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医院护理备战练兵培训方案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2-02-25 01:34楼燕凤王青儿倪娟徐敏赵欣陈珍珍杜瑾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

楼燕凤 王青儿 倪娟 徐敏 赵欣 陈珍珍 杜瑾

摘要:目的:构建军队医院护理备战练兵培训考核方案,并进行实践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2月-6月选取医院47名40岁以下军人和文职人员护士进行培训,分别在培训前后对护士的军事护理知识、战救技能、综合救治能力、军事体能素质进行考核及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培训后,护士的军事护理知识、技能以及军事体能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军队医院护理备战练兵培训考核方案有效提高了军队护士战伤救护技能及军事体能素质,为军队护士护理备战练兵培训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军队医院;护理备战练兵;培训方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2-02

军队护理人员是军队卫勤保障及救援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完成各项军事任务等方面,是一支重要的救护力量。在军队改革重塑的重要时期,急需培养适应新形势卫勤保障和未来战争救护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军队护理人员以中央军委的开训动员令和强军思想为指导,聚焦备战打仗的主题思想,组织开展护理备战练兵培训。以便更好适应新军事变革,全面提高军队护理人员护理实战化训练水平,增强卫勤保障能力、建立平战结合的军队护理人员培训考核模式[1]。有研究显示[2],军队护士军事体能素质欠缺、野战技能及专业急救能力不高、护理应急能力不强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以信息化线上教学、线下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为特征,组织开展全员普训,精兵强训,以期在多维、立体、全方位的现代战争中培养一批“实战化”战创伤现场救护能力的护理精英。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2月-6月选取本院47名40岁以下的军人和军队文职人员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具有护士资格证书的人员; ②工作满1年及以上; ③自愿参加本次培训工作。年龄23~40岁,工作年限1~19年; 类别: 军人护士13名,文职人员护士34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0名,护师4名、护士2名。学历: 硕士1名、本科43名、大专3名。排除标准: 怀孕、休假、外出培训或执行任务的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培训教员和考官的设定 以护理部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的备战练兵组团队成员为培训教员和考官,包括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备战练兵组组长、副组长、秘书和参加联勤保障部队备战练兵比武获奖的骨干成员,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临床教学经验丰富,致力于教育培训工作,均具有丰富的战伤救护经验及备战练兵活动的组织培训考核能力。

1.2.2标准化培训方案的制定 通过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确立护理备战练兵培训方案,包括军事体能、军事护理知识、战伤救护技能、综合案情情境模拟、精兵强化训练。军事体能训练贯穿培训的全过程,时间为5个月;军事护理知识学习为第一阶段(2个月);战伤救护技能、综合案情情境模拟为第二阶段(2个月);精兵强化训练第三阶段(1个月)。

1.2.2.1军事体能训练 军事体能训练包括热身、肌肉拉伸和3000米跑步训练。由备战练兵组副组长建立微信体能训练群,以每周1次及以上运动软件截屏,微信群打卡方式进行自训,由副组长进行体能训练成绩汇总并在微信群公示,督促训练落实效果。

1.2.2.2军事护理知识培训 依据护理备战练兵活动年度计划,运用“军职在线”APP在线学习、“率先服务”线上授课,及外请专家和全院战创伤业务课授课等形式,学习战创伤急救护理基本知识、特殊环境战创伤护理、特殊武器伤护理、战斗应激反应护理等相关理论知识。以线上打卡和线下监督方式落实学习效果。

1.2.2.3战伤救护技能、综合案情情境模拟培训 ①明确培训内容 战创伤的基本救治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颠簸状态下的微光静脉输液,心肺复苏,ALS便携式呼吸机等项目。②录制操作教学视频 由参加联勤保障部队备战练兵比武获奖的骨干录制标准化军事战救护理技术操作视频15项,视频录制后经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及护理部审核后下发至微信训练群自行学习。③培训方式 每周组织2天下午,由比武训练精兵集中指导培训,做到学员有疑问及时提出,教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现场演示解决问题,提高训练效果。日常自行组队打卡练习。④综合案情情境模拟培训 培训团队进行案例设计,案例设计完成后由相关专业学组组长审核,审核确定案例后将案例下发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伤员伤情的评估判断,涉及止血、包扎、固定等多项战救技能操作,在急救中体现救治的顺序、人文关怀等综合急救技术。

1.2.2.4考核评价遴选精兵强化训练 经过培训第一、第二阶段后,根据考核成绩遴选10名精兵进行院级封闭式强化训练,每日训练12小时,军事体能训练3小时,自行训练1小时,外请体能训练专家指导性训练2小时,包括热身、关节肌肉拉伸、肌力对抗、腹部肌肉力量加强训练;战救技能训练9小时,开启“5+2、白加黑模式”,战救技能自行训练7小时,一日训练补差2小时,每日自己找时间背诵战救理论知识。

1.2.3考核

1.2.3.1军事理论和体能考试 ①理论考试采用“率先服务”APP线上考核,题库内容由备战练兵组根据培训内容出题,题型包括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多选题,比例为70%、20%、10%。理论总分100分,考试时长为50分钟,由考官在培训前后分别对训练队员进行考核。②军事体能分别在培训前和第一、二阶段和精兵强化训练后进行考核,以考核项目为3000米跑步,考试成绩以计时作为分数。

