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设立与主体表现:戏剧影视表演的形体语言之我见

2022-03-02 03:10阿孜古丽热西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方法论形体影视

阿孜古丽·热西提

(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49)

引言

形体语言作为戏剧影视表演角色塑造的基本工具,在最本质上,是将戏剧影视人物的精神诉求与意识抒发,浓缩在演员的姿态与动作之中,从而达到迥异性格、多变情绪以及微妙心思的传递目标①参见张晓明.“舞台腔”的摆脱与戏剧表演元素的渗透:镜头微相表演的纪实化与性格化[J].戏剧艺术,2014(3):104-113.。换言之,作为“体态信息”或者“表意传神”的有机载体,形体语言的功能机制在于:通过表演艺术准则与表演科学训练的有机融合,并在感性认知与理性体验的双重合力之上,实现戏剧影视表演角色塑造的美学效应、美感表现②参见孙晓棠.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功能与训练简析[J].艺术评鉴,2019(09):166-167.。具体层面,戏剧影视表演形体语言包含三大特征:言简意赅性、真实可靠性以及视觉感染性,即,演员借助自身本然的肌体材料,以简洁、生动且典型的风格,呈现角色的外在形象、心理性格、精神样态以及事件行动③参见王一冰.镜头本位对戏曲舞台表演的解构:20世纪50年代戏曲电影表演体制的建立[J].当代电影,2021(2):88-95.。简而言之,作为戏剧影视表演的表情与表意功能,形体语言因其普遍性、象征性以及艺术诉求,成为直接关涉角色塑造的核心要素与必备工具。

一、形体语言的造型设立与主体表现

(一)形体语言之造型设立

不同于舞蹈、雕塑、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语言中的“形象”,戏剧影视表演中形体语言的“造型”,实质上是指:通过自身形体完成的“时空构图”,实现对不同戏剧情节冲突、不同人物形象塑造的彰显。此种层面来看,戏剧影视表演中的“造型”,强调的是即兴性与真实性,即借助被美学化和规范化的形体动作完成艺术生活的再现与创造。因此,形体语言的“造型设立”需要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与艺术张力。

戏剧影视表演学生想要通过形体语言的“造型设立”,构建能够传递和表述自身情感信息与内在思想的形象符号,必须接受一系列的形体智能训练。具体层面,通过对不同情绪、音响效果的心理感受,展示不同意蕴的形体创造空间;通过对各种情态画面的有机造型练习,锻炼各种艺术语境下的形体语言。戏剧影视表演学生才能根据情节内容或人物形象,呈现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心理动机的挖掘、不同时空方位的情境创造。

当然,在形体语言“造型设立”的过程之中,还需要纳入视觉形态的基本要素。即是说,将在时空中运动的点、线、面、体,以及与动作造型相关的节奏、对称、方向、焦点、均衡以及变化等造型原理,与戏剧影视表演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造型设立”解构并重构。而这既是“造型设立”的表现方法,同时也是“造型设立”的表现规律,对之进行理解和掌握,理所当然需要大量的实例形体语言练习。

而在形体语言“造型设立”的训练层面,其基本形式既可以从结构上区分,又可以从形态上区分。在结构上,造型设立包括:单一形态器官训练、单人与双人训练、多人与集体训练。在形态上,造型设立包括:具象训练、抽象训练、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训练等。戏剧影视表演学生,想要契合角色形象或推进情节发展,离不开在各种时空环境对应与人物关系进行形体练习——对自然环境中的不同音响效果进行心理联想与形体感应;对生活场景中的形态特征进行心理想象与形态创造;对抽象情境中的细微情愫进行意境渲染与形态描摹。

只有通过不断地形态语言“造型设立”训练,不断强化戏剧影视表演学生的形体感受意识,才能将形体语言与人物形象有机融合,才能构筑既生动又完美的表演艺术。①参见胡中辉.剧场观念中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系统中的功能界限与审美空间[J].艺术教育,2016(09):130-131.

