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三性”原则

2022-02-16 17:29范润昌
艺术评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性原则教学

范润昌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创建初期无论师资队伍或是教材与教法都是十分匮乏的,经过许淑英、马力学等老一辈舞蹈教育家的探索与总结,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逐渐完善,并为我国的舞蹈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北京舞蹈学院马力学教授提出的“三性”原则,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明确了方向。本文将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三性”原则的内涵为起点,分别对“三性”原则中的“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进行阐述,探析“三性”在教学中的体现,并梳理出“三性”原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  教学  “三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133-04

民间舞是源于民间,并流传于民间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学科,由于在创建初期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前辈专家们为满足教材与教学组合在编创中科学性与系统性理论知识的需要,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原则方法,其中就有北京舞蹈学院马力学教授在《龙族律动》中提出的“三性”原则,马力学教授提出的“三性”原则即:“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学科,它与其他理论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形式。其他理论学科是通过讲授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属于单一的讲授形式,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则是通过身体的示范和语言的表述来完成,属于“言传身授型”教学,“三性”原则的提出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材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均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提供了有迹可循的评价标准,因此我们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重视“三性”原则的把握与运用是尤为必要的。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三性”原则的内涵

马力学教授提出的“三性”原则,即:“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代表性”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各民族地区和流派的舞蹈风格和特点,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征;“训练性”是指在教学中能有效训练到身体能力及表现力、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和掌握民族心态的训练过程;“系统性”是指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正确系统的推进教学。该“三性”原则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材设置和教学实践上都提供了科学依据,起到了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系统的设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三性”原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体现

(一)“代表性”——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基础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代表性”也可称之为风格性,由于每个民族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经济生活、性格特征、宗教信仰、审美特点等方面都各有差异,使得各个民族在舞蹈文化和表现形式上各显千秋,民族的舞蹈风格自然也是千差万别。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所学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掌握舞蹈中凸显的民族代表性动作特征,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基础。

汉族人分布地域广泛,人口基数大,汉族的民间舞种类也极其丰富,其中东北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等都已成为教材进入教学中。就东北秧歌来说,“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其最大的舞蹈动作特点,形成这种舞蹈动作特点的原因也与原来高跷秧歌的技术要求密切相关。虽然在现在的教学中脱离了高跷,但是其动作韵律和特点延续了下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中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准确的呈现东北秧歌“稳”“艮”“浪”“扭”的动作特点,再对东北人民纯朴、豪放、泼辣又不失幽默的性格和其夸张、粗犷的审美心态加以讲解,才能促使学生逐渐准确的把握东北男儿洒脱豪放、女性娇俏泼辣的舞蹈风格。

再如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其生活在我国的北方草原上,号称“马背上的民族”。马对于蒙古族人来说不仅是坐骑,更是值得信赖的伙伴,也是蒙古族坚韧、自由、奔放的精神依托。所以蒙古族舞蹈手形普遍为勒马手形,也延伸出了模拟马奔腾时脚下的步伐,即马步。同时,蒙古族舞蹈的上身尤其是肩部的动作灵活丰富,比如“碎抖肩”“笑肩”“柔肩”“硬肩”等组合,这也是因为蒙古族常年骑马,马背颠簸,其上身尤其是肩部必须与马奔跑的节奏相适应,从而形成了这些独特又丰富的肩部舞蹈动作。教师在蒙古族舞蹈的教学当中,首先要把握好蒙古族自由洒脱、豪迈爽朗的性格特点,再通过舞姿造型,步法体态,肩、腕等组合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蒙古族男生潇洒阳刚、女生热情端庄的舞蹈风格特点。

总而言之,由于各民族的地域文化等差异,其舞蹈風格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就要准确的了解各民族心态,深入探索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把握好各民族的舞蹈风格,抓住各民族的舞蹈动作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凸显各民族的性格风貌,打好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基础。

(二)“训练性”——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核心

训练性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民族的舞蹈特点,通过训练不同民族的基本动作、体态、动律、音乐节奏、性格等方面,解决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及各部位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可以驾驭不同风格、不同动律、不同节奏下的舞蹈能力,以及准确呈现各民族性格风貌的表现能力,为之后的民族民间舞学习和舞台实践奠定基础。

藏族舞蹈教学中,膝部的屈伸和颤动是贯穿整个藏族舞蹈体系的动律特征,而其中又通过膝部的屈伸、颤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和身体运动,因此课堂上训练学生膝部的松弛度和韧性就成为了藏族民间舞教学核心。而藏族舞蹈膝部的动律又呈现出几种速度、幅度和力度不同的类型,如颤膝动律训练就是训练膝部有弹性的颤动;屈伸动律训练是训练膝部连绵不断、柔韧的屈伸。如此,学生在进行膝部的训练过程中,膝关节的松弛度和韧性会逐步提高,并且对膝关节力量的感知和掌控也会逐步提升。这在学生把握藏族舞蹈动律风格特点的同时,也为后期学习其他民族民间舞积累了经验。

