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身后有关她在台湾的出版、评论和研究

2022-02-15 12:03李瑞腾潘殷琪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硕士论文中央大学女作家

李瑞腾 潘殷琪

内容提要 琦君是当代中文世界女性作家的典范之一,在其身后,台湾有关她的出版、评论及研究状况持续不断。以追思会作为开端,在众人温馨缅怀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论述,并延及台湾为其举办的研讨会、讲座及活动开展起来。很多研究者分析琦君在高等教育中被反复提及的原因,并阐释更多经典文本及“国语文”教育被开展应用的可能性。琦君身后相关的专书、评论及研究较多,依序说明台湾目前对琦君的讨论概况,以及值得继续深究开展的部分。她的作品被选入相关读物,可见她在中学教育中的经典地位和重要意义。

一、前言

琦君于2006年6月7日病逝于台北,享寿90岁。在其身后,台湾有关她的出版、评论及研究状况方兴未艾,其背后原因虽不乏商业性质之考虑,然更多的却是因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以及对于人生之正面思考,使得她的一些作品长年被选入台湾初、高中“国语文”课本,成为学生必读之范文,故其典范性已然树立,新生代读者群并没有减少。另外,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多次推动学术研讨会、阅读琦君活动、开设课程以及出版相关研究书籍等等,致力培养新生代读者群,乃至于优秀的青年学者,使琦君研究在大专院校蔚然成一门大宗。

本文清理琦君身后,有关她在台湾的活动、研究、出版及阅读等,观察她在经典化之奠定下,如何被重新呈现及形塑,进而发展出不同类型之研究可能。

二、琦君身后的相关活动

(一)追思会

琦君辞世后,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与九歌文教基金会等单位,假台北市图总馆于7月24日合办“细雨纷飞,灯花已落——怀念永远的琦君”追思会,而这也是琦君身后,该中心为她做的第一件事情。由时中心已成立,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社会所需的基本数据,故来电访谈者甚多。①

这场追思会由时任台湾“中央大学”副校长叶永烜主持,他与大家娓娓诉说琦君1969年在台湾“中央大学”任教的过往。此外台大中文系何寄澎教授、玄奘大学中文系郑明娳教授、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李瑞腾教授也分别发表专题,②和与会者们温馨而热烈地谈论、追忆,以冲淡追思会的哀愁。李瑞腾也于此讲述“琦君研究中心”成立之缘起、意义及经过,并表示该中心正搜集汇整近年来散见于各处的琦君作品评论,以期能帮助学界开展更广泛的研究。③

(二)研讨会

在琦君身后,该中心于2015年11月28日,在台湾“中央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举办“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第二届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研讨会”,共发表5篇论文,举行了一场圆桌会议,会议由庄宜文主持,朱嘉雯、陈素芳与谈。论文集《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第二届琦君与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已于2016年4月出版。该场研讨会的主题设定为“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主要是为贴合社会所需,探讨如何将经典文本运用在教学之中,因此作为被讨论的琦君(1917—2006)、林海音(1918—2001)、孟瑶(1919—2000)及齐邦媛(1924—),除了皆为同辈女作家外,更重要的是皆有教学或是编选教材之经验。故有别于过去两场“同辈女作家研讨会”④是以“时代与世代”“探索与阅读”作为切入点,此次的5篇论文皆是从教育、启蒙、翻译等与教育相关之议题着手,目的是深化过去的研究,阐述更多经典文本及“国语文”教育被开展应用的可能性。

(三)其他活动

1.讲座及展览

2006年11月,台湾“中央大学”在校内策划“琦君月”活动,活动包含“阅读琦君征文比赛”、两场讲座、一场座谈会。讲座:周芬伶“琦君散文的自我与女性书写”、李瑞腾“琦君小说中的罪与罚”。座谈会:张堂锜、陈素芳、吴孟樵“我眼中的琦君——学者、编辑、编剧深度对谈”,由庄宜文主持。并举办珍贵书信展与“阅读琦君”颁奖仪式。2013年李瑞腾时任“台湾文学馆”馆长,促成琦君家属捐赠上万件文物入馆典藏,该馆也于同年举办“永是有情人——琦君捐赠展”,庄宜文应邀在推广活动中演讲“《橘子红了》的书写疗愈和改编诠释”(12月14日),李瑞腾演讲“琦君《缮校室八小时》中的罪与罚”(12月28日)。2014年5月6日廖玉蕙演讲“多少前尘往事——谈家族书写”。2017年,琦君研究中心与台湾“中央大学”图书馆共同策办“百年烟愁——琦君百岁纪念”讲座:许惠玟“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琦君——文学文物典藏及策展”(11月30日)、宇文正“永远的童话——说琦君”(12月5日)、朱嘉雯“典律的意义——谈琦君作品的教学运用”(12月18日)。最近的一场活动是文讯杂志2020年举办的“风华绝代——各世代女作家”系列讲座,其中11月6日由宇文正作为讲者,讲述“温柔与缺憾——谈琦君”。

2.出版及相关活动

琦君辞世后,琦君研究中心接受台湾文学馆委托收集琦君书信暨编印《琦君书信集》,并假台大校友会馆举行新书发表会,由庄宜文主持座谈。2008年6月,参与工作的研究生王育美,在李瑞腾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琦君书信研究》。2014年办理第二次“阅读琦君——读书心得征文比赛”活动,11月25日举行“阅读琦君座谈会暨赠奖”活动,与谈者有陈丽娜“我的婆婆琦君女士”、李瑞腾“我为琦君编了三本书”、庄宜文“橘子红了以后”;同时出版《阅读琦君作品集》。举办第三次“阅读琦君——读书心得征文比赛”活动,2018年5月16日赠奖会中邀请王盛弘主讲“小读者vs大作家”,庄宜文与谈。李瑞腾为三民书局新版《红纱灯》《琦君说童年》(2018年6月)写序《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3.教学应用

