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青年》的青年政治动员策略及其历史意义

2022-02-27 16:21肖宗志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列宁革命

蒲 静,肖宗志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列宁青年》①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于1928 年10 月在上海秘密创刊,1934 年3 月底停刊,共发行了67 期。《列宁青年》以青年为对象,以政治动员为重点,以获得青年支持并参与革命斗争为目标,是争取青年、团结青年和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科学精准的政治动员策略使《列宁青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列宁青年》在提升青年政治觉悟、激励青年的革命行动、锻炼办报人才和推动团的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青年群众基础。

一、《列宁青年》的青年政治动员策略缘起

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反击国民党等反动派的污蔑和歪曲,引导青年投身革命,除了军事、经济和政治斗争外,舆论宣传领域的斗争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行之有效的政治动员策略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1298,策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和战略任务能否实现。总体说来,《列宁青年》的青年政治动员策略是在革命环境、受众心理和觉悟程度、党的办报经验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促成的。

(一)青年政治动员策略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争取执政合法性,巩固其专制独裁统治,极力煽动群众,包括青年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恐慌心理和敌对情绪,使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宣传工作陷入被动局面。中国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宣传动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为反击国民党的污蔑、歪曲及改良主义思想对青年的误导,1928年10 月,我党在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华岗的主持下创办了《列宁青年》。面对持续恶化的斗争环境,《列宁青年》所肩负的对青年施以革命思想的引领和为中国革命培养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更加紧迫,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达成上述目标。

一是秘密的斗争环境需要灵活多样的动员策略。为争夺话语权,国民党反动派利用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在上海设立新闻检查所、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等机构,查禁带有“宣传共产主义”“鼓吹阶级斗争”“攻击党政当局”等内容的革命刊物。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向导》《中国青年》《无产青年》等革命刊物被迫相继停刊,印刷出版机关也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一批革命报人如恽代英、殷夫、李求实等被残忍杀害,我党在国统区的新闻事业遭受重创。在恶劣的斗争环境和艰苦的宣传条件下,《列宁青年》既要能适应动荡的社会环境,又要能吸引青年读者的兴趣,这就对其宣传动员的策略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各地爆发的青年革命运动急需科学的斗争策略的指导。国民党反动派取得政权后,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国民党反动派对内疯狂敛财,对外卖国求荣,致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汉口水杏林惨案、济南惨案、江安轮运土案激发了群众强烈的爱国热情,上海、江西、四川等地的青年工农斗争有了复兴迹象。1929 年6 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案》指出,“要在斗争中扩大宣传,依斗争形势的发展转变党的宣传鼓动口号”[2]50。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依据斗争形势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宣传策略,并将党的政治主张与青年的具体要求相结合,以推动斗争迅速发展,是《列宁青年》指导各地青年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批判改良派的反动言论需要策略支持。以陈公博、施存统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青年唯一的出路就是合作运动”“牺牲阶级利益,拥护民族利益”“和平奋斗”等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的宣传口号,对青年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资产阶级改良的宣传,是我们争取群众最大的敌人。现在资产阶级的宣传,的确增加了群众的幻想,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3]856《列宁青年》作为与国民党争夺青年的思想利器,需要全面而系统的政治动员策略,根据事实来揭露改良主义的欺骗性,肃清其在青年群体中所造成的和平幻想,从而坚定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明确青年的政治方向。

(二)青年政治动员策略以青年为主要受众的现实需要

青年群体是《列宁青年》的主要政治动员对象,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一文中指出,“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4]8,强调青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列宁青年》要培养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更应基于青年的认知水平和特殊的利益要求,从而激发青年的积极性。

一是适应当时青年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客观现实。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5]39青年农民的受教育权长期以来被封建地主阶级所把持。在偏远乡村,青年农民还长期受宗法观念和封建迷信的影响,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较强,而受教育程度和政治觉悟较低。青年妇女则长期被束缚在封建家庭内部,缺乏受教育和参与政治的机会。在国统区,国民党全面推行“党化教育”,以“四维八德”等道德规范,抹杀青年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大小军阀还常常挪用教育经费,导致大部分青年学生失学。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全国文盲数目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6]329。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深入到广大青年群众中,必然要求《列宁青年》刊发的文章向大众化和通俗化方向转变。

