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城市特色公共空间打造

2022-02-28 18:17崔萍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大数据

崔萍

【摘要】随着张江上升为城市副中心,新的创新人才引入需求城市功能转型升级。西北片区如何从现有产业园区提升为科技商务社区TBC,需要多方面的更新。城市设计从塑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与生活环境,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结合大数据的公共使用数据信息,明确城市设计的重点方向及内容.在城市空间设计及交通组织等方向提出创新性策略,功能、空间、交通及形态的系统化设计,以复合型公共空间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突破点, 构建与时代发展契合的张江城市新形象。

【关键词】城市更新;空间更新;大数据;公共空间活力

1上海城市更新的模式

当城市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再开发建设量需求越来越多,而新开发用地会越来越少,城市更新会越来越重要。城市更新是城市转换存量土地的重要方式,是一种城市空间改造、重构的创新过程,是公共活动及特色创新展示的特色方式。上世纪,上海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地规模的扩张、建设量的提升是最显著体现,城市建成环境演化以向外拓展为主。《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的颁布,以及上海总体规划(2015-2035)的发布,都说明上海真正的进入存量发展、城市更新的时代。

1.1功能转型

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以产业园区的更新为主典型,以8号桥、红坊、世博园、国际设计中心等项目较具有代表性。产业园区的更新特征是,需求产业园区功能业态上将会更加复合,形成“园区+社区”的组织模式,强调空间上的高品质,塑造魅力空间。也就是空间更加具有趣味性,将原有的工业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的产物,总的来说是建设新型的产业综合创新社区。吸引创意设计、创客创业、传媒广告等企业办公,以及特色商业休闲业态等,形成混合式的产业更新模式。依托城市设计的工业用地更新方式,它不仅可以更多地关注业态组织及规模,而且有利于依托设计建设高品质园区,对于上海工业用地更新来说是一种新的探索方向。[1]

1.2空间更新

城市公共空间是随着城市公共建设、公园绿地、生活游憩等逐步形成的。中心城区公共空间较为局限,缺乏现代生活公共交往所需的空间体验。城市更新中多运用文化培育、环境塑造等手段获得较多的公共空间。

中心城区的老旧工业产业园区存在很多缺失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体验缺乏。超大尺度的街区、大体量的建筑等,具有工业时代的特色空间,是工业时代的特色文化体现,但是在空间塑造、公共交流场所等方面缺乏。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空间重塑,将工业化空间元素与现代公共空间、景观元素结合,创造具有多元时代印记的城市公共空间。[2]

2张江城市更新的设计实践

上海十三五产业发展中,定位张江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张江西北片区处北部门户,科技研发集中区,相对于其他功能区,科技资源最丰富,建设最多,交通最便捷,周边功能设施能级较高。5平方公里城区范围内,产业用地占比70%,居住配套及生活服务相比较弱。

图1现状产业用地分布图

区内丰富的绿化景观设施,但实际使用绿地的使用率很低。景观的孤立设置,公共活动的融入较弱,不连续的绿带景观打破了绿廊步行连续性,使得使用率较低。同时单一的园区产业功能、较少的商业休闲设施,无法满足新城的生活需求。园区占据大量土地,形成对外封闭的隔离,空间开放性差,也阻断了交通。仅有商业中心空间局促,无法提供商业休闲游憩的场所空间。城市的发展需求变化,迫使西北片区的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2.1问题提出

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张江将是城市副中心。新的職能、新的功能、新的人才的引入,将会产生人群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改变。现有的功能类型与未来城市转型目标之间的差异,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因素。更新内容可体现在城市功能转型、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服务配套提升、街区环境打造等几大方面。

张江西北片区城市更新中,城市设计重点首先是功能转型问题: “产业园区”转向“城市社区”。张江未来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科技商务社区(TBC)”。其次是城市空间的布局优化,活力的融入,如何激活现有公园等公共空间。第三是资源整合的问题,以新时代需求下,对功能需求、景观环境、居住环境、消费环境、交通环境的综合统筹,创建张江启动区新形象。

2.2更新策略

根据多方面研究分析,我们提出科技张江的智慧智能的规划目标:“智能、创享、互联”、“复合、生态、共享”的智慧新城。特色城市空间的更新通过有效利用现有公园绿地资源,以不同类型景观廊道将区内绿化串联成体系,沿景观廊道重新构建四大公共建筑群组。将公共绿化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交流空间、特色交通空间等结合在一起。增加其他主要主干道路的景观趣味性,形成全区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趣味景观、多元活动、创意交通、复合建筑等多种方式,提升区域的城市活力,展现城市特色。