在南台湾,屏东女中自2012年起,举办第十四届“文学月”系列活动,⑤主题为“桂花香里忆儿时——遇见琦君”,活动内容如下:系列一:阅读经典——琦君作品书展;系列二:阅读影像——琦君相关影片欣赏;系列三:阅读时光——“永是有情人”琦君作品影片比赛;系列四:阅读角落——琦君作品装置艺术比赛;系列五:阅读风情——琦君故事风情绘制比赛;系列六:阅读趣味——四格漫画比赛。让学生们以琦君为主题开展各项活动,不仅能让琦君的文学经典性传承给下一代的学子,同时也能开展更多琦君及其作品被创造的更多可能性。

三、评论及研究

(一)专书

琦君身后至今,在台湾共出版7本专书讨论,包括《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琦君书信集》(台湾文学馆,2007年8月)、《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12:琦君》(台湾文学馆,2011年3月)、《悦读琦君·笔灿麒麟》(尔雅出版,2012年12月)、《阅读琦君作品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7月)、《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第二届琦君与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其中除《悦读琦君·笔灿麒麟》为台湾著名诗人萧萧及罗文玲所编,其余6本皆为李瑞腾策划编纂。以下将依照出版年代顺序,略作简介。

1.《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研究论文集》。内容共收录两场研讨会之部分论文。第一场为2004年12月1日,于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国际会议厅举行的“琦君作品研讨会”,共发表的3篇论文,皆有收录;第二场为2005年12月15日至16日,于台师大教育大楼国际会议厅举行的“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研讨会”,共发表的16篇论文,收录13篇。论文集中探讨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主题,即“时代与世代”“探索与阅读”,前者以宏观的角度出发,从时代和世代的观点切入论述,后者以细腻的角度观看,探析琦君各文类中不同的书写技巧、叙事手法等。琦君及其夫婿李唐基先生皆前往参与聆听。

2.《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内容收录2005年12月17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场举行的“琦君文学专题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发表的9篇论文,发表人皆为李瑞腾2005年开设之“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课程的研究生。不仅为全台首次以琦君为主题之研究生论文发表会,也可视为李瑞腾致力培养优秀青年学者之成果。

3.《琦君书信集》。《琦君书信集》是一项艰巨文化工程,耗时数年,共征集七八百封信件,后续历经字迹辨识、筛选、编辑等作业最终才使这本厚达500多页的作品问世。琦君一生爱写信、接信及读信,以至于她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书信。其中九歌文教的陈素芳小姐便曾以“我等琦君的稿、她催我的信”作为主题诉说此事。而这批信件之于琦君研究的意义,包括反映出她的生命历程、以及从创作角度观看这些晚年阶段的作品等等。

4.《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12:琦君》。《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数据汇编》系列出版品,共选编了上百位台湾现当代重要作家的研究资料,内容包括作家生平重要照片、手稿、作品目录、年表、研究综述,刊载重要评论文章并附评论数据目录,是既能呈现目前的研究成果,又能全面透视作品的重要工具书。而系列第一批出版的作家包括赖和、吴浊流、梁实秋、杨逵及琦君等15位作家,故可见琦君在台湾现当代文学史上之重要性。而此本工具书也是目前台湾市面上琦君资料最为完备之图书,能帮助研究者迅速掌握琦君相关信息。

5.《悦读琦君·笔灿麒麟》。“麒麟”为中国神话中象征祥瑞的“仁兽”,其造型犹如将众多动物肢解再重新拼凑,把备受人们喜爱的优点集合并建构,形成代表中华传统的美、德、善的代名词。而此书便是取此意,选录十数篇精进写作技巧、帮助拓展写作视阈之教学文章,期望能帮助读者们透过阅读琦君文学的方式,于温柔敦厚的氛围中,感受其宽和的仁者胸怀,并寻找其作品中的经典典范,希望藉此引导学生走向写作的快捷方式,学习发掘生活之美,并将其运用在写作之中,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篇章,让琦君为他们点亮在文学中的明灯。

6.《阅读琦君作品集》。此作品集为2014年第二次“阅读琦君——读书心得征文比赛”之得奖作品结集。征文组别分为成人组与高中组,各有8篇得奖作品收录于此。琦君研究中心致力培养新生代读者群,因此在规划比赛时特意规划了高中组别,让琦君以此方式被重新认识及阅读。

7.《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第二届琦君与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收录2015年11月28日,于台湾“中央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的“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第二届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研讨会”发表的5篇论文及圆桌会议发言稿。这是暌违十年,再次举办与琦君有关之研讨会,从作品及时代角度切入,其探讨主题主要围绕在如何将琦君及其作品、精神、典范应用在教学之中,可以发掘更多将琦君实际应用在课堂中的可能性。

上述7本专书,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为研究工具书,二为研讨会、阅读比赛之成果展示。前者一方面能呈现过去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补足过去缺失的数据;而后者则能利用前者,结合时代所需,运用这些汇整齐全的旧数据及刚出土的新资料,做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更多值得开展的部分,抑或是将其推广到实际应用之中,使琦君的典范及精神有更多被接受、被诠释的可能。

(二)单篇论文

琦君身后,以其为论述主旨的单篇论文共59篇,涉及面向极广,笔者共将其分为11大项,以期能帮助学界更直观地了解台湾目前对琦君的研究现况及题材分布。

1.文类研究(6篇)

大多是以散文和小说为论述对象,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过去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考察其作品之艺术性及写作手法。如洪珊慧一文是将琦君初期的怀乡文学放在20世纪50年代怀乡文学的谱系下展开探讨。朱嘉雯一文则是以琦君在古典诗教与追寻故乡的角度,探查其小说诗化的原因及特质。赖婉玲一文以《缮校室八小时》的撰写时间对比琦君当时身处司法体系之间的关联,进而论述其小说的社会写实色彩。篇目如下:洪珊慧:《留予他年说梦痕——论琦君的怀旧散文》,《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99—324页。庄斐乔:《花木温存——论琦君的花卉散文》,《中国语文》2007年,第81—95页。赖婉玲:《琦君小说的社会写实色彩——以〈缮校室八小时〉为研究场域》,《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29—143页。朱嘉雯:《重写绿窗旧梦——琦君诗化小说探析》,《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75—387页。张堂锜:《琦君的散文艺术特色及成就》,《追想彼岸:现代中文文学研究论丛2》,《文史哲》2008年10月。卢柏儒:《乌托邦的乡愁:琦君书写的现代性探论》,《育达通识学报》2012年,第115—133页。

