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研究

2022-02-27 10:54赵艳丹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碳汽车产业新能源

赵艳丹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1 “双碳”政策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研究“双碳”政策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提。

1.1 碳达峰碳中和及相关政策

碳达峰碳中和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承诺我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双碳”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国家实施的“碳达峰十大行动”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要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低碳转型相适应。

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低碳转型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双碳”政策的落实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784万辆,2021年的销量更是呈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流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迅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进程加速,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显现。202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推动消费继续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既拉动消费,又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同时新能源汽车在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性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需进一步突破。我国汽车行业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相应地,作为新能源汽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输出源头的高职院校,则面临着“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2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分析

国家提出围绕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先进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通过分析“双碳”政策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增强“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奠定基础。

2.1 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

新能源汽车专业涉及新技术的基本结构、机电传动控制、电工电子、网络电控的基本知识,机械、液压和材料、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充电系统构造原理及保养、新能源汽车销售、鉴定评估及检测和维修企业、4S店管理运作的相关知识。在2020年召开的第十七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就汽车类职业院校在新增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校一策”的方案,指出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产业环境和基础条件以及未来可投入的条件不同,系统解决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汽车类专业群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在“双碳”理论与教育学理论、协同理论、产教融合理论等结合的基础之上,揭示新能源汽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提出独具特色的专业群与产业链联动发展理论。同时,要加强对“双碳”基础知识、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和认识,优化“双碳”背景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推进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2.2 人才培养的模式建构

通常而言,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专业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模块构成。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多。目前,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高校共有约500所,其中,吉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重点院校发挥着方向引领作用,以全面培养产品设计、系统研发的综合性汽车技术人才为主,而高职院校的办学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集中在设计制造、零部件开发、生产运输过程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的高素质新能源汽车应用型人才。尤其是部分“双高”院校师资技术设备雄厚,既有一定的开发平台又有师资力量,以企业技术应用为主,其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调研各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各校办学历史、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各有差异,但共同之处是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在增强“适应性”这个关键上下功夫。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通道、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等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3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引发汽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及人才需求,如产业上游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混合动力总成的生产制造,产业下游的充电设施建设与动力电池回收,以及整车装配、销售、技术服务等领域都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技术技能人才较为缺乏,尤其体现在企业应用技术研发、推广、运用等岗位,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进行新的变革,增强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利用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对岗位需求进行有效整合与深入分析,重点考察“双碳”对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提出的要求,通过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构建适应区域、行业发展的高职新能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碳”背景下的专业群与产业链适应性研究要积极面对市场竞争需求,与新能源汽车公司进行融合,推动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升级,要强化资源整合能力,积极推动“校中厂”的校企合作布局,提升专业群与产业链的适配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更好服务实现“双碳”目标。

3 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单位,汽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浙江省高职汽车协作组组长单位,承担了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近年来,学院在积极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群联动发展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升级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动力、能力与效力“三力”提升机制,在育人实践中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3.1 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高职汽车专业群联动发展机制

《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10家,支持吉利集团布局中高端乘用车市场,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车知名品牌。到2025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0万辆,急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吉利集团签署了“校企合作暨成蝶计划合作协议”,双方以新能源汽车作为突破口,在由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智能网联等专业组成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面展开合作,以专业通用能力的公共大平台为基础,进行定品牌、定企业、定岗位“三定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递进培养,以学徒制、订单班等多种培养方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师生教学与学习动力。完善现代学徒制“校企融合,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行业指导、企业深度融入的校企多方共赢协同育人模式,为浙江省汽车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3.2 构建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升级机制

2014年,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专业目录出现在我国汽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2021年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提出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四新”要求,科学分析产业、行业、职业、岗位与专业,全方位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指导贯穿教育始终,全程化指导,毕业后跟踪调研,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作为浙江省高职汽车协作组组长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瞄准国家“双碳”战略,聚焦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目标,按“汽车产业链—岗位群—专业群—人才链”的“两链两群”对接思路,在岗位群研究中利用大数据挖掘方法对国内主流招聘网站中浙江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及岗位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国家骨干、省示范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基础,重点与元通汽车集团、吉利集团开展合作,建设元通汽车产业学院。

3.3 构建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三力”提升机制

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群联动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三力”提升机制。一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动力提升机制。以专业通用能力的公共大平台为基础,开展定品牌、定企业、定岗位“三定向”高素质技术技能递进培养,以中国特色学徒制、订单班等多种培养方式,构建行业指导、企业深度融入的校企多方共赢协同育人模式。二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机制。书证融通实现“1+X”与汽车品牌技能证书全面对接,将学历证书、“1+X”证书、汽车品牌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专业群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证书培训与教学过程合一、证书认证与课程考核合一。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培育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三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效力提升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需求无缝对接,实现适应区域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发“双碳”背景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具有区域行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水平,增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双碳汽车产业新能源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
绿色新能源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