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团体发展尊儒与个体生活重道的儒道互补人格心理结构探论

2022-02-21 08:58张海钟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儒道道家

张海钟

(兰州城市学院 城市社会心理研究新型智库,甘肃 兰州 73007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泽厚、陈炎等学者以传统儒学道学为基础,参照新儒学、新道学思想,陆续提出美学、哲学领域的儒道互补人格结构概念,被广泛传播,形成共识,进入基础教育国学选修教材和高等学校文学、史学、哲学、美学专业课程,堪称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探索典范。但查阅中国知网和百度搜索,最近40年发表的标题含有儒道互补的近300篇论著,儒道互补主要用作概括传统士林文人[1]和当代知识群体[2]的人格结构,抑或用作分析中国艺术审美[3]、技术创新[4]、武术传承[5]的指导思想,部分论文论述古代文史学者[6]、现代文化精英[7]、现代艺术大师[8]、当代企业总裁[9]的儒道互补人格结构。苏联心理学之个性、美国心理学之人格、中国心理学之性格,各有内涵、交叉融合。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视野的人格便是人性之格,群体人格称为性格,个体性格称为人格[10],我们试图论证,儒道思想相对相统、相辅相成,既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个体人格心理结构特质,更是中国民众的群体性格心理结构核心。但就结构而言,团体集体发展尊儒,个人个体生活重道。中国民众的集体事业发展和个人生活发展所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二律背反,正是这种二律背反的思想所形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顺其自然、儒道互补、科学发展。

一、儒家学说及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社会心理学思想

中国儒学以孔子为始,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漫长的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使儒家理论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持续发展变化。宏观综合考察,中国儒学思想可以分出四个历史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分出若干小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和宗教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以康有为始,融通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的近现代新儒学[11]。无论每个阶段思想如何变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人格,是充满仁爱精神的人本主义人格,是注重群体利益的群体主义人格,是理性自觉和道德自律的理性主义人格,是至善崇高的社会主义人格。儒家思想始终贯穿着深刻的为人之道和高尚的人格实践。圣人人格和君子人格是主要目标。自强不息的精神、文质彬彬的修养、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都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的最终目的是协调人格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内圣外王统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格修养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安邦,自强不息是核心价值。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英雄领袖,都是治国安邦的有为帝王、文臣武将,被历史淘沙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张扬的都是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王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虽然儒家不是纯粹的进取,也讲求中庸之道,但总体概括就是自强不息。儒家仁爱忠恕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重义轻利的价值尺度,权衡忖度的处世方式,都是中华民族社会群体的性格特质与人格优势。

二、道家学说及其顺其自然的无为社会心理学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主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基本法则。道家学派始祖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让人生回到原初状态,也即是返朴归真。庄子作为道家大师,则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老子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少胜多,明确提出道法自然、自然而然[12]。庄子著《逍遥游》,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无待,是任其自然。所谓无待,就是无条件限制,无条件约束[13]。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门徒众多,也没有儒家地位崇高,但随着社会变迁,道家以独特的宇宙社会观念和人生领悟思想,呈现出永恒的价值内涵与生命意蕴。自从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便成为非主流的民间哲学思想。汉初官方倡导的黄老哲学和魏晋期间的士林玄学,深刻地影响了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尽管如此,道家学说仍然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揉合道家思想而自成体系,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比如禅宗就是受到庄子思想的启发。道家学说内化为中国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的人格结构特质,主要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遗风的流播。浪迹天涯、隐迹山林、回归自然、修道坐禅、清静无为、返璞归真,是道家人格结构的核心特质。中国古代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很多名士,都是云水梅竹、隐居山林、琴棋书画、闲云野鹤、抗拒名教、远离世俗。很多官运失意、仕途无望、愤世嫉俗、淡泊功名的知识个体,都以道家学说作为人生哲学心理思想,冲刺自己的人格境界,形成独特的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哲学,随着社会历史变迁,逐步发展为整个社会民众的人格结构组织部分。

