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教学的三种课型探索

2022-02-19 05:25顾晓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期

顾晓莉

内容摘要:名著阅读教学应该贯穿学生阅读的始末。其中包括阅读前的计划制定和方法指导;阅读进行中的问题讨论和成果检测以及阅读完成后的读书报告和心得交流等。基于此,也催生出了名著阅读教学的三种不同课型——导读课、推进课和汇报课。笔者曾以《海底两万里》《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分别对这三种课型进行过不同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名著教学 导读课 推进课 汇报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初中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对学生阅读的内容和数量有了明确的规定。与之相对应,从2016年9月试行的统编本教材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每学期“2+4”本的推荐篇目在大大提升名著阅读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从统编本教材所选的12本必读名著来看,往往都是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主题多元的经典作品,其体裁涵盖了古典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笔者看来,名著阅读既不是教师布置阅读任务、学生回家自由阅读这么简单的事,也不是抛弃原著、只背提纲那么功利主义的事。名著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这种合作是贯穿学生阅读始末的:其中包括阅读前的计划制定和方法指导;阅读进行中的问题讨论和成果检测以及阅读完成后的读书报告和心得交流等。基于此,也催生出了名著阅读教学的三种不同课型——导读课、推进课和汇报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三类课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探索,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阅读环境。

一.导读课——做好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所谓名著导读课,关键在于“导”,即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面对一本陌生的名著是会感到无所适从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提前阅读并研究名著的基础上为学生做好阅读的“引路人”,通过一节甚至是多节名著导读课,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他们最恰当的读书方法,同时也要共同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来促进集体阅读的实施。笔者认为,导读课一定要在阅读前进行,甚至可以提前到上一个学期的期末,这样掌握了正确读书方法的学生就能够有一整个假期去完整地阅读一本或者多本名著了。以下是笔者对《海底两万里》导读课的简略设计:

为了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的导入分为以下几步:1、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神秘的海底图片;2、播放一段电影《海王》的节选片段;3、教师口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坐着潜艇开始遨游海洋……4、引出课题,同时给每位学生的平板电脑发送提前制作好的微课,主要是对《海底两万里》的故事简介,学生自由观看。

紧接着,是介绍科幻小说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此方法,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两次速读比赛。所选取的阅读片段分别是第二部分第三章:《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和第二部分第二十一章:《大屠杀》。学生在自己的名著中找到相应的章节,安静下来,开始快速阅读(投屏开始6分钟倒计时)。时间到,检测速读的结果(教师发送给学生问题,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大屏幕实时显示答题结果,速度与正确率一目了然)。

经过两段练习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快速阅读的一些技巧,比如:1、三“不”:不指读、不出声、不回读。2、一“关键”:善于抓住书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3、三“方法”:扫读法、跳读法和寻读法。

除了“快速阅读”,我还引导学生运用“分析阅读”的方法,在小说的精彩篇章处,放慢阅读速度,进行思考分析,做好圈点批注,加深阅读印象。

在学生做到“心中有法”之后,接下来,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制定出本小组的假期阅读计划。《海底两万里》全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二十四章,第二部分有二十三章。总体要求是两周内读完全书,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每天的阅读任务。

至此,第一节导读课的任务已经完成。学生对即将阅读的这本科幻小說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同时又有了具体的方法和任务,接下来,就是等着假期阅读的具体展开了。

二.推进课——做好学生阅读的“陪伴者”

所谓名著推进课,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介入其中,发挥作用,推动学生继续阅读,读得更用心,更深入,也更全面。笔者认为,推进课应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适时地检测学生已有的阅读成果并总结阅读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搜集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阅读。对于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的长篇小说,我们更应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多设计几节推进课,及时监测学生的阅读行为,做好学生阅读的“陪伴者”。以下是笔者对于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阅读推进课的一次尝试。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发布了一份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困难。通过学生提交的问卷,我了解到由于《水浒传》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再加上半文半白的语言,许多学生的阅读速度很慢,大部分同学能够勉强读到40回,只有少部分感兴趣的已经看到70回。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份阅读成果检测卷,用starC软件发送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其内容包含了对人物形象、绰号、绝技、事件等内容的考查,但学生的检测结果很不如意。学生的普遍反应是时间紧任务重阅读难。针对以上情况,我将这节推进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会学生多角度解读人物。

108个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是本书刻画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近水浒人物,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种解读人物的方法:

(一)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

如72回写到关于招安的态度:菊花之会上,宋江填词《满江红》,乐和唱词,唱到“忘天王降诏早招安”时,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鲁智深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虽然都是反对招安、但是通过不同的语言描写,三个人的不同性格立马显现出来了。

(二)关注人物的绰号和武器

水浒英雄人物的一個独到之处就是作者为他们每人都起了一个绰号。我们阅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些绰号进行整理,从绰号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物的外貌、技能、兵器甚至是武力等。

(三)分类读人物

一方面可以关注不同英雄人物的出处,将他们分为一类方便记忆理解,如“晁盖派系”、“江州派系”、“登州派系”、“三山派系”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不同英雄人物上梁山的原因进行有意识的归类,如“逼”上梁山的代表是林冲和武松,他们因遭到恶人算计或官府迫害,走投无路上了梁山;“退”上梁山的代表是晁盖等人,他们因为犯了惊天大案,为躲避官府捉拿将梁山作为自己的退路;“赚”上梁山的代表是卢俊义、秦明等,因为梁山英雄心心相惜,或者有需求,设了一个局或者圈套,将他们骗上梁山;而“降”上梁山的有关胜、索超、呼延灼等,本来是官府人员,受命来围剿梁山泊,战败之后,被宋江的大义感动,心服口服归顺梁山。了解英雄人物上梁山的不同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后文大家对于招安的态度以及《水浒传》整本书的主题。

