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应用的风险防控研究

2022-02-27 09:09李筱凌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科技

李筱凌

一、前言

人类的生产历史是科学在技术上的突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技术手段被引入到了金融行业,金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金融科技无法改变金融业务的本质和风险。本文对我国金融科技应用的风险防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现有的监管体制入手,提出了更加具有前瞻性、动态性、全面性的风险防范对策,从而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数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金融机构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纷纷加速科技赋能的进度。金融科技一方面大幅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打破了金融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金融科技具有开放性、科技含量高、连通性强等特点,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使得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滞后性、突发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加剧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风险控制是金融的核心,风险管理是金融行业稳健经营的核心能力,也是影响其未来价值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本文对金融科技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为相关方面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金融科技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

(一)金融产品差异化定价

对银行业而言,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定价主要体现在授信及贷款利率方案差异化设计上。在授信申请人申请贷款时,银行业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的形式对授信申请人资信状况进行评价,形成完整的客户风险画像,判断其在贷款到期后是否存在违约风险,实现差异化定价。对于信用良好、违约风险较低的优质客户可以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并增加授信额度;对于信用状况相对一般、存在违约风险的客户需适当提高贷款利率并控制授信额度;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证金融机构收益。

(二)精准营销普惠、零售客户

传统的客户营销模式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通过大范围做活动的方式进行营销,无法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大数据模型和用户画像实现对普惠、零售类客户精准定位,对客户进行用户群体划分,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特性进行精准营销。一方面精准营销对客户的兴趣、爱好、购买力做出了预判,可以向其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提高客户营销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摊薄了营销成本,减少了“大海捞针”式的人力、物力成本。

(三)智能金融客服

传统的人工客服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金融行业业务的咨询通常是重复性的,通过金融科技实现智能金融客服可以解决大部分标准问题,大幅提升了客服效率及问题解决率,降低人工成本。

(四)报表、报告自动化

金融行业存在大量固定格式的报表和报告撰写工作,比如说监管报表、尽调报告等等,通过金融科技实现各个系统数据的联通,自动形成报表、报告,大幅降低人工操作以及操作风险。

(五)智能投顾及量化投资

智能投顾和量化投资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日常运营中。智能投顾核心在于数据沉淀积累与算法模型的不断优化,根据投资者提供的风险承受水平评估、收益目标以及投资风格偏好,为客户提供投资参考。量化投资是指通过大数据综合平衡基本面、技术、投资者情绪等因素后进行批量投资。

三、金融科技应用的风险与挑战

(一)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

随着现代金融科技手段的日益发展,金融服务的方式向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各种网络病毒攻击、技术故障等问题。

一是目前网络环境仍然处于高度开放的状态,黑客的攻击仍然频繁。近年来,针对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持续性的威胁、精确攻击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威胁着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是网络环境和系统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可能存在网络环境出现异常的风险。随着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如果系统设计上的存在缺陷或网络环境出现异常,将会导致金融机构网络系统的故障,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

三是全球经济合作日趋紧张,信息技术供应链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供应链的安全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网络的安全,而关键技术的缺乏将会给我国的金融网络和信息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金融业作为大数据的密集型行业,对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金融大数据的大量使用使得数据量激增,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保护、数据鸿沟等问题。

一是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保护措施,将会存在数据泄漏的风险。金融服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海量的金融用户,如果出现数据泄露,会对用户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并且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从而引发声誉风险。

二是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获取与拷贝费用低,信息的收集与滥用现象时有发生。信息时代客户信息具有巨大潜在的商业价值,数据也是金融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当前金融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被滥用,会使得与信息相关的个人和金融机构蒙受损失,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是数据资源集中于寡头,信息安全、数据孤岛等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金融科技拉长了金融服务的时间,金融机构受外部冲击的时间和概率被大幅增加,加强了金融行业的复杂性,如果发生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将加剧风险波动和顺周期性。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的进入将导致技术垄断与数据资源的混杂,会导致数据寡头化,造成数据壁垒、数据孤岛,通知造成更高程度的数据集中,一旦网络受到攻击,可能出现大规模金融风险。

(三)技术自身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新技术手段在金融行业的合理运用使金融服务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金融科技是运用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改造或创新的成果,其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技术不成熟、算法存在缺陷与技术失控等风险。部分项目可能由于工期、成本等因素,没有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或模拟试运行的情景不够充分就投入日常生产经营中,因为系统存在缺陷而使金融风险大幅增加。一旦系统与应用环境存在脱节,系统缺陷被非法利用,可能对金融机构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

(四)法律风险存在滞后性

由于金融科技兴起的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快、更新周期短,而相关的法律条文制定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在金融科技发展初期,法律条文对其相关产品和服务没有具体的规定,缺乏约束力,这导致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且在初期无法有效甄别。

(五)操作风险

一是由于金融科技产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很多初创期的金融科技企业没有成熟的内控体系以及配套的员工培训,容易发生操作失误,人为增加系统缺陷。

二是由于金融科技产品上线前样板验证不够充分,容易产生记账问题,产品记账逻辑很多是由开发厂商提供的,不同的厂商对不同的产品使用了不同的记账规则,导致系统运行后,产生了大量由于记账规则混乱的无效数据。

三是金融机构员工对新的金融科技产品培训不到位,使用前期由于对系统操作不熟,可能造成操作失误,一方面造成大量无效数据,另一方面数据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最终引起操作风险。