图2 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图

城市设计提出五大设计策略,实现功能的转型与空间的更新:

(1)复合利用现有地块,合理置换发展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产业与生活高效结合的产城融合模式,张江西北片区的居民可以更好的在内就业、生活、消费,真正的以人为本,居职平衡。

(2)增加多元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模式,智能化服务体系。

(3)提高交通效率,创建多样舒适安全交通模式,鼓励多种出行方式。以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的组织,无缝对接,智能便捷的交通模式构建城市亮点。

(4) 组织连续的公共空间,串联丰富有活力的活动场所。同时加强建设用地的高效紧凑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的将更多空间用于公共空间,提供生态环境。

(5)推行智慧城市理念,并应用到公共服务中。智慧管理、智慧交通、智能购物等实践于城市生活之中。

3公共空间更新的更新模式

城市设计以强化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化、立体化,宜人化为目标,探索建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进而寻求改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质量的途径.行为学家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把公共空间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受物质环境的影响较大,只有当户外空间质量良好时,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也随之发生,而正是这些日常活动才是公共空间的活力源泉。[3]

3.1 公共空间串联多样城市功能的纽带

图3 公共空间示意图

随着互联网新经济模式的涌现,传统的城市生活和消费模式正受到挑战,公园绿地的空置、白天与夜晚相差较大的使用率、传统商业街出现衰落等。公共空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也需要新的活力元素的引入。张江是未来的科技城,科技人才的汇集地,智慧人才、智能生活模式是新张江的新名片。在城市更新中,创意空间、智能体验也将贯穿于设计之中,将实体空间与智慧科技的结合创造特色空间形式。

基于现有两大城市公园及两条带状绿地公园为基础,打通绿廊空间,以生态公共空间搭建环形的生态休闲廊,重要节点串联主要功能建筑,建筑空间与生态绿廊空间相互渗透,功能相呼应。

新增建筑为多种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别为智慧管理中心、商办综合、生态智能服务,云艺苑等核心功能,与景观绿廊有效衔接,构建15 分钟步行网络,实现全区域的高效便捷的绿色环境畅通及绿色貫通的空间结构。建筑空间围合的公共空间与生态空间一体化设计,形成城市公共活动、休憩、运动休息及展示的生态型开放街区,实现建筑与生态的开放互动。

3.2 公共空间作为文化的媒介

公共文化设施是反应一个城市文化建设标准的重要指标,其空间布局 、使用效率等都是反映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张江地区缺乏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更无法充分展开。[3]城市设计针对此问题,提出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模式:将文化、生态融会贯通的公共空间集聚带。

图4街道创意设施示意图

整体绿廊景观带中增加文化元素,将片区发展文化、都市生活文化、科技文化等等代表张江文化特色的元素都融入于绿地景观之中,如文化景观小品、科技展示廊、主题雕塑等等。不同区段不同景观文化形式进行展示。对已有的景观设施改造 过程中,增加特定文化元素的创新元素,如已有绿廊沿线的公交等候站,多是用于广告投放趣味性较少。结合规划对本片区的智慧、科技城的定位,将智能体验、触摸互动等智能体验设施增加在车站幕墙之中,市民等候车辆时可以翻阅新闻网页、亦可网上购物等。(图4)将智慧新城、科技新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特征更好的展现,更广泛的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城市设计将这些展示内容进行合理的空间组织,有序的与生态融合。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休闲体验。

3.3 公共空间作为特色交通的载体

城市公共空间的步行化是特色活力区建构的重要内容。慢行交通犹如城市经络,串联公园、绿地、滨水、剧院、广场、商业区等最具城市活力的中心点,形成连续的城市活力网络。巴黎、波士顿都通过慢行交通建立起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实现城市活力的连续和提升,有效改善城市中心的衰落状况。

城市设计在绿廊公共空间的规划结构上,将慢行交通与公共空间结合设置,形成贯通全区的慢行特色空间及趣味线路。城市设计在交通体系设计中规划一条特色空中轨道环线。与公共空间衔接,依托碧波路、晨晖路、居里路、李时珍路及景观绿道形成服务全区的交通环线,采用单轨空中交通方式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将公共空间与特色轨道交通一体化设计,形成展示城市特色的风景线。(图5)

