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环境创设探析

2022-02-14 22:07马定坤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媒介创设思政

马定坤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高中思政课不仅承担着高中学段知识传授的任务,也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高中学段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这一时期思政课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重要的奠基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两方面原因的影响,环境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未受充分重视。一方面是高中学段思政课长期存在重视直接的理论教育,忽视间接的环境影响;重视教育主客体间信息的传递,忽视教育教学环境创设等的倾向。“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个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社会确定下来的”[2],即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一定教育观念的确立。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教育观念要服务于市场对资源最佳配置的需要。[3]于是就产生了片面追究教学成绩,强调教育的显性因素的情况,虽然其中有着升学压力和学生家庭现状压力等因素,但是忽视环境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仍会对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是新媒体变革的社会信息化发展对高中思政课环境产生的影响。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介环境成为对人们思想和行为影响十分重要的外部力量,随着科技发展而演进的媒介环境不断改变教育者的社会化方式。[4]新媒体的变革给高中思政课及其环境带来譬如丰富教育案例、载体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对于部分自控力不足、判断力不够、正在人生成长关键期的高中生造成诸如沉迷于网络世界、弱化知识传授权威、主体性缺失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高中思政课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引发了在高中思政课环境现状中的诸多问题,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高中思政课环境的现状

优化高中学段思政课的教育环境首先要了解环境创设面临的现状。媒介环境不断作用于高中思政课学生和教师,高中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受之影响、随之改变,有必要对之进行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影响下的高中思政课教师

教育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改变,这使得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变得日趋复杂。新媒体及其技术给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新机遇,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思政课主要是建立在以书本为主的平面媒介上,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多的是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而以新媒体变革下的媒介环境,改变了受教育者接受知识、交流交往等的社会化方式,也拓展了思政课堂的载体。在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中,图像、声音等广泛应用,使教师所能够利用的教育载体变得比以往更加多样。这使教师可以应用新的媒介创设课堂环境,手段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是信息传播的广泛化。以往的教育信息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教育情境的丰富性也较差,思政课教师所能够有效利用的课堂环境创设信息较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教育信息口头、平面式的传播,教师可以利用广泛的教育信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有利于学生吸收的转化。

(二)多元信息接收下的高中思政课学生

高中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递有效的学习信息,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而伴随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交互性和广泛性,在高中思政课中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多元的信息接受模式——来自新媒体时代复杂媒介环境信息的影响,其中既包括社会主流媒体宣传的核心价值思想、学校教育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等多种思想。多元信息延伸了高中生的学习空间,有了更多的思政学习资源,在开放和共享的媒介环境中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兴趣进行学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也相对完善了学生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二、创设良好的高中思政课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媒介环境的变革下,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给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高中思政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不足的问题

学会生存和学会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目标[5],但在信息时代,学会选择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之提出的全新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大量流通、储备、传播提供新手段,这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双重要求。即一方面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教师应大量有效传播与教育对象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应相对确定判断事物的标准,使教育对象不会被瞬息万变、庞大的信息搞得晕头转向。可以说,思政课教师既应该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远洋航海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航行的指南针”。而选择活动的进行是基于主体的批判力,主体以自己对于事物的怀疑、证伪从而进行批判选择来探索事物。事实上,批判力已经和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各种各样的能力一样成为人们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离开了批判力,人的主体性也就不存在了。在高中思政课堂教育教学中,学生能否养成这种关键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这一课堂主导因素的影响。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吸引力存在问题。面对新媒体时代十分复杂且流通迅速的信息,如何将之转化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信息并与教学知识点有机融合使之充分体现于生活之中,如何结合新媒体使课堂知识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形象,同时结合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创新自身教法,如何提高高中思政课堂吸引力,是高中思政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问题之一。