1.2.3.2戰伤救护技能、综合案情情境模拟考核 战伤救护技能考核以综合案例进行考核,涉及止血、包扎、固定中的每项操作涉及一个部位,根据病情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考核,每项操作100分。包括伤情评估能力、病情观察能力、急救反应能力、综合救护能力等指标的进行评估,分为优秀、良好、一般、欠佳、差5个层次等级。心肺复苏、颠簸状态下微光静脉输液、ALS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单项考核,每项操作分数为100分。

1.2.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培训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率表示。当P<0.05或P<0.01表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战伤救护理论知识和军事体能考核 分别在培训前后对47名护士战伤救护理论进行考核,成绩见表1;军事体能3000米跑步成绩分两个阶段进行考核,见表1。理论和体能考核成绩经过标准化培训后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战伤救护技能考核成绩 47名护士战伤救护技能培训前后考核成绩见表2。培训后七项考核成绩均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

2.3综合案情情境模拟考核 47名护士通过综合案例考核,军队护士的综合能力评价以优秀和良好居多,综合能力考核良好及以上的占比为95.2%(179/188),见表3。

2.4精兵强化训练考核成绩 10名训练精兵各项战救技能和军事体能都得到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讨论

3.1提高军队护士的军事理论知识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军队医院备战练兵培训考核前后军事理论成绩分别为(81.60±5.18)分、(91.02±3.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护士的理论成绩得到显著提升。赵倩等[3]研究显示,新形势下军队医院护士战伤救护培训非常重要,尤其是低学历者、护龄短者以及文职护士是培训的重点对象。王红等[4]研究结果显示,军队护理人员相关军事课程学习欠缺,主要以学习急救护理知识为主,而野战内、外科学及武器救治学习相对较少。本研究运用“军职在线”APP在线学习、“率先服务”线上授课,及外请专家和全院战创伤业务课授课等形式,优化培训模式,改革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护士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信息化方式的学习让护士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来进行学习[5]。尤其是特殊环境战创伤护理、特殊武器伤护理、战斗应激反应护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军队护士了解高新技术战争中的复杂伤情以及战伤救护至关重要。本研究运用“率先服务”网络系统,通过题库进行学习,收集错题集,针对错题反复练习,加强学习成效。周宏宇等[6]研究指出,对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提高了战救保障能力。

3.2显著增强军队护士的体能素质水平 在未来战争和突发灾难事件中,护理人员作为卫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军事体能素质和水平直接制约着卫勤保障能力的发挥[7]。潘晓琳[8]研究指出,文职护士由社会招聘加入军队医院护理队伍中,护理教育以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为主,战备观念教育和军事训练没有得到正规训练,因此军事体能素质较为薄弱。本组队员文职人员占72%,本研究通过训练动员,信息化监督训练,阶段性组织考核的方式,增加队员训练的主观能动性,且训练方式灵活多样,队员互相比学赶帮超,微信群交流3000米跑步的心得和体会,大家量力而行,防止训练中的肌肉拉伤。调查结果(表1)中显示,训练后成员3000米跑步成绩为(18.24±2.05)分,明显高于训练前的(19.96±2.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系统有序、有组织性和计划性的训练培训方式对于提高军队护士体能素质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3.3有效加强军队护士的战伤救护技能、综合案情抢救技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考核前后各项战救技能成绩明显提高,军队护士的综合能力考核良好及以上的占比为95.2%(179/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护士的战救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3.4精准训练加强护理精兵的卫勤保障能力 本组队员通过第一、二阶段的培训考核后,遴选10名精兵进行封闭式强化训练,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加大了训练力度和训练时间,实施精准训练。护理战救技能每次训练都给予考核成绩,队员互相指出问题找不足,参加第一届联勤保障部队备战练兵比武获奖的精兵全程跟训,尤其是体能训练外请军事体能训练专家进行专业技术的指导,实行“科学组织,实战训练,连队管理”模式。训练中奖惩分明,树立典型榜样,激发护理精兵的训练热情,营造“学与练”的浓厚氛围,切实提高卫勤保障能力,以期打造出一支适应新形势现代化战争的护理战救精兵[13]。

4小结

本研究通过护理备战练兵培训方案的制定与实践,提升了军队护理人员的军事理论知识、体能素质、战伤救护技能、综合案情抢救技能,以及培养高质量的战救护理精兵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提高实战救治意识,不畏艰难,敢打胜仗的战斗精神,尤其是为现代化战争培养一支聚焦练兵打仗的精兵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建荣.新军事变革下构建应对作战形态和伤情变化的战伤救护体系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1):20-23.

[2]陆皓,张华,李娟,等.军队医院文职护士灾害救护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16-319.

[3]赵倩,宗瑞,丁雪娟.军队护士战伤救护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20,37(5):388-390.

[4]王红,戴晓婧,卢慧芳,等.军队医院护理人员战备评估与部署能力的现 况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23):1-3.

[5]唐淑娟,尹世玉.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武汉市某医院护理培训碎片化学习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7,30(11):81-83.

[6]周宏宇,龔红伟,方红梅,等.基于考评细则的战救训练考评系统研制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5):50-52.

[7]李海明,余漩,孟涛.野战医疗队(所)队员军事体能训练现状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13):1187-1191.

[8]潘晓琳.军队医院文职护士战伤救护模块化培训研究[D].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23.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汽车专业学生创业孵化园提升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及其在抽水蓄能电厂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