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研究进展

2022-02-25 09:18陈振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2期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进展治疗

陈振

摘要:分泌性中耳炎属于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耳科疾病,其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又将其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浆流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等,小儿较为多见。当上呼吸道感染后,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的表现,但由于耳痛不明显,故易被患者所忽视。如分泌性中耳炎属于小儿人群,此时如不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的听力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影响语言发育功能。因此,尽早治疗非常重要。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药物为主,药物有抗生素、表面活性物质等,手术有鼓膜穿刺、鼻内镜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效果不同。因此,本文就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措施展开综述,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2-01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因鼓室积液性质不同,故而会出现多种叫法,如浆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1]。而研究表明,真正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未统一,但多数学者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出现是因咽鼓管出现黏膜肿胀、管腔出现阻塞所致,故治疗的关键为保护、恢复咽鼓管生理功能为主[2]。而且恢复中耳的相关功能,会促进鼓室积液的排出。但如治疗不及时,还会发展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而其地出现易损伤患者的听力、或是出现鼓室硬化等并发症。目前,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案较多,但并没有对其进行定论。因此,本文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研究展开综述,现做如下阐述。

1.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病因

有研究指出,因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尚没有明确,但从咽喉管功能、性质来看,自身的致病基因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可,同时此病症与自身、变态反应、其他损伤、内分泌疾病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深入研究,发现引发其的原因为咽鼓管阻塞、自身功能障碍,使得空气不能顺利地进入到中耳腔中,而中耳腔的空气因吸收的影响而出现负压状态[3]。在这种背景下,会不断地扩张中耳的黏膜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最终引发分泌性中耳炎。还有学者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感染有关,因病毒、细菌感染均会引起炎性反应,释放炎性因子;而中医又认为痰饮在鼓室中聚集,会引发炎性反应,故共属于耳闭、耳聋范围[4]。

2.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案

2.1药物治疗方案

2.1.1抗生素

在常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因不能检出中耳的细菌,故而认为其属于无菌性炎症,但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PCR技术的应用,在中耳积液中发现了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而为细菌感染发病依据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因此,抗生素成为了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依据。抗生素药物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2.1.2糖皮质激素

激素类药物属于目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注射、口服,使用周期较短,如长时间应用则会引发副作用。长时间口服糖皮质激素药物,会抑制丘脑、垂体功能,引起骨质疏松,对小儿患者的生长、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经相关检查发现患儿的体内有免疫反应,故为激素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因此激素治疗局部鼓室有一定的效果。

2.1.3表面活性物质

研究发现,咽鼓管中的上皮有表面活性物质结构,此结构会产生相应的物质,降低表面的张力,增加鼓管的开放度。研究表明,促表面活性物质是氨溴索,此物质可以提高中耳、鼓管黏膜活動物质的合成、分泌,改变其顺应性、张力,实现改善通气的作用。

2.1.4抗组胺药物

变态反应属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根源之一,其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伤害,而通过抗组胺药物可以释放较强的炎性介质,保证咽喜管、鼓室水肿有效缓解[5]。据相关学者发现,抗组胺药物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可以取得显著效果。

2.2手术治疗

2.2.1鼓膜穿刺术

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鼓膜穿刺术可以明确病灶,准确判断疾病,这种治疗方式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且在实际过程中,鼓膜前下方、后下方刺入鼓室,固定针头,吸干净中耳内的积液,根据积液的形成提高针对性药物治疗管理,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6]。同时,此手术不仅可以形成鼓室积液的引流,还能保证中耳负压得以有效缓解,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中耳腔内。

2.2.2鼓膜切开置管治疗

鼓膜切开置管技术是将鼓管切开,之后在鼓膜的切口上放置通气管,保留6-8周,通过一次性的留置导管,将鼓室中存在的积液排出,通过导管注射药物,保证鼓室内外的气压能稳定,以此来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在鼓膜置管之后,会出现通气堵塞感,故在治疗中,需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提升治疗效果。

2.2.3鼻内镜下咽鼓管药物注射

鼻内镜属于新型的治疗技术,通过口或是鼻子,将导管插入咽鼓管中,完成药物注射,此药物通过咽鼓管进入到鼓室,发挥抗炎、消肿的作用,减少鼓室渗出液的出现,恢复鼓室内外的压力[7]。此手术还可以疏通咽鼓管,消除堵塞,改善相关功能,换制变态反应、炎性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结束语: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没有具体的定论,但有学者发现细在子在其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故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甚至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故在治疗中,应针对不同的病因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保证中耳内外气压平衡的同时恢复咽鼓管的生理功能,如有必要及时开展手术治疗,为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熙星,陈雨濛,张光远,等.类固醇激素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0,18(03):459-463.

[2]孟昭君.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新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5):83-85.

[3]王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9,40(05):1117-1118.

[4]李莹,谯凤英.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0):220-223.

[5]刘凤杰.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与治疗新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5):12-13.

[6]葛冬莹.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与治疗新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03):178-180.

[7]任妍妍,何双八,于振坤.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研究及治疗进展[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41(03):132-135.

猜你喜欢
分泌性中耳炎进展治疗
“双超”油菜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