二是反映青年情绪和青年利益的客观要求。华岗曾指出:“团的宣传鼓动应多带青年情绪,使一切问题都与青年问题相联系。一切文字的口头的宣传鼓动都要生动活泼,使之适合青年群众的需要。”[7]84青年对个人进步和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然而在现实中却毫无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引发其对国家命运、革命前途和个人出路的担忧。因此,回应青年在思想、政治、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困惑,解答中国革命策略、革命发展前途、青年在革命中的角色等问题,引导青年做出正确的政治选择,是《列宁青年》制定政治动员策略的前提。此外,青年群体具有易受感染、好胜心强、崇拜心强等特征。因此,揭露统治阶级对青年的剥削和欺骗的事实,论证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和艰巨性,宣传革命竞赛、体育运动、游戏活动盛况,是《列宁青年》激发青年对国民党的反抗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同情与支持等所要关注的重点。《列宁青年》只有把握青年心理、抓住宣传时机,才能促进青年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成为革命的后备力量。

(三)青年政治动员策略是领导人办报策略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办报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办报斗争实践中的重要经验,为《列宁青年》的策略选择指明了方向。

一是报刊要体现鲜明的党性和战斗性。党的一大通过的决议指出:“任何中央地方的出版物均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2]1这明确规定了党报团报应坚持党性,集中反映党的思想意识、政治主张、策略方针。中共六大重申共青团是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目标是“取得全部青年工人和被剥削的青年农民群众,以保证夺取政权的工农斗争”[8]154。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成为团结青年于中国共产党周围的政治性组织,而《列宁青年》作为共青团的机关刊物,其政治动员策略应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此外,为适应革命和战争动员的迫切要求,这一时期的报刊具有鲜明的“战斗性”色彩。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该有的战斗风格。”[1]1322其战斗性既体现在要有明确的阶级立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又体现在要与一切错误思想倾向和腐败堕落行为作斗争,舆论宣传的战斗性要求《列宁青年》应发挥报刊监督功能,督促各地团组织改进青年工作。

二是报刊要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生活。与资产阶级办报刊不同,无产阶级坚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办报刊。倾听群众心声,关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党在宣传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展现,“你要知道被宣传人的生活,从他的生活中找你说话的材料”[9]698。在主编《中国青年》的过程中,恽代英从青年的喜好、疾苦出发,关注青年的上学、就业、婚姻等具体生活问题,深入浅出地宣传思想理论和革命主张,激发了青年读者的革命热情。《列宁青年》继《中国青年》《无产青年》之后出版,在青年政治动员策略上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三是高度重视办报的策略与方法。毛泽东不仅重视舆论在宣传鼓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还提出要抓住时机利用舆论的策略思维。1919 年11 月,毛泽东抓住新娘赵五贞自杀这一典型事例,在《大公报》上发表《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一文,控诉封建婚姻制度的腐败,引起了广大受压迫青年男女的共鸣。瞿秋白为办好刊物提出了五点要求,即利用社会现象向革命青年介绍先进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方法、刊登革命的丰富化文学作品、总结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经验、在与社会思潮论争中捍卫真理。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列宁青年》在中共早期办报策略的影响下,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逐渐探索出自身的办报策略和特色宣传风格。

二、《列宁青年》的青年政治动员策略

政治动员需要注重政治动员策略,动员策略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动员的政治效能和目标实现。《列宁青年》将党、团的中心任务与青年的自身需要相结合,在内容上采取愿景激励、仪式感召、典型示范、竞赛鼓动等动员策略,在形式上力求简短有力、体裁丰富,以扩大《列宁青年》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

