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媒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2022-02-17 19:47伍浚心
传媒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受众

伍浚心

2018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时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1]人工智能技术与播音主持领域的融合是智媒时代下传播场景的新探索。早在2000年,英国报业联会媒体公司率先推出世界上最早的虚拟主持人“阿娜诺娃”,标志着人工智能主持人研究开始萌芽。2015年,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在东方卫视完成天气预报的主持工作。2019年,人工智能主播“小晴”亮相两会。智能主持人乘势而上,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挑战。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智媒时代的传播现状分析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并驾齐驱使得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其中,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实现了从探索性萌芽到常态化纵深发展的转变。例如湖南卫视周六晚间黄金时段的节目《你好星期六》,数字主持人“小漾”作为主持人亮相。“小漾”是由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及湖南芒果幻视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主持人,利亚德虚拟动点全程参与此节目的录制。在节目中,“小漾”的形象青春可爱,语言生动有趣,会配音、会唱歌、会跳舞,可谓是形象好、气质佳、有能力,还不会出现“翻车”现象,技术赋能确实能够活化传播场景。人工智能主持人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一)视觉呈现多元化

传统主持人的形象相对单一,创作场景也相对一致,但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形象可以千变万化,按照受众所接受、所喜爱的形象来设计,可使受众眼前一亮。人工智能主持人的传播场景可以多元化、个性化,依托于受众的场景体验消费习惯,传播场景可瞬息万变,使得新奇感得以以最大化程度渗透。例如湖南卫视的数字主持人“小漾”的首次亮相就是出现在长沙打卡海报上,“小漾”穿着改良版旗袍打卡岳麓书院、步行街夜市、刘廷芳公馆,还穿着白T恤,拿着工作证在湖南广播电视中心门前自拍,使得甜酷型元气少女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工作能力稳定化

话语准确清晰无差错是对传统主持人最基本的工作要求,要做到这些,需要稳定的业务能力、日积月累的经验等等。但对于智能主持人来说,只要有精准的文本,就可以全天候、多语种、快速准确地进行主持播报活动。2019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主播“小晴”为两会提供中、英、日、韩等多语种的新闻报道,低差错率、高效快速、全天候、多语种,人工智能主持人在稳定播报的同时加快了信息全球化传播。

(三)经济效能持续化

人工智能主持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媒介产品,在前期高成本首轮开发之后,后期边际成本低,可持续经济性能强。在后期,人工智能主持人开始工作,会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当媒介资源分配合理,播音主持工作的经济效能会持续优化,利润矩阵不断向好。

在智媒时代,科学技术与各个领域在不断地融合、交错,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出现确实给传统主持人带来压力与挑战,但传统主持人在与大众建立沟通渠道时,基于“默会知识”的人际交往是智能机器人无法做到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表示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经常使用但又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或传递出来的知识,即“我们所知道的永远比我们能说出的要多”。基于“默会知识”,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人际交流有了共筑语境,可以减少沟通的不确定性,增加情感交互,从而进行良好的主持活动。但人工智能主持人由于缺少“默会知识”的加持,很难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真正与人达到共鸣。由此可见,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在面临压力与挑战的同时,可以找到新的机遇与路径,探索出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可替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一)有效的情感表达

1.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第一,对于受众与主持人本身而言,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且情感体验是有一定可持续性、可传递性的。主持人要做到把内在的丰富情感外化为立体的情感表达,向受众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打动人心的关键点,同时也是增加受众与整档节目黏合度的关键。一方面,节目主持人作为人际化的产物,通过有声语言、情感构建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视听需求;另一方面,对于节目主持人本身而言,通过基于具体稿件产生的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以及深化的整体感受,使其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主持人自身得到情感内化、能力提升,深刻认识、了解在节目主持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个人价值与职业发展潜能。

第二,对于电视节目而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情感表达有助于节目的品牌输出与价值呈现,从而助力节目的深度挖掘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主持人在台前是一个节目最终效果呈现的引导者,在后台也应是节目内容输出的把关人。主持人把控着整档节目的节奏与进程,在节目的不同阶段,主持人恰当的情感表达可助推节目氛围。且人都是有情感的,在自然的情感流露中往往会触摸到人性最柔软的地方,从而探寻其节目的人文意义,带来意料之外的节目呈现,增强其节目的深度表达。另一方面,一个节目的长远发展与受众对节目的认可度息息相关。受众只有认同节目的形式以及节目的价值理念,才会持续收听、观看节目,从而促使节目实现长远发展。[2]在节目中,主持人的情感表达对节目的内容呈现、理念输出等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受众跟主持人产生共鸣,受众认同节目的内容、理念,或者是直接认同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才会留住受众。

2.情感交互的构建策略

第一,渗透思想情感的可塑性。在播音主持创作过程中,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创作主体的脑海里应该像放电影那样,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3]同样在节目主持的过程中,主持人也应充分调动思想感情,在场景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能引起受众情感波动、情感跟随的视听语言,达到情感交互双向传播的目的。尽管人工智能在找寻模拟人类情感的道路,但目前,人工智能主持人无法真正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第二,增强表达方式的可感性。节目主持人内心有了充沛的情感依托之后,要外化于表,让受众感受到,这时就要充分运用主持人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使视听语言具有感染力。在播音主持创作基础中的“外部技巧”是呈现方式之一。要掌握并且运用好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技巧,给语言表达增色,但同时也要注意表达技巧的使用重在恰到好处,不能一味使用技巧,而忽略内心情感的释放与主持词、稿件的本质内涵。

