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2-02-23 06:38刘庆庭杨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减诗词古诗词

刘庆庭 杨柳

刘庆庭,杨柳,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教师。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写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1]

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课堂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古诗词教学变身为“说文解字”课。许多教师觉得古诗词离学生太遥远,于是照本宣科,逐字逐句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教师辛苦,学生收获甚微。第二种情况,古诗词教学沦为肤浅的“问答式”教学。教师强行引领学生理解教学参考或者大众认可的理解,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个不同的过程。“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2],而阅读教学则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3]。

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平台,更是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他们对古典优秀作品的审美感悟力,并将这些作品的精湛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的过程。

一、情感先行,共鸣感悟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由于隔着字词屏障,如果不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学生怎么理解呢?其实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另辟蹊径,不从字词入手,先从情感入手。

古诗词无非就是古人对于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对于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例如思乡怀古、亲情友情、爱国情怀,然后以诗词形式表达出来。语文课本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爱的歌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款款深情。这些都是学生能够理解的真情实感,是非常容易产生共鸣的人生经历。

二、贴近时代,适当设疑

21世纪是数码时代,教师若能主动应用一些数码材料,便可增强学生对于古诗词语境的体验,也会发现更多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时,可使用有关《三国演义》的各种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诗词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并且给学生设置阅读任务,如:

上阕描写赤壁的波澜壮阔,“江山如画”,引出“多少豪杰”。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雄才大略的曹操、骑马射虎的孙权、万夫不当之勇的关云长、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何苏轼对潇洒多谋的周瑜情有独钟?写周瑜又为何加入“小乔初嫁了”?

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借助课文注释、网络资源等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

三、创设情境,消除隔膜

除了字词的屏障外,古诗词中的“境”也会对学生形成一种隔膜。“境”的隔膜一方面体现在年代久远。古人生活的年代、生活方式和现代人不同,所以某些场景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比如长亭饮酒作诗送别;在渡头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等。对于习惯在机场送别的新加坡学生来说,如果教师没有将这些知识点讲透,学生就无法理解“客舍青青柳色新”“长亭古道”这些古诗词蕴含的哲理性和文化品味。

消除“字”“境”屏障的方法莫过于创设情境。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比如图片、小视频,将诗词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形象而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增加理解力和感悟力。这样,古诗词中的“霜”“雪”等在广东未见的场景都能够跨越时空,呈现于学生面前。

此外,教师亦可利用数码科技的便利为学生创设声效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自古以来,诗词就可以和乐而歌。音乐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根据诗词的不同内容和意境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配上激昂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枫桥夜泊》配上一曲幽远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怎能不触动学生心弦呢?

四、诵读吟咏,韵从中生

诗词的节奏是适应吟唱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情感的起伏与波动,以及生活节奏的张弛 决定了诗词的节奏[4]。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把握作品节奏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听读、个人诵读、集体吟咏,或者小组轮替、男女生轮替朗读等活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的节奏,适时讲解古诗词的押韵、平仄,读出语气和语势。通过多層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感染,从而较快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

采用学唱歌曲的效果也不亚于反复背诵。许多古诗词已经改编成现代流行歌曲。一般古诗词改编成的现代歌曲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为古诗词配乐,如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和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即苏轼《水调歌头》等;一类是借用古诗词全部或部分作为歌词,如潘越云的《几度夕阳红》歌词借用了杨慎《临江仙》的词等。

此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根据古诗词改编,但课本没有收录的,也可以介绍给学生,见表1。学生在流行文化与古诗词的对接过程中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建构再造,学以致用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将获得的外部信息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应设法激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结合对诗词的领悟,创造出新的体验。这就完成了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内化和输出,同时也是学习成果的再现方式。

1.启发联想,内化输出

教师再生动的讲解也替代不了学生主动的想象。诗中有画,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重现诗词中的画面,产生体会和感悟,才可能走进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世界里。因此,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以自己的体验、情感同文本中潜藏着的体验与情感进行对话。

在教授杜甫《绝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象展开想象:活泼可爱的黄鹂、翠绿的柳梢、欢快的鸣叫、鹭鸟冲向蔚蓝的天空等。学生通过和教师对话,将旧有经验和诗歌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和联想,并且根据多元智能教学理念进行呈现[5]。比如音乐/节奏智能强的学生,可以用配合乐器等方式说唱,这个过程便是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整理、内化与输出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化的意义建构过程。

2.同题比较,彰显异同

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词,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6]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7]。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有效阅读、欣赏评鉴的能力,培养开放视野和发散思考的能力,教师可将古诗词与同题材的现代诗歌或散文进行比较。如教完《雨霖铃》送别诗后,我们可以以“送别”为主题,让学生对比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席慕容的《送别》、朱自清的《背影》等。教师可以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艺术的技法如韵律、意境修辞等方面引导比较和评析它们的异同之处,让学生领悟到,虽然题材相同,但往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异中之同使文章共同点得以强化,总结出一些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辨析同中之异,使作品或作家的个性得以凸显,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多元,见解更独特,思维更开阔。

总之,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的刻板程式的讲解,多一些联想和感悟的放飞,少一些经典教条的束缚,多一些脚踏实地的亲和,少一些高高在上的严肃。

六、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害怕写作,讨厌写作,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态。笔者曾做过调查,即使是作文拿高分的学生,提起写作也是兴味索然,他们往往以完成任务为出发点,很少用写作来抒发情怀。要在写作中应用古典文学,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读促写,还是有机会实现学生某些程度古典文学的应用的。

1.实境体验,积累语言

古诗词语言简洁凝练,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在学生对古诗词能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现有语言基础上进行提升。例如广东经常下雨,学生对雨再熟悉不过。可是若要描写雨,不管是“斜风细雨”“淫雨霏霏”还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大多数学生只会用“倾盆大雨”来形容,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成语。教师可以从写雨入手,如引导学生望向窗外,先观察雨,再配合古诗词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等佳句,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所感受,然后再经过多次针对性的练习,学生便可利用古诗词知识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其语言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2.专题训练,提升能力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专题训练。比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可引导学生做表2中的表达练习。

这样的练习层次感强,语言表达上也逐渐走向丰满有张力,诗词的韵味通过学生阅读和练习,会逐步融入学生心灵。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把景物写得生动饱满、立体可感。

基于双减背景下,在中学语文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和学生可能会觉得“山重水復疑无路”,但是教师通过设定合适的目标,创设恰当的语境和练习,不断进行鼓励和引导,便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清晰的思绪,特别的体验,微妙的感触,最终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25-27.

[2]马笑霞.语文阅读的认知心理[J].课程·教材·教法,1996,8,17-21.

[3]董云霞.阅读教学的粗浅认识[J].语文天地,2009,16,58-59.

[4]胡雪梅.初中古诗词赏析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8,224.

[5]罗志强.调拓整合重构——苏教版教材二次开发势在必行[J].语文教学通讯,2009,4,33-34.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6-63.

[7]冯瑞庭.比较阅读法: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1999,2,23-25.

[8]刘蜀贝.比较文学:语文教学应有的开放视野[J].人民教育,2003,10,33-34.

猜你喜欢
双减诗词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