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信行理论模式的姑息护理在行化学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

2022-02-23 01:56李玉敏苏生深夏晖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1期
关键词:姑息直肠癌入院

李玉敏,苏生深,夏晖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1.肿瘤科;2.胃肠外科,江苏 扬州,225000)

结直肠癌在临床上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且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需尽早采取积极、规范的治疗[1]。通常情况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经过科学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防止或减少病灶转移。但化疗也会不可避免地对正常细胞组织造成损害,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痛苦,致使预后受到不良影响[2]。基于知信行理论(KAP)模式的姑息护理是一种新型干预模式,将其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干预中,或可减轻患者痛苦,尽可能帮助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和治疗[3]。本研究对基于KAP模式的姑息护理干预在行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现将相关内容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接受化疗的8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4]中关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且明确为晚期;② 一般情况良好,具备化疗适应证和耐受性;③ 生存期>30 d。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严重疾病;② 以往接受过多次化疗,或与放射治疗同时进行;③ 合并心、肝等脏器功能不全;④ 肿瘤发生骨髓转移或散播。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39例)。2组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病理分期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组间研究具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为期30 d。① 护理人员为患者营造整洁且舒适的病房环境,向其及家属介绍结直肠癌和化疗的相关知识,并给予基础心理疏导。② 化疗期间,按照规定正确溶解、稀释药物,严格遵循现用现配原则,若药物需要避光保存,则做好避光保护。③ 穿刺时,注意保护静脉,输注药物时加强用药观察,遵医嘱调节给药滴速,若发现药液外渗,须立即停止输入,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④ 化疗结束,定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同时予以疼痛、饮食及生活等方面的基础指导。

1.2.2 基于KAP模式的姑息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KAP模式的姑息护理干预,为期30 d。

1.2.2.1 成立干预小组 由肿瘤科护士长与6~8名资深护士(护理工作年限≥5年)共同组建KAP姑息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组织所有成员进行KAP理论、姑息护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

1.2.2.2 制订干预计划 以“获取知识—产生信念—行为形成”为主要护理流程,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自身临床经验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等,制订干预计划。

1.2.2.3 落实干预措施 ① 获取知识:入院第1~5天,责任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认知等情况,采用口头讲解、信息化手段等开展健康宣教,尽可能帮助其正确了解结直肠癌、化疗所涉及的知识。主动与患者交流,通过问题导向法、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其对疾病的掌握程度,同时对其薄弱点或未掌握的知识继续强化。② 产生信念:入院第6~15天,尊重患者信仰,了解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依据患者的性格特点,通过历史人物引导其正确面对生死,保持平和心态。重视病房环境干预,将病房的温度、湿度及亮度调控至最适宜的程度,于夜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睡前播放安静且舒缓的轻音乐、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等,使其能够在放松状态下尽快入睡。③ 行为形成:入院第16~30天,采用行为调查表评估患者的心理及行为等,并针对欠缺部分加强指导。科学、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当疼痛发生时可采取分散注意力、按摩等方式来减轻疼痛感。叮嘱患者在化疗前后1~2 h不可进食,防止胃内充盈度过高而引起呕吐,并结合患者的营养状况,指导其科学、合理地饮食,尽可能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确保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④ 出院后,以微信交流群、电话访视等方式与患者保持联系,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增进护患沟通,帮助其提高希望水平。

1.3 观察指标

① 使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5]评价患者的应对方式,共包括3个维度、20个条目,按照4级计分法(1~4分)计分,评分越高说明应对方式越趋于这个因素。② 分别使用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睡眠情况,NRS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低,说明疼痛越轻;PSQI评分范围0~21分,评分越低,说明睡眠质量越好[6]。③ 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转铁蛋白(TRF)水平。④ 统计并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及肾功能损害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应对方式比较

干预15 d及干预30 d后,2组的面对评分均较入院时升高,回避、屈服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的面对、回避、屈服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MCMQ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2.2 疼痛及睡眠情况比较

干预15 d及干预30 d后,2组的NRS、PSQI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NRS、PSQI评分比较分)

2.3 营养水平比较

干预30 d后,2组的血清TP、ALB和TRF水平均较入院时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营养水平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各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27%(4/39);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反应5例、白细胞下降4例、肾功能损害2例及骨髓抑制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9.27%(12/4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χ2=4.515,P=0.034)。

3 讨论

近年来,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其患病群体年龄越来越小,成为严重影响和威胁人们健康安全的恶性肿瘤之一[7]。化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方式,故有效减少化疗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是临床今后的追求目标。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间,如化疗药物选择性不佳,随着化疗次数增加,患者不良反应也会越来越多,若处理不当,则可造成严重危害和后果。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说明基于KAP模式的姑息护理干预可降低行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该模式通过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治疗信念,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配合诊疗,从而改善预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戴敏智等[8]指出,基于知信行理论模式的姑息护理关怀可有效缓解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疼痛感,改善其营养水平。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15 d及30 d后,观察组的MCMQ各维度评分、NRS评分及PSQI评分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基于KAP模式的姑息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行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应对方式、疼痛及睡眠情况。KAP模式集知识、信念、行为为一体,姑息护理是一种积极且全面的照护模式,基于行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实际情况、真实意愿等为其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其疼痛感,提高其睡眠质量,从而改变其对疾病的应对方式,促使其积极面对治疗[9]。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干预30 d后,观察组的血清TP、ALB和TRF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表明基于KAP模式的姑息护理干预对改善行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显著。行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降低等情况较为明显,通过为其提供全面和系统化的饮食干预,可确保营养物质充分摄入,从而改善其营养状况。

综上,将基于KAP模式的姑息护理干预应用于行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改善其应对方式、疼痛和睡眠状况,提高其营养水平。

猜你喜欢
姑息直肠癌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决不姑息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姑息护理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