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设问趋精致 解析应答须精准

2022-02-23 06:38沈中尧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试卷

沈中尧,江苏省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教师。

2021年的语文高考,四套全国卷,无论是相互间横向的比对,还是与之前的命题做纵向的比较,宏观地看,皆都具有“三大三小”的特点。一是大不同,小相似:试卷所涉及到的命题材料,文字内容完全不同;配置的题型、题问,基本相似;二是大稳定,小变化:试卷的模样、模块大致不动,其中,某个部分的题型、题量、题问会有小的改变;三是大延续,小微调:延续着对学科本义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设题的样式和提问的层次会随机而调并趋于精细。

如此的“三大三小”,充分显现出语文高考命题的平稳和平衡,即试卷的结构与难度是平稳和延续的,同时,考查的内容选择以及能力的覆盖又是综合与平衡的。若以中观的角度看,四套语文全国卷在材料的选择上则是一以贯之的平实,都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以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材料作为命题素材,考生不至于感觉突兀,亦便于思考作答。

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定位,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优化学科本义、强化学科素养的能力考查,非常显明地存现于语文试卷的各个板块及其对应的试题之中。其中,考什么及怎么考的对标,表现为:核心价值,体现在文本的内容、问题的设置、材料的匹配之上;学科素养,凸显在字、词、句、章以及语法、修辞、逻辑的综合运用方面;关键能力,反映在文字文本的客观呈现、问题问答的试题配置、解读解析的主观应答之中;必备知识,整合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古今文本的阅读、材料作文的写作之里。

基于必备知识、侧重关键能力、强调学科素养、突出核心价值,是2021年语文高考试卷学科本义及学科素养考查的基本思路。试题的设置,则围绕“知识×方法=能力”的目标检测,将相关知识既分置又勾连于各个板块,具体见下表:

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又尤为注重问题情境的建构,相应的,就是要求考生能对有关问题情境做出精准的解构,这可以说是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最为明确的目标设定和应试导向。即使是手法与效果基本上可以对号入座的某些修辞方法的考查,问题的设置亦紧贴情境不容空谈。像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第21题:文中画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第20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关系到“拟”的对象、目的、用语等诸方面,不可简单地用生动、形象等一类空概念来泛化应答;对偶的构成和表达的效果,外显的词句与内蕴的意味,生成了特定的表达情境,分解组合必不可少。假如脱离语段的情境,所答难免不得要领。

面对语文试题,语境的考量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时,作为语文学科考查载体的语境,显然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词、语句、语意前后关联的问题,更多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语言文字或文学的学习、实践或探索。

从测量考生学科素养真实水平的实际出发,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设题,无论是语言文字运用,还是古今文本阅读,乃至材料作文写作,都很注重避套答、防宿构,尽量减少“宽问堆答用套路”的情况出现。从微观的角度看,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语文试卷的命题由单一走向综合,减少了宽问、泛问,问题的设置及其答案的要求尽管依然较为平和,但题干的切问、点问又给考生的解析解答提出了新的挑战。譬如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第9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这是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也只是“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一句话,而解读解答既要全面关注本文的文体、文本,还要根据遗言的表述,透析本文的文题、文脉,进而推导出全文的文眼、文旨。命题抓住文本阅读欣赏的核心,设问考查文本閱读欣赏的思路,突出了对关键能力的测评。情境设置合理,试题设问新颖。

作为考查目标,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明示学科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整合,应答强调学科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调用。譬如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第8题:《石门阵》中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单就反复手法而言,陈述其表现、特点、作用并非难事,而题干要求解析出人物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反复手法的效果,那就必须将手法与文本情境中故事讲述者的言表,与现场听众的反应做程序性的对位分析。不少考生一味地只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上叠加说法,对问题情境的生成及其解读,认知有待提高。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尽管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各有侧重,但又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一拖×”的整合型架构。最为显明的当属各套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而作为试卷重头戏的古今文本的阅读与鉴赏,关系的确立、关联的确定、关合的确认,既寄寓于问题本身,也蕴含于题和题之中,更往复于题和文之间。像古诗文阅读题中的“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问题本身就挑明了关系的所在。

作为历来都以题组设问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的情境关联也就势在必然了。2021年语文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组设问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交汇并举。除以上所举的全国甲卷第9题、全国新高考Ⅰ卷第8题,还有像全国乙卷第8题: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问题情境颇富动态感、立体感。再就是全国新高考Ⅱ卷第5题“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第9题“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皆是在整合学科内容与生活实践的前提下构建情境、设置问题。

2021年语文高考的材料作文同样讲求情境设置的试题呈现,四道作文题,关系思辨与思辨关系的导向,一以贯之又各见其“向与量”,限定与开放同在。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的主题规定,全国新高考Ⅰ卷关于强弱转化的说法引述,命题材料内在的事实和事理,由此及彼、由表入里,角度及层次既不可偏离,也能根据表达的目的由内到外地加以关联调控。“可为与有为”的大小之辨,强弱转化的形神之论,都需要考生将自我的感悟与思考,驻足于国情、民情、人情的实情之上,或形象化的描述体现或理性化的论述展现。

相比之下,另外两道作文命题,由此及彼的同时更强调由内向外的关联思考。全国乙卷引述古人以比喻说明理想追求的方方面面,强调只有加强修养,端正思想,方能付诸行动,实现理想。要求考生结合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全国新高考Ⅱ卷则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有关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无论是以射箭为喻的含意,还是“人”字描红笔法中的寓意,都需要考生在挖掘比喻或漫画丰富意蕴的基础上,关注社会、关联生活、关照自我,思启示,谈认知。

总体上看,2021年语文高考的材料作文,题意审读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明晰的题意又给作文的立意提出了更为精准的要求,作文立意的精度又直接决定着作文表意的力度。可见,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语文高考试卷情境设问趋精致解析应答须精准几成定局。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试卷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