2.作家及其作品研究(8篇)

目前学界在此着墨较多,特别是在其身后。论及内容偏向综论、概述,从分析成长经历、身处时代背景着手,探析这些因素对于琦君及其文学的影响。如林秀兰一文首先点出琦君“离散”经历之于琦君“离散书写”的影响,进而阐释她是如何从怀乡怅惘,过渡到在异域求生、守护根底、择善固执,最后达到自我完成及超越的过程。篇目如下:林秀兰:《从花果飘零到灵根自植——琦君的离散书写》,《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33—249页。陈碧月:《浅谈琦君〈橘子红了〉所呈现的意义》,《两岸当代女性小说选读》,2007年9月。汪淑珍:《重新认识琦君——〈琦君书信集〉》,《“全国”新书信息月刊》,2008年2月,第26—29页。郑仁佳:《琦君(1917—2006)》,《传记文学》2008年,第134—149页。侯如绮:《由昔向今的调整——琦君由寄寓乡愁向融入“异地”的隐晦转换》,《中国语文》2010年,第96—112页。蔡佩真:《打开童年的金盒子——论琦君的童年书写与回忆的二度修正》,《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术论文集第七期》,2010年。周芬伶:《打开记忆的金盒子——琦君研究综述》,《文讯》2011年,第96—99页。应平书:《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以赤子之心为文的琦君女士》,《笔墨长青》(电子书),《文讯》2021年10月。

3.人物研究(9篇)

人物研究也是琦君研究中较常被论及的部分,题材大多不离家庭、亲情书写,包括母子、女性、父亲等等,进行形象、处境分析。如李栩钰一文首先论析琦君《橘子红了》中的怨妇形象,并将其与张爱玲《怨女》的怨妇形象做对比。黄慧凤一文则是探讨琦君小说中,伦常观下的婚姻形构模式,并谈论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处境,以及传统伦常观对女性角色的束缚。杨毓绚一文则是从家庭角度出发,探查其中的家庭观、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各自在其中的角色。篇目如下:黄渭珈:《剪不断的母子情——论琦君的亲情书写》,《中国语文》2005年,第86—95页。李栩钰:《不离不弃——琦君的怨妇书写论析》,《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51—272页。黄慧凤:《传统伦常观下的婚姻形貌——琦君小说中的女性处境探析》,《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49—374页。陈威宏:《论琦君散文之人物形象——以〈烟愁〉为讨论中心》,《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19页。许芳儒:《以父之名——试探琦君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63—83页。杨毓绚:《论琦君小说中的家庭书写》,《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99—116页。李家欣:《琦君小说中女性人物类型研究》,《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17—127页。叶依侬:《封建婚姻的斑驳痕迹——析论琦君〈橘子红了〉中之妇女处境》,《国文天地》2008年,第70—74页。苏琬偷:《琦君散文作品中父亲之于母亲的情感纠葛》,《南大附中学报》2012年,第131—139页。

4.意象研究(5篇)

意象论可以视为一种微观小说学,因时间及空间构建出文学之场景,而情与景必相关涉,亦即意与象必相对应。此部分便是采取此视角,论述从意象中牵涉出人物心理状态、隐微意涵等等。如林淑贞一文,从“自传体记忆”角度分析《菁姐》中10篇小说的“今昔对照”结构,以此论述记忆镜像叠影中的文学视野及意义。林胤华一文则是探讨这些被赋予情感寄托的物象,在散文中会呈现何种型态,以及在物象和主题的交互作用下,会扮演何种角色。篇目如下:林淑贞:《琦君“传记情境”中的镜像叠影——以〈菁姐〉为例》,《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89—408页。林胤华:《琦君散文中以物寄情的意象书写——以〈三更有梦书当枕〉为例》,《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1—37页。陈建隆:《“梅”有意思——琦君的梅花意象研究》,《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85—96页。叶依侬:《弃妇的挽歌——论琦君〈橘子红了〉之象征技巧》,《国文天地》2007年,第54—58页。庄斐乔:《灯景旧情怀——论琦君散文中灯烛意象》,《中国语文》2013年,第56—74页。

5.比较研究(7篇)

多从与琦君同时代之作家为切入点,比较琦君与林海音、孟瑶等人写作笔法、谈论主题、教育方面之异同。如应凤凰一文首先说明两位女作家的身份、背景、文学观乃至于写作主题皆极其相似,然却一样乡愁两种色调,在基础相似且主题相同情况下,二位女作家却各自开展出不同的特色及风格。此外,也有作品与作品间的比较文学研究,如辜韵洁一文比较韩国作家韩素姬《柿子红了》和琦君《橘子红了》,分析在不同时空背景之下,两位作家如何刻画无法传宗接代的女子,其内心转折和外在压力之异同。篇目如下:应凤凰:《五六〇年代女性小说的性别与家国话语——比较琦君与林海音》,《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79—99页。汪淑珍:《林海音与琦君——编者与作者的互动考察》,《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01—125页。罗秀美:《学院女作家琦君与孟瑶的教学/学术生涯考察——兼论其文学接受情形》,《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27—169页。曾萍萍:《一种乡思两般情——论琦君与聂华苓的怀旧主题散文》,《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71—202页。辜韵洁:《无可奈何花落去——试比较〈橘子红了〉与〈柿子红了〉》,《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45—158页。罗秀美:《女性、启蒙与翻译——“中兴文学家”琦君、孟瑶与齐邦媛的“女性文学”、“儿童文学”与“翻译文学”》,《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第二届琦君与同辈女作家》,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第83—133页。李丽美:《论杨绛散文中的小人物书写——兼论与琦君之不同》,《艺见学刊》2020年第19期,第29—55页。

6.宗教研究(3篇)