三、中国社会团体发展尊儒的群体性格心理结构

儒学文化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入世文化、参与社会的文化,崇尚圣人人格、君子人格,追求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塑造了庙堂与江湖统一的中国国民群体性格,那就是家国一体情怀、自强不息人格,浩然之气质、正义之风骨。每当民族危机多难之际,便有仁人志士群体、江湖游侠群体,以天下为己任,以家国为至高,忠心报国、救亡图存、抗击侵略、血染疆场,进而领动全体民众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每当社会腐败动荡之际,总有社会正义群体、民族精英群体,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揭竿而起、杀身成仁,率领民众反抗压迫、揭露腐败、救济贫弱、保护百姓。中华文明六千年,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者如屈原、司马迁、苏武、范仲淹、岳飞、于谦、文天祥、谭嗣同等,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人格,秉承儒家文化心理人格的精英领袖。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八国联军侵略、面对日本军国侵略,无数革命英烈,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抛头颅洒热血,夺得了一次又一次抗击侵略的胜利。中国社会流行的表达儒家进取思想的名言警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万仞,无欲则刚。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4]。这些诗词对联正是儒家进取思想入世哲学的生动写照。现当代中国,遇到天灾人祸,总有党政机关、群众组织、民间社团,慷慨解囊、自愿支持、现场援助、远程声援,使国家、区域、单位、社区民众,渡过一次次危机、躲过一次次灾难。汶川地震救援、抗击新冠肺炎,再次彰显儒家文化进取精神积淀和内化的民族性格。因此可以认为,儒家文化性格始终是中华民族群体性格的主流性格。

四、中国社会民间生活重道的个体人格心理结构

道家文化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文化、无为而治的文化、避世文化、回归自然的文化,崇尚真人、名士人格,讲求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返朴归真、以柔克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道家文化已经积淀为中国民众的个体性格特质,那就是特立独行、超尘脱俗、风流洒脱、傲视权贵、浪迹山林、随遇而安、自给自足、放飞性情。每当政治专制、无处说理、无可奈何之际,无数知识精英明哲保身、恪守节操,沉迷于琴棋书画、菊酒花茶、梅鹤为邻、草堂为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文章诗韵生磊落之心。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心远愈知宇宙宽;气清更觉山川近。名垂青史、永垂不朽者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如刘辰翁闻道酿桃堪为酒,待酿桃、千石成千醉,春有尽,瓮无底。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每当经济繁荣、腐败横行、社会混乱之际,亿万中国民众恪守道家人生哲学,比如绝苟且之友,怀检点之心。苦中作乐、忙里偷闲。山里为伴、风月相知。知足常乐、无欺自安。得山水清气;报风云壮观。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勿施小惠伤大本;毋以公道遂私情。持其志勿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唯思利及人。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淡心复静虑;神怡体自舒。五味清淡精神爽;处事从容日月常。花影不随明月去;谷香时从田野来。黄花隐逸逢跃鲤;柏树繁阴沐朝阳。莫忧世事兼身事;却道新花胜旧花。长城逶迤风月小;东风浩荡海天宽。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淡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鹤群常绕三株树;花气浑如百和香。西山论心祝旧雨;东岳转眼起行云。万水地间终是一;诸山天外自为群。得剑乍如添健业;闭门长似在深山。胸阔千秋似粟粒;心轻万事如鸿毛。身闲盛觉溪山好;心静尤知日月长。这些诗歌对联反映的便是道家出世哲学思想,彰显中国民众个体生活的人生导语。这些生活方式使得许多文人雅士、世俗民众避开了政治迫害、战争灾难,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当然也有部分知识分子,将道家思想作为消极避世的借口、自私自利的煌谎,以虚无主义态度罹患软骨病,以犬儒主义的态度,故作清高,等待终南捷径。但辩证概括,历史发展至当代社会,道家思想的部分内容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成为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生哲学基础。