(一)以丰富的报道内容开展政治动员

第一,以愿景激励进行政治动员。愿景激励是指通过外部环境刺激而强化愿景主体内驱力的正向激励过程。《列宁青年》生动报道了苏联当下的美好生活图景,阐明这是中国革命追求的将来。“共产主义者最注重客观事实,他们不是空想家,想在绝对不可能的情形下建设他的空中楼阁”[10]24。《列宁青年》抓住青年渴望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心理,报道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抽象愿景提供了鲜活范本。如《十一年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详细介绍了苏联在经济、政治、教育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如颁布工人劳动保护法和贫民保护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以阶级成分为依据划分征税标准,对富农征税较重,贫农不但不纳税,还享受政府援助,使工人不禁称赞“只有苏联是工人阶级的天堂”;苏联政府将青年与儿童视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柱石,高度关注其教育、娱乐、谋生等事业发展,如农忙时期,在农村建立集体形式的儿童家庭,省去劳动妇女照料儿童的负担,并为无家可归和身体残疾的儿童开办疗养所。与此同时,《列宁青年》还以多种方式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阐明这是阻碍美好愿景达成的主要因素:“资产阶级改良的宣传,是我们争取群众最大的敌人。现在资产阶级的宣传,的确增加了群众的幻想,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3]856《列宁青年》深刻揭露了国民党针对青年实施的麻醉政策,从而打破青年对“合法运动”“劳资合作”“和平奋斗”的幻想。《拼命卖国的国民党外交》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内屠杀革命民众、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本质,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统治是造成青年群众一切痛苦的根源,只有实现阶级解放,青年才能实现自我解放,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提升青年个人愿景与社会愿景的契合度,激励青年为创建美好生活而斗争。

第二,以纪念活动开展政治动员。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传播政治思想和政党威信的政治仪式行为。《列宁青年》开辟纪念专辑,重点报道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节日纪念的盛况,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动员效果。

一是对革命人物的哀悼纪念。列宁和李卜克内西的逝世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举行纪念哀典的日子,纪念领袖的任务在于加紧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将列宁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中去[11]7。《列宁青年》开辟了《我们的死者》栏目,专门缅怀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青年战士,以其光荣革命事迹激励青年勇担政治使命。

二是对革命事件的纪念。“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12]406,历史事件蕴含着宝贵的革命斗争经验。《列宁青年》通过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教训,向青年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性质、道路和领导力量,号召青年加入国际无产阶级战线,创建苏维埃政权。“五一”“五三”“五卅”等纪念日被赋予特殊的政治意义,《列宁青年》详细报道了上海五卅运动的经过和纪念会筹备情况,号召群众“罢工罢课罢市来纪念五卅”。

三是对特殊节日的庆祝纪念。如,“三八”节是劳动妇女向资产阶级进攻并寻求自由解放的日子,在《列宁青年》的纪念活动中,刊文提出“反对加重青年女工工作,延长工作时间”“男女工资一律平等,增加工资”“反对贩卖妇女、童养媳”等政治口号,号召青年妇女群众积极加入赤色工会和童子团,为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斗争。《列宁青年》通过对五四青年节的纪念,提高青年的政治认识、阶级觉悟并激发广大青年的革命精神。

第三,以正反典型推动政治动员。典型人物“对群众有直接、现实、形象的说服力和吸引力”[13]165。一方面,《列宁青年》通过宣传革命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团体、扩红模范区域的典型事迹,推动大批工农青年参加革命、生产建设,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列宁青年》报道了赣东北少年先锋队的工作成绩,肯定其在宣传工作、反富农斗争、轻骑队工作中的突出贡献;报道了高度组织化的闽浙赣儿童团工作,认为其在创建闽浙赣“苏维埃模范省”中起到了带头作用。1933 年,为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再次发出“扩红”的号召。《列宁青年》对扩红运动中涌现的模范妇女、模范青年和模范少先队的典型事迹进行报道,营造争先恐后当红军的社会氛围。《真正是模范》报道了鼓动丈夫当红军的李六瑛、归队运动中的模范甫王春和慰劳红军中的先进青年妇女等光荣事迹,此外,还对动员成绩突出的青工干部事迹进行报道,赞扬这些青年干部在动员工作中的动员力和组织力。在这些典型报道中,“模范”“顶呱呱”“真不差”等激励性词语被广泛运用,极大鼓舞了青年参与苏维埃建设的热情。

