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2-19 05:25林丹王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中生

林丹 王余

内容摘要:学习倦怠是当前高中生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一大现象,本文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即高中生语文学习倦怠、高中生语文学习倦怠的影响、语文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缓解语文学习倦怠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 语文学习倦怠 原因对策

“倦怠”一词最早源于Bradley的一篇论文。后来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将“倦怠”作为一个术语,把它定义为“当个体的工作不被他人或组织所认同且不予相应回报时,个体产生的慢性疲乏、抑郁和挫折感”[1]。与此同时,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在研究中也发现了“倦怠”,Pines把倦怠定义为“个体长期处在对其资源的过度要求之下所产生的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精神衰竭的状态”[2]。“倦怠”的定义较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致的概念。

倦怠不仅出现在工作群体中,也出现在学生群体中,学生对学习也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1997年,Maslach提出倦怠一词是一个流行语,常用来形容那些稍有压力的学生。实际上,倦怠除了有压力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的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对学生而言,“学习倦怠”则指的是“因长期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的精神损耗,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淡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的好而对学校课业呈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是学生厌倦和恐惧学习任务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3]。且连榕老师认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或负荷下,对学习失去兴趣或缺乏动力而又不得已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称为学习倦怠”[4]。

一.高中生语文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即“是一种消极的身心状态,是疲劳、乏力、厌倦、焦虑、消沉、悲观等身心状况的综合反映”[5]。这种在学习上表现的倦怠同样体现在各门学科上,且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表现得较为明显。

通过阅读对其他科目学习倦怠和与语文相关的学习倦怠的文献发现,学习倦怠在中学生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的压力不大,但自身在学习上仍有一些倦怠的行为。其认为引起厌倦语文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语文课堂的学习对考试的影响不大,从而缺内在的学习动力;二是本身在语文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基于前人对学习倦怠的内涵分析,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本文将高中生语文课学习倦怠定义为:受多种因素的消极影响,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上产生的消极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语文学习上的情绪低沉、行为消极、缺乏成就感等。并且这种倦怠是因为“压力产生的极端生理心理反应,是在长期学习压力下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6],符合我国中学生学情。此外,语文学习倦怠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的过程,只是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一旦学习倦怠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比较容易容易出现“情绪失衡、意志薄弱、心理承受力低等现象,甚至形成逆反和扭曲心理”[7]。由此可见,高中生语文学习倦怠的现象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成长都极为不利。

二.高中生语文课学习倦怠的影响

学习倦怠的产生通常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直接、深刻的影响。而学习倦怠作为一种长期的、感染性强的、持久性久的负性应激形式,容易导致学生周围的人同样产生类似的负面情绪和行为,最终对教师上课时的情绪产生影响,长远来看,甚至会对学校、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影响倦怠个体的学习和生活

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倦怠问题对学生个体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学生由于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语文的效果达不到自我预期从而产生挫败感,但在学业任务的趋势下不得不学习,多种高压力下学生的状态逐渐下降,在行为上表现出面对语文课打瞌睡、紧张、头痛、疲劳等异常不适的身体状态。而身体状况欠佳所引发的不健康心理症状会促使学生对语文老师产生抵触、抗拒的心理,在语文课上情绪压抑、沮丧,严重者焦虑、抑郁,并伴随着在家庭生活中谈语文色变,表现出烦躁、生气、叛逆等状态。

其次,学习倦怠问题会对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在倦怠情緒的直接影响下呈现出低效状态,行为上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面对学习困难自我逃避,甚至迟到早退、逃课旷课,语文成绩也会随之行为逐渐下滑。并且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无力感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厌恶感愈来愈深,如此反复出现恶性循环。同时这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行为和心态会殃及其他学科,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二)影响周围群体的学习情绪和效率

高中生出现语文课学习倦怠问题对自身和朝夕相处的身边人都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高中生尚处在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阶段,自控力和抵制力都需要提升。受语文学科性质的影响,尽管学科地位较重,但由于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听课的消极行为在最终成绩的反应上差距不大,学生容易产生轻视、忽视心理。学生在这种心理下产生的想法会有意无意向身边同学宣扬、怂恿和诱导,周围群体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之下很难不受影响。故而当个体出现语文课学习倦怠问题时,对周围群体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三)打击任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由教师教学和课堂教学涉及老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而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老师要上好一堂课不仅需要自身的各方面准备,同时课堂上学生的配合、反馈也至关重要。当语文课上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时,不仅影响自身,同时也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情绪,打击老师上课热情和积极性。老师在教学中得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长此以往,也无心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老师在职业倦怠下所表现的教学态度和行为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低下,从而加剧学生的语文学习倦怠情况。

(四)不利于良好学风、校风建设

学校的精神体现在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校校风的建设学风建设是学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建设,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良好的学风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有助于推进学校的发展。

由于厌倦感在学生身上很容易扩散,当学生已经产生厌倦感且未寻求到合适有效的方法排解时,这一情绪势必会蔓延至对待其他学科甚至所有学科的情绪上。从对单一学科的厌倦到出现全面的学习厌倦,会对学校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产生不利影响。