五、儒道互补的群体性格与个体人格社会心理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论述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社会民众的儒道互补人格结构,认为儒道互补是中国士阶层的文化传统,因为篇幅所限,再不逐一列出。积极意义在于秉持儒家忧天下、哀民生的社会责任心,涵养道家亲自然、轻功利的超脱情怀。消极意义在于平庸之辈以儒家为做官的敲门砖,以道家为归隐的安慰剂[15]。但却并未论述中国民众团体发展尊儒、个体生活重道的儒道互补人格结构。综观中国历史,宋朝的苏东坡是知识阶层儒道互补人格的典型代表。苏东坡“学士老朝一肚子不合适适宜”,作为世界文化巨匠,才华横溢,“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16]就因为性情中人,爱说实话,有独立人格,有自由思想,不愿意同流合污,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谅于旧党,就是这样一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写出4000首诗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笔力纵横、穷极变幻的浪漫主义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的苏东坡[17],虽然被评价为悲剧性格和悲剧人物,但正是儒道互补、刚柔相济的人格结构,才保住性命,流芳千古。

然而不论苏东坡的儒道互补人格,还是个体的自我人格,我们所要论述的是,综观近现代中国,经过数千年的濡化内化、积累积淀,中国民众的国家、集体、团体、单位、组织事业发展,更加注重儒家思想指导下的自强不息,而中国人的家庭、个人事业和生活,则更加注重道家思想指导下的顺其自然。只要面对国家利益、民族危亡、社会发展,以中国的社会精英和全体民众,都会毫不犹豫的坚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忠心报国、寸土必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面对个人得失,都会坚持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知足常乐、难得糊涂。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分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柳暗花明。但儒家也不是纯粹的进取,讲求中庸之道,道家也不是完全无为,而是讲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国家、集体层面的决策也讲求韬光养晦,有时家庭层面也讲求积极向上。这决定于条件和情境,国家性格层面,既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也有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这就是政治智慧。个体人格层面,既有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也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既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既有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也有得饶人处且饶人,手下留情。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生活智慧。无论是群体性格还是个体人格,入世与出世、出仕与退隐,兼济与独善、乐观进取与消极退避、秩序与自由、德性与心性、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润和为进而为儒、退而为道的儒道互补的结构,突显出中国本土人格社会心理学的特质和特色。

六、当代中国团体发展尊儒与个体生活重道的社会心理表征

综前所述,中国社会无论领袖精英还是百姓民众,无论政治家、教育家,还是科学家、文学家,无论工人农民,还是商人平民,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培育和思想教育,经过数千年的潜移默化、心理内化,作为知识士林阶层的儒道互补个体人格结构,都已经濡化和内化为全体民众的群体性格结构和个体人格特质。而且如表1所示,国家、群体、集体、团体社会活动,始终坚持儒家思想主导,道家思想辅导,追求和践行入世哲学、进取思想、圣人人格、君子人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修身齐家、仁义道德,彰显家国情怀核心特质。个人个体个性生活,始终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为辅导,追求出世哲学、无为思想、真人人格、名士人格,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却同样牢记家国情怀核心要素。虽然有中庸之道作为调节器、协调器,但总体结构是自强不息、顺其自然、儒道互补、科学发展。

表1 中国社会儒道互补群体性格与个体人格结构分析表

当今社会,儒道互补思想依然是内隐指导思想,无论是党政干部教育、知识阶层教育,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群众核心价值教育,儒家思想名言警句仍然是流星雨和流行语,道家思想都是日常生活的指导语和警示语。无论是机关干部、专家学者,还是社会民众、街头百姓,道家思想都是个人生活的心理哲学和职业导演,儒家思想都是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支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便是儒道互补人格结构和思想道德的彰显和表征。因为无数革命先烈,保家卫国、图存救亡、血洒疆场、献出生命,无数当代精英,发奋图强、贡献才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有了国富民强、小康社会,才有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正是因为这种以家国一体为中心的社会心理情怀、以儒道互补为人格的心理结构,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群体性格和个体人格,已经成为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继续研究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儒道道家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小镇畸人》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