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2022-02-23 01:56吴琼陈连杨阳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1期
关键词:监测仪颅脑监测

吴琼,陈连,杨阳

(南京同仁医院 急诊重症监护室,江苏 南京,211100)

重型颅脑损伤是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典型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头痛、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等,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则会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威胁生命安全[1-2]。积极、有效地控制颅内压是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颅内压监测仪是临床颅内压水平监测的金标准,具有精密度高、操作便捷等优势。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是指利用颅内压监测仪指导临床开展护理干预,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积极改善机体状况,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线资料,探究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基线资料,研究内容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4];② 临床病例资料完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③ 年龄>18岁,住院时间>3周。排除标准:① 存在严重精神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功能障碍;② 伴发恶性肿瘤;③ 患有器质性疾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纳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入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6例;年龄20~60岁,平均为(40.62±6.68)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24例,高处坠落11例,击打伤和摔伤16例;损伤类型为颅内血肿2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1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8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3~57岁,平均为(40.38±6.52)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25例,高处坠落9例,击打伤和摔伤15例;损伤类型为颅内血肿2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广泛性脑挫裂伤20例。2组间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损伤类型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表明2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至其出院。在手术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和四肢肌力变化等,及时上报异常现象,并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持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稳定,纠正电解质紊乱现象。对于有躁动不安症状的患者,依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镇静药物。采用冰帽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减轻高热症状。于患者的口唇部覆盖含0.9%氯化钠溶液的纱布,保持口唇部湿润。妥善固定胃管,依据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变化,合理控制营养补给速度和剂量。妥善固定尿管,预防牵拉、扭曲现象。采用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患者的尿道口和会阴部。此外,做好皮肤护理,为患者勤更换床单及内衣裤。

观察组采取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至患者出院。① 中枢神经系统监护:实时监测患者的神志变化,间歇时间控制在30 min内,注意观察患者的昏迷深度及刺激反应,明确判断病情转归。当颅内压>20 mmHg(1 mmHg=0.133 kPa)时,及时汇报医师,并辅以对应处理。对于神志清醒但存在频繁呕吐、头痛、烦躁不安等症状的患者,若其突然安静,则表示病情加重,须及时予以干预。② 高颅内压监测及并发症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预防脑缺氧和脑水肿等情况。采用冬眠疗法保护患者的脑功能,通过药物控制其躁动不安情绪。③ 胃肠道功能监测及并发症护理:保证营养供给,使用早期肠内营养,严格控制鼻饲量,避免出现消化不良,首日肠内营养注入剂量控制在500 mL,输注速度从20 mL/h逐渐增加,当日最高为50 mL/h。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次日逐渐增加营养速度及剂量。在鼻饲前,护理人员将双手清洗干净并消毒,使用肠内营养泵自带的加温器将流质食物温度控制在38~41 ℃,预防患者出现腹泻。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量、肠鸣音及排便次数等,保持肛周清洁。④ 泌尿系统监测及并发症护理:定时监测尿比重,对血液生化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监测,严格控制血肌酐升高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适当补充血容量,保证血压正常。⑤ 呼吸系统监测及并发症护理:及时为患者翻身、叩背,通过颅内压检测仪记录其颅内压水平变化情况,当颅内压水平显著增加时,则停止操作,必要时遵医嘱加用药物。当患者呕吐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其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避免误吸。对于深度昏迷的患者,从咽腔放入通气管,预防因舌后坠而阻碍呼吸。针对气管切开的患者,实施雾化吸入治疗,每天3次,每次治疗后使用机械辅助排痰。此外,注意患者的呼吸音和呼吸频率,定期开展血气分析,持续监测其血氧饱和度,保证呼吸顺畅。

1.3 观察指标

① 于干预前、干预1周、2周和3周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评价患者的昏迷情况,包括语言反应、睁眼反应和肢体运动等,GCS评分为15分表示意识清醒,12~14分表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表示中度意识障碍,0~8分表示昏迷,得分与患者的意识障碍呈负相关。② 记录2组患者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压疮的发生情况。③ 于入院3周后,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GCS)[6]评价患者的预后,包括预后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和植物状态。将重度残疾率和植物状态率纳入预后不良率。④ 于干预前、干预1周、2周和3周后测定患者的颅内压水平,观察组通过颅内压检测仪测定颅内压(在30 min内连续测量3次,测定时间间隔10 min,记录其平均值),对照组通过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GCS评分对比

干预1周、2周和3周后,观察组的GC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1。

表1 2组GCS评分比较分)

2.2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等)总发生率为2.04%,较对照组的13.73%更低(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3 2组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预后不良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2.4 2组颅内压水平对比

观察组在干预1周、2周和3周后的颅内压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见表4。

表4 2组颅内压水平比较

3 讨论

临床上针对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常开展单纯保守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减压治疗,部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昏迷,伴有大小便失禁现象,加上高代谢、高热状态的影响导致压疮、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性较高[7-8]。故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持续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变化,结合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对疗效提升、预后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展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结果显示,干预1周、2周和3周后,观察组的GC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提示使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情况。颅内压水平的监测和及时调控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关键所在。通过颅内压监测仪观察患者的病情,便于发现颅内血肿及迟发性血肿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9]。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通过颅内压监测仪对临床护理干预进行指导,密切观察患者的昏迷状态,寻找患者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从而有效缓解其昏迷状态,促使其尽早康复。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可辅助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并发症风险,并制定对应的护理方案。颅内压监测仪是当前监测颅内压较为精确和可靠的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和数据可靠的优势,可提高临床护理规范性和标准性。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通过持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为患者提供专业且细致的并发症护理服务,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0-11]。本研究中,观察组的预后不良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高颅内压、胃肠道功能和泌尿系统等进行监测及并发症护理,并给予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12]。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干预1周、2周和3周后的颅内压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分析原因为,颅内压监测仪可监测患者大脑两侧的压力值,从而可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减少对机体的损伤。依据颅内压监测数据分析颅内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保持导管通畅,有助于降低颅内压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开展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可降低其颅内压水平,且在缓解意识障碍、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监测仪颅脑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仪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分析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基于物联网的电压监测仪自诊断系统研究及应用
基于STM32F207的便携式气井出砂监测仪设计
一种基于数据可视化技术的便携式物联网环境监测仪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