而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律同样也是膝部的颤动,不同于藏族舞蹈膝部颤动,维吾尔族舞蹈的膝部颤动是以维吾尔族音乐的鼓点节奏来带动膝部和身体的颤晃动律,并非贯穿于所有动作。因此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通过音乐鼓点的韵律带动学生对节奏的感控,以此带动学生膝关节的颤动,再以膝关节的颤动延伸到身体的动律上。维吾尔族舞蹈上身保持昂首、挺胸、直腰是其基本体态,所以这在训练学生腰背的直立和颈部挺拔感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对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相互协调,并在舞姿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维吾尔族舞蹈中对学生身体气质的要求,展现维吾尔族舞蹈自由潇洒的气质,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然而,解决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及各方位的身体能力并不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训练的全部,“情感训练”也是训练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说舞蹈动作是民族风格的“形”,那么情感就是民族风格的“魂”,民间舞中的“情感”蕴含着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信仰、性格等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身”和“情”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有较高训练价值和训练意义的基础动作,还要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对情感的理解等各方面能力,并有规律、有层次的进行训练,使得学生在掌握所学民族特有动作动律、风格特点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全方位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民族民间舞和舞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系统性”——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保障

何为“系统性”?“系统性”是基于代表性和训练性之上,进行有规律、有层次地教学,是让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保障。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从而达到更佳的系统训练效果。在教学中,应先从各民族的音乐节奏特点入手,再到单一的动律、体态等基础训练开始,逐步深入到组合短句、步伐韵律等训练性或风格性组合,最后开始教授综合表演性组合、传统组合或带有道具的舞蹈组合等。

在刚进入朝鲜族舞蹈单元课时,由于朝鲜族舞蹈与音乐节奏密不可分,所以教师讲解朝鲜族音乐的基本节奏是其教学的首要任务。其次在配合朝鲜族音乐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应进行朝鲜族舞蹈的呼吸和屈伸动律训练,使学生掌握朝鲜族舞蹈动作的呼吸感。在此之后,教师便可进入如抽手、围手、扛手、推手等手臂,或平步、垫步、顿步、沉步等步伐之类的单一动作训练教学。这些训练不仅是朝鲜族舞蹈的基础,更是其核心,学生只有掌握了该部分的训练内容,才能完成好下一阶段的训练组合,进而为展示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朝鲜族舞蹈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训练后,教师即可进入各类风格性组合訓练,风格性组合如古格里长短舞、安旦长短舞、扎津古格里长短舞或阳山道长短舞等等。这一阶段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朝鲜族舞蹈松弛有度、以气带形、流动自如的动作特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朝鲜族坚韧高雅的民族性格。

在教学中后期,教师便可以开始教授如长鼓舞组合、刀舞组合、假面组合、古格里表演组合等具有表演意义的综合表演性组合或带道具的舞蹈组合。这一阶段是为学生以后在舞台实践演出打下基础的阶段,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真正舞台的重要过程。

按照这样系统的进行民间舞教学,能有效的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作特征,准确把握住各民族的性格特征,又能发挥各民族民间舞对身体能力和情感表现的训练意义和训练价值。

三、“三性”原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因为“代表性”(风格性)始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关键特点,所以“代表性”要求民间舞教师在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时,需要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除了在教授舞蹈动作之外,还要把重心放在强调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地域特征以及民族风格特征上,将其融入到民间舞教学当中,使学生在短期内了解民族民间舞的音乐节奏和动律动作等基础知识,有效的掌握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切实感受每个民族舞蹈的审美与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其次,“训练性”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在民间舞教学中高度重视的环节。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目的,通过教学来规范学生的肢体动作,锻炼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表现力,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自身身体,适应并快速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了解各民族舞蹈的特质。另外,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教师还需要通过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民族民间舞蹈训练,提升学生情感在舞蹈中的真实表达,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成为一名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

最后,“系统性”即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教材具有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以及全面、典型等科学性原则,也要求教师在科学、系统、有序的基础上推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因此,为了确保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逐步推进教学,尽量做到传授知识时凝练和具体,突出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使学生系统认知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有效的训练学生身体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不偏离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轨道,达到其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三者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没有“代表性”作为民间舞教学的基础,失去了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就丢失了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个性和特色,其训练的目的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没有“训练性”作为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没有针对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对学生的身体和情感进行有价值的训练,没有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那么并不算有效的民族民间舞教学。而如果没有“系统性”作为民间舞教学的保障,在教学中就会逻辑混乱,教师教不清,学生学不明,在这种无逻辑无系统的教学情况下,代表性和训练性也将毫无意义。毫无疑问,“三性”原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为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为民族民间舞教学提供了思路与方向,为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的传承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荔,李伟.推动民族舞蹈教学,传承民族舞蹈文化[J].艺术大观,2021(14):80-81.

[2]王云迪.舞蹈教学的规范性——从舞蹈批评的角度分析[J].尚舞,2021(08):94-95.

猜你喜欢
三性原则教学
师生对话容易被忽视的“三性”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劳务派遣“三性”问题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碳族元素“三性”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