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低估学生的潜能
——以一篇中学生的学术论文为例

2022-02-19 08:31杨先武
师道(人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姜夔思维语文

杨先武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郢都中学)

十年前,笔者的一位学生李炳君因家庭变故远赴澳大利亚,在悉尼的一所中文学校就读高中。一年后该生回国探亲,特意来看望我。除了看望,她还带来一道作业题向我请教。刚开始我以为这道题与我国语文教学中所布置的作业题大同小异,但当她说出这道题目后,我大吃一惊。这与其说是一道语文作业题,不如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该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位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就国内某专家对其所做的评价发表不同的看法,必须进行较充分的论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不少于8000字。这样的作业在国内学校乃闻所未闻,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以为她正感到无从下手,希望我对她加以具体指导。老实说,我心里根本没有底,即便让我自己来完成,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居然已经写出了初稿,只是来让我过目,并在用例和论理上做一些指导,以便进一步加工完善。这实在让我震撼不已。虽然她曾是我班上的语文科代表,作文水平出类拔萃,但当时还不具备这种专题研究的能力(当然,所谓 “不具备”,也是因为当时国内教育不可能以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当我看到她的这篇文章,顿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之感。

她评论的对象是宋代文学家、著名词人姜夔,所针对的是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姜夔的热中与自恋》一文中的观点。江教授认为姜夔的心理不太正常,只关注他自己,刻意经营自己的形象,是一个具有“那喀索斯型人格障碍”即自恋人格的精神病患者。对于江教授的这种评判,她认为极不公正。她在文章中结合姜夔的作品,从多个方面对江教授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读完这篇近万字的长文,实难相信是出自高中生的笔下。

这篇文章完全是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写成,大到整体格局,小到注释、参考文献的格式等,无不中规中矩。显然,她在动笔之前看过大量类似的文章,查阅过大量的相关资料,才显得如此胸有成竹。下面摘录一段文章的引言:

最近,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姜夔的热中与自恋》的文章,大谈姜夔的清高是装出来的,他“刻意经营个人形象”,而且“自恋自大”, “借不断的自我介绍和吹嘘去赢得喝彩与认可,以此来滋养自己的宏大愿景和关于自身那简直无止境的成功、力量、美丽与聪慧的狂想”。细读下来,发现上述结论均来自作者的推理和猜测,而缺少来自白石诗词的直接证据,有许多结论的得出经过了数层推导。本人认为江弱水先生在文中夸大了姜夔作为正常人难以避免的消极情感,并以偏概全地作出了轻率的判断。事实上,姜夔并不是一个“只关注自己” “汲汲于名利”的小人,而是一个爱国重情且品格高尚的人。

为了反驳江教授的观点,这篇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白石道人的出世心态和俗世情感;二、白石的创作宗旨与写作态度;三、白石道人的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操。

江弱水先生在文中谈到,姜夔的《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是表达其“心态酸而且苦”、对朋友升迁而自己却陷入贫困的不满。但李炳君认为,这是江先生对该词的误读。如果单看被江先生从词中拎出来的句子,似乎流露出姜夔对朋友升迁而自己却贫困潦倒的不满,但放至全文,便不难发现他并不缺少豁达的心态。如词中 “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乃借用汉代杨恽受朝臣迫害被贬种豆后又被诬告致死的典故,赞赏辛克清拒不做官之举,是对其淡泊名利、鄙薄纸醉金迷的肯定。 “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一句,则用了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淳于芬在槐树下梦见自己在槐安国尽享荣华富贵而醒来后发现槐安国只是树下一个蚁穴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和辛克清一样看破荣华的心态,不愿再参与纷纷扰扰的世俗之争。而人们熟知的“道旁苦李”,则除了取《晋书·王戎传》中王戎不摘路边苦李的典故,还取了苏轼《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中的“君知先竭是甘井,我愿得全如苦李”,表明自己不愿加入乌烟瘴气的官场,宁愿远离荣华富贵,保全心灵的一片净土。

在江弱水先生眼中,姜夔人品低下, “自我意识强烈”,并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王国维说: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但李炳君认为,王国维对姜夔的批评是失之偏颇的,尤其是把姜夔与王衍相提并论极不公正。王衍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知名的伪君子的典型,自命清高却人品低下, 《晋书·王衍》记载: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戍守边疆却不思抗敌,面对敌方将领石勒,不仅临战脱逃、撇清自己与国事之间的关系,还 “劝勒尊号”。这样没有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王衍,与有着强烈爱国爱族思想、同情底层人民、期望国家安定富强的白石道人在人格高度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李炳君认为,姜夔生逢南宋,面临着中原沦陷、江河破碎的社会现实。他虽然身处底层,但对国家情势和人民疾苦十分关心,词中也常常出现寄托其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意象。姜夔没有很多像辛弃疾般的激愤之情,更多的是通过绝妙的用典,揭露和讽刺当朝者的懦弱无能,如 《暗香》 《疏影》 《翠楼吟》 (月冷龙沙)等,这都使他的爱国词作有了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直抒怆然之情类型中堪称典范的当数《扬州慢》,这一千古名篇足以证明姜夔是一个爱国爱民的词人。该词用杜牧之典极多,意在以杜牧所处年代繁华的扬州和历经战争蹂躏后萧条的扬州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战争带给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如上片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 (杜牧 《赠别》)来反衬今日的满目荒凉——“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若没有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生活体会,焉能发出人民“犹厌言兵”的悲叹?李炳君引用陈廷焯对姜夔的评价“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认为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限于篇幅,拙文不过多列举李炳君的论述。虽然她对江教授的反驳不一定都能成立,但有些观点确实颇有见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篇学术论文不仅国内的高中生望尘莫及,即便是大学生甚至某些研究生也难以企及。人们不禁会问:为何同一个学生,在出国前后,表现竟有如此大的差异?笔者以为,这并非中、澳两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差距太大,而是因为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的迥异。国内的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是,教师按照课前的预设来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以达成与“正确结论”相吻合的“共识”。因此,学生不敢大胆地提出质疑,更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语文课堂教学是如此,与之相应的语文作业同样是重回答轻思辨。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拿高分,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必须与 “参考答案”相吻合,而不能 “标新立异”。因此,根本不可能让学生去撰写表达独立见解的论文。

语文作为一门最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与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语言与思维相伴而生,并与思维共同发展。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必须注重思维品质的提升。而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再思维,是一种高品质的思维,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还应在语文作业中少一些趋同性,多一些思辨性。实践证明,学生具有教师难以估量的潜能,一旦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言说的自由,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敢于挑战权威。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对 “标准答案”和 “定论”表示怀疑的情况,虽然我一直予以鼓励,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却不敢让他们过于“出格”。至于布置学生撰写像李炳君那样的学术论文,更未产生过如此大胆的想法。

虽然始于世纪之初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过去了20多个年头,但就语文教育而言,僵化的教学模式依旧主宰着课堂,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要改变这种状况,既期待于决策层加快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勇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姜夔思维语文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陆明君
姜夔,你咋这么牛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