以琦君的佛教思想为核心主轴论述,包括佛教色彩、佛缘佛理、护生书写等等,探析其文学中的相关的宗教思想及价值。如林淑媛一文首先探析琦君佛教信仰的形成,包括家庭及师友的熏陶,进而影响其人生观、创作观,以及诗心与佛心的相通之处。篇目如下:林淑媛:《永是有情人——论琦君散文中的佛教色彩》,《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25—348页。谢淑惠:《佛缘、人生与文学艺术表现——琦君散文中的佛理》,《中国语文》2010年2月,第96—112页。廖惠玲:《琦君散文中护生书写研究》,《云科汉学学刊》2009年,第227—244页。

7.空间地理研究(4篇)

谈论主题涉及其作品中的文学地景、家乡风采以及空间书写等等。如许秦蓁一文从琦君的“上海想象”“上海经验”“上海书写”谈起,透过琦君笔下的上海空间描写,建构出其身在上海心在故乡的怀乡心绪。篇目如下:许秦蓁:《蜜蜂、胡蝶、名牌——琦君散文中的上海书写》,《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73—298页。李嘉瑜:《琦君怀旧散文中的家屋空间》,《国文天地》2014年,第34—37页。李秀玲:《论琦君〈橘子红了〉之空间的营构》,《云科汉学学刊》2016年,第111—131页。朱嘉雯:《“家”是一部无字天书——琦君散文中的人文地理图景》,《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第二届琦君与同辈女作家》,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第197—207页。

8.戏剧及影视研究(1篇)

从文本改写的角度来看舞台剧、电视剧及电影剧本之改编。庄宜文一文以重探小说生成之因及内涵的幽微心理入手,论述如何透过改编来阐发这些意涵,同时也分析改编赋予小说的重新诠释。篇目如下:庄宜文:《从个人伤痕到集体记忆——〈橘子红了〉小说改写与影剧改编的衍义历程》,《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409—439页。

9.教育应用研究(4篇)

教育应用研究是近年来琦君在台湾较受关注的研究题材,此类别的论文多是从教科书的编选角度,论述琦君作品之于初高中教育的意义及应用。如翁燕玲一文先总论过去学界对琦君温柔敦厚观念时未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她对于温柔敦厚一词在琦君身上的新诠释,并以此重探琦君在台湾教科书中经典化的建构过程及原因。吴慕雅、周谢宏一文则是关注到琦君作品中许多有关食物意象之篇章,皆以食物作为事件导引,具备上承物之滋味,下启情之发酵的作用,并以此为发想,探讨如何将琦君作品之写作手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之中,希望藉此达到有效阅读之目的。篇目如下:简滢滟:《高中“国文”编选琦君散文之探讨》,《新生代论琦君——琦君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9—62页。黄雅莉:《从“回忆做为审美体验”的角度谈现代散文教学的“入”与“出”:以琦君〈髻〉为例》,《台湾图书馆管理季刊》2007年,第98—119页。翁燕玲:《温柔敦厚与琦君作品经典化意义重探——以中小学“国语文”教科书选文为例》,《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第二届琦君与同辈女作家》,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第3—39页。吴慕雅、周谢宏:《加油添醋说滋味——琦君作品在高中特色课程(饮食文学)的运用》,《经典文本与“国语文”教学——第二届琦君与同辈女作家》,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第41—82页。

10.大脉络下的琦君研究(4篇)

此类别的论文皆为2005年“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研讨会”的成果,因当时订定的主题是“时代与世代”,故皆是从较宏观的视阈出发,看琦君在文学史、词学史及迁台初期之地位与影响。梁竣瓘一文便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切入,考察琦君如何被史家定位及论述,进一步推断被忽略的理由,即意识形态、文学史分期以及过于偏重小说文类等问题。侯雅文一文则是从《词人之舟》的编选角度及诠释内容着手,逆证琦君的“词观”,并将此置于迁台后台湾词学发展的脉流中,观察其“学术取向”“创作取向”“民间取向”三面向在台湾词学发展上的意义。篇目如下:封德屏:《迁台初期文学女性的声音——以武月卿主编〈“中央”日报·妇女与家庭周刊〉为研究场域》,《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27页。张瑞芬:《琴心梦痕——琦君散文及其文学史意义》,《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9—59页。梁竣瓘:《试论琦君的文学史地位》,《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61—78页。侯雅文:《论〈词人之舟〉的词观及其在迁台后台湾词学发展上的意义》,《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03—230页。

11.纪念(8篇)

这部分皆为其身后,亲友及学界悼念琦君之文章,多为概述其生平,回忆温馨之过往。如林家成一文便是从其生平和作品谈起,接着论及其五十余年写作生涯的点滴,最后罗列齐所有作品最初出版的信息,以此向琦君致敬。陈清玉则是从过往与琦君的第一个共同记忆谈起,回忆过去三十多年的温馨谈笑和美好,并论述琦君对她的影响,最后以琦君入梦相约“报上见”做结尾,全文情感饱满丰沛,赚人热泪。篇目如下:季蕉森:《悼念琦君表姐》,《传记文学》2006年,第137—142页。林家成:《琦君永是有情人》,《书香远传》2006年,第40—43页。姚宜瑛、毕璞、陈素芳、黄静嘉、詹悟、张瑞芬:《琦君纪念特辑》,《文讯》2006年,第29—49页。张锦德:《落笔之处都有人间净土——纪念永远纯真作家琦君》,《人生》2006年,第70—72页。彭歌:《温柔敦厚,风华自蕴——琦君与李唐基》,《文讯》2007年,第56—58页。陈征毅:《文坛长青树——琦君》,《中外杂志》2007年,第138—139、140—142页。陈清玉:《亦师亦友忆琦君》,《明报月刊》2007年,第43页。许惠玟:《永远的有情人——从琦君捐赠展谈起》,《台湾文学馆通讯》2013年,第44—52页。

(三)学位论文(35篇)

琦君在世时,台湾与其相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共9篇,⑥然自2006年6月起截至2022年1月,琦君身后学位论文共增加了35篇。⑦其增长和其他作家之研究情形呈反向趋势,故笔者欲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其原因,同时思考其研究题材之可能性。

1.文类研究(9篇)