三.语文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有其规律和原因的,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倦怠的形成也不例外,即受个体内在原因和个体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学习自我效能感、外部压力、教学条件、课业压力、成败体验、人际关系是影响造成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各因素在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成绩及性别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8]笔者主要对学生个体的内部因素进行阐释。

(一)学生对语文学习主动性差,动机不强

从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多篇文献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的动因不是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其中更有少数学生并不清楚学习语文的目的,学生只是跟随学校安排好的课业任务机械学习。这部分高中生未能清楚认识学习语文对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未能清楚意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对其他科目的积极影响。他们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剥离开,从而无法充分运用语文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在学校和老师所安排、制定的生活计划和学习计划中前进,已经养成被动生活、学习的习惯。而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脱离师长的管束、安排后便容易不知所措。

在教育实习中笔者发现,对于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完成学生亦缺乏主观能动性。由于语文作业相较于其他科目教特殊,学生对课文字词类、抄写类、作文类的作业表现出消极处理的态度,要么放在其他作业最后敷衍了事,要么直接选择放弃。

(二)学生面对学习压力,自我效能感逐渐下降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来源众多,其中繁重的课业负担是造成学生压力大的重要因素。

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同时学习九门课程,每门课程的课业任务使学生不得不消耗大量时间去完成。高强度持续性的学校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上课时表现出容易打瞌睡、不积极发言等行为,导致这部分学生最终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不成正比。还有的学生尽管努力学习但成果甚微,成绩进步缓慢,与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便会产生自我怀疑、懈怠等消极心理。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经过努力却没达到预想时则产生挫败感;还有部分学生则与之相反,对自己要求过于松散,制定目标简单易达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失去动力,亦会造成学习倦怠。学生身上长期存在的低成就感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学生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情况。

(三)对语文学习失败存在不当的归因方式

笔者浏览众多文献的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在对学习成绩不好进行归因时认为是自身能力低下。这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一直出于中下游状态,且一直是老师、家長、同学心目中的后进生,所以语文成绩不理想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的事情。这种对自身的消极认知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没有改变,且学生也认为自身很难获得显著提升。

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内心的挫败感就会占据上风。学习能力上的弱势心理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听不懂讲课、完不成作业、考不好成绩。而这种失败感势必会磨灭学生的学习意志、打击学生的自信,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最终产生学习倦怠的心理。

四.缓解语文学习倦怠的策略和方法

学习倦怠的主体是学生,解决语文学习倦怠问题首先应从学生自身出发进行探究。

(一)端正学科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部分高中生对语文学科具有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学习与否对自身、对其他科目的学习都不会产生质变的影响。所以解决语文学习倦怠的问题首先要使高中生明确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认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内容丰富,涉猎众多,包含历史、政治、文化、礼仪社交等常识,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也能使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语文学科作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学科,需要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认识其功能作用,增强学生对其的认同感。

(二)找对学习方法,增强学习信心

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其对自身的怀疑,增强其学习信心,最终改变学习倦怠的现状。

通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系统的学习方法,且这种方法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是学生自身在长期的学习中自行摸索出的最适合自己的内容。所以帮助学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思路给予启发。在知识的学习上,语文可以与多门学科、多种门类知识相联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如多通过微博关注时事政治,通过电视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学类节目,通过微信订阅作文类公众号等,长期的积累和阅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触类旁通、游刃有余。语文的学习和成绩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若遇到瓶颈期更需要学生动心忍性、不断努力,语文成绩才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提升。

(三)学会正确归因,积极面对挫折

归因是指根据相关信息对某一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与总结的过程,而高中生学习倦怠问题的产生就与其不会正确合理归因有关,而不恰当的归因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对于认为自身学习失败的同学来说,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不足其实是武断甚至错误的;对于将学习取得的成就归因于运气等外部因素也是不合理的。无论是哪种归因方式,都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致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

由此可见,高中生应学会正确归因,寻求成绩落后、学习失败的真正原因。对待失败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解决难题;以理性的姿态去分析问题、面对自我。尝试通过自我反思与评价,通过阶段性的总总结和制定短期、长期的学习计划,来改变不足,从而不断进步,使学习倦怠无机可乘。

(四)学会自我控制,及时调整心态

学会对自我行为、态度、思想的控制和调整,有助于坚定学习信念和意志。

在课堂时刻提醒自己在其位、谋其事,控制自己的学习态度,面对各种消极行为时及时警醒、制止,紧跟老师的学习进度,使自己处于有效学习的状态。此外,合理处理外界因素也可以帮助自我调整。一方面,借助老师的力量来引导、督促自己的学习更加专注、高效。另外一方面,学会屏蔽来自外界的负面信息,如学习无用论、语文不重要等思想。面对身边同学带来的学习语文的消极声音时,更应该明辨是非、独善其身、坚持自我。良好的心态不仅能使自身处于积极向上的学习的状态,更能以己之力影响身边的人,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出现学习倦怠感。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 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4.

[2]Pines,A.,Aronson,E. and Kafry Burnot: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J].Free Press,New York,1981.

[3]王翠榮.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

[4]连榕,杨丽斓,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5]茅育青.学习的倦怠之原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52-54.

[6]王红岩.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倦怠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

[7]王奕冉.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

[8]魏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2007.18.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高中生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研究
项目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校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对策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激发高中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