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融合视域下商业演出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2-28 17:20贾思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文旅商业

贾思

(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200)

2014 年曹林老师开始提出“大舞美”这一概念,他认为随着整体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戏剧艺术不仅仅是局限在剧场艺术的范畴,还应该拓展更多形式的演出,包括露天环境和浸入式等等。而作为演出空间的营造者,舞美工作者也应就此做出相应的思考——怎样面对多种形式下的演出方式进行舞美设计,于是“大舞美”观念应运而生并得到学界业界一致认同。

近几年,国内外已经能够将数字媒体技术灵活并且熟练运用到各种类型的表演和晚会中,在数字技术覆盖下,舞台艺术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相关技术从以投影、数码技术为主的视觉技术,被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人工智能(AI)等智能技术覆盖,同步进行还有文化装备的硬件升级与设计升级。

在舞台设计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呈现出以往舞美设计中无法呈现的效果,促使舞台效果由以往的固定静态发展成多元化动态。利用3D巨幅投影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和LED 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舞美设计的创意与想象空间,也更好地满足了观众对艺术美的追求,给今后舞台表演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舞美设计行业的良性竞争很好地促进了行业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发展,促进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演艺策划服务与设计能力不断创新。

一、行业发展趋势对从业者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呼吁演出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对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演出设计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从业者素质要求更高。设计者要提高演出空间把握、演艺策划能力,促进演出形式的创新和优化。设计提案应呈现出具有流动性和可变化的空间、多变的舞台空间结构以及广阔的区域分割和丰富的视觉呈现;[2]二是对技术的要求提高。通过将设计和科技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光、形、声、色等方面的艺术效果,运用新型机械、电子控制设备、电光源等使得舞台更加绚烂多姿。

二、商业演出空间设计课程发展背景

《演出空间设计》课程是一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以“商业演出空间设计”为重心,探索商业演出空间创作和体现过程中的多方面课题。演出空间设计课程开在第六学期,64 学时,4 学分,主要课程内容是商业演出空间设计及跨媒介叙事策划应用。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出空间设计的基础能力。主要教学内容是商业演出流程策划及设计呈现,以演出空间设计的方案呈现为核心内容,重点理解商业演出空间设计的常规流程和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商业演出空间设计定位和正确找出创作的切入点,通过讲授商业演出流程策划方案、案例分析等环节,学生可以系统地初步掌握商业演出空间设计策划的方式方法。

商业演出空间设计课程设置是围绕晚会舞台艺术创作,广泛接触和学习各类艺术创作表现理念、赏析各类优秀艺术成果、探索晚会舞美设计的多种方法。教学理念是以文旅演艺目的谈舞美价值,以“大舞美”发展趋势谈专业特色构建,既要完整地体现设计方案,更要强调技术落地性等问题。授课方式是以专题训练为主,案例分析为辅,也为毕业设计晚会舞台设计方向前期工作打好基础。

三、商业演出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优劣,但目前我国商业演出空间设计课程设置存在着一定不足。武汉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于2016 年开设晚会舞台设计课程,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基于后疫情时代行业变革更新的大背景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在21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晚会舞台设计课程正式更名为商业演出空间设计,在梳理总结新版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框架时暴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中优势特色不够明显,重结果导向轻过程、重实践点轻全案。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向,课程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也限制着学生的思维与思想。课程结构出现问题,就无法建立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实践也没法检验理论;二是课堂成果缺少实践检验,教学成果难于效益最大化。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后,虽然有了较深刻的体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进入实践的机会还是不足,商业演出空间设计课程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时间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接收所学知识,教学成果才可以效益最大化。

四、商业演出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基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对行业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在新版课程建设中教学团队重新梳理总结课程建设目标,进行课程打磨升级,运用“项目组制+跨媒介实践”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一)注重演艺构作的总叙事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一是要具备舞台整体设计、舞台灯光设计、舞台绘景技术、技术制作、电脑设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二是能够质疑、评价各类影视与戏剧艺术作品中的美术成分;三是能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针对戏剧与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舞台美术创作部分,进行调研与分析。最后通过对商业演出空间的基本知识、视觉策划流程的认识和实践,加深学生对商业演出空间设计及执行环节的认识和体验,并掌握一定的晚会舞台设计方法。

(二)强调演艺媒介能力的总创作

在进行相关教学后,学生一是能够运用相应的设计流程和技能技巧,提出相关创作手法和技术制作要点;二是能够熟练应用各类软件工具和手段完成不同类型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作品,并通过设计构思及草图、效果图、策划案来掌握商业演出空间设计方法。

(三)突出演艺运作能力的总策划

学生学习了相关课程后,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客户和社会公众等陈述创作理念及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就设计要求、作品效果等相关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运用“项目组制+跨媒介实践”教学模式

1.小空间浓缩大主题,小剧场构筑大故事

课堂引入实践案例方法,基于可实施的落地方案完善商业空间设计策划执行全案。通过前期布置专题任务为导向,将课程任务拆分为项目大专题小单元,从构作、媒介、运作角度分别进行讲授和指导,推行项目组制全案教学;在课前进行线上课程搭建以及任务书发布,同时将项目案进行拆解作为真题导入课程实践。在课中引入知名一线企业导师进行阶段性项目案点评,将考核标准量化统一;学生为主体,项目组制教学探索,反客为主,因材施教。结课时引入项目述标方式,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答辩,由课程组导师、企业导师进行评审;课程结束后,对课程反馈、项目实施以及项目呈现进行复盘,及时总结经验,辅导学生进行作品优化升级。

2.用策展的方式做演出,用演出的方式做展示设计

在特定空间、特定主题、特定规模、特定时间段、多学科、跨媒介、主题式、多种叙事模式、多个艺术家互为第一媒介。应用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选择参与者生活中、工作中、心理上相关的素材或社会议题,针对性地设计工作坊、解决方案从而达到预期目的。[3]通过筛选前期项目组制课程答辩中部分优秀作品,以跨媒介展演模式为依托,进行落地实践。以传媒特色的叙事空间展演为核心,通过工作坊集体创作的方式,引导各创作部门发现人物与自己真实生活的共性及多类型叙事模式,从而与人物合二为一。剧本中的留白写法允许表演者将自身纳入人物之中,采用灵活的表演形式和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实现跨媒介展演效果,使观众获得多元的审美体验并邀请行业顶尖专家进入展演现场点评。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了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数字技术融入文旅产业不断衍生出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4]数字技术赋能大大助推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文旅+科技”成为文旅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冠疫情加速文旅科技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多样化。高校应结合数字文旅演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传媒类应用型本科发展定位及华中地区深厚的楚文化积淀,构建科艺融合背景下传媒类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文旅商业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商业前沿
文旅照明的兴起
商业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