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下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究

2022-02-22 23:33刘东妮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会资本

刘东妮

摘要:民族互嵌社区作为民族地区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其治理能力成为实现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本文基于回汉杂居B小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成功实践,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构建了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族互嵌;社会资本;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4.005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彼此关联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生活在同一社区中,社会异质性增大。在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老百姓间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宗教信仰不同常有摩擦,涉及民族自治地区人民生活“最后一公里”的改造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社区治理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治理时的难度相较发达地区大幅度增加,社区治理由于资源依赖陷入“自治难”的困境。回汉杂居B小区在近年来逐步探索出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对多民族社区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社会资本理论

罗伯特·普特南最早将社会资本引入公共领域,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三大特征,这些特征能够通过促进不同主体的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内嵌于存在多个有机关联成员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在成员共建共享的基础上,通过互惠规范、相互信任的协调合作形式,能够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体现出公共性,具有公共物品非竞争性的特征,使全部社会成员受益;在成员受益的同时并不会消耗这种资本,反而会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增加存量。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社会资本理论本土化研究上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许多学者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到社区治理领域中。高云天认为,通过社会资本理论的社会信任、公民参与网络以及互惠规范,可以清晰认知新时代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逻辑,包括社会组织通过政府支持与合作增加信任渗透以及构建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获得居民信任。学者刘毅认为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作用:社区社会资本越高,其社区治理情况越好;若治理情况较好,也可以提高社区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社会资本强调的社会网络、信任合作、互惠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与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程度有着相关性,良好的社会资本对社区善治起正向的作用,培育社会资本形成自主治理模式成为提升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成效的新方向。

2B小区模式:社会资本参与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成功实践

2.1社会网络:构建沟通协调渠道

社会网络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传统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熟人社会”由于多方面原因,其内部密切互动的邻里关系网络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互不信任的“陌生人社会”。社会网络的构建可以连接不同群体,使利益偏好存在差异甚至冲突的各方尊重彼此的诉求。它既能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提供多种渠道,促进良性互动,又能促进合作、民主等公民精神的培养。对于多民族社区,居民之间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存在较大差异,更需要具有交流沟通、情感维系作用的广泛关系网络。基于平等的互动网络,主体间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冲突与矛盾,解决集体行动困境,达成多方利益“共赢”。

B小区充分发挥党建、民族干部、物业服务三方效用,在社区内部构建起多方联动、有效链接的社会网络,为社区间民族的自由交往、相互包容奠定了基础。党支部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考评会等会议,构建起居民物业交流平台,在居民和社区治理人员之间架起了有效有序的沟通桥梁,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内部交往网络基础。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对居民诉求进行深入了解,作为交流网络中的链接点;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座谈协商方式,针对性地解决民族矛盾,打通汉回居民平等交流渠道,串联成良性沟通的交流线;社区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调动三方力量,紧密联系基层群众。社区党员通过党组织紧密联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事务处理,构建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社会网络。

2.2信任合作:营造参与合作氛围

信任合作是社区治理的支撑。社区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协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主体间的相互信任能够推动成员之间的合作,也能够降低合作过程中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信任资本的参与不仅能够促进各主体自发的横向合作网络和互惠规范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是有效提高治理效率,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构建信任关系最基础的治理单元。通过社区善治激活居民间被“陌生人社会”破坏的信任关系,可以重构居民情感维系下的信任体系,促进居民间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多民族社区不同民族居民由于民族文化和宗教特点显著、某些方面的不兼容性,治理主体更要注重通过维系居民间的信任来优化治理效果,逐步实现社区民族关系由“接触型”向“交融型”的转变。

B小区社区工作者及少数民族干部以贴心走访、精准服务等方式拉近汉回居民之间、治理主体与居民之间的距离,逐步建立起社区内的民族互信及治理认同。社区工作者作为社区内理解互信的桥梁,以温暖服务打破了民族聚居固化心理,弱化了民族间的不满情绪,逐步营造了社区间信任合作的良好氛围。少数民族干部参与治理更易获得少数民族住户的信任和支持,也更易传达、交流治理主体的治理办法,是社區民族事务处理的润滑剂。社区工作者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协同治理使民族事务处理工作有效协调了居民诉求,填补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理间隔。