学位论文中数量最多的一项,大部分是以其性格、生平、人生经历等角度出发,探讨对其文类风格的影响。如陈怡村一文,便是从她温柔敦厚的情性、成长过程及际遇出发,研究她散文中的乡愁情感、内含主题及写作手法,并探讨她在怀乡文学上的成就及影响。王育美一文则是藉由琦君书信与其散文互相参照、补遗、分析、归纳,进而了解琦君的交游情况及其晚年孤寂的生命境况与她真诚美善的文学立场。篇目如下:张西燕:《琦君小说中女性意识书写研究》,屏东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简贵雀教授指导,2006年。李姝娴:《五〇年代女性怀旧散文研究》,玄奘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博士班硕士论文,何淑贞教授指导,2007年。王琢艺:《旧时代的弃妇挽歌——琦君小说〈橘子红了〉研究》,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蒋美华教授指导,2007年。王育美:《琦君书信研究》,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在职专班硕士论文,李瑞腾教授指导,2008年。陈怡村:《琦君怀乡散文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朱孟庭教授指导,2008年。许馨匀:《温柔敦厚之笔,写真善美之文——琦君小说研究》,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蔡振念教授指导,2009年。吴淑静:《永远的温柔:论琦君的怀旧散文》,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林文钦教授指导,2009年。王宇雯:《琦君饮食散文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曾进丰教授指导,2012年。陈丘惠:《由物所体现的生命意义与开展——琦君散文之叙事分析》,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研究所硕士论文,胡绍嘉教授指导,2013年。

2.作家及其作品研究(7篇)

不同于单篇论文,学位论文在内容部分皆较为深入,切入角度也较新颖。如张菁育一文,从“创造力人才的育成”观点着手,透过琦君作品、访谈、他人回忆与报导等,铺陈出琦君的生命故事,再加以系统化归结出琦君的创造力之形成,即当时文化、文学场域,与自己知识、情感和目的间的相互作用,而其创造力的呈现便是将思乡的情感升华成怀乡的文学,并透过长期调整目的、知识与情感的动态过程,创造出一系列独特而温柔敦厚的作品。篇目如下:粘美雅:《琦君文学风格之研究》,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廉永英教授指导,2009年。陈妤姗:《琦君及其〈菁姐〉小说研究》,铭传大学应用中国文学系硕士在职专班硕士论文,徐亚萍教授指导,2010年。游云卿:《点滴话前尘——琦君忆旧作品与重复叙写的探究》,佛光大学文学系硕士论文,朱嘉雯教授指导,2012年。涂惠雯:《文学文物典藏与捐赠互动之研究——以“国立”台湾文学馆琦君与姚一苇之文物捐赠为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硕士班硕士论文,陈佳利教授指导,2014年。李秀玲:《琦君〈橘子红了〉之空间营构及生命启示研究》,云林科技大学汉学应用研究所硕士论文,林叶连教授指导,2016年。吕盈莹:《琦君〈缮校室八小时〉的象征艺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蔡宗阳教授指导,2016年。张菁育:《“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的创造力生命故事:以系统演化观点分析》,政治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詹志禹教授指导,2020年。

3.人物研究(3篇)

此项目出现了单篇论文未见到的儿童视角研究,而从儒家观点出发,则可视为其温柔敦厚文学风格背后的延续思考。如黄佩芬一文从琦君童年散文中的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心理学为主,叙事视角为辅,试图深究以儿童作为叙述者,对琦君童年散文,在形式及内容上产生的效果,并体察作者内心幽微的异动,探讨其哀而不伤、含而不露的文学风格。陈雯琪一文则是将《梦中的饼干屋》《母亲的金手表》《琦君散文精选》3本琦君散文精选集作为主要文本,分析其散文中符合《礼记·儒行》篇儒行风范之人物,目的在了解儒家思想对两千年后的中华民族发挥了何种影响力,以及在作品中蕴藏这些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琦君,对儒学的承先启后,对于后世又将有何影响。篇目如下:庄明珠:《母亲在琦君散文中的形象及其影响研究》,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张惠贞教授指导,2009年。黄佩芬:《琦君散文中的儿童视角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钟正道教授指导,2012年。陈雯琪:《琦君散文中的儒行风范人物研究》,嘉南药理大学儒学研究所硕士论文,陈昭昭教授指导,2017年。

4.宗教研究(1篇)

廖惠玲一文分析琦君的佛教思想渊源,以及家庭、交友对其护生态度的培养。并以琦君的散文分析她是如何运用知性的笔触,带领我们正视戒杀、素食、放生、护生等议题,同时展现其仁心、佛心、慈悲心,并描写护生过程中的矛盾与挣扎。篇目如下:廖惠玲:《琦君散文中的慈悲护生书写研究》,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硕士班硕士论文,王晴薇教授、蔡振辉教授指导,2011年。

5.比较研究(6篇)

和单篇论文一样,多将琦君与同时代之作家一同比较论述,但不同的是,学位论文偏好以时代与世代作为切入点,探讨身处那个时代的女作家们,如何描写其童年,迁台之后初期研究,离散、怀乡书写等等。如魏缃慈一文,以女性散文家的童年书写为研究范畴,将琦君、林海音、林文月与张晓风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如何透过散文,描写儿时家庭与教育、故乡往事等童年书写相关主题时,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表现出的异同,进而深究造成这些差异可能的原因,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意义。何星瑶一文则是从琦君、林海音两人的童年生活为论述起点,说明两人在教育、性格各种层面皆受的“父权”影响,并从“父权”延伸到父女、母女关系,分析她们的家庭生活。并探讨两位女作家如何从童年书写,到对“父权”的再度诠释,以揭露旧时代母亲的沉默处境。杨瑷宁一文则从“怀旧”的角度,来分析《城南旧事》与《桂花雨》中呈现的怀旧情节及其文学价值,以及两人在创作题材、思想感情、风格笔法、形式内容上所表现出的异同。篇目如下:魏缃慈:《台湾女性散文家的童年书写——以琦君、林海音、林文月和张晓风为中心》,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硕博士班硕士论文,蔡明谚教授指导,2012年。周政华:《性别与空间——琦君、林海音与刘枋迁台初期之短篇小说研究》,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13年。杨瑷宁:《林海音〈城南旧事〉与琦君〈桂花雨〉中所呈现的怀旧抒写》,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硕士班硕士论文,林叶连教授指导,2013年。蔡佩容:《乡愁成“果”——试论琦君、王童以女性为主的离散叙事》,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在职专班硕士论文,康来新教授指导,2014年。何星瑶:《琦君、林海音童年书写研究》,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蔡振念教授指导,2015年。杜予岚:《〈阅微草堂笔记〉与〈橘子红了〉的第三者女性角色之探究》,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硕士论文,薛雅文教授指导,2016年。