另一方面,批评负面典型和不良行为,发挥其警示教育和行为干预功能。《列宁青年》批评了中央苏区青工运动中“取消主义”的表现,如放弃青工的特殊要求,各级团组织缺乏日常工作讨论和命令主义的工作方式等,以此改进中央苏区青工运动。《为区代表大会致法南区委的信》严肃批评了法南区委在工作上的错误,如对团中央提出的“每个同志发展一个同志”“有党支部就有团支部”的工作部署没有切实执行,放弃了对青工日常经济政治斗争的领导,在吸收团员上犯了宗派式的、关门主义错误,通过批评报道督促其抓紧转变。《团在非苏区中的组织状况》通过检阅国统区各地团组织的组织状况,对江苏、四川等团组织在发展团员中“不信任群众、害怕群众、离开群众”的错误倾向予以点名批评,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各地方团组织做好各项工作。

第四,以革命竞赛强化政治动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消解国民党经济封锁的压力,改善苏区群众生活,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了以扩红、生产、拥军支前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列宁青年》通过舆论宣传方式,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积极进行政治动员,引导青年在革命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在1932年初,为迎接国际青年节的到来,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国际青年节前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冲锋季”运动,在巩固革命政权、发展团员和拥军优属等事项上开展竞赛。通过团内外的总动员,激发广大青年群众的积极性和革命热情[14]269。《列宁青年》积极支持“冲锋季”运动,对“冲锋季”运动竞赛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使青年在竞赛中奋勇争先。《列宁青年》还充分发挥舆论的独特功能,对“冲锋季”中的自流主义论调和阳奉阴违错误倾向进行批评,指出其根源在于忽视了青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迫切要求;在扩红竞赛中,《苏区通讯》栏目阐述了扩红的政治意义,报道了长汀县动员少年先锋队队员整排加入红军的过程,高度评价了该县的扩红运动,认为“政治教育使队员懂得了自身的政治角色和使命”,并呼吁“英勇的队员们!努力来跟着他们整排加入红军的足迹,踊跃的加入红军与他们比一比”[15]128。

通过《列宁青年》系列载文的推动,根据地各地掀起了村、乡、团间的革命竞赛浪潮;在拥军优属的竞赛运动中,《列宁青年》也是重要推手。《实行礼拜六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报道了江西省机关人员组织耕田队,每逢礼拜六到附近乡村帮助红军家属耕田的事迹,指出“只有实行优待红军家属,深入的政治动员,宣传解释当红军的意义,才能使这一工作得到良好的收效”[15]58;农业生产是革命环境下保障前线作战和巩固红色政权的物质基础,生产竞赛成为推动生产的重要方式。《开展布尔什维克的夏耕战斗》呼吁各地发挥群众会议和宣传队在夏耕动员中的作用,组织青年群众以订立竞赛条约、响应竞赛计划的方式完成增加两成秋收的生产任务[15]54-55,并重点报道了福建团在夏耕运动中的突出成绩。《列宁青年》对各类革命竞赛及时、大量的报道,有力地推动了青年投身革命工作之中。

(二)以多样的报道形式强化政治动员

《列宁青年》的政治动员策略不仅表现在其丰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多样的表现形式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策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受政治环境和受众需求的影响,《列宁青年》在栏目设置、版面安排、语言风格上采用了灵活的斗争技巧。

第一,以受众为中心,设置多种栏目,刊载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列宁青年》开辟了《寸铁》《党国新猷》《我们的死者》《青年消息鳞爪》《纪念专辑》等特色栏目,不间断地报道各地工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消息,成为青年认清革命大势和交流革命经验的重要载体。如《我们的死者》栏目,专门缅怀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青年战士,以其光荣革命事迹激励青年勇担政治使命。又如在革命领袖逝世日、特殊节日等关键节点,开辟纪念专栏,以连续性报道和系列报道,引导青年聚焦社会热点,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性质、道路和领导力量。再如《寸铁》栏目,其文风短小精悍、活泼生动,有力揭露了国民党卖国求荣的反动本质,论证中国共产党才是捍卫民族利益的唯一领导力量。《列宁青年》刊载如《三民主义原来是款待帝国主义的礼物》《蒋介石不打自招》《杀尽中国沿海渔民的是谁?》等系列时事热评文章,对《申报》中的不实报道予以猛烈批判,揭露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行径,激发青年的爱国之情。

