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

2022-02-23 04:55宁灵芝范丽兰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

宁灵芝 范丽兰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庄严使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迎来新的挑战。本文旨在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民族地区位于祖国的边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极易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严重影响着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对担负着培养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民族地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也日益凸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程中,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征,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学分析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高校意识形態工作成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一、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高校是我国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能否做好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育质量和周边社区等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影响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只有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才能高效地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民族地区高校是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意识形态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方向,也关系着高校将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民族地区的高校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地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高校为民族地区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同时,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的安定团结,保障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

(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是高校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新媒体时代,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民族地区高校应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这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抵御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民族地区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对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意义。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培育民族地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和国家培养政治可靠、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 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区域,民族地区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所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而民族地区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并且深受传统思想和多元思想的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维护高校和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逐渐凸显。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深受多元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而这极易混乱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大学生的思想。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形势,科学分析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更好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维护校园稳定,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一)多元社会思潮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必将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推陈出新。社会思潮本身纷繁复杂,种类繁多,呈现多元化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国内社会思潮相互交织。而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促进了多元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和交流碰撞。多元社会思潮并非都是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向同行的,各类社会思潮在传统和现代传播媒介的共同作用下,传播到民族地区高校内部,大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大学生缺乏对社会思潮本质的识别能力,这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严峻挑战。

(二)互联网加剧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但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日益严峻,给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首先,互联网的发展加大了科学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的难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系统漏洞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缺乏先进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不能很好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其次,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使得网络空间不断扩大,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价值观念复杂,严重影响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较强,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而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信息甄别能力和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因受不良网络信息和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此外,新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是自媒体,大学生在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还会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影响更多的大学生,使得不良影响范围扩大。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高校是我国整体教育序列的最后一环,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要求,高校应该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愈加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但是大部分高校存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的合力不足、“三全育人”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但却忽视了专任教师、班主任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在校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者,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精神: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足额配备到位。但是民族地区高校一个辅导员所带班级学生超过200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被事务性工作包围,用于意识形态工作时间较少。部分班主任认为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意识形态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而有部分专任教师认为其主要职责就是课堂教学,意识形态相关工作与自己无关。此外,各个工作队伍在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都是各自为政,工作成效低,甚至存在重复做工的现象,难以发挥工作协同效应。

三、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

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状况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同时也关系着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严峻复杂,如何在校园建设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民族地区高校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加快构建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方法,高效提升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加快构建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加快构建有明确的目标、完善的内容、健全的标准、有力的保障、科学地运行、有显著成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质量。首先,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其次,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落实领导责任制,强化高校各个组织机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职能职责。同时,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意识形态工作的规章制度,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效力。再次,高校应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内容,落实“三全育人”。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学科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全过程,做到全方位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同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服务管理、队伍建设等保障工作。

(二)巩固高校网络阵地,筑牢校园网络安全防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了大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同时互联网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成了新时代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战场”。首先,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高校必须依据民族地区特征,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和网络技术建设,完善校园网络的监管和维护机制,筑牢网络保护墙。再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加强网络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应该依据本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招聘具备政治素质过硬、网络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教职工,打造一支独具本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特色的专业团队。同时,为了使得本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高校必须创新网络工作队伍素质提升机制,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模式。让网络工作队伍“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经验,同时“引进来”,将先进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本校意识形态工作服务,有效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筑牢校园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所在,其数量、结构、政治素养、工作能力等因素直接关系着意识形态工作成效。“高校领导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网络宣传工作人员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意识形态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新时代背景下,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和评价机制,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其次,高校应该优化队伍结构,配齐队伍数量,提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综合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各高校应该严格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选聘高素质的人才加入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通过高效多样化方式加强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培训,完善管理和考评机制,持续提升意识形态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四、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是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要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充满了挑战,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科学研判意识形态工作内外形势,正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和方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加快构建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全方位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博.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8.

[2]教育部课题组著.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胡家俊.“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灵魂和使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9):21-22.

[4]梁莉.系統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阵地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6):6-10.

[5]黄蓉生.意识·能力·机制·平台——高校意识形态 工作队伍构建要义[N].光明日报,2016-05-15(7).

[6]王宗礼,周方.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4.

[7]康雪,廖金香.论习近平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诉求[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3.

[8]徐士元,李前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师德建设的协同[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5(3):4.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基金一般项目“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状况研究——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GXSZ2019YB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宁灵芝(1990-),女,湖南省邵东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教育。

范丽兰(1990-),女,广西合浦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网络政治动员新思想阐析
习近平意识形态观述论
建国以来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变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牢牢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论中央苏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就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