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外贸专业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机制构建研究

2022-03-01 21:08江建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江建

摘 要:“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也给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后备力量,在充实其知识储备同时,其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模式的发展,首先阐述了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目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方面存在滞后性;然后本文叙述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最后阐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3.034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随着数字化信息在大学校园的不断普及,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也发生了改变。他们的认知行为向情感心理转变,学习研究向休闲娱乐转变。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心理上的困扰。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各个高等学府不得不去深思的问题。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不能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帮助大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所以,随着“互联網+”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各所高校必须严肃思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创建新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应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1 “互联网+”视域下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安全保障机制的不完全完善,大学生一旦沉溺于网络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沉溺网络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报道屡见不鲜,而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也成为各高校亟须解决的难题。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中国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老师和家长的束缚使得他们没有更多时间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玩网络游戏,但是进入大学后,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束缚,许多学生便沉溺于网络游戏,进而荒废学业。第二,忽视人际交往。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通讯交流带来了便捷。只要有微信、QQ等交友软件,无论对方身处何地,都可以顺畅交流,但是这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交流上的障碍,在现实的交往中,他们常常无话可说,甚至害怕与人面对面交流。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可或缺。

2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认为在校内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会受到同学异样的眼光,因此,对大学生来说,“互联网+”为心理咨询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互联网+”时代,各高校可以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室,既保证了学生的隐私,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目前各大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全面开展,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滞后性。一方面,评估机制滞后。学生在网络上完成的心理健康测试并不能及时收到评估和反馈,从而无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管理机制滞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不能系统地保存在心理健康档案库,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比性分析,进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

3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双面的。从积极影响来看,“互联网+”拓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是课程讲授,并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氛围呆板。而心理咨询室往往也是形同虚设,学生大多对心理咨询室有抵触心理,在他们观念中,进行心理咨询会受到学生嘲笑。同时,无论是何种教学方式,教师通常只讲授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心理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机会。而“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对于课堂中未明白的知识,学生也能够利用互联网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其次,“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由于课程时长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解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很难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效果。“互联网+”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从消极的影响来看,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互联网中不良的文化,大学生并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

4.1 明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育提供的便利。利用网络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资源、信息和方法等投放到大学生日常熟悉的网络平台,从而实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宣传、普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教学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大学生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阶段,需要发掘“互联网+教育”的教学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所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而为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健全心理健康引导和监督机制

“互联网+”生活的便利与自由使得学生很容易沉溺其中。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和网络社交,不仅浪费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还会因随意的网络言论而弱化道德意识的现象。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数据监测软件统计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设一支成熟的网络信息技术团队,实时监管学生的网络言论,从而及时监管学生的网络言论,避免不良言论的产生,尤其是校园内部的社交平台。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协调各个思想教育相关的教育部门,多部门共同合作,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保障机制。

4.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机制

与传统的评估机制相比,“互联网+评估”使得评估更加科学有效。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统的评估机制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要求,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专业的评估团队,创建专业的评估软件,及时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与教学内容及时联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评估结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位学生的评估记录要及时存档,建立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记录,进而为日后的心理健康分析提供充足的准备。

4.4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互联网+教育”时代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利用PPT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内容枯燥。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利用视频播放器播放一些心理健康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利用动画技术制作趣味十足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大学生并非心理健康专业的学生,对许多专业的知识不了解,在老师讲解时也不能理解,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信息技术,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基础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在线下的课堂,更要应用于线上的宣传教育。

5 总结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互联网+”为其大学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互联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契机。首先,“互联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其次,“互联网+”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伍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65):155-156.

[2]蘇小林.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7,(01):131.

[3]谢亚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03):181-184.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