此外,为满足青年丰富娱乐生活和接受艺术熏陶的需要,《列宁青年》刊登了歌曲、政治漫画、革命战士传记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其中,观点鲜明、通俗易懂、鼓动性强的革命歌曲是鼓舞士气、动员群众、瓦解敌人的有力武器。《共产青年团团员都娘》《青年的进军曲》《拥护苏维埃歌》等革命歌曲具有鲜明的阶级斗争色彩,培育了青年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革命奉献精神。而政治漫画则利用夸张、讽刺、诙谐的表现形式,传达批评、表扬、激励的革命态度,化抽象深奥的革命理论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列宁青年》自第二卷第七期起刊载了系列漫画,是党激发青年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的重要途径。如《十数万青年加入团》通过还原劳苦青年要求加入共青团的热烈场面,为广州暴动纪念大会的召开预热。在第五次反“围剿”之际,系列漫画生动刻画了轻骑队和共青团员英勇无畏的革命形象,以及国民党落荒而逃的滑稽场面,提高了青年的政治认知、阶级觉悟和革命精神。

第二,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办报作风,根据革命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办报策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严格执行新闻出版审查制度,重创了党的新闻事业。为扭转这一不利形势,及时向国统区青年宣传党的政策和进步信息,中共领导人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列宁青年》在发行路线、稿件来源、出版周期等方面作出转变。

一是扩大发行路线。在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统治下,凡运送、传阅、贩卖共产党报刊者,会被监禁乃至被残忍杀害。这一反动行径迫使《列宁青年》不得不利用伪装封面的方式来躲避查禁,例如使用《何典》《美满姻缘》《青年杂志》等生活化的标题,造成其非政治刊物的假象来迷惑国民党当局。但在白色恐怖下,《列宁青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仍受到极大限制。团中央领导人专门就《列宁青年》如何扩大发行范围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会议指出:“‘红旗’能发行到之处,‘列青’应发行到”[16]63,提出利用《红旗日报》的发行路线来扩大《列宁青年》的发行。此外,通过将《列宁青年》每期目录刊登在各党团报上,来扩大《列宁青年》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在青年共产国际致团中央的信中,则对《列宁青年》如何扩大发行提出了具体要求。信中指出:“你们必须在许多工厂与乡村中建立专为读看和研究《列宁青年》以及散发它的小团体。”[17]437-438在青年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列宁青年》第五卷第二期发表了《怎样建立工厂小报》一文,对上海及各地团不重视建立工厂小报的情况予以批评,并从工厂小报社的建立、工厂小报的编辑及发行三方面给出了借鉴经验。笑蠡则在《我们怎样去注意发行工作》一文中提出组织《列宁青年》读报研究会和散发队的方法,即通过政治动员和说服方式,激励青年群众加入执行和监督发行工作中去,将报刊发行与群众的读报活动相结合,以扩大《列宁青年》在青年群众中的影响。

二是增加稿件来源。《列宁青年》刊载了党团的大量决议、宣言和通告,向各地团组织及青年传达了党、团对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和指示,包括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当下政治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的策略路线等内容,为青年政治认识的提高和革命斗争的开展提供行动指南。此外,面向社会征稿,是《列宁青年》倾听青年心声、解决稿件不足的重要举措。在中国革命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列宁青年》编辑部呼吁:“每个青年团员必须是经常的斗争和经常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供给我们,使列宁青年的内容充实起来……”[15]2而在编者后记中,编辑继续动员各地读者负起严格批评、供给稿件、普遍推销的责任,并明确规定所缺稿件的类别,使来稿更具有针对性。稿件来源的多元化既能帮助《列宁青年》克服主客观条件上的困难,又加强了党团与青年群众间的联系。