(二)个性化艺术风格

随着媒介生态的日新月异,电视节目也逐步依据科技发展与社会主流审美的变化而不断转型和创新。在智媒时代,除了人工智能主持人给传统节目主持人带来压力之外,还有“隐性主持人”的赋能也给传统节目主持人带来压力。所谓“隐性主持”就是主持人所承担的传递节目意图、整合信息、调控气氛、掌控节奏等主持行为由其他要素替代,受众与媒体沟通的渠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从而使节目所呈现的主旨、内容、效果得到延伸和加强。[4]也就是说现如今有更多元素的展现、技术的赋能能够来完成节目主持,所以随之而来的是电视节目的去中心化,主持人不再是一档节目的中心,就算没有主持人,这档节目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途径来替代主持人的职能。那如何在此等情况之下体现一个节目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新闻工作手册》 指出,“主持人是以他自己的身份、个性直接面对听众或观众的人”。相比人工智能主持人与“隐性主持人”来说,传统节目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其作为人的个性化、独特性的艺术风格。节目主持人通过对个人形象的包装、手势动作的强化、语言表达的构建形成个人独特的个性、别致的风格、特有的气质,深化个人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深层的思维能力

《语言学纲要》一书中指出,“灵活的发音能力与抽象的思维能力是构成语言能力的两个必备要素。”节目主持人需要有灵活、深层次的辩证思维,这是智能主持人所不具备的。在《主持人即兴口语传播》一书当中提到:“主持人的思维方式包括: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性思维、应变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主持人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完成节目主持,对比智能主持人,思维是传统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例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主持《新闻1+1》《新闻周刊》和《东方时空》等一系列节目时,展现在大众面前的是有着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话语、全面的专业素养的主持人形象,在他的加持下,从而使节目深刻又广博。

1.“二度创作”与“一度创作”的有机结合

在有稿的情况下,主持人需要根据稿件来进行“二度创作”,对文稿的反应要准确迅速,把握好层次,理清主次,赋予主持词感情色彩,用自己独特的风格、专业的技能来完成好主持工作。在无稿情况下,对主持人的要求就更高,要利用知识储备、经验技巧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总结,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有深度的思考和灵活的创造力凝聚于内容当中,做内容的生产者,把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和文字内容的“一度创作”结合起来。

2.“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即兴表达

即兴表达的基础是思维能力的呈现,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语言表达。智能主持人通过程序设定可以达到“见字发声”来主持一档节目,其特点是准确无误、工作时间长,但他们很难进行一些即兴的创造,面对突发事件不能像传统主持人一样迅速做出反应。主持人在有了创造性、深层次的思维之后通过语言表达外化于形。虽然面对的突发状况不尽相同,但是在思维方法与语言表达融会贯通之后,加上刻苦练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掌握即兴表达的方法。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坚守与创新

无论传播场景如何变化,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坚守与创新是播音主持行业行稳致远的关键。

首先,坚守的是专业主义。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来回馈大众,与大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达到良性共鸣。在创作过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始终坚持“恰切的思想情感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相统一”的要求。[5]以点带线,以线铺面,以正确的创作道路为点,带出思想感情与语言技巧的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完成节目。专业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坚守住专业主义是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石,也是为播音主持行业延展其生命力。

其次,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找寻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进行反思、学习,从以人为本、情感交流、即兴表达、独特个性、基础叙事、临场应变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扎实涉猎多方面知识,争取做到传媒行业的“多面手”,对于受众、对于节目、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有自己的深度思考,结合互联网思维,用“新”与“心”作出有深度、有广度、有态度、有温度的节目。

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无疑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可持续发展的主线。

(二)“人机协同”的升级与强化

AI主播的诞生晚于播音员近百年,但前者绝非后者的“补偿性媒介”,而是技术演进开创的“具身性在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性互文符号。[6]科技的进步使得人工智能主持人与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完成工作的符号系统中有了耦合。人工智能主持人代表着科技赋能下的新型传播媒介,其特点是超长待机、海量信息、多种语言、快速准确。传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代表着以人为主体的传统媒介,其拥有有效的情感表达、个性的艺术风格、深层的思维能力。然而人工智能主持人与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实现的共同结果是一致的,于是各取所长、分工合作是当前传播格局所需的正确道路。人工智能主持人可辅助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从繁琐单一的工作内容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更好地去进行更深层的播音主持工作。人工智能主持人也可以作为点亮式主持人为节目增益效果,例如《你好星期六》这档节目中,虚拟主持人“小漾”配合主持人何炅,为节目增添了新奇性与趣味性,同时也带来了关注度与话题度。

在“人机协同”工作当中,划清工作界限、理清工作目标尤其重要。营造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与人工智能主持人协同合作、共同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需要建立以人为本、各司其职、人机和谐的传播新型格局。与此同时,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于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文化熵增开始出现。文化熵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众、主持人以及传播格局,具体表现在影响受众的关注点、关注时长等方面,影响主持人创作目标、创作内容、创作价值等方面。“人机协同”的升级与强化还需建立在可行性调查分析之上,冷静、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机协同”的发展路径。

四、结语

智媒时代,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升级迭代给播音主持行业带来新的议题,倒逼行业的升级发展,同时也给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带来冲击与挑战。但要意识到,现在的人工智能主持人还是“弱人工智能”,其没有真正的意识形态、自主意识等基于“碳基”身体特有的性能体征,对于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人工智能主持人还是工具性的存在,所以传统主持人在强化本身“不可替代性”能力的同时,应该思考怎样与人工智能主持人形成合力为节目赋能。面对媒介变局,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在“变与不变”中发挥好“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勇于观势、借势、乘势,找到智媒时代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优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主持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