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学视角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2022-02-16 17:29谢贝佳
艺术评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象学生活情境音乐教学

谢贝佳

摘要:现象学起初是一门哲学学科,随后发展成现象学心理学、现象学社会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但也都植根于哲学。现象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它不仅全面反思了现代教学研究,还将研究者们的视角转向了教育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现象学  生活情境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144-04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强调教育应关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在教育中的意义,从而使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及其价值观下的实践都重新思考其合理性。就如梅洛·庞蒂曾说:“真正的哲学就在于重新学会看世界。”现象学让我们学会用全新的生活世界视角审视教育,重新看待现有的教育理论。现象学通过还原,发现了原本被我们所忽视的生活世界或经验世界,就如范梅南所说的“一个即时体验而尚未加以反思的世界,不是我们可以为之下定义、分类或反映思考的世界”。然而,生活世界的体验和研究对我们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音乐体验提炼出来。教师与学生身处不同的生活世界,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地域以及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音乐教育必须要关注并且尝试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带去因材施教的教育影响,教育者要学会倾听学生,并且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是否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反思、评价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

一、教育现象学概念阐述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建立在现象学哲学基础之上,以生活世界和社会经验为价值取向,旨为教育世界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并在教育生活世界中追寻教育意义。正如范梅南对教育现象学所表述的一般:“教育现象学就是想让我们摆脱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将我们的成见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置起来,让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对它们做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对教育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性。”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科学受到社会及教育界的大力推崇。自然科学引领下的教育学,寻找的是“理性、规律、普遍性、客观性”的知识,久而久之,很多知识演变成教育者及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接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忽视,以同样的教学方法授予所有学生同样的科学知识,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也转化成对知识的占有,并没有从文化的根本去理解知识。正是由于建立在理性主义、客观主义的教学理念,使得现代教学观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显露着过多的关注知识本体,忽略了知识背后的人文叙事,教育评价也过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占有,使得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则是容器的灌输者,失去了原本师生关系的温情色泽。因此,如何将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实践,如何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关联,如何使学生理解生活世界,并对生活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引起了教育现象学的关注。

在教育现象学对生活世界及人文叙事的偏向下,在“回到事物本身”的理论价值取向下,教育现象学提出重新审视教育的人文叙事价值。教育现象学指出学校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以及他们各自生活体验的重要性,认为每个学生的体验都是有意义的,在教学中都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正如厄尔(Earle,  W.)“人类生活的关键并非个体所共有的东西,尽管关于共同的知识往往是有趣的和有用的,但是这些知识无法避免肤浅的处境。人类生活最深刻的东西只有在个体化的王国中才能找到”。因此,学校教学中,学校不应一昧的给学生传授教科书中的知识,与我们真实的生活世界相背离。教育现象学重视对学生个体在生活世界的独特性,并重新找寻教育的本真意义。其次,教育现象学提出应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教学心态,才能创设回归生活本真的教学情境,才能领悟到文化本身含义。正如兰格威尔德曾强调:“通过事先预设的理性前提是不能走进教育情境的,因它受到先在的社会形态的稳定影响,也受到赋予教育关系以实际形式的方法论影响”。

基于此,教育现象学注重知识背后的人文叙事,坚持教学内容的人文特性、生活实践性,提出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建立有爱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教育情境,实现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的理念。

二、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课程理念只有在课程实践中呈现出来,才会实现理念的最终意义。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课程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实施途径。本节并非致力于分析与阐释“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准则,旨在给予音乐教学新的视角和出发点。

(一)面向生活

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既丰富又纯粹。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则是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及审美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完美人格,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而现代音乐学的“学科性”把音乐的本真所遮蔽,因此,面向生活是音乐教学回归现实世界的第一步。

第一,面向生活就意味着音乐教学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实施。音乐教科书中的音乐知识所渗透的“技术性、客观性”虽然一方面遮蔽了音乐知识的人文叙事性,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这种“技术性、客观性”正确并且适度的掌握与发挥,那对音乐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將音乐教科书中总结出来的知识点、音乐规则灵活运用于音乐教学的课堂实践中,但又不脱离音乐的人文叙事性,这正是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所在了。教师传授的“音乐技能”只有运用、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来,才能避免音乐学习只是“花拳绣腿”的特长学习。因此,要求音乐教师了解熟知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兴趣爱好,并且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第二,教育现象学提出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当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所谓的音乐知识时,当“五线谱、音程、和弦、节奏、曲式”成为了音乐知识的全部时,学生的音乐生活已经被“异化”。这里的异化,意思并不是指音乐教师不关注学生、不关注音乐知识,而是过度强调音乐本体,片面地、执着地对学生传授有关音乐的科学理解,忽略了音乐本真和学生本身以及生活本身。

第三,音乐教学面向生活应当是“全方位的”面向生活,只有将音乐课堂打开,摈弃封闭的音乐课堂,才能实现学生乐感自由,学生才能表达对音乐的真实体悟,音乐生活的丰富多彩境界也才能得以显现。而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空间的封闭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这里的“走出”并不是单单指走出课堂空间,而是走出课堂的“客观性、技术性”,将生活中的音乐际遇带进课堂,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音乐生活互相碰撞,迸发出更加丰富的音乐生活。

