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化艺术专业群课程美育育人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2-03-02 03:10汪长明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思政

刘 蓓 汪长明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乌鲁木齐 830002)

高职文化艺术专业群课程美育就是将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美育育人体系。2016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在文化艺术专业群实施“课堂+舞台”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六讲+四艺”的课程美育育人体系建设,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课程美育元素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建设机制;形成了“课堂+舞台”“活动性、实践性和欣赏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课程+剧目”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形成了“教学研究+艺术研究”的教学创新研发机制;初步确立了“行为表现+艺术展示”的学生课程评价标准。五年的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完成了国家级艺术展演项目一个,省部级艺术基金(展演)项目三个,省部级教育教学课题五个,文化部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一个,获得国家级文化艺术作品奖七个和省部级文化艺术作品奖六个,公演十七场次,助力新疆文化润疆工程实施。文化艺术专业群的课程美育育人体系在育人意识、育人角度、育人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文化艺术专业群美育育人目标。①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一、课程美育育人目标的确立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文化艺术专业群确立课程美育的育人目标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和“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培养学生“美”的意识与能力,即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之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之美,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美,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之美,创作具有人民情怀、服务人民的作品之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是文化艺术专业群专业课程美育实现的路径。通过“课堂+舞台”“创作+教学”“六讲+四艺”等美育教学实践,文化艺术专业群学生的“情感—话语—认知—行为”都具有体现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行为表现之美。学生团队创作的“乐动青春”“乐动五星”“乐动故乡”音乐系列原创剧,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亲和力、感染力。有内涵、有灵魂、有美感且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原创剧作品,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营造了学生产生和保持好奇的情境,培育了新时代大学生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奋斗有我、强国有我的坚韧品格特质。此种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元素作为联通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的桥梁与纽带,②陈晟.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现实诉求、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7):54-58.使文化艺术专业群专业课的美育育人有了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视野广度、内容热度、融入力度、实践强度、情怀温度。③黄立,张广强,何书海.课程思政建设的“七个维度”[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1):139-141.文化艺术专业群不同专业课协同运作的美育育人体系,在注重学生作为现代“人”全面发展的教学实践中,系统地培养了学生思考、反思、批判、洞察、创新“美”的能力,提升了学生追求和坚持真理、知善行善和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素养,使学生在“课堂+舞台”“创作+教学”“六讲+四艺”的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教学中,成为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培植文化自信的美育艺术人才。

二、课程美育育人存在问题的分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在文化艺术专业群课程美育建设的实践中,首先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地分析课程美育育人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团队在深入分析思考后,认为在教师的理念和能力层面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师缺乏美育育人意识。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介绍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本体的特色,不注重对艺术主题、创作背景和创作时代脉搏的把握,弱化人文性和美育的教育。④马健昕.关于课程思政融入“舞蹈鉴赏”美育课程的探讨[J].教育观察,2019,8(28):16-17.二是教师缺乏系统挖掘课程美育元素的能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地将课程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信念等美育元素系统地挖掘出来,形成具有本课程特色的美育育人目标和育人体系。三是教师缺乏将美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没有将育人教学活动融入合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育人活动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一致性,不能将美育育人目标、知识学习目标、技能学习目标融为一体;美育育人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脱节,未能很好地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中的美育元素融入文化艺术创作的教育体系。四是教师缺乏将课程美育元素融入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能力。在课程考核评价中注重对知识、能力的评价,忽视对课程美育情感行为表现的评价,未能形成激励学生自发提升美育能力的机制和平台。

此外,在文化艺术专业群专业课程教学层面也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学组织形式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类型特色。专业课程虽然在教学组织上进行了任务和项目的教学设计,但任务和项目本身缺乏真实的实践环境。没有社会需求的背景和表演“舞台”的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未能被很好地激发。二是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贴合学生的需求。艺术创作的本质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在教学过程中,任务和项目都是源于教材或由教师自己设计,并非来源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感受,导致美育只停留在设计和术语上。三是教学实施中没有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任务和项目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设计好的脚本进行创编,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创作和创编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参与缺乏深度。四是课程考核评价没有体现文化艺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特色。文化艺术专业群学生的能力应该以作品为载体呈现,教师应重点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艺术展示”。没有真实的“舞台”实践,评价指标和标准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三、课程美育育人体系建设的实践

在精准界定问题的基础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文化艺术专业群于2016年提出了“课堂+舞台”“创作+教学”的美育建设思路:以“创作+教学”为基础,组建校内教师加演艺团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积极申报自治区文化艺术项目;每个专业课程都要开展基于“创作+教学”的美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每个课程都要开发出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新疆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求的教学实施方案,利用具体、翔实、逼真的“舞台”,案例和故事等来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之美、具有人民情怀服务人民的作品之美,从而改变学生的主观认知,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塑造他们的言行举止。①薛浩,郑国华.我国体育类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涵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4):20-27.结合课程美育目标,从学生的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专业问题等方面导入美育内容,做细做实,将固定式素材与即兴式素材相结合,实现课堂、实践、生活、文化、网络一体化,使专业课程与美育无缝衔接、巧妙融合,②纪俊娟.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1):10-16.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一)师资美育意识和能力的建设机制

