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客观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22-02-21 06:31朱丽德孜·赛尔克杨果刘思远萨尔娜刘子浩陈小青李鹏
世界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血瘀中医药大学心绞痛

朱丽德孜·赛尔克 杨果 刘思远 萨尔娜 刘子浩 陈小青 李鹏

摘要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中医体质存在密切关系。冠心病患者在遗传物质的差异、生长地域环境的不同等影响因素下表现出中医体质类型的差异性。诸多体质学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以偏颇体质、兼夹体质为主。中医体质研究从宏观角度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特质,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冠心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10年来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客观化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胸痹;体质;中医体质;中医学;研究进展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how the difference of TCM constitution typ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enetic material,different growth region environment and so on.Many TCM constitution type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ost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re biased constitution and Facultative constitution.The study of TCM constitution reflects the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a macroscopic perspective,and the study of TCM constitution distribu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progress of TCM constitution type distribution,objectification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last decade.

Key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Chest bi; Constitu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2.01.026

最新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发现,2020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在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中占比排在首位,冠心病死亡率最高[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系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阻塞,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WHO将冠心病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和猝死等5种临床类型[3]。冠心病的中医命名依据其症状、发病特点有“心痹”“胸痹”“真心痛”“心痛”“久心痛”等,其中心绞痛属于“心痛”“久心痛”的范畴,心肌梗死属于“胸痹”“真心痛”的范畴[4]。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5-6]。中医体质学是古人“治未病”思想的延伸,未来有望结合八纲、脏腑辨证针对“胸痹”“心痛”等疾病发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作用。以王琦体质九分法为基础的冠心病的理论实践日益完善,研究逐渐深入[7-8]。本文就近10年来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客观化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1 冠心病中医体质分型研究进展

古代医家强调“因人制宜”是对体质治病的早期认识,现代医家希望通过建立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来辨治心系疾病,这为治疗冠心病的偏颇体质,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开拓了新思路[9]。因此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冠心病防治提供有力的研究证据意义重大[10]。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体质特点研究现状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体质基础,心绞痛也不例外。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体质分布规律调查研究显示其主要体质基础是血瘀质、气虚质、阴虚质和阳虚质等。其中王阔[11]通过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体质类型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痰湿质、血瘀质、阳虚质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因素。黎立明[12]则认为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更易患心绞痛。田松等[13-14]通过调研6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体质分布规律提出,除血瘀质外,心绞痛患者常见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的兼夹体质。邓祥粉[15]通过对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体质九分法调查提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体质以血瘀质和痰湿质为主。李炫京[16]针对3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质类型研究后发现,最常见的体质类型是血瘀质、气虚质、阴虚质。

1.2 冠心病心肌梗死中医体质特点研究现状

随着近几年冠心病心肌梗死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发现冠心病心肌梗死多见于痰湿质、气虚质等实性体质以及虚实夹杂体质。田松等[17-18]通过心肌梗死中医体质分布横断面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多见痰湿质或瘀血质。肖蕾等[19-20]在王琦中医体质分类法基础上增设脾虚质,调研后显示脾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与心肌梗死发生关系密切,因此认为心肌梗死患者体质类型以脾虚质、痰湿质为主。司建涛[21]提出50~59岁和70~79岁年龄的心肌梗死患者更易见痰湿质。魏品茹[22]认为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体质类型,且50~59岁痰湿质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风险较其他年龄段为高。杨敏[23]提出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而三者的常见诱因分别为饮食油腻、情绪焦虑、过量饮酒。

1.3 冠心病PCI术后中医体质特点研究现状

随着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广泛开展,PCI术后再狭窄、心绞痛复发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在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可结合冠心病中医体质特点的不同,予以针对性的治疗。李涛[24]针对535例既往有冠心病PCI术史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调研后发现,偏颇体质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顾谈笑[25]将109例冠心病患者分为PCI组和非PCI组,比较后提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张世鎏[26]调查了232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提出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质以血瘀质、气虚质为主,伴有焦虑抑郁患者则多合并气郁质。吴建萍[27]认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多见血瘀质、气郁质、痰湿质,且这3类体质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正相关。

2 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2.1 冠心病中醫体质类型与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针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检查指标中,脂代谢、血液流变学、炎症介质、血管内皮功能、胱抑素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客观指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逐渐深入,其中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等中医体质类型与客观化指标相关性明显。钟爱萍等[28]针对冠心病与痰湿体质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痰湿体质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影响体现在宏观、微观两方面,其中宏观体现在痰湿体质人群症状及体征上,而微观体现在脂代谢、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以及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等。黎立明等[29-30]研究发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的异常与痰湿质、湿热质及血瘀质之间关系密切,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其余体质心绞痛患者以及健康人;认为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是血瘀质、痰湿质为主的冠心病心绞痛危险因素。吴玉萍[31]、蔡小静[32]针对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与胱抑素C、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升高,其中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更为明显。