三是调整出版周期。为及时传达党团政治主张和斗争经验,给各地的青年斗争以策略指导,《列宁青年》从半月刊转为旬刊。振鹏在《今后的〈列宁青年〉》中详细说明这一转变的必要性以及转变的方向,号召“全团团员和全国青年战士之踊跃的投稿与严格的批判”[18]315。1930 年 8 月,随着青年在革命斗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夺取广大青年群众的任务进一步加重,《列宁青年》便有了转变为周刊的必要。徐白在《周刊的“列青”》中,从《列宁青年》作为团报的政治定位出发,强调其加快转变以赶上革命形势发展的必要[16]71-72。《列宁青年》在报道形式上采取的有效策略,使其在国统区乃至全国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列宁青年》青年政治动员策略的历史意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宣传工作规律的艰辛探索使《列宁青年》的政治动员策略更加全面和有效。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不长,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加之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党内出现了“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在“党报姓党”原则的指导下,《列宁青年》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但不可否认的是,《列宁青年》以舆论宣传的形式,运用有效的策略,积极开展政治动员,推动青年投身中国革命,在青年政治引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提高青年的政治觉悟

《列宁青年》凭借行之有效的动员策略,在秘密环境中坚持发行,为青年提供了思想滋养。1929 年4 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令,要求“假托本党刊物名义与式样或用小说名称印成封面而内容则纯系宣传共党谬论的刊物,一经查出,即予扣留烧毁”[19]226。1930 年 2 月,北平市公安局在检查北京大学图书馆时指出:“此书皮面虽标为‘青年半月刊’,而内容实即奉令查禁之‘列宁青年’。”[20]88由此可见,《列宁青年》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在青年政治动员中的效果较为显著。

一方面,青年的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如《青年对于朱毛红军斗争应有的认识》一文号召青年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区分军阀战争与工农革命战争的差别,改变其认为红军是“杀人放火的凶神”抑或是“三头六臂的天神”等错误观念,引导青年形成对中国革命的科学认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章有助于青年对苏维埃政权的正确认识,该法律明确规定十六岁以上青年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监督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等政治权利。劳动法对青工童工的工作时间予以严格规定[21]15,保障了青年的劳动权益,改善苏区青年实际生活的努力使青年体会到苏维埃政权是代表工农利益的,从而积极拥护苏维埃政府。

另一方面,青年的革命斗志更加坚定。国民党反动派在乡村实施所谓的“清乡”政策,在城市实施所谓的军事管制,但革命青年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锤炼了革命意志。如吉安地区的青年农民,在白军和靖卫团的烧杀劫掠下,“不但不怪红军、苏维埃、共产党,而且很痛心地怀恨反动派”[22]351。又如上海启封学校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在小沙渡路举行群众大会,虽处于巡捕监视下,但青年们仍毫不退缩,坚持完成全部议程。在国统区的上海,青年联合会与青年反帝大同盟组织吸纳大批进步青年,加入反帝运动。《列宁青年》在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反军阀战争宣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政治动员,使青年加深了对国民党本来面目的认识,更加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和中国革命。

(二)激励青年投身革命斗争

《列宁青年》以情感为依托,以事实为依据,鼓舞了青年的政治热情和斗争勇气。如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五次“围剿”时,中共中央向全苏区发出紧急指示,发出创造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在动员各根据地青少年参军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为创立“少共国际师”告全国劳苦青年书》向青年解释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号召青年除加入红军外,还要自动武装起来,成立自卫队、少年先锋队,协助红军反对帝国主义的进攻。《列宁青年》报道“扩红”先进事迹,营造全民踊跃参军的热烈氛围。至1933 年9 月,有1 万多人加入了少共国际师,其中共青团员占70%以上。这支由广大共青团员和劳苦青年组成的军队,在石城保卫战和湘江战役中,展现了青年“不怕牺牲,浴血斗争”的精神面貌。经过革命斗争的磨砺,少共国际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培育了大批军事人才,如肖华、陈正湘、李景瑞等。留守革命根据地的青少年积极参加“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活动;红色总医院的青年,尤其是第二、三所军医学校的青年组建耕田队,帮助红军家属挑牛粪、整田、犁地;赣东红色野战医院的青年订立夏耕运动竞赛条约,按时耕完红军公田和红军家属田。儿童团也活跃在站岗放哨和侦察敌情等活动中。《列宁青年》利用多种形式,将苏区青年的生活状况告知全国青年,使每个青年了解到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赣东北团还两次动员白区青年到苏区参观,直观感受苏维埃政权领导下青年的民主生活,激发他们参加革命。《列宁青年》在内容和形式上采取的灵活策略,扩大了党在白区青年中的政治影响,这些白区青年秘密地替红军做向导、做侦探、传递情报等,贡献突出,成为中国革命重要的支持力量。