(六)政策风险

一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对货币政策的制度和实施产生影响。一方面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金融科技将通过算法模型及时调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频繁变动的价格将对通胀带来影响;另一方面短时间市场对利率的反应速度会更加灵敏,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长期发展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是带来市场垄断的问题。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金融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资源有限,只能依赖于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技术和平台进行客户维护、信用分析和风险控制等,伴随大型科技公司的不断壮大,可能会形成寡头垄断,不利于竞争,导致行业的效力下降,带来潜在的社会和政策风险。

三是存在监管套利的可能性。金融科技的监管套利主要包括跨界套利、跨业套利和跨域套利。监管套利主要是针对科技公司金融化,比如金融科技公司进入金融领域办理金融业务(包括贷款或其他金融业务),但由于监管部门暂未将该公司列为监管对象,从而没有遵守商业银行或者商业贷款机构的监管要求和标准而获得利润。

(七)信用风险

一是金融机构开展网上贷款业务容易引起信用风险。数字化经济引起大量金融机构布局金融科技业务,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征信体制不够完善,金融机构无法有效甄别网贷客户的信用资质,另一方面很多客户风险画像的大数据由部分科技公司掌握,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增加了金融机构选择网贷客户时的信用风险。

二是传统金融机构加速了数字化进程后与金融科技公司的联系更加紧密,金融科技公司发生风险容易波及传统金融机构。由于法律法律制定以及监管存在滞后性,存在部分合作不规范的情况,产生的连锁反应容易引发对金融机构的问责,产生信用风险。

四、金融科技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宏观方面

1.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强化金融科技监管科技支撑

一是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改革金融科技监管组织架构。金融科技与区块链经济具有跨界、混业、跨区域经营等特征,需要各个监管部门共同配合,构建相对统一的金融科技监管架构。

二是强化金融科技监管的科技能力。金融行业监管、机构自律合规评估等金融监管新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是金融科技安全的重要保证。引导各第三方质量安全与测评检验机构依法建立金融行业内统一标准的公共金融科技及应用的风险评价监控体系平台,依托与国家部委统一部署的国家金融科技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稳步地推进金融机构产品科技应用质量标准规范符合要求与产品质量的合格等级评估认可工作。同时,运用了智能化设计的监管风控平台管理系统和一系列其他现代科技手段,使银行业务的投资风险的管理将更加具有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

三是监管部门需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迅速掌握新型金融产品特点并发现其中的风险点,不断根据新产品更新监管办法,加强监管的有效性,避免因监管制度存在疏漏导致的风险。

四是监管部门需加强对不当行为反垄断的力度,重点针对滥用市场占有率较高、市场具有支配地位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2.加强标准引导,不断完善新技术的应用标准体系

标准化金融在鼓励规范金融业科技服务创新、保护金融业信息交易安全、防范各类金融风险方面仍有着重要不可或替代性的社会作用[1]。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关的技术系统与实施环境。为了确保软件的设计和使用的稳定性,必须对新技术进行持续的测试,以改善系统的容错性。要加强大数据的管理,维护好网络的安全,完善新技术,如内部数据的监测、外部的信息维护等。金融行业标准一般主要包括了各类经济金融强制性国家标准、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的推荐性标准、金融行业标准、金融团体标准等以及地方金融行业标准。

3.加强银企、政银协作,促进各方建立完善的金融科技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

金融科技风险的管理也是一项高度系统性的风险管理工程,需要通过政府、企业集团等金融机构多方合作,通过前沿技术、联合学习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技术手段,使主体之间的信息得以收集、共享和关联分析,构建协同风险防控生态系统[2]。加强行业协会、行业联盟的组织协调,加快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把检验认证作为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屏障,全面推进金融科技应用风险联防联控。

4.加强了公众舆论影响,增加广大中小社会公众投资者金融风险知识和提高自身防范意识

通过汇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技公司、检测及认证评估机构代表等境内外多方力量,加强各类金融风险专项防控活动宣传培训教育,多渠道全方位向全国社会公众宣传持续学习普及各项金融科技知识应用和金融机构风险与防控管理常识,提升普通公众科技防范处置金融风险知识的科技意识素质和能力。

(二)微观方面

1.建立长效的金融科技风险处理机制

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金融科技风险处理机制,提高金融科技风险控制的科学性、有效性。一是利用数字监控技术,对金融系统的生命周期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控,及时发现、跟踪、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并对其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二是定期根据风险因素评价体系与动态监控评价结果,采用安全防范加固技术等先进技术措施,不断的加强金融科技风险分析防范评估能力,定期进行回顾研究并归纳总结金融科技风险分析管理及策略执行的有效性、风险问题的解决。

2.提高金融科技系统上线前“模拟化”质效

一是金融科技系统需求阶段,做好流程运转场景的“模拟化”,在系统搭建的前期做好记账逻辑的梳理,提前发现新产品的风险点,对数据字段进行标准化设计,避免由于系统接口等问题导致后续上线后被利用系统缺陷而造成经济损失。

二是金融科技系统上线前加强对样本案例的研讨,增加实验的样本案例,充分征求金融机构各部门及其分支机构业务人员的意见,抽调业务骨干进行系统测试,保证系统稳定后上线运行,不能一味的追求上线速度而忽视了数据质量。

三是金融机构需加强对员工进行金融科技产品培训,一方面加强员工对系统操作的熟练程度,减少操作失误;另一方面加强员工对金融科技产品的认知,为后续优化产品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总之,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钱链技术等相关技术应用的得到迅速与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管制日趋严格,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相对低下。金融科技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其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冒险。

引用

[1]王玲.浅谈金融科技应用风险防控[J].金融电子化,2020(12):13-14.

[2]尹振涛.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隐患及对策建议[J].中国远洋海运.2021,(06):24-26+6.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金融科技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科技在线
P2P金融解读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