2.2 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冠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检查,对于冠心病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意义重大,因此运用冠脉造影技术结合中医体质学进一步研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意义深远。丁幸辉[33]、陈萍[34]、肖长江和何晓华[35]等开展了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无明确相关性,中医体质类型差异不能作为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肖蕾[36]分析了中医体质类型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及冠脉病变特点的相关性,提出中医体质与冠脉病变累及部位、支数及严重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

2.3 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不同遗传学特征研究

中医体质是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下表现出的生命状态,随着冠心病不同基因表达谱的深入研究,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分别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对冠心病发生发展进行阐述。王丽萍[37]开展了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及其体质影响的研究,认为冠心病属多基因遗传病,冠心病差异基因表达主要涉及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炎症、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王志丹等[38]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技术对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进行基因多态性探讨,认为基因和体质分别从微观、宏观角度反映了人体的特征,每一种体质与其独特的基因表达谱有紧密关系。林飞等[39]基于线粒体DNA探析了体质学说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影响,提出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衰老、原发性高血压等多涉及线粒体DNA的异常,而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决定着冠心病的易感性、倾向性以及冠心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中医体质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相关关系可解释为遗传一定程度也影响冠心病患者的体质类型。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深入研究中医体质,从而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研究证据。

3 冠心病中医体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影响个体体质形成的因素之间有相似之处,因此张小芳等[40]认为防治冠心病可将王琦教授的“体质三级预防”与“冠心病一级预防”结合,纪晓栋等[41]认为将辨体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3.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体质临床应用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预防、治疗分别体现在饮食干预和中药辨“质”治疗,其中医治疗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并进一步干预疾病发展。张亚静和毛静远[42]结合冠心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提出,针对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的非冠心病人群予以补气、活血、化痰来调节体质从而预防冠心病,以达到“治未病”和“治病求本”之目的。许关振[43]基于体质辨识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饮食干预后临床观察显示,基础治疗联合中医调控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表现在改善患者中医体质、临床症状和预后,并使患者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降低。张道香等[44]运用心痛舒汤对冠心病痰湿体质预后进行临床研究,显示心痛舒汤能较好改善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顾菁和张美玲[45]发现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可以降低痰湿质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龚军[46]认为气虚质、血瘀质分别对应气虚证、血瘀证,因此可以结合辨证论治治疗冠心病。刘艳军和李权[47]提出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血瘀质患者有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内皮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

3.2 冠心病心肌梗死中医体质临床应用研究

基于西医治疗,针对性给予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以中医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以及血脂、血流变等指标。李英[48]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显示,体质辨识治疗对临床症状改善作用显著。秦浩玲等[49]运用益气活血法配合西医治疗气虚血瘀证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现益气活血法联合西医治疗气虚质、血瘀质患者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显著,并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田松等[50]运用血脂康治疗不同体质类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观察显示,血脂康显著降低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

3.3 冠心病PCI术后中医体质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临床相关治疗中口服活血、补气类药物,针对血瘀质、气虚质为主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以及针对性给予补阳类药物治疗阳虚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二者皆有所进展。李爱敏[51]探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不同体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发现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多见,多与气虚、血瘀体质相关,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西药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可进一步降低气虚质、血瘀质、阳虚质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何文锦等[52]探讨桂附地黄丸加减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认为使用桂附地黄丸后阳虚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李菊红[53]探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失眠、焦虑、抑郁状态及中医体质相关性,提出使用疏肝解郁中药汤剂兼顾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情志后,患者预后较好。

4 小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文献显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是血瘀质、气虚质、阴虚质和阳虚质,故抓住“本虚”是冠心病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关键;而痰湿质、气虚质(脾虚为主)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则以血瘀质、气虚质、气郁质为多见。

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客观化研究文献显示,脂代谢、血液流变学、炎症介质、血管内皮功能、胱抑素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相关指标与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具有明确相关性。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差异不能作为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与冠脉病变累及部位、支数及严重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不同遗传学特征研究文献显示,从遗传学角度深入研究中医体质,可以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研究证据。

冠心病中医体质临床应用研究文献显示,将王琦教授的“体质三级预防”与“冠心病一级预防”结合,将辨体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调查研究很少,而针对冠心病不同类型(如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差异研究未见报道,更未见有关针对冠心病中远期临床预后差异的中医体质类型演变特点研究。

参考文献

[1]Barbara,Cybulska,Longina,et al.Landmark studie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pidemiology.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after 70 years and the Seven Countries Study after 60 years[J].Kardiologia Polska,2019,77(2):173-180.

