建设和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境外物流中心。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大海外境外投资力度,建立海外境外的合资公司或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海外境外资金、技术等要素,逐步扩大出口。

(2)携手搭建开放发展平台。建立高层次合作交流机制,定期开展高层次经贸活动,加强常态化、全方位交流合作,继续突出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峰会、航空产业国际峰会、新能源汽车产业峰会等“开放名片”;按照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境外物流中心。

(3)携手完善开放发展机制。统筹协调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对关系开放型经济的重大战略定期研究推进,协调解决企业带有普遍性、政策性的问题,营造全社会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造就一支复合型招商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国际化的国际贸易人才,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眼光的一流企业家。建立开放型经济发

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加大对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开放平台、核心技术引进平台的支持引导力度。

3.8 机制共创,高效推进一体化

长株潭三市应高度统一发展思路,对涉及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特别是在争取国家及部委政策支持和国家重大项目落地时,必须共同发声和协力争取;建立协调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对已确定的阶段性重要任务,要列出任务单、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牵头省市厅级领导和市厅级负责部门,强化多头协同并进,确保一件一件及时完成。

进一步完善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的各层级联席会议机制。按照“天天有行动、周周有调度、月月有检查、季季有结果、年年有成效”的工作要求,完善调度督查机制。长株潭三市要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合作事项纳入政府年度工作重点和年终绩效考核体系,且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进展情况。同时,三市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事务中心定期向省事务中心汇报重点目标任务的完成进度,更加有效推进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6]。

4 结语

都市圈建设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六区”的目标定位和“八同”的融合发展路径,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客观要求。新格局下,湖南省和长株潭三市应加快实施《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紧跟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深入推进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在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建设中树立新典范。

猜你喜欢
都市发展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都市通勤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