(四)对比读人物

如果说“分类”是为了寻求英雄之间共性,那么“对比”就是为了同中求异,找到人物身上的特性。比如鲁智深和李逵都是性格鲁莽、脾气暴躁的代表,但是李逵直率忠诚 、耿直淳朴、急躁莽撞 、嗜杀成性,而鲁智深嫉恶如仇、粗犷刚烈、粗中有细、有勇有谋;再比如林冲和武松都是武艺高强的代表,但通过对比会发现,林冲是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忍无可忍的上层英雄,而武松是有仇必报、有恩必报、崇尚侠义的下层好汉……这样类似的人物在《水浒传》中数不胜数,学生阅读时要学会在对比中寻找人物性格的差距,在对比中品读作者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力。

(五)辩证读人物

读《水浒传》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一分为二地看待其中的人物形象。既要看到水浒英雄侠肝义胆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滥杀无辜、肆意妄为的一面。如武松是一位侠肝义胆的英雄好汉,但是他在血溅鸳鸯楼时却连马夫、丫鬟这些无辜的人都不放过,全部杀干净;李逵在江州劫法场时,一心要救宋江的性命,全然不听指挥,用大斧砍死无数百姓……这些都体现出了水浒英雄性格中的缺陷。

这是一节在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上实施的名著推进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水浒传》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解读英雄人物,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除此之外,笔者还针对《水浒传》的复杂情节和古典小说特征上过另外两节阅读推进课。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检测阅读成果,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在学生的阅读停滞不前时向前推动一把,这应该是阅读推进课的职责所在。

三.汇报课——做好学生阅读的“旁观者”

名著阅读,归根结底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讲得再多,也没有办法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师在完成“引路人”和“陪伴者”角色之后,还应该做好学生阅读的“旁观者”,把名著汇报课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自由畅谈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经验和阅读感受。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一本历久弥新的经典名著,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都能够在这里读出自己所推崇的“钢铁”精神。学生阅读这本书的那段时期,正好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严峻时期,无数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冲向抗疫第一线,用生命和意志筑起安全的防线。为了让学生能够联系当下的背景,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名著,笔者上了一节关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阅读汇报课,并起名为《用信念扬起生命的风帆》。以下是简单的教学设计:

(一)读书方法我来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方法,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吸收借鉴。同时还利用了多媒体投影的功能让部分同学展示了他们的摘抄和读书笔记。

(二)故事情节我来理

看完一部小说,能否完整复述它的故事情节,这应该是检验学生阅读成果最基本的层面了。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参与:

活动一:请在时间轴上标注几个书中重要的时间点,并说明理由。(本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确几个时间点,这样更容易帮助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学生在书中找出那些作者明确写到的时间。)

活动二:请标注出保尔人生中的几个重要事件,简述故事内容并阐明你选择的理由。(本活动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熟悉程度,通过选择并讲述故事,可以理清保尔的成长轨迹,也可以准确抓住那些影响保尔人生走向的重要事件。)

(三)人物形象我来评

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人物是作品的灵魂。理清了人物关系,也就熟悉了故事内容;理解了人物形象,也就触摸了小说主题。在这一环节,依然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巧用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学生课前画好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投屏展示,并上来解释自己的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包括与主题相关的人物、与主角相关的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人物等等,并且理清其中的关系。)

活动二:书中人物评保尔

设置情境:保尔的第一本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出版之后,受到了读者的热捧,保尔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苏联日报》要给保尔做一次专题报道,于是想去采访一下保尔身边的人,以便更全面的了解这个文坛新星。请你化身为书中的人物,用符合身份的口吻来接受记者的采访,评说一下你熟悉的保尔是个怎样的人。(本活动旨在考察学生对书中人物的全面了解。既能帮助学生剖析保尔的人物形象,同时,在用书中人物评说的时候,还可以加深对次要人物的形象理解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巩固等。)

(四)“钢铁”精神我来传

这是本节阅读汇报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整本书的一个总结提升。笔者认为,名著阅读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故事情节,更应该是体会和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并把它们化作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指导以后的人生之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最好的范本。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其一:合作讨论:“钢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分析保尔身上优秀的精神品质)

其二:和平年代,“钢铁”精神过时了吗?(同学们提前搜集资料,讲述“当代保尔”的故事。联系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一系列的感人形象和故事,来更进一步理解钢铁精神的现实含义。)

其三: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能够从保尔身上汲取到哪些精神财富呢?

本节汇报课的设计从名著内容的检测出发,逐渐过渡到对作品精神内涵的理解最后回归到学生主体,在检测阅读效果的同时也达到了总结提升。学生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课堂表现十分活跃,积极投入地参与到各个环节的讨论中去。可以说是初步实现了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把阅读归还给学生的设想。

总体而言,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三种不同课型的尝试为笔者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对不同体裁的名著、不同层次的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障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去应对全新的情境。笔者认为,名著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应该落实在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上:由一节课到一本书,由一本书到一类书,由一类书到更多的书……

因此,探索从未停止。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