[2]Ren J,Guo XL,Lu ZL,et al.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atu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Chinese adults in Shandong,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16,16(1):942.

[3]Li L,Wang L,Liu SS,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omposi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J].Biomed Environ Sci,2019,32(2):75-86.

[4]张焱,何立人.冠心病中医病名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次民间医药学术年会暨首批民间特色诊疗项目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2.

[5]Liang X,Wang Q,Jiang Z,et al.Clinical research l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types with diseases:a literature review of 1639 observational studies[J].J Tradit Chin Med,2020,40(4):690-702.

[6]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7]丁文珺,熊斌.中医体质治未病产业发展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2):3065-3068.

[8]杨俊丽,郭文海,李海涛,等.中医体质辨识与亚健康调控[J].中医药学报,2013,41(3):12-13.

[9]徐贺,顾宁.从中医体质可调论探讨冠心病防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5):851-853.

[10]谢婷婷,魏岩,姜丽红.冠心病中医体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0):1570-1573.

[11]王阔.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12]黎立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3]田松,祁若可,武小雪,等.不同体质类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2):2825-2828.

[14]田松,祁若可,武小雪,等.基于比较流行病学的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体质类型和危险因素特点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916-918.

[15]邓祥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质类型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16]李炫京.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17]田松,赵莉娟,梁晓葳,等.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1967-1968.

[18]田松,赵莉娟,梁晓葳,等.冠心病患者的证素辨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初探[J].光明中医,2011,26(7):1308-1310.

[19]肖蕾,欧洋,李京,等.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中医体质量表临床应用再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6):71-74.

[20]肖蕾,欧洋,王建华,等.急性心肌梗死与中医体质类型及不良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6):1368-1371.

[21]司建涛.急性心肌梗死与中医体质及不良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22]魏品茹.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体质与舌象脉象相关性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23]杨敏.不良生活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体质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24]李涛.535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3):1934-1937.

[25]顾谈笑.反复住院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体质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26]张世鎏.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焦虑抑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27]吴建萍.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患者危险因素、中医体质及证候要素分析[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28]钟爱萍,王河宝,孙悦,等.痰湿体质与胸痹(冠心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6):1175-1177.

[29]黎立明,李思宁,魏丹蕾.岭南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J].中医杂志,2012,53(15):1305-1307.

[30]黎立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1]吴玉萍.冠心病中醫体质与胱抑素C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32]蔡小静.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33]丁幸辉.冠心病中医体质特点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4]陈萍.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调查[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35]肖长江,何晓华.冠心病患者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1,42(10):13-15.

[36]肖蕾.中医体质与急性心梗发病及冠脉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37]王丽萍.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及其体质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

[38]王志丹,贾连群,吴瑾,等.基于基因-体质-证候研究模式探讨冠心病证候[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5):1114-1117.

[39]林飞,王阶,郭欣桐,等.基于线粒体DNA探析体质学说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9):3250-3252.

[40]张小芳,李志月,莫辛欣,等.中医体质学说在冠心病一级预防的理论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5):627-629.

[41]纪晓栋,吴伟,刘诗怡.湿热质与岭南地区冠心病防治关系之浅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39-40.

[42]张亚静,毛静远.体质学说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4):496-498.

[43]许关振.基于体质辨识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饮食干预方案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44]张道香,邹培源,黄瑞聪,等.心痛舒汤对冠心病痰湿体质预后的临床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5):25-27.

[45]顾菁,张美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湿体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2):236-241.

[46]龚军.“冠心Ⅴ号”调控心脏局部RAAS干预AMI后心室重构机制与冠心病不同类型体质患者冠脉病变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7]刘艳军,李权,郭晓梅.血府逐瘀汤对血瘀体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内皮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8,35(6):412-415.

[48]李英.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9):60-61.

[49]秦浩玲,马会,梁书丽,等.益气活血法配合西医治疗气虚血瘀证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31):3456-3459,3503.

[50]田松,祁若可,武小雪,等.血脂康对不同体质类型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7):463-466,471.

[51]李爱敏.复方丹参滴丸对不同体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52]何文锦,杨石,刘凡,等.桂附地黄丸加减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用药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4):122-127.

[53]李菊红.PCI术后患者失眠、焦虑、抑郁状态及中医体质的多因子相关性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8.

(2021-01-11收稿 本文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血瘀中医药大学心绞痛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Two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Teaching:A Classroom-Based Study
8所中医药大学被“除名”?只因标准不同罢了
大学生微信骗考卷
心绞痛
教育部回应8所中医药大学未列入名录:不影响学位授予及考试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同是心绞痛,“性情”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