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针刺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2022-02-24 04:50王英浩范梦蝶郭春艳王祖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肌电图面神经面瘫

李 丽,李 枣,王英浩,黄 梅,肖 潇,范梦蝶,郭春艳,杨 月,王祖红△

(1.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599;2.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的神经性疾病,主要是由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导致,以嘴角歪斜、流涎不止、表情肌麻痹、闭目不全和眼睑外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并且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使患者无法正常进食、交谈,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临床中,观察大量的临床病例发现,节段越高恢复越慢,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且有复发的风险。西医主要以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方法较多,除了针灸治疗之外,还有穴位贴敷、隔姜灸、梅花针、闪罐和中药外敷等治疗方法。面神经炎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针灸具有明确疗效的40多种适应证之一,也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主要优势病种[2]。蜂针经穴疗法是昆明市中医医院特色刺灸法之一,属于针灸治疗方法中的一种,是集针、灸和药三者结合的复合型螫刺法,在临床中恢复期周围性面瘫采用蜂针治疗疗效较佳,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指南》[3]。①急性起病,一般可在数小时或3 d左右达到高峰,发病前常有劳累、受凉和病毒感染等;②单侧周围性面瘫,少数患者可呈双侧,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③患侧出现面部表情无法管理,口角下垂常歪向健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蹙眉、皱额等动作受限或动作消失;④闭眼时患侧眼睛闭合不全,睑裂扩大,可有白睛露出,发生饮水漏水、流涎,行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时有漏气,食物常残存于病侧齿颊之间;⑤排除继发原因(脑CT、MRI检查正常,面部肌电图异常)。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参照“十三五”《针灸治疗学》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①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②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③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④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15 d≤发病时间≤6个月;③初次或单侧发病;④18岁≤年龄≤65岁,性别不限;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分期

参照《“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①急性期:发病天数≤15 d;②恢复期:15 d≤发病时间≤6个月;③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1.5 排除标准

①对碘伏、金属等过敏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如:心脑血管、肝、肾和内分泌等);④精神病患者;⑤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⑥亨特综合征或中枢性面瘫;⑦其他原因(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莱姆病;腮腺炎;肿瘤;中耳炎;后颅窝病变及脑膜炎;脑血管疾病;手术、外伤导致面神经麻痹等);⑧近期使用过激素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①蜂针经穴散刺法:取患侧头维、阳白、四白、颧髎、上关、牵正和颊车;操作:蜂针经穴散刺法,告知患者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定位准确,皮肤常规消毒,用镊子从蜂箱将活蜂取出,挟住身体,因受刺激蜂刺会探出,用镊子从活蜂尾部将螫针取出,夹持螫针,在穴位上点刺即出,刺入1~1.5 cm,20 min后观察前臂(外关穴)有无红肿疼痛等反应,若无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上述操作方法,每次交替取穴1~2穴。见图1;②常规针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和合谷;随证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加迎香;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操作:皮肤消毒,选用苏州华伦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 mm×25 mm、0.30 mm×40 mm),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出针;③疗程:蜂针螫刺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常规针刺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甲钴胺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H20052315,每瓶50粒),每次0.5 mg,每天3次,服用2周。

3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4-5]进行观察;②肌电图,采用电生理科肌电图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研究对象两侧面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面神经运动传导的峰值振幅及面部两侧瞬目反射的情况,进行评分。

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H-B量表分级评分和临床症状而定。①痊愈:眉、口、眼和鼻唇沟基本正常,H-B评分总分4分,Ⅰ级;②显效:较健侧轻度减弱,>正常运动的75%,总分5~9分,Ⅱ级;③有效:较健侧明显减弱,>正常运动的50%,H-B评分总分10~14分,Ⅲ级;④无效:静态不对称,<正常运动的50%,轻微运动或无运动总分15~25分,Ⅳ-Ⅵ级。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者,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肌电图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针刺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对面肌的改善作用优于口服药物。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面部肌电图评分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 (例)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6.67%,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组在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7 讨论

本院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蜂疗专家管遵惠主任医师利用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开展了蜂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并对蜂针疗法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获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出版书籍——《蜂辽临床应用荟萃》;为世界蜂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授权发明专利:“蜂毒减毒增效口服液”(ZL 2015 1 0177291.6),并生产应用于临床。管遵惠主任医师在临床蜂针大量诊治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蜂针治疗技术。蜂针经穴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因人、因病和因时进行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蜂针的最佳治疗时机是恢复期,一般急性期不建议采用蜂针治疗,因为急性期面瘫处于炎性水肿,蜂针治疗会加速面部肿胀,恢复期采用蜂针治疗,疗效较佳。此外,在操作时,如果将蜜蜂直接蛰刺于面部,对机体是异物刺激,容易使局部反应加大或有硬结形成。循经散刺法局部及全身反应较直刺法轻微。蜂针的选穴原则是根据病症所在脏腑、经络,以循经取穴为主。根据病人疾病虚实、体质强弱、病变的轻浅和机体的敏感度,施以不同的蜂针刺激量。蜂针疗法的操作方法有循经散刺法、穴位点刺法、直刺法、活蜂蛰刺法、子午流注蜂针经穴疗法、蜂针自动刺入法和蜂针埋针疗法等,其中循经散刺属于轻刺激法,是将刚从活蜂体中取出的螫刺在经常规消毒的患部或与疾病相关的经络皮部垂直散刺[6]。循经散刺法的操作要点:“针不离镊,点刺即出”,操作时用力要适中,垂直刺,否则螫针容易断。该法挟蜂刺出来时要等候时机,所挟部位要适当,用力均匀熟练,蜂刺拔出后要即时使用,否则会不易刺入,或使蜂毒大量排出而失去治疗的目的。蜂针疗法有“针、药、灸”的作用,同时因为药的作用又伴随着过敏反应的发生,所以蜂针疗法相对针灸疗法来说,要把握好蜂针量及留针时间,以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周围性面瘫属于神经系统疾病,蜂毒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蜂毒肽、蜂毒明肽、MCD-肽及磷脂酶A2,具有明显的亲神经性,能激发安静的、休息的神经细胞活性,消除和改善神经细胞供血的微循环障碍,使其进入工作状态[7]。

在临床中,面神经受损主要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判断,肌电图检查在诊断和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有重要的价值[8]。该研究采用了主客观指标来评判蜂针经穴散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验证了其治疗方法有效,可为临床提供优效治疗方法,丰富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肌电图面神经面瘫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大型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关于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