(二)形体语言之主体表现

作为凭借形体语言进行人物塑造与情感诉说的视听艺术,戏剧影视表演本质上是演员自身的语之所述、形之所象、意之所属以及心之所感的表演艺术。甚至可以说,形体语言的“主体表现”直接决定了戏剧影视表演的美学价值。具体表演过程中的“主体表现”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个性化的与潜意识的。

所谓个性化的“主体表现”是指:戏剧影视表演的视觉空间作为个性化形体语言的产物,离开表演主体的个性化形体,也就谈不上什么人物塑造。简单说,人物由不同的表演主体完成塑造,将因表演主体的不同而出现艺术差异或艺术层次。当然,“主体表现”的个性化形体语言,并非仅仅是指动作和形态的花样翻新,而是指表演主体在情趣性格、处事心境以及情感内涵方面的区别,并将这些个性化因素代入角色塑造中,形成风格迥异和各具特色的艺术表演过程。当然,最根本的前提是,“主体表现”的个性化形体语言不能和人物角色的本质内涵相违和、相冲突。总之,不同的“主体表现”具备不同的形体素养和艺术直觉,而能否将“视觉透明”的个性化形体语言品格,最终外化为“视觉形象”的创造基因,也是不同“主体表现”表演艺术美学价值的分水岭。

可以说,“主体表现”的个性化形体语言,一直是戏剧影视表演主体追求的艺术品格,不仅因为个性化形体语言具有巨大的角色塑造能量,而且因为具备个性化形体语言的成功角色形象,还会反过来影响表演艺术形象语言的所指。每一个生动细腻且极具个性化特征的典型人物形体语言,都是表演主体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的真切体现,继而也是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的重中之重。

所谓潜意识的“主体表现”是指:戏剧影视表演作为行动的艺术,表演主体在角色的塑造与创建之中,需要忘却自身,全身心投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之中,并通过自身形体呈现角色的心理、性格、思想以及处境等。而当表演主体真正进入角色后,角色表现所依托的就是“潜意识”的形体语言。需要明确的是,基于“主体表现”的潜意识形体语言,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就是说,通过行之有效的形体语言训练,同样可以进入角色并捕捉角色潜意识中的形体动作。

无论是“主体表现”的个性化形体语言,还是“主体表现”的潜意识形体语言,都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培养的。由此,也引出了戏剧影视表演形体语言训练的方法论问题①参见吴铱.浅谈格洛托夫斯基训练法在戏剧表演形体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21(19):51-52.。

形体语言训练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程式化”方法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论、美国方法派以及梅耶荷德方法论。作为经典的形体训练手段,“程式化”方法论具有历史悠久的美学传承,其着重强调形体语言的写实与自然。具体来看,在“程式化”形体语言训练中,每一种表演情绪都对应着固定的形体样板。但这并不意味着形体语言是僵死的,其是根据形体语言美学经验提炼出的。因为具备标准、规范的形体符号含义,“程式化”形体语言训练能够帮助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理解与把握形态语言,进行形体语言的组织、设计、表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形体语言训练方法论与“程式化”方法论具有根本性的差异。该方法论认为戏剧影视表演旨在再现生活的原貌,而“程式化”形体语言训练方法的内容过于形式化,很难表现出真实生活具体复杂的样态和人物角色微妙的心理变化。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形体语言训练方法论强调进入并沉浸在角色之中,感受角色之感受,从而将形体语言内化为细腻、生动且精确的角色呈现。需要指出,斯坦尼体系的方法论并不是一种自我催眠式的形体语言训练手段,而是要求表演主体仔细观察生活并进行模拟体验,实现由外到内的全方位训练。

美国方法派下的形体语言训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斯坦尼训练体系,但其更强调戏剧影视表演主体的真实情感投入,即鼓励表演主体将自身的情绪与经历融入表演,实现自身与角色的心理共鸣,以此完成人物角色的塑造。因此,美国方法派形体语言训练下的演员也被称为“性格演员”,即角色的个性气质往往与演员自身的个性气质相似。该形体语言训练方法因其个性化,甚至标签化的形体语言训练特征,培养出了极具表演魅力的角色形象。

