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

2022-02-19 09:57
关键词:计算机院校人才

皮 卫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信息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也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职实施扩招计划以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企业招聘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改革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迫切。

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信息技术一直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也是国内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之一。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共场合中的无接触购物和无接触支付越来越普遍,这些应用场景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信息技术。当前,数字经济日新月异,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使得传统产业将面临转型升级,软件技术、工业互联网等影响深远的新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尤其对跨专业、跨行业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格外旺盛,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增加100万人左右,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是信息技术领域人才需求面临的最大问题,企业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技术人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仍然存在供需矛盾突出、专业设置老化、专业定位模糊、教学模式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一)供需矛盾突出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供需都呈现增长态势。从需求侧来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呈金字塔分布,高端人才供不应求,薪资大幅上涨;中端人才供不应求,但大多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低端人才供给充沛,但岗位价值低、薪资不高,从而导致企业招聘难度加大。从供给侧来看,我国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储备日渐丰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左右,人才供给保持着稳步上升。但从整体来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例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较大的市场需求与较少的从业人员数量造成了明显的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2020年,工业互联网的新增就业岗位为255万,但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规模只有65.5万。[4]而加剧这一现象的是,目前仅有约60%的毕业生进入信息通信和制造业,远远不能满足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4]在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要三四年,尤其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在学历上不具备优势,从而导致人才供给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脚步。

(二)专业设置老化

计算机类专业是就业方向非常广的专业,几乎任何单位或行业都需要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计算机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被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但不同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布局趋于相似,专业名称基本一致,专业设置缺少前瞻性,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与新兴技术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行业转型升级、社会需求变化与专业结构老化、滞后的冲突明显。例如,全国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它被称为“万金油”专业,课程设置多而杂,缺乏专业特色,学生总觉得什么都学了,却又什么都不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含金量不高,专业竞争力不强,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也满足不了企业用人需求。

(三)专业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在专业开设之前,虽然都进行了调研,但有些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专业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类型单一,普遍缺乏行业背景,未能充分体现出本地区人才发展需要、行业特色和高职院校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无法满足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要求,这就导致了企业用人需求的多样性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全国600余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缺乏对软件技术人才的准确定位,有的高职院校在理论上定位比较清晰,但落实到人才培养实践中却很模糊。这其中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一种是不考虑市场需求的真实性,盲目跟进市场。另外,软件技术专业缺乏专业特色,大多采用纯技术路线,主要培养学生Java软件开发、Web前端开发等岗位知识和技术技能,并没有很好地与产业、行业进行融合。社会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既具备一技之长又具备一定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导致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四)教学模式守旧

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至今仍沿袭传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太大差别,虽然很多专业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但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既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利于因材施教,对学生职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一些专业课程的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发展,反映新技术、新规范的内容比较少,尤其是企业真实项目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例如,软件技术平均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但是高职院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两三年才更新一次,新技术与传统教材更新难以同步。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应试教育的烙印仍然明显,对学生的考评方式比较单一,考核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转向书本知识传授而忽视技术技能培养,导致一些学生虽然考了很多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不强。

(五)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师资力量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高职院校生师比近两成未达标,全国共有1301所高职院校在《2022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公布了生师比。[5]其中:1062所高职院校生师比达标,达标率82%;239所高职院校生师比未达到标准,占比18%;高职院校生师比最高达101.14。[5]另一方面是教师质量不佳。例如,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不到3年时间,而很多本科院校从2019年左右才开始以人工智能专业独立招生,计算机类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很少,大多数教师都来自于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尤其是新进的专业教师,其中的应届毕业生实践教学能力比较欠缺,即使在教学中有很多好点子,也不知道如何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6]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日益加剧的人才供需矛盾,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对接产业需求,健全办学体制

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为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有差距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入产教融合,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积极推行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新突破,促进多元主体办学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方向。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目前,山东、河北、云南等省份都开展了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只有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才能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有效衔接。

(二)抢抓发展机遇,优化专业结构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务院确定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应用持续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何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契机,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快推进传统计算机类专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改革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人才培养市场调研,适时停招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低的专业,如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等专业;另一方面,要从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主动开办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批新兴专业。

(三)紧贴职业岗位,重构课程体系

对标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高职院校要结合计算机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需求,融入计算机相关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考核知识点,以及计算机类专业“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校企共同构建德技双修、能力进阶的课程体系;要强化学生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进阶,将综合素养培养、职业能力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聚焦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头歌”“超星”“校企桥”等平台,搭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专业课程在线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泛在、开放、智能的个性化学习,打造开放多维、理实虚证学习场域。通过引入证/赛技能考核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施学生互评、教师考评和企业导师点评等多元评价。遵循计算机类专业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校企共同制订“三阶六步、递进融合”教学范式(见下图):基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聚焦项目,递进实施“项目启航、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项目完成”六步骤,由此将知识传授与技能练习相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行业规范相融合。

图 “三阶六步、递进融合”教学范式

(五)坚持引培并举,壮大师资队伍

为打通与企业的人才流动壁垒,建立健全校企师资互聘机制,校企双方可以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导师工作室、工匠工坊等,吸引企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来校任教,还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战能力。高职院校应及时修订人才引进政策,积极主动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采用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产业导师等不同形式,积极聘请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工作,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发挥职称评聘杠杆作用,制定实施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按照不同岗位类型、学科类型、专业类型,确定相应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不断完善教师业绩评价体系,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浪潮,信息技术产业加速融合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方向。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必须以数字化转型引领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努力推动计算机专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计算机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