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探索

2022-02-17 16:34
关键词:导向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

戴 静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让他们在追问中启发思维、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该教学方式既提升了课堂吸引力和学生主动性,增强了教学实效性,也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问题导向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课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主要指教师以问题导向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关乎社会现实、关系自身发展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说,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新时代“道法”课教学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1.1 作为教学理念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是课程须坚持的价值指向

马克思曾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马克思、恩格斯从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当前社会问题作为自己坚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3],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内容,所以问题导向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品质。“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门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亦是其须坚持的价值指向。

1.2 作为教学方法的问题式导向教学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提高“道法”课教学质量的时代命题。当前,大学生易在政治意识、道德品行、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影响,加之刚入学会面临众多现实问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面向大一学生开设,但传统的照本宣科、满堂灌、千人一面的教学法已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和时代发展,而问题导向式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关注问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生活话语回应大学生的关切,这不失为增强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方法,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让“道法”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切实管用的思政课。

2 “道法”课问题导向式教学实现路径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以问题为纽带,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精心发现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5]。因此教师发现问题就是发现教学中没有解决的矛盾。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矛盾众多,有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矛盾、理论深刻性与授课生动性的矛盾、供给单一与需求多样的矛盾等。对大一新生来说,对新环境充满期待的同时也会遇到诸多困惑,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本,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认知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发现筛选问题,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一要搭建知识框架,培养理论学习能力。大一新生常将大学第一门思政课同以往的政治课进行比较,高中政治课以学生认知为基础,主要讲“是什么”,重在知识背诵;而大学阶段主要讲“为什么”,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深耕教材、精炼问题、以点到面,以问题的形式将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串联起来,并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理论框架,从而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理论和情感认同,并付诸实践。

二要关注现实、回应学生关切问题,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解决学生困惑,是“道法”课教学的重要任务。理论只有扎根实际,才有生命力和说服力。一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重大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关注现实、发现问题,如就业、公平正义等问题。要用翔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把热点解析透彻,引导学生密切联系世情、国情,思考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并通过实践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大一新生较易因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感到迷茫,善于利用网络但无法正确处理海量虚假、负面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察觉、分析问题并回应学生困惑,帮助他们克服负面情绪,并在“道法”课堂上汲取智慧,获取思想力量,健全人格。

2.2 精选设计问题

目前,较多高校的“道法”课以专题化教学为依托,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结合教材基本内容、社会热点和学生发展需求提炼教学重难点,将教材相关章节转化成若干教学专题,用专题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笔者所在高校以教材为纲,在统筹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和大一新生实际,设计了课程专题(见表1)。其中,专题一~四从大一新生学情出发,以如何适应新生活、确立正确人生观为导向,探讨人生、理想、爱国等问题;最后四个专题依据我国社会现状,以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导向,探讨社会主义道德、家庭、职业等问题;专题五是“道法”课的逻辑主线,这不仅是一个专题形式,而且还作为主线贯穿其他专题教学中。根据这九个专题内容精选设计出若干问题并形成问题链,在教学中递进展开以引导学生探究。

在以专题化教学为依托进行精选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问题设计要把握整体性和针对性,既要充分考虑专题之间的内在系统性,也要突出问题的针对性。问题导向不是简单的问题堆砌,是细分教学内容,设计一条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问题链。如专题二中设计了“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何种人生才有价值”三个问题,既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基本观点,又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科学内涵,进而帮助大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特点,将问题创设与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相结合,满足学生需求,有效引领学生沿着问题情境思考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②问题设计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道法”课既要给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给学生付诸实践的力量。教师要对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认知中存在的疑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辨析,激发思想火花。如专题六中“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需要什么样的道德”等问题,如何驳斥“道德无用论”等错误观点,一方面是在理论上探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等问题,消除“道德无用论”等认识误区;另一方面强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做一个真正有德行感召力的高尚的人。此外,要注重问题的表达方式,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话语更能让学生有亲近感和时尚感。

2.3 精准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导向式教学主要采取讲授、研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之完善考核方式,形成教学闭环多维并举精准分析解决问题。其中,讲授研讨是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重要补充,考核是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成效的重要途径。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分析问题,将那些看似熟悉却容易忽视的大道理进行逐层展现;对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采取团队合作探究,互动释疑,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可将学生固定分组,分配话题,推选代表在课堂轮流发言,提高研讨参与度和覆盖面;也可自由研讨,教师随机发问,学生即兴发言,生生互动,交流思路,着力提升学生抬头率。需要注意的是,研讨时教师要做好引导,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并适时拓展问题,加深学生认知,进一步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实践是课堂的延伸,也是思政课落地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大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6],通过社会调研、实践基地锻炼等校外实践方式,让学生走进新社区、新农村,充分了解我国国情、民情、党情,用亲身生活体验作为问题的答案。

完善考核方式是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成效的重要途径。“道法”课考核的方式、内容应多样化,重在考核学生知识学习、实践活动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知识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堂学习情况和期末考核;实践活动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率和成效,主要体现在实践报告和汇报中;团队合作考查学生的合作精神,主要体现在课堂研讨时的团队配合、轮流发言及社会实践参与度。

3 “道法”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思考

3.1 发现问题要重视政治引领

“道法”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其政治性是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的重要特点。政治引领是高校思政课的最基本功能。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1],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要凸显政治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发现问题时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紧扣时代主旋律,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涵,筛选富有理论意义和现实需要,符合社会现状和学生需求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确立“四个自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设计问题要重视内在逻辑性

设计问题面面俱到、泛泛铺陈,只会成为教材内容的“搬运工”,反而降低学生的满意度。问题设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个根本问题,着眼社会和学生需求,筛选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某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并讲深讲透,再触类旁通地带动更多关联问题,这样一通百通、提纲挈领。同时避免重问题呈现轻逻辑,不要简单的罗列和堆砌,也不是流于形式的教学法。设计的问题要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启迪性,有层层深化的问题链,以帮助学生掌握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自信;深度调研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困惑点,做到以生为本;深刻研究现实,把握时代脉搏和问题,做到因时而新。

3.3 分析解决问题要因势利导

由于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大多由教师“包办”设计问题并被动接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导致课堂虽有问题导向,但多数是教师自说自话、强行灌输,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让其感到倦怠。为此,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一要变教为导,依据学生关注的问题,采用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二是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如何程序化地化解矛盾,而是要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师在课堂引导中要避免过分迎合学生。网络的飞速发展易使学生受到负面信息影响,有时出现思想偏激、言辞犀利的现象,有的甚至课堂态度消极,抵触参与讨论。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氛围,因势利导,充分激起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分析问题切忌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甚至哗众取宠,而要用清晰的逻辑分析和强大的理论力量引导学生,清晰明白地解决问题,提升他们对课堂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猜你喜欢
导向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偏向”不是好导向
解决问题的设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