第二,思政教师处理庞杂教育信息的问题。尽管新的传播媒介使得学生接收着十分丰富的信息,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接收知识的渠道,但是仍有学生对于媒介环境传播的信息不知所以然。在信息量巨大的现状下,高中学生出现了对于思政课知识不能有效吸收的问题,这给教师处理繁杂信息带来了挑战,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正确吸收课堂知识,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庞大的信息也会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信息产生困惑,高中生对于大量来自课堂外信息的接受也会降低教师的权威性,使得教师加深角色困惑。这些都会冲击教师在高中思政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对高中思政课进行环境创设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高中思政教师教学中感性现象和理性知识结合的问题。从认知过程上来看,直观的感性认识先于抽象的理性认识,这在高中生身上表现明显。媒介环境传播的形象性、直观性与思政课信息传播的抽象性、理论性导致教师应用新的教学手段会在课堂中产生立体媒介和平面媒介有效结合的矛盾。教师的传授方式与媒介环境的传播方式存在矛盾,两者之间同向强化、异向消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合理选择和应用新的媒介技术教学手段,同时有效结合形象性与抽象性。

(二)高中思政课堂教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弱化的问题

高中学段的思政教育是高中生主体性形成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政课堂教给学生从经济到文化、从国家和社会的微观到宏观的各方面知识,教会学生用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处理好自己身边的各种关系,教会学生树立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等等,这个过程正是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同环境之间的主体意识以及主体能力。[6]

然而,在媒介环境变革的今天,高中思政课堂在培养学生主体性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学生主体性停留在了一般的水平上,出现学习主动性相对欠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高中思政课堂中产生了学生主体性自行弱化乃至消解的问题。在高中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环境中,由于应试的压力和学生本身综合素质等因素,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一般,甚至有许多不感兴趣,而兴趣不足使得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动力缺乏。另外,学生往往对于知识仅仅是停留在“记过”和“背过”这种浅显层面,很多学生对于知识不去深入探究其内在规律,不能充分吸收课堂知识,在接受思政课堂所传递的知识中更多表现为机械吸收,对于思政课堂环境仅仅是被动接受,从而自行弱化了自身主体性,甚至出现抵制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拒绝接受知识的个别极端情况。

另一方面,高中思政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学生人格依附型的主体性。“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他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他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他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7]的确,人在环境中要想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体,那就必须摆脱依附性,成为自主的主体性存在,我们称之为“主体性人格”。主体性人格就在于能够运用自我内在尺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面对媒介环境的大量信息和思政课堂教学所传递的有效信息,学生不能主动思考、有效掌握并运用;缺乏判断而对媒介和课堂信息产生认知碎片化和浅显化,陷入主体性角色困惑;缺乏对社会时事与学校思政课堂关系的能动分析和理性认识,把握不住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这些主体性人格的缺失使得在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主导。

(三)家校教育联合育人中思政因素缺失

教育学生是家庭和学校两方的事,缺少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8]然而在实际中,个别不良的家庭教育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家庭的不良氛围使得学生养成了消极的学习态度,也给高中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带来了棘手的难题,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家庭和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或是家庭受现实因素影响放任对孩子在学校的教育和成长,又或是学校过分强化在学生教育教学中的主导权,只要求家庭被动接受学校各项教育措施,缺乏联动,从而弱化家庭育人的因素。

家庭是集生活、生产和教育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当生活和生产需要急切的时候,家庭的教育功能就很容易被忽略。而当高中学校迫于应试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候,家庭育人又单单强调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成绩提高,没有重视孩子身心的协调发展,出现家庭教育缺失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片面强调学生成绩的情况,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理想与目标之间出现断裂,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三、高中思政课环境创设应用优化路径

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且不断发展的现状,高中思政课不仅要不断适应环境现状,而且要主动进行环境创设把握主动权;不仅要适应现在,也要适时适应未来。要做到这种适应,就要正确分析和面对目前环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探寻环境创设的路径。

(一)提高教师对思政课环境优化的综合能力

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是增强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基础性因素。面对新媒体影响下教育载体扩大、教育信息庞杂的现状和由此带来的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对高中思政课进行环境创设,须提高教师把控课堂环境的综合能力。

