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里的春节

2022-02-28 10:19文_刘
河南电力 2022年2期
关键词:辣白菜糖纸味蕾

文_刘 静

民以食为天。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和吃有关。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无一不是,而且吃得有渊源,吃得理直气壮。春节更是将吃发挥到极致,各种美食琳琅满目,蒸的、炸的、煮的、炒的、煎的、拌的……十八般武艺全在这个节日里大放异彩,让各类美食低调朴实地飘散在春节的欢乐里,使我们唇齿留香、久久回味。

小时候的年,从进入阴历腊月就开始算起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精心盘算着春节的年货,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从集市上搬回自家需要的东西,希望顺着外婆外公的眉梢和皱纹一直织进年的纹理里。

有时,外婆会给我口袋里装上几个牛轧糖、大白兔奶糖,还有亲戚从外地捎回来的巧克力。对于那时嗜甜的我来说,简直是欣喜若狂。平日里,我能吃的就是便宜的硬糖,吃完后还爱惜地把糖纸一张张铺平展,再夹进书里,然后和小伙伴一起比谁收集的糖纸又多又漂亮。这些平时难得吃到的糖被我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一会儿摸摸,一会儿数数,一会儿换换口袋。难得地剥开一个后,用舌头轻轻地舔几下,认真感受外层的糯米纸在唇间慢慢融化,再恋恋不舍地包好,重新放进口袋里,就像玩着一个乐此不疲的游戏。家里每天的菜色也随着年货的增加在不断地变换着,饭菜味道似乎也比平日里更好了。年的气息就这样甜蜜地流淌着,将孩子的欢笑、大人的忙碌连同村子上方的空气一起,绞缠出与众不同的希冀。

在那个年代,即使过年,家常而百搭的萝卜、白菜依然是主菜。早早地,外婆和外公就把从地里拉回来的白菜,先进行分类,有点打蔫儿的先吃,新鲜的则一颗一颗整整齐齐地码好,放在屋檐下,让冬日的阳光一寸一寸从它们身上走过。萝卜,也是挖出来后,直接埋在土里,让“一青二白”的它们依然在大地的呼吸里保持着新鲜的活力。

往往,外婆会提前腌制一些辣白菜和萝卜丁,准备过年的时候吃,不仅酸辣爽口,还是男人们喝酒时不错的下酒菜。剩下的白菜,外婆的心里也早就有了规划:炒酸辣白菜、白菜猪肉炖粉条、拌白菜心、白菜炒豆腐……最大限度地把白菜“百菜之王”的魅力发挥出来,让其千姿百态地呈现在饭桌上。萝卜更不在话下,切成萝卜丝的,可以和五花肉混合在一起用来包饺子、包包子,切成萝卜块的是排骨的最好搭档,至于切成片的则被煮成清汤,缓解大鱼大肉后的油腻。

过年,蒸年馍是必不可少的。洗葱、焯萝卜丝、泡粉条、将炼好的五花肉或肥肉剁碎、泡豇豆……外婆要提前准备好蒸不同的馍需要的食材,之后她和外公俩人有条不紊地开始揉、切、包、蒸等多道手续,让蒸馍、花卷、枣花馍、菜包、豆包等各具特色的馍在案板上开出花团锦簇的模样。小小的厨房里,袅袅烟气和着各种馍的香气弥漫氤氲,为外婆和外公日益苍老的脸庞镀上一层幸福和温暖的质感。

我最喜欢的是炸油馍的日子。那天我会一刻不闲地跟在外婆身后,看着她揉面、加佐料、切面。眼看着一个个油馍的雏形出来了,就赶紧跑过去,学着外婆的样子一个个地拉伸、抻长,放到锅排上,兴奋地在厨房和堂屋间来回穿梭,端进端出。

外公坐在板凳上,往灶膛里填着火,不紧不慢地把控着火候大小。油温合适后,外婆将油馍顺着锅沿滑入锅里,油锅顿时以油馍为中心沸腾起来。一个一个软软的油馍被外婆轻轻地放进锅里,一个又一个黄亮亮的成品油馍被外婆捞出,放进笤篱,控油晾凉。我一边干活,一边顺势捏一个塞进嘴里,边干边吃,边吃边干,怡然自乐。

炸好油馍后,外婆还会把莲藕、土豆片、豆腐、鱼……放进里面炸,也会炸一些丸子,以供年节时备用。做这些的时候,外婆的眼神格外明亮,脸上的表情也分外虔诚,似乎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也似在和这些食物做着最倾心的交流。在外婆朴素而传统的观念里,过年更像一种庄严的仪式,她一丝不苟地完成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和习俗,认真地复制粘贴进每一年的隆重里,让年引领一整年的顺遂如意,并不动声色地刻入岁岁年年的悠然绵长里。

在那些清苦的岁月里,外婆和外公一直用简朴的美食开启我味蕾深处的记忆,用温润的手细心地调和着年的丰足和家庭的幸福。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在抱怨没有年味、过年没意思的时候,外婆外公种下的味觉密码正悄然复苏,让笨笨的我为对年的敷衍和漫不经心感到羞愧。原来,食物是有感情和传承的,外婆和外公其实没有离去,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的生命里。怀念他们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沿袭他们传统守制里的精髓,用敬畏的心去努力地生活,去认真地过好每一年,让绽放的味蕾里满满都是爱的芬芳。

猜你喜欢
辣白菜糖纸味蕾
一罐辣白菜的幸福
LOVE, XO
味蕾大作战
打开你的味蕾开关,来一场陇上舌尖之旅
一张陪伴余生的糖纸
大冷天的,怎么能没有辣白菜
当味蕾遇上棉花糖
我爱辣白菜
辣白菜难成世界食品
糖纸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