文化艺术专业群组建了涵盖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的校内校外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开展了“五项”文化艺术专业群美育体系建设的举措,即每学期都需要实施专业群课程思政研究系列课题、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讨会、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观摩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审与交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专题培训等活动。“五项”举措明显提升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系统地解决了教师在美育意识、能力、理念、特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团队,要求每个课程团队都要引入一项真实的“舞台”艺术展示项目。“乐动青春”“乐动五星”“乐动故乡”音乐原创剧就是和剧团合作引进的自治区艺术基金项目。在教学方面实施了“课堂+舞台”“创作+教学”的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创编团队,共同创编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艺术作品,在文化艺术专业群全面实施“以剧目带动教学、以创作深化教学、以展演促进教学、以舞台检验教学”的教、学、演三位一体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五年来,共创编原创音乐剧作品三部,原创歌曲四十五首,原创舞蹈作品十二支;获得文化艺术类技术专利二十三个,公开发表美育学术研究论文四十五篇;相关的传统媒体报道十二篇,接受广播电台专访六次,新媒体报道二十二篇,受到地方政府表彰三次,初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融合统一的目标。

(二)美育元素开发研究的路径

文化艺术专业群有着使学生具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素养及能力,并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实现“六讲”的美育教学目标。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之美,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融入作品的创作与展演中,通过文化艺术作品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展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讲好新中国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故事。在探讨民族、地域文化时,尊重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挖掘这些文化的共同特质,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爱国历史人物融入文化艺术作品中,让大学生真正了解、理解与接受多样的民族文化。①谢永,税国青,刘萍.西部多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33):117-120.通过文化与历史的美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②习近平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EB/OL].(2020-10-25)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0/10-25/9321980.shtml.讲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故事。聚焦党中央实施的援疆工程、扶贫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以“舞台”剧目为载体,创作歌颂祖国、歌颂时代、歌颂人民、歌颂英雄的艺术作品。通过“课堂+舞台”的教学实践,将学生培养成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乐奉献、能吃苦,有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坚守“五个认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化艺术专业群课程模块要立足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发展脉络,讲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故事。中华文化特色丰富内涵深远,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在做事上强调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在做人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在文化艺术上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欲上先下、欲进先退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哲理的独到之处。③赖琼琼.探索“课程思政”视阙下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构建[J].艺术评鉴,2021(11):118-120、128.文化艺术专业群结合课程的知识技能育人目标,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美的感悟为元素,挖掘中华文化的特色、精神、流派与风格之美,让学生从艺术作品中了解历史和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增加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运用美育的艺术规律引导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其具有健康高尚的人格美。④文鹏.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向与策略研究:以艺术实践与考察课程教学为例[J].艺术教育,2020(08):111-114.

(三)美育教学实践的历程

美育通过“六讲+四艺”的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依托“课堂+舞台”的“项目导向”教学,创作出贴近学生现实、健康向上、具有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的艺术作品。①侯钫.艺术院校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音乐探索,2020(03):42-47.“六讲”即师生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故事,讲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故事,讲好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故事,讲好行业专家成长的故事,讲好优秀毕业生的故事;“四艺”即通过艺术展演、艺术服务的舞台实践,让学生在意识、信仰、理想、价值取向、情感等方面获得更真实的生命体验,使学生养成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助人等良好品德;通过艺术采风、艺术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以此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②刘蓓.高职舞蹈基础与创编课程“立德树人”教学实践的探析[J].戏剧之家,2021(14):137-139.在艺术创作中,培养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精神。“乐动青春”“乐动五星”“乐动故乡”三部音乐原创剧作品都是通过艺术采风、艺术创作、艺术展演、艺术服务等活动完成了“课堂+舞台”的育人教学任务。通过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原创剧的创作、演出等实践学习体验活动,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学会了理解、关心、合作、交往;在与行业艺术家的交往中,感受到了艺术家求精求新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舞台”表演的实践,升华了学生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引发了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③张兴,李志英.从培养“知识人”到培养“整全人”:高校课程思政的意涵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9):84-86.让学生自发形成感恩党感恩祖国的思想情怀。

四、课程美育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

文化艺术专业群要求课程团队针对课程美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措施。首先,制定本课程三年美育改进方案,每个课程都要建立提升课程美育质量的教学管理体系;其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进行一项美育微课题研究,进行一次美育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完成一次美育教案展示,总结一篇美育教学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完成一次“艺术采风”活动,并开展教师说课程美育策划与设计大赛。通过系列的美育教研活动,实现从“知识体系”到“文化体系”再到“价值体系”的塑造,④钟卓良.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讨[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02):97-99.增加课程美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了教师的知识功底、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

文化艺术专业群课程美育评价聚焦于学生的“行为表现+艺术展示”。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评价是建立在“四五六三”学习范式的基础上,即课程教学要实现四种学习效果:课堂学习参与度、自主学习程度、合作学习效度、探究学习深度;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五种欲望:体验和参与的欲望、发现与创造的欲望、交往与互动的欲望、表现与分享的欲望、被表扬被认可的欲望;要落实好六种学习活动:个体自学、同伴助学、实践研学、互动展学、网格拓学、教师导学;展现三种学生学习的表现行为:学进去、讲出来,写下来。“艺术展示”的评价聚焦于学生在“艺术采风、艺术创作、艺术展演、艺术服务”中的行为表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行为表现+艺术展示”课程评价标准,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主体。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文化艺术专业群经过六年的美育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课堂+舞台”演学结合的表演艺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生成了“以剧目带动教学、以创作深化教学、以展演促进教学、以舞台检验教学”的“教、学、演”三位一体专业教学特色,①伍益中.“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群建设探讨: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9(03):89-94.初步实现了“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美育育人目标。②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