(三)推动共青团的各项建设

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政治动员策略,提高了团中央与地方团组织的工作效率。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列宁青年》从创刊起便肩负着指导各地团部工作的使命。如《怎样组织青工发动和参加政治罢工》指出共青团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青工参加政治罢工和同盟罢工,在斗争中争取青年的特殊利益,并作出十二条具体的政治斗争策略。《怎样召集青年女工的代表大会》强调召集代表大会的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对召集女工的策略和青年女工大会的组织形式作了说明。《列宁青年》指导各地团组织开展宣传工作,如《怎样建立工厂小报》强调“工厂小报不但是宣传煽动的工具,同时是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21]63。批评上海部分工厂小报存在包办主义、不能将秘密与公开相结合、不能联系青年群众日常生活等问题,并对建立工厂小报社、工厂小报编辑人员选拔、工厂小报发行等工作予以详细指导。《列宁青年》充分发挥团报的舆论监督功能,助推各地团转变工作作风。如,《以布尔什维克的工作反对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向青年通俗易懂地解释了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拿什么东西去反对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呢?》以具体事例说明官僚主义的危害,如不能根据下级同志的文化程度和政治水平做通俗化的理论宣传,工作效率低下等,提出了克服官僚主义的办法。上述文章通过对各地团组织领导方式的纠偏,提高了各地团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战斗力。

(四)培养了一批既讲政治又懂策略的优秀革命报人

华岗、陆定一、徐白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又是《列宁青年》的编辑和撰稿人,双重身份要求其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策略运用的能力。然而,“大革命失败后,党团组织内部,不仅是一般成员,即使是干部,在许多理论和认识问题上都非常模糊”[7]80。《列宁青年》则成为编辑群体磨砺党性和理论学习的重要平台。

一方面,《列宁青年》的办刊经历深化了编辑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规律、青年政治动员策略的认识。如在暴动问题上,得钊指出暴动的胜利不等于革命最终胜利[10]357,暴动胜利后要在政权机关、经济上、文化上和秩序上全面革新,以防反动势力反扑。针对部分青年党、团员对游击战争持有偏见等问题,洪易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论证了游击战争这一斗争形式在中国革命中存在的必要性,向广大青年解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方针。在如何动员青年的问题上,洪易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的情绪及表现,主张利用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动员青年,如用严厉的手段对付叛变告密的青年,用鼓动性的宣传去激励青年,以说服教育引导犯有一些错误倾向的青年。以华岗为代表的编辑群体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解释传达党的政治主张和驳斥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过程中,提升了政治素养和策略水平。

另一方面,编辑群体在《列宁青年》的编辑过程中更加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列宁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报,反映各地工农青年的生活实际是其历史使命。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青年工人忍受着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青年农民面临沉重的苛捐杂税,青年士兵更遭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欺压。昌群指出:“全国青年群众除极少数豪绅资产阶级的子弟而外,有百分之九十是在绝对悲惨非人的压迫下过生活。”[10]30只有实现阶级解放,青年才能实现自我解放。华岗等青年运动的领导人物,在各地青年悲惨生活报道中,更直观地感受到国民党统治的腐朽与黑暗,进而坚定了革命决心。在办报实践中,华岗等革命报人的斗争策略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党的宣传工作及报人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华岗主编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与当时赣东北、闽粤赣和湘赣等地方出版的《列宁青年》有所区别。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列宁革命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
中国共产党建立城市政治动员网络的初步尝试——上海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