2.3互惠规范:提供约束规范的机制

互惠规范是社区治理的保障。互惠规范作为社会资本的基石,能够约束相关各参与主体行为,促进治理效能的最优化。社会规范包括以国家法律制度为主的强制性硬规范和以风俗习惯,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等为主的非强制性软规范。硬规范具有强制约束的能力,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社区治理的合法有序推进。软规范作为居民间的一致共识,对居民起到“软约束”作用。民族互嵌式社区由于不同民族居民间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在社区治理中更需强制性的规范构建治理基础,自觉性的规范作为治理手段。

B小区在自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物业服务、业委会建议、居委会协助”的“三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促进了治理主体互惠规范的协同共治。其中物业依行业规范及所签订协议履行服务义务,依据业主诉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业委会按照议事流程有序表达真实诉求,组织带动业主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居委会则对物业、业委会的组织运作进行协调指导。同时党支部发挥了党建引领的作用,在其领导下,社区每月召开一次三方联席会议,每个季度举行考评会,年终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促进三方协同共治。党建引领下的规范合法的治理工作流程使不同民族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商议、解决,有效协调了社区治理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摩擦。

通过对社会资本多主体、多维度的整合运用,B小区形成了社会网络构建沟通交流渠道,互惠规范提供约束规范机制,信任合作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升级的社会资本良性循环。在积极的多方共同参与下,有效解决了曾经的民族摩擦问题,实现了由民族交往交流向民族交融共荣的进步。

3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路径

3.1社会网络路径:构建民族社会网络互嵌

3.1.1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参与式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联合共治、多民族参与的复合治理原则,依靠党组织,将不同族别的社区治理主体及居民所形成的社会网络进行整合、重组、凝聚,充分调动社区治理工作的居民参与积极性。加强各社区治理主体的党支部建设,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定期举办社区治理党建交流会、联席会等,吸收各民族成分的居民参加,提高其社区认同感和社区治理参与感,最终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各成分参与支持、社区各治理主体议事决策的新型民族社区治理关系网络。

3.1.2增加民族特色公共交往空间

公共交往空间是培养民族互嵌式社区多民族居民共同生活习惯的场景,是居民沟通与交流的场所。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本质是多民族共同生活、互相嵌入,存在不同民族的多元化诉求。现代化社区中嵌入的少数民族成分,在人口流动后常有适应现代化社区生活的心理需求,重建宗教场所、保留原先生活习惯及改善经济状况等生活需求。营造民族社区中的公共空间,既为多民族提供了交流交往、理解尊重的情感平台,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理解掌握现代化社区交往及治理模式,处理其与“习惯性规则”的矛盾。

3.2信任合作路径:加强民族心理文化互嵌

3.2.1提供精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治理应加强其公共性供给,治理各主体应以需求为导向,了解多民族群体的需求所在,进一步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实现居民与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通过构建社区居民交流平台,促使社区居民理性沟通,采取现代化社交方式建立自然沟通与相互理解的理性交往关系,重建居民间的信任合作。

3.2.2建设和保护一体性的多样化民族文化

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民族间的理解尊重、信任合作。在民族社区的建设中,要注重“一体统摄多元”和“多元丰富一体”的辩证关系,既要保护、开发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又要在其基础上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体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于社区文化当中。一是要提高社区居民认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二是加强社区内民族共同体宣传力度,通过党支部会议、文艺汇演等方式宣传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3.3互惠规范路径:形成民族互惠规范互嵌

3.3.1规范多元主体治理程序

在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应注意治理主体中的民族成分占比,加强不同民族主体间的诉求沟通,确保少数民族拥有合规有序的诉求表达渠道,推进社区多民族居民参与自治。与此同时,规范化、科学化、流程化、组织化的治理程序是社区协商治理机制有效运转的核心,要从制度上、技术上优化治理规则和手段。

3.3.2建立民族间自觉性规范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构成了内部重要的自觉性规范,具备约束个体行为的重要作用。通过挖掘各民族自觉性规范中的精神内核,凝练成民族社区的“区规民约”,可促进构建社区居民自觉遵守社区共建共享共治原则的新格局,维护社区内部的和谐稳定,推进和谐共治社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Lin N.Social Capital[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Durlauf,S.& Fafchamps,Empirical Studies of Social Capital: A Critical Survey[M].Mimeo:University of Wisconsin,2003.

[3]鄒宜斌.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05,(06):121-126.

[4]奥斯特罗姆.社会资本: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5]高云天.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基于S市C社区的实证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20.

[6]刘毅.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常德市Z社区治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7]王华.中国社会资本的重构[M].天津:社会科学,2004.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社会资本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