6.翻译研究(4篇)

此为单篇论文中未曾出现过的类型,其中从文化角度及华语文教学观点切入,也是属于较新颖的研究题材,可能与近年来的华语热潮有所关联。朱家霈一文便是藉由《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来探讨中英对译文学作品对读写教学的实作成效及学习成果,以及英译文本对读写教学的辅助作用。而陈佳伶一文则是透过回译方式,检视琦君《橘子红了》英译本中存有的中国文化词在译文中是否保有文化特性,并检视各种翻译手段能否重现原文之文化意涵。篇目如下:潘星伃:《中译英衔接手段对连贯的影响:以〈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为例》,长荣大学翻译学系硕士论文,蓝月素教授指导,2010年。朱家霈:《中英对译文学作品在华语文读写教学之运用研究——以〈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为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方丽娜教授指导,2011年。阙欣怡:《〈橘子红了〉的文化问题翻译:兼论文本性之七项标准》,彰化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论文,赖秉谚教授指导,2013年。陈佳伶:《以回译方式检视文化词翻译——以〈橘子红了〉为例》,彰化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论文,赖秉谚教授指导,2014年。

7.戏剧及影视研究(2篇)

探讨戏剧、影视之改编,包括对于原著的承继与创新、诠释视野之异同、主题的延续及扩展等等。林致妤一文根据对媒介形式演变的观察、小说作者与电视电影导演叙事手法及关注主题之异同、改编后的差异等三方面着手,旨在分析《橘子红了》从文学文本到电视电影复印件转换过程间所起的跨媒体互文现象。廖雅玲一文则是以琦君《橘子红了》及同名戏剧文本为其研究范围,再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将小说与戏剧文本之间的人物特色、情节发展归纳分析,探讨两种文本之间女性意识的内涵。篇目如下:林致妤:《现代小说与戏剧跨媒体互文性研究:以〈橘子红了〉及其改编连续剧为例》,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须文蔚教授指导,2006年。廖雅玲:《〈橘子红了〉女性意识研究——以小说与电视剧为文本的考察》,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陈金木教授指导,2008年。

8.教学应用研究(3篇)

此项的3篇论文皆是从琦君的散文出发,尝试探讨如何将其融入教育之中,包括课堂教学的应用、读书会的阅读互动,以及从品格教育着手,呈现琦君散文被拓展延伸应用到教育的可能,以及探讨选文的原因及意义。笔者认为此处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可能,例如如何将琦君作品应用到华语文教学之中。篇目如下:苏晓玲:《琦君散文在“国中”国文教学应用之研究》,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中国文学硕士在职专班硕士论文,张惠贞教授指导,2009年。谢欣晴:《琦君散文融入小学品格教育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陈光宪教授指导,2011年。范康文:《小学六年级实施班级读书会之行动研究——以琦君散文作品为例》,玄奘大学应用外语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郭耀昌教授指导,2014年。

四、作品之再版及重编

自琦君逝世迄今,其作品再版及重编共计46本,形式有实体书、电子书、有声书;选文出版19本。其出版虽不乏商业目的,然在商业背后,也可发现琦君读者群数量之多。以下将以实体书、电子书及其他数字出版分类,呈现各自出版的数量多寡及出版年份的意义。

1.实体书

琦君在世时,曾在九歌、三民、尔雅、洪范等出版社出版过书籍。而在其身后,实体书之新版、增订、再版、改版等数量共计34本,九歌出版以16本位居第一,三民书局以10本紧追其后,尔雅以3本与格林文化并列第三,远流文化及格林出版则各1本。⑧可以看出三民书局和九歌出版数十年来一直用心经营琦君文学,包括在其身后,这也是这两家出版社再版量远高于他者的原因。

而就再版、重编之书籍数量和时间来看,可以发现九歌出版光是在琦君逝世的一年内,就出版了7本纪念珍藏版,即《此处有仙桃》《万水千山师友情》《泪珠与珍珠》《玻璃笔》《与我同车》《琦君读书》《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此7本纪念珍藏版除了皆重新大字排版外,在每本还各自收录了不同的纪念文章、照片或是未发表之资料。

《此处有仙桃》收录琦君未曾公开之珍贵手稿及3封书信,以及李瑞腾、陈希林所撰之追思文章;《万水千山师友情》收录琦君从未发表过的新诗《苹果》及剧本《母与女》,以及《永远的童话——琦君传》作者宇文正所撰之纪念文章;《泪珠与珍珠》收录廖玉蕙、毕璞、黄嘉静、陈素芳等追思纪念文章;《玻璃笔》收录琦君感人的最后遗作及手稿、增印琦君生活照片,并特辟“永怀琦君专辑”,有蒋竹君、应凤凰等追思纪念文章;《与我同车》增印琦君生活照片,并在“永怀琦君专辑”中收录郑明娳、郭琼森、爱薇等追思纪念文章;《琦君读书》收入珍贵图片,及黄文范、朴月、丘秀芷、张瑞芬等追思纪念文章;《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收录彭歌回忆琦君之追思纪念文章,以及琦君与九歌创办人蔡文甫若干封琦君书信手稿,两人相交近40年,书信往来超过100封,故可藉此略窥他们深厚的交谊,此外琦君的先生李唐基特地为文,述说他们夫妇与《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的译者们,因合作该书而成为忘年交的故事。

根据7本纪念珍藏版的出版,可看出琦君作品在市场的流动稳定,以及读者群数量之多,因为若无足够的读者数量,出版社断不会在一年内不间断地出版。

尽管出版社对琦君文学的出版自有其营运考虑,但透过这些珍贵数据和文章的邀稿,可看出用心之处,即藉此机会,让文坛上琦君之亲人、故友以追思纪念文章带动读者一同怀念琦君,同时呈现琦君生前不同时间点的各种情态,让读者在重温琦君文学后,于欢笑和泪水间一同缅怀琦君。