第一,教师要提升对于复杂信息进行甄别和批判的能力,为课堂环境创设打好基础。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们进行选择活动的批判力,那么面对媒介环境多元、开放和瞬时的庞大信息,身为课堂环境主导的教师首先要提高应对现状及其变化的选择和判断力,从教师主导方面为课堂环境创设树立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吸收知识。在讲授中需要用事实例证知识点时,教师就要批判并选择明确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媒介环境的信息理解和吸收知识。教师要甄别什么样的信息会强化或消解高中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实效性;明确何种信息有助于或者不利于强化教师的主导性,对于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需引导学生批判。教师选择和批判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

第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媒介环境变革的现状下学生有可能比教师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学生在过量和复杂的信息面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主体性的弱化和自主性的消解,而且往往选择休闲、娱乐性的信息,这样使得学生在失去判断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对于课堂教授的知识的有效吸收。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联系理论知识和媒介环境中传播的信息,创设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事例明确对比讲清楚、讲生动知识点,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有利于增强高中思政课堂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引导学生在庞杂信息中吸收正确的信息,促进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手段应用和创新能力。媒介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多样的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使得高中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变得形象化和立体化。在高中思政课堂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形象和立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信息进行课堂环境的创设,营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情境,把以往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和参与度。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适应和改变未来,也就是提升教学手段的创新能力。对于处在新媒体时代的高中思政课,教师应用教学手段对课堂环境进行创新可以利用形象的先进技术,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从感性感化手段、理性认知手段、课堂气氛烘托手段创设思政课堂教育教学的人文感性和心理关怀环境,密切与实际结合的理论知识环境,以多媒体技术加上教师人格魅力、形体动作的教学艺术为主要架构的生动性强、感染力足的“含情”环境。

(二)抓牢学生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来培养青少年。针对课堂教育教学的学生主体,应该重视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养成。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强调人主体地位的活动,抓牢学生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扭转学生主体性消解这一现状,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养成。通过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认可和接受教育培养,为高中思政课堂创设活泼生动的主体和受众环境。

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积极引入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在课堂中贯穿足够的价值判断、道德教育,联系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心理。对于媒介环境传播的信息,学生认识的碎片化和浅显化往往是发生在特定领域的,那么教师就要重点关注这些领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主体性缺失这一现状,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重点关注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养成和发挥。

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发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合理组织学生在例如“五四青年节”“建党日”等特定的时间进行实地参观,以实地渲染和交流感想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组织学生赴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受大学学习氛围,树立明晰的升学学习目标,明确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赴特定地点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或组织教师在实地情境中开展思政课,将实地环境融入高中思政课中,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抓牢和创新,在提高思政课吸引力、实效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认同感,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环境,也创设了切合实际的思政课环境。

(三)优化家校联合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里。高中学段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作用。学校和家庭需要密切配合,为高中思政课创造完整的、联合的家校育人环境。

首先,家长须关注家庭教育,树立教育熏陶意识。虽然家庭教育是非制度性的教育,其所具有的自发性强于自觉性,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其主要的社会关系,离不开家庭,而且家庭教育也更加深刻、持久,更容易从自发到自觉。所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对高中思政课进行环境创设的外部基础。家长要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充足的关注,关心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和成长,把家庭生活与教育情景创设结合起来,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家庭气氛、良好的邻里关系、重视学习成长的上进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其次,学校是同辈人群体生活的主要空间,因此学校在思政课堂环境创设的主动性也强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家庭实际,从而和家庭密切联合教育学生。在以新媒体为主要的媒介环境变革的现状下,学校可以利用媒介环境的新技术来优化家校联合育人。比如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组织班主任老师积极运营好班级的微信群,在群内定期公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现状,利用图像信息记录下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的点滴;在群内积极和家长交流与讨论,耐心引导家长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措施,促进家长对于学生在校表现关注度的提高。也可以利用新技术创设开放互动的家校联合育人网络平台,供家长们交流孩子的教育成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咨询、监督和提供建议,也让学校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另外,学校在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改正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积极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防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既提高了学校教育水平,也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优化家校联合,给高中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创造外在的强化型环境。

猜你喜欢
媒介创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