图5 公共交通规划图

轻轨交通的设置,绿廊内部的慢行休闲道、自行车骑行道等与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进行适当衔接,构建慢行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绿化生态空间的慢行空间、沿城市支路建筑界面有序的慢行空间构成慢行活动中丰富的空间体验。借助慢行交通的丰富特性,创造更多的活动“触媒”,为公共空间提供广泛展现其生命力和活力的契机。城市公共空间与慢行系统相结合,形成不同主题、不同体验的慢行活力场所,真正实现覆盖全区的连续公共空间活力体系。

3.4 公共空间与公众活动的契合

城市设计创造多元丰富的公共空间,活动策划上,建议融入艺术展览、音乐舞台、户外图书馆、运动球场、儿童游乐场等文化体育活动空间,运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创造动态、互动式的景观艺术。同时,充分利用区内公共生态空间贯通的优势,组织骑行张江等体育健身活动,打造市中心城规模最大的开放式漫步天堂、夜跑圣地和单车公园。

4 空间更新的创新之举

4.1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规划通过对人口结构、人流活动热点、商业服务设施刷卡数据、共享单车使用数据、交通卡刷卡记录等大数据的研究与分析,对公共设施、公共空间、交通等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等手段,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提供调研、分析、方案设计、评价、追踪等支持工具。现状、数据研究及规划设计的方式,有针对性、有依据的解决此三大主要问题内容,形成城市设计的重要突破口。

例如,设计中对公共设施的研究是通过获取手机信令等大数据,对园区内公共设施(以文化、体育、商业、绿化为主)的使用偏好分析。通过分时刻绘制园区内的热力图。具体方法为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计算园区内所有基站上的用户量,再通过自然阶段法进行归类识别出空间上密度的高值区、低值区等。将这些结果与既有的设施分布结合比对,可分析出设施附近空间人口活动的总体活跃程度。运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对人群进行分类讨论,绘制园区内居民的分时刻热力图,则可以看出园区内居民对这里设施的使用情况;绘制园区内工作人员的热力图则可以看出园区内的设施是否对他们有驻足的吸引力,以及何种类型的设施比较有吸引力。

上述方法下绘制的人流人流图中,清晰的展现人流分布不均衡,尤其是牛顿路、郭守敬路周边以大尺度街区为主,车流及人流的通行力弱,工作日及周末均人流量很少,成为规划区内的盲区。结合规划现场调研及规划研究,在规划设计中通过路网的调整、用地的调整,将该区域从大尺度的产业功能区转换成小街区模式的创新园区,将产业用地及服务用地、居住用地有机的组织,对原有空间尺度大、功能单一的布局形成进行调整,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在景观、建筑界面、街道界面等多方面的空间设计,从而实现真正的功能转型、空间更新。

图6 大数据运用分析图

4.2大數据与规划的发展展望

城市设计将空间设计分析与大数据的结合,将空间设计的实用性在人群使用数据中验证,反馈与设计的过程中,使设计更加有支撑。为规划设计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结合传统规划设计手法,深化、巩固并发展出一套新数据环境下的规划设计模式。基于数据分析进行创造性设计,运用兼顾城市空间营造与其科学性的分析式设计方法。

大数据技术辅助城市设计的具有一定操作性,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在大数据技术成熟的将来,由于城市设计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内容以及大数据的内在理论性,大数据可以作为设计环节的辅助工具,成为城市规划设计重要的研究分析手段之一。

5 结语

张江是上海科创新城的形象名片,打造“宜居、宜业、活力品质提升”的科创片区,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城市转型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要提升职能定位等需要较长的时间进程,需要在规划层面较大创新及实践力度,更需要规划管理技术方法和城市空间整体性所需求的多元协同,各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土地持有者之间利益的博弈,确保规划的推进与落实。

参考文献:

[1] 余炜楷,赵宁. 转型升级背景下科技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与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s1)

[2] 余炜楷,赵宁,岑君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科技园区生活布局研究_以广州市民营科技园为例 [R].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2

[3] 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6):9-15

[4] 孙施文, 张美靓,城市设计实施评价初探_以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 2007, 31(4):42-47

[5] 张志彦, 城市更新背景下公共空间整合研究[M]. 《南京工业大学》, 2006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大数据
点线面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深化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市场主导、利益共享:城市更新的深圳实践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