2.电子书及其他数字出版

随着时代变化,新生代读者逐渐增多,出版商为因应新型态阅读习惯,共推出8本再版之电子书,三民书局6本,九歌出版2本。⑨另外,也有出版4本光盘有声书,出版书目分别为《烟愁》《桂花雨》《眼泪和珍珠》《琦君说童年》,皆为琦君作品中长年畅销之书籍,因此以这些作为有声书出版的入门是非常明智之选。另外,《烟愁》和《桂花雨》中皆有文章入选高中之教科书,显示出出版商看到琦君在数字教育上商机,同时也有企图将琦君经典化之影响,扩展到下个世代的野心。

五、作品被选入相关读物之概况

(一)教科书

教科书向来是教材的权威、教学方案的心脏,而台湾自1968年实施义务教育以来的20年间,教科书一直依据规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来编写、印刷及分配。一直到1989年起,才打破官方长期对教科书的垄断,开始开放部分科目的教科书由民间来编印,一直到2002年全面开放,官方正式退出教科书编辑的市场。⑩然而琦君的文章无论是在哪个时代,皆被选入教科书中,可见其文学魅力以及教育意涵之存在,而琦君作品在“国语文”典范化的现象也随之树立。

在台湾教育体系中,主要是藉由琦君温柔敦厚之风格,于内形塑出一种品格典范及理想文化人格,教育学子应重视传统儒家美德;于外藉由传统诗教观构建出语言表现上的典范,即运用借物抒情之比兴手法,完成含蓄蕴藉、平和自然的文章。因此,不同年龄层该如何选文、该运用其文学达到何种教育目的等问题,一直是台湾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琦君在台湾目前初、高中教科书中,共被选入6篇作品,初中高中各3篇,次数为白话文学之冠。以下列出琦君作品被选入之情形,并列出笔者认为之选文目的。

1.初中

出版社册数、课数课文(篇名)文章出处选文目的南一书局第一册第二课月光饼《烟愁》亲情书写康轩版文教事业第一册第七课下雨天,真好《红纱灯》往日情怀生活记趣翰林出版事业第三册第三课故乡的桂花雨《桂花雨》怀乡记忆文化书写翰林出版事业第五册第一课故乡的桂花雨《桂花雨》怀乡记忆文化书写

2.高中

出版社册数、课数课文(篇名)文章出处选文目的翰林出版事业第一册第四课髻《红纱灯》怀乡记忆亲情书写龙腾文化事业第一册第五课一对金手镯《桂花雨》亲情书写南一书局第一册第九课妈妈的手《三更有梦书当枕》亲情书写康熙图书第二册第二课髻《红纱灯》怀乡记忆亲情书写龙腾文化事业第二册第一课髻《红纱灯》怀乡记忆亲情书写

这些选文多数是与往日情怀、亲情描述、生活记忆等有关的怀乡书写,故可得知,除了因其作品中的传统美德及对人生的正面思考被学界所认可之外,能在阅读的同时训练写作技巧也是关键之一。李瑞腾便曾言:“琦君的文章不管长长短短,基本结构都非常完整。何时下笔,何时收笔,在下笔和收笔之间的承转地带,基本上都是非常流畅的,可以当作模板来阅读,并以之学习写作。”因为这些选文中的素材大多取自于生活周遭事物,且并无太多复杂的写作手法,因此学生们很容易在阅读时,就能感悟到她想表达的情感,从而将这些技巧内化吸收、学习。

(二)入选书籍19本

而琦君作品不仅被选入教科书的数量位居白话文学之冠,被列入大学升学考试的次数亦是如此。因此教科书之外的选集在编纂时,也时常将其作品纳入其中。在其身后,作品共分别被选入19本选集之中。透过这些选文,较能看出不同编者企图呈现的琦君形象。除最广为人知的教育典范树立,词学、儿童文学、环境生态及老年书写等皆被提及,显示出琦君可被塑造及研究的多样性。

六、结语

琦君身后,全台各地及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为她举办的各种活动不曾间断,研讨会、讲座、展览、文学月等各方面无不涉及。而目前以琦君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共44篇,单篇论文以身后来看也有将近60篇;文章入选初、高中教科书及考题的数量,足见其在教育上之价值及影响力;实体书、电子书及其他形式之再版及重编共计46本,出版商愿意持续经营琦君文学,一定是确信其读者群之众。种种现象皆说明琦君虽辞世多年,她的人和作品都还有一定的热度,不同世代的读者们也以各自的方式研究她、诠释她、怀念她,藉此使其人及其作品,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附录一 琦君身后,其作品再版及重编的实体书目,依出版社分类:

(一)九歌出版

1《此处有仙桃》(纪念珍藏版),2006年6月27日。2《万水千山师友情》(纪念珍藏版),2006年6月27日。3《泪珠与珍珠》(纪念珍藏版),2006年7月27日。4《玻璃笔》(纪念珍藏版),2006年8月27日。5《与我同车》(纪念珍藏版),2006年10月27日。6《琦君读书》(纪念珍藏版),2006年11月1日。7《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纪念珍藏版)2007年5月22日。8《爱吃糖的菲利》(琦君译),2008年4月1日。9《小侦探菲利》(琦君译),2008年11月1日。10《菲利的幸运符咒》(重排新版)(琦君译),2009年3月1日。11《顽童菲利三部曲》(爱吃糖的菲利+小侦探菲利+菲利的幸运符咒)(琦君译),2009年4月1日。12《母亲的金手表》(增订新版),2012年4月1日。13《梦中的饼干屋》(增订新版),2013年4月1日。14《鞋子告状———琦君寄小读者》,2014年12月1日。15《水是故乡甜》(增订新版),2018年4月30日。16《青灯有味似儿时》(增订新版),2021年1月28日。

(二)三民书局

1《琦君说童年》,2007年1月1日。2《英译橘子红了》,2007年1月1日。3《琦君说童年》(二版),2008年7月1日。4《琦君小品》(三版),2013年8月31日。5《红纱灯》(三版),2018年6月1日。6《琦君说童年》(三版),,2018年6月1日。7《琦君小品》(四版),2021年3月19日。8《读书与生活》(三版),2021年3月19日。9《文与情》(二版),2022年1月7日。10《卖牛记》(二版),2022年1月7日。