梅耶荷德形体语言训练的方法论,则是对斯坦尼训练体系的彻底反叛。该方法论否定了形体语言“再现生活”的观点,另辟蹊径地提出了著名的“有机造型术”理论。该理论强调开展高强度的形体语言训练,旨在对表演主体的身体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全面提升表演主体的肌肉力量,这呼应了上述“造型设立”的内容。当下十分流行且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影视表演形体语言训练,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梅耶荷德形体语言训练的方法论,如对自然环境中的不同音响效果进行心理联想与形体感应,对生活场景中的形态特征进行心理想象与形态创造,再如对抽象情境中的细微情愫进行意境渲染与形态描摹①参见高鸽.守正创新,融通中西:“上海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戏剧影视专场”会议综述[J].戏剧艺术,2020(5):154-160.。总之,梅耶荷德形体语言训练的方法论,通过多人关系的形体组合或造型设立,表现符号性或象征性的语言造型,并在变化的时空环境中构思形体语言训练的创造空间,提炼并深化角色形象的个性化美感。这些均对现代戏剧影视表演形体语言训练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造型设立和主体表现对于形体语言训练的必要

面对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相互渗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形式,如何提升戏剧影视表演学生的形体素质,以及如何符合形体表演教学的内在发展规律,已成为戏剧影视表演领域中的重大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形体教学集中于舞蹈、戏曲以及艺术体操等形式,并在形体的灵敏协调、风格韵律、柔韧舒展等外部技能上获得良好成绩。但是,在如何通过形体动作传递艺术表达上却存在相应问题,集中体现为形体训练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割裂,使得戏剧影视表演学生难以展开“形体想象”,继而角色呈现上显得缺乏感染力与表现力。鉴于此,需要在戏剧影视表演的形体训练中,融入“造型设立”和“主体表现”,即通过展开不同节奏、不同韵律以及不同艺术风格的形体综合智能训练,将形体语言渗透学生的自觉意识与内心情感之中,从而为戏剧影视表演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

在生活化形体语言训练层面,需要明确,生活中的形体语言作为身体各个部位与外界之间的无声交流方式,包含着一个人从发丝到脚尖的运动形式。通过面向生活的形体语言训练,不仅可以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而且还可以体验真实的形体内涵,继而对戏剧影视表演角色呈现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为以生活中的形体语言作为媒介载体,传达人物的情感、思想和意志,既保证了戏剧影视表演的真实可靠性,同时又兼顾了戏剧影视表演的言简意赅性。可以说,面向生活化的形体语言训练,不仅丰富了自我创造的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化并完善了戏剧影视表演需要具备的视觉空间与立体知识。

戏剧舞台上的形体语言,作为日常生活形体语言的提炼与凝华,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与指向性。具体层面,形体语言限定于特定的舞台空间,形体语言的环环相扣与密切关联,对人物塑造与剧情推动至关重要。一方面,是身体行为的刻意创造和表达;另一方面,由人之形体切切实实地承担。因此,相较于生活化形体语言,戏剧舞台的形体语言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与表现力。进行戏剧舞台形体语言训练,既可以增强戏剧影视表演学生的力量感或爆发力,同时又可以提升形体的可塑性和节奏感,从而对于戏剧影视表演学生,形成充满象征意义的角色塑造意义重大。

与生活中和舞台上的形体语言相比,镜头前的形体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弱化了立体感,转向平面化。真实空间中的特定行为可能会被放大或缩小为局部图像。然而,正是因为形体语言呈现在镜头前和屏幕上,它的每一个动作情节都显示出巨大的能量。镜头前形体语言的真正本质,在于对生活的再现、对舞台的模仿。因此,展开镜头形体语言训练的最大意义,既在于拓展戏剧影视表演学生的身体可塑性与身体表现力,又在于无限探索人物的个性心理和精神世界,从而才能够在形体语言的展示之中表现出千姿百态的角色形象①参见陈军.语言死亡了吗?——对二十世纪“形体戏剧”的批判性反思[J].文学评论,2006(1):52-57.。

简而言之,形体语言训练在生活中、在舞台上和镜头前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和风格特征。作为演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体现,加强形体语言训练,能够充分应用于角色塑造表演的各个环节,成为提高专业技能、艺术素养和艺术精神的有效补充。

三、结语

形体语言作为戏剧影视表演角色塑造的基本工具,在最本质上,是将戏剧影视人物的精神诉求与意识抒发,浓缩在演员的姿态与动作之中,从而达到迥异性格、多变情绪以及微妙心思的传递目标。面对文化艺术追求与开拓的当今时代,探索戏剧影视表演形体语言的造型设立与主体表现,既有助于在艺术欣赏中获得多方位的审美体验,又有助于在艺术表演中实现个性化的创造空间。

猜你喜欢
方法论形体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UAF的方法论意义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