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2-02-26 06:26胡静王宇沈阳农业大学体育部
灌篮 2022年1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体育

胡静 王宇 沈阳农业大学体育部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多元化的知识,更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根本上促进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需要进行合理的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使之相互融合,提高教育效果。

一、高校体育育人目标的设立必要性

(一)加快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的需要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全局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体育事业的总体谋划,是从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出发,真正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的战略布局,具有深远的战略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体育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重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作出贡献,其间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养成体育健康为自己的意识,更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时代要求

一方面,从国际和国内形势看,中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仅是靠一个阶段或者一门学科来承担思政育人的使命,更多的是要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作为重要育人渠道的体育课程应共同发力,共同起作用;另一方面,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育体”与“育德”双重功能,对于育人功能而言可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所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以及育人价值没有真正得以体现。在这一背景下,体育课程急需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以满足新时代对体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提升育人质量的可行性

(一)“五育并举”凸显体育课程育人价值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发挥不同领域协同育人的作用,互相促进又互相弥补。借用西大附中校长欧健的话来说,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前提,具有养德、益智、勤劳、尚美的育人作用。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对培养人的心智、德性和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愉悦都有重要意义。未来能担起建设国家重任的青年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的一代青年人。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在“五育”中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全面落实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推进高校体育工作改革,将体育课融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大格局中更加凸显出应有的育人价值。

(二)体育课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优势

体育课从授课的方式、环境等方面都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一是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传授方式,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因此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可能,在教与学中能够很好地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更有利于建立联系和思政内容的传授;二是体育运动自身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和显性的思政资源;比如通过课堂常规师生互相鞠躬致意,表达了礼仪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分小组开展教学竞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在身体素质练习时,克服自身的疲劳以及环境的限制,培养学生坚韧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本身的精神内涵就是倡导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保持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态,在体育课实施中更要发挥作用。

(三)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从体育课程设置的覆盖面来看,不管是文科类、理科类还是综合类,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体育课是大学生一门必修课程,因此是辐射面最广的一门课程,这也为体育课实施思政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前提;从体育课程设置的时间跨度来看,目前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开设144 学时的体育课,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更延长了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长;从体育课项目设置来看,内容涵盖了球类、舞蹈类、体能类、技巧类、民族传统类等,具体项目包括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太极拳、健美操等多达三十几门,不同的项目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的推进路径

(一)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能效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基础,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关键。将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程知识有机结合是教学内容选取的基本依据。一方面,将与体育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形成“思政+体育特色”的模式。例如,在排球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可分成若干专题,在技战术学习中把中国女排不怕吃苦、团结协作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以增加课程内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挖掘体育课程知识或体育技能中蕴含的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形成“体育+思政元素”的模式。根据课程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体育课程思政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如在乒乓球课程的教学中,可采取“问题解析式教学+课堂互动+随堂反馈+课后网络论坛互动”形式实现乒乓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及价值的引领相统一。即通过线下教师提问、讲解、示范及学生实践练习完成问题解析式教学、课堂互动、随堂反馈等环节,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线上采取课后网络论坛互动,通过查找资料、观看乒乓球巡回赛和公开赛等途径了解乒乓球技战术的运用及我中国乒乓球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价值的引领。

(二)“内部增能、外部赋能”,提升体育教师思政能力

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水平和思政教学能力关系到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一方面,要培养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勇于进行自我革新以面对课程思政的挑战。教师可以通过会议、讲座、学习强国App 等途径学习相关政策和重要会议精神,以培育其课程思政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师思政教育综合素养。体育教师可通过“内部增能、外部赋能”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内增能方面,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与体育、思政相关的书籍来增加理论知识的储备。在外赋能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国家和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研修班、课程思政培训活动来提高课程思政实施的能力。通过听示范课、与思政课专业教师沟通交流等方式提高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实现部门联动和沟通,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体育课程思政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建设任务绝非某一部门或某一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在国家课程思政相关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多部门参与、多学科协同、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保证。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政建设教研小组,为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增添更喜人的育人效果而提供智慧资源;另一方面,打通存在于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藩篱,建立由体育教师、思政课专业教师、运动达人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例如,体育教师发挥在学生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培养方面的作用,思政课专业教师可结合体育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而体育运动达人则可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此外,采用“打开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整合课程思政资源,提升思政综合素养,实现“三全育人”的发展格局。

(四)创设体育文化氛围,构筑体育育人的特色之风

具身认知理论的实验证明,个体首先利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得经验,其次是在针对具体道德情境时进行分类和识别,最后才做出与该情境相关的最优策略行为选择。可见,学生道德行为的产生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它是主体与客体、身体与环境之间交互的结果。因此,高校公共体育中的道德教育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而体育文化作为人类在体育方面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沉淀的有机统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深刻关系,具有价值理念、道德修养、理想信仰的丰富内涵,是发展学生道德品质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所以,为营造适宜的学习锻炼情境,让学生在体育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引导,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在物质文化上,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干净整洁的体育场馆场地、绿化的环境、布局合理且数量充足的器材等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在具身道德多项实验中已经证实,舒适明亮的环境往往给人以纯洁、正义的感受;

其次,在制度文化上,可以把校园体育节、校园运动会、校园体育历史展览、体育卫生宣传、体育摄影展、体育征文赛等作为常规化的活动,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制度保障;

最后,在观念形态文化上,重视对学生积极心理环境建设。个体以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为基础,从观察他人动作中推测其意图,即通过神经系统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通过获得的共情体验来理解道德或不道德行为的内涵原因,使之形成概念化的道德意识。

大学生正迈向“三观”成熟期,有必要在体育活动中为其树立典型的道德榜样,点亮大学生心目中的体育价值,使其主动有意识地做出道德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形象。通过上述途径,不断丰富体育育人资源,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体育参与的热情,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机会和平台,实现高校公共体育“以体育人”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总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世界互联网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想映入当代大学生的眼帘,不仅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传统社会价值取向,使现代人产生了一些满足现状、不愿进取的思想。特别是,当下的学生在大学时期,其身心都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其在思想自控上处于最为薄弱的状态,极易遭受到外界的影响。倘若未进行第一时间的纠正和管理,对其身心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预估的。因此,育人体系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具有充分发展的可能性。聚焦政治引导、提升育人质量融入能够抓好体育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内涵,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信心,树立竞争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