(三)尔雅出版

1《琴心》(新四版),2006年。2《三更有梦书当枕》,2009年1月20日。3《桂花雨》,2016年8月1日。

(四)格林文化

1《桂花雨》,2010年8月8日。2《玳瑁发夹》,2010年9月1日。3《宝松师傅》,2010年10月10日。

(五)远流出版

1《好一个馊主意》(琦君译),2012年3月25日。

(六)黎明文化

1《琦君自选集》,2012年11月1日。

附录二 琦君身后,其作品再版及重编的电子书目及其他数字出版品:

(一)电子书

1《琦君读书》(纪念珍藏版),九歌出版,2006年12月1日。2《水是故乡甜》(增订新版),九歌出版,2018年5月1日。3《琦君说童年》(再版),三民书局,2018年6月1日。4《红纱灯》(再版),三民书局,2018年6月1日。5《琦君小品》(初版),三民书局,2021年3月19日。6《读书与生活》(初版),三民书局,2021年3月31日。7《文与情》(再版),三民书局,2022年2月18日。8《卖牛记》(再版),三民书局,2022年2月18日。

(二)其他数字出版

1《烟愁》(1张光盘片:数字,有声),台湾数位有声书推展学会,2014年。2《桂花雨》(1张光盘片:数字,有声),台湾数位有声书推展学会,2015年。3《眼泪和珍珠》(1张光盘片:数字,有声),台湾数位有声书推展学会,2015年。4《琦君说童年》,三民书局/爱播听书FM,2022年2月16日。

附录三:琦君身后作品入选之篇章及收录书目

1《此处有仙桃》,《风华50年———半世纪女作家精品》,九歌出版,2006年11月28日。2《方寸心田》,《书香味(8)———天地与我并生》,香海文化,2006年12月11日。3《一朵小梅花》,《亲情靠站列车》,正中书局,2007年3月21日。4《我的另一半》,《散文新四书:冬之妍》,三民出版,2008年9月1日。5《放生》,《文类纷呈的女世界———台湾当代女作家文选》,丽文文化,2009年8月17日。6《自己的书房》,《读书,大乐事》,正中书局,2009年9月1日。7《我的另一半》,《散文新四书:冬之妍》(二版),三民出版,2010年2月3日。8《虎爪》,《妈妈剥开青橘子》(二版),幼狮文化,2010年3月1日。9《一对金手镯》,《“本国语文”》,新文京出版,2010年5月27日。10《童仙伯伯》,《晨间10分钟:成长故事集》,亲子天下,2010年7月6日。11《桂花雨》,《落花生》,格林文化,2011年1月26日。12《母亲》,《守候·盼望》,正中出版,2012年2月15日。13《未有花时已是春》(节选),《人间愉快》,幼狮文化,2013年11月7日。14《人鼠之间》,《为爱启程》,幼狮文化,2014年9月5日。15《鼠友》,《我只想回到自己的家:动物保护·生态关怀文选》,幼狮文化,2017年1月5日。16《母亲》,《守候·盼望》(二版),正中书局,2017年3月31日。17《耶诞老公公》《头发与麦芽糖》,《九歌儿童文学读本》,九歌出版,2018年4月1日。18《中国诗词之演进及其战斗性———谈古典文学中的积极意识》,《谈文学》(第四版),三民书局,2019年6月14日。19《多皱的心》,《闪亮岁月:当代华文老年书写文选》(二版),立绪文化,2021年12月30日。

①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在此之前,曾于2004年12月举办“水是故乡甜——琦君作品研讨会暨相关数据展”,琦君及其夫婿李唐基先生全程参与这项活动。

②参见台湾“中央大学”新闻网《细雨纷飞灯花已落——追思琦君》,网络数据网址:http://ncusec.ncu.edu.tw/news/press_content.php?P_ID=9269。

③此计划即2005年李瑞腾和庄宜文共同执行“国科会”“琦君数据汇整及作品重探”专题计划(NSC94-2411-H-0080014)。内容参见李瑞腾《序》,载《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版,第I—III页。

④第一场为2004年12月1日,于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国际会议厅举行的“琦君作品研讨会”,由康来新教授主持,共发表张瑞芬、林秀兰、庄宜文等3篇论文;第二场为2005年12月15日至16日,于台师大教育大楼国际会议厅举行的“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研讨会”,共发表16篇论文。

⑤屏东女中国文科活动分享信息,网络数据网址:https://sites.google.com/a/ptgsh.ptc.edu.tw/ptgshchineseaction/home/culturemonth/104xuenianduwenxueyue。

⑥(1)邱佩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6年,何淑贞先生指导。(2)陈雅芬:《琦君小说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冯永敏先生指导。(3)陈滢如:《琦君儿童散文的传记性》,台东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林文宝先生指导。(4)陶玉芳:《琦君散文在小学教育上的价值与应用》,屏东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1月,钟屏兰先生指导。(5)王怡心:《琦君小说主题内涵与人物刻画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4年,沈谦先生指导。(6)陈姿宇:《琦君散文人物刻画研究》,玄奘人文社会学院中国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郑明娳先生指导。(7)郑君洁:《论琦君的书写美学和生活风格》,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1月,罗中峰先生指导。(8)林钰雯:《琦君散文的抒情传统》,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5年6月,周芬伶先生指导。(9)张林淑娟:《琦君〈橘子红了〉叙事美学研究》,铭传大学应用中国文学系硕士在职专班硕士论文,2005年6月,江惜美先生指导。

⑦学位论文之资料参见李瑞腾发行、封德屏策划、周芬伶编:《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12:琦君》及台湾硕博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

⑧见附录一。

⑨见附录二。

⑩周祝瑛:《谁捉弄了教改?》,心理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硕士论文中央大学女作家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1932年中央大学教授索薪事件研究
“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总序
从学人刊物看学人谱系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辨析类硕士论文的写作
《国风》半月刊的思想理念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