(二)进入生活

教育现象学中的“投入生活”意味着对话、交往。投入并非客观意义上的主体之于客体的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认知。

投入生活的音乐教学要求音乐教师转变身份,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递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音乐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个音符中回归到生活的画面中,还原到鲜活、丰富的音乐境界中,这也意味着音乐课堂的预设性转向生成性,课堂中随时都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状况”,音乐教师应利用每一次预设外的“状况”,引领学生理解和体悟音乐,使学生不仅仅只在课堂中认知音乐,也能在生活中认知音乐。

投入生活的音乐教学不仅意味着音乐课堂回归生活世界,也意味着要引导学生对话音乐生活。对话是平等的两个主体之间产生的,音乐教师不仅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交往,也要引领学生与自然对话交往,自然中的声音也是音乐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小鸟的叽叽喳喳、大树呼呼的风、哗啦啦的雨滴等是音乐教科书中没有的声音。引领学生与大自然对话、交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声音的敏锐力,更能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习惯,也体现了音乐教育培养人与人、自然、宇宙平等交往的价值取向。音乐将人与自然无形的紧紧联系着。自然环境是管理生活的力量,是维持生存和生活的手段,决定了社会文化的整体风貌,也就意味着音乐与自然无法分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投入自然、感受自然,意识到音乐是人认识自然以及与自然沟通的媒介。

投入生活也要求学生投入社会生活,社会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音乐,比如:公园、广场简单的哼唱民谣俗曲,这也是音乐教科书中所缺少的,也是投入社会音乐生活的一种方式。音乐教科书中的音乐知识是专家精心选择编排的,但这只是音乐的冰山一角,认知音乐也不仅仅只是课堂学习一种途径,更多的是在社会生活所提供的丰富音乐资源,地方音乐的传播途径更多的是口传心授。社会音乐资源具有一种“易传播”“易学习”的特性,也体现了当今社会十分注重知识的交流性。

投入音乐生活,并不是指简单的学习本土音乐,而是要在音乐教学中与音乐生活对话、交往,在生活中认知音乐。

(三)超越生活

若只是使音乐教育面向生活、进入生活,那不可避免的会将音乐功利化、庸俗化。因此,在面向生活、进入生活的同时,教育现象学还要求音乐教学超越生活。超越生活并非简单的“习得”,它更突出“教养”的目的,教养就意味着基于学生连续性的教育,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音乐素质、审美能力、建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

音乐教学需要超越生活的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宽广的审美领域,音乐可以与文学、美术,乃至建筑相融合,蕴含着超越生活的丰富素材。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自觉引领学生去领悟音乐中的美,感悟音乐中的精神与意义。音乐教师应充分关注教育多元化原则,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大有裨益,同时,通过音乐教学提升音乐文化与其他姊妹文化的生命力。

教育现象学构建的音乐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音乐教学理念,既承认教科书中的音乐科学知识、音乐准则,也强調音乐艺术的人文叙事意义,提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应该创设符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而是转向对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关注。基于教育现象学理念形成的音乐课程,旨在为学生呈现一张丰富多彩的音乐画卷,而不是板上钉钉的音乐准则,是为了引领学生投入音乐世界,获得更高的人生境界,以此理念为价值取向的音乐教学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力,不仅能促进学生音乐感知、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还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及美好品德的建构助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音乐与日常生活不可分离,音乐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每个人对音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专属自己的认知,并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音乐教学必须面向生活,在生活中探寻音乐;必须投入生活,在生活中运用音乐表达自己,又必须超越生活,体悟音乐中纯粹本真的人文情感。

三、结语

总之,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生命健全发展,就如冯建军曾说过:“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也因此成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教育现象学的建构下,音乐教学提出面向生活,音乐教学要求音乐生活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起点和最终归宿,然而我国当前的音乐教学范式仍然呈现出“技术性、工具性”的特征,明显偏离了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与学生只是音乐教科书知识的传递者与占有者,音乐课堂也只是学生一次次的视谱、视唱、视奏的机械式训练,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了大量“技术性”的音乐科学理论,不仅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或者很难学以致用,还对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更是遮蔽了学生多样的审美能力发展。

因此,深挖音乐教学的本质是为了还原音乐艺术的人文叙事性,给予音乐教学更深层次、更加纯粹的精神追求。“回归生活世界的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强调在人与音乐的交往对话中唤醒人的生命、生态意识、建构人的生命存在、塑造人的完美精神世界的过程。”音乐教学的本质也是一个交往对话过程,而交往对话就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融,这也要求音乐教师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并且不断的学习,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教学理念。基于教育现象学视野,音乐教学找到了新的理念视角,将音乐艺术还原于现实生活,又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音乐、学习音乐,最后在音乐中超越生活,与音乐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在教育现象学的教学理念关照下,音乐教育希望瓦解自然科学对音乐艺术文化的束缚,还原音乐生活的纯粹,关注现实当下的音乐生活,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来经历、体验、感悟丰富多元的音乐生活,进而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实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树英.教育现象学:一门新型的教育学——访国际教育现象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05(03).

[4]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5][德]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M].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6]马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7]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猜你喜欢
现象学生活情境音乐教学
音乐审美:基于“现象学”立场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现象学究竟是不是一种方法?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