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壁摩崖造像题记考
——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河东争夺战的实证

2022-03-03 07:47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供养人北齐天保

刘 勇

(山西金石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周壁村南是辽河河谷,沿河谷向东而下,可到阳城县城。河谷北侧山坡上有一处石壁,古人在此镌刻摩崖造像和题记。造像两侧和下面是线刻供养人像和题名,壁面下半部是北齐和明代题记。

一、造像与线刻图

此处石壁摩崖造像石刻壁面平整,应是经过打磨后进行镌刻,约为方形,长宽均在2米左右。其中在上部偏东侧有一圆拱形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像,毁坏严重,似后期经重装。龛东西两侧各有线刻图,为北朝后期作品。

其中西侧上排线刻为僧人图,现存六僧人立像,均手持莲花,面朝龛。上有界格,皆无题名。西侧下排线刻为供养人像。靠近佛龛为一人像最大,带冠,着朝服及地,拱手状,前一莲花。前有题名:周壁戍主上官达。则此人像即为功德主上官达。此像后有侍从10人为仪仗队,有持伞盖、长矛、长刀者,有2人鼓吹。有供养人像似为一老者,穿戴略同上官达,题名为上官广达,体量亦大同。后有侍从3人持伞盖。此人或为上官达之兄弟。后有3供养人像,题名为上官舍憘、上官显仪、达息买奴,均手持莲花,头部上方包巾,后随一双头髻侍者,体量较小。这几位显然是上官达家族成员。

佛龛东侧有上下四幅线刻图。第一图似为双树下佛祖坐像,双树上有龙、虎护卫。第二图为供养人像,前有两竖列题字,靠佛龛的一列被砍削破坏,可识别出:佛弟子假辅国将军前三交已西石……周壁□□上官显□。题名后的供养人像与佛龛西侧上官达像类似,前有莲花,后有10人仪仗,有持伞盖、长刀、扇、羽葆者,有2人鼓吹,有2人配短刀,着风帽。此外,在界格后还有一人持胡床。第三图也有一主供养人,题名已毁难以识读,戴冠,持莲花,似为一老年妇女,后有持伞盖、扇侍从4人,后供养人一女像,题名女清丑,无侍从,后供养人题名息他仁,似为青少年,侍从2人。第四图供养人像均手持莲花。第一人前题名:中正上官显俊妻张。供养人像似为中年妇女,后持伞盖、扇侍从4人。其后三供养人像,最后一人像后有一侍从像,体量较小。题名只有息女磨仁、息奴仁。在第四图西侧,即是佛龛正下方,亦有线刻图。为两组相向而立的供养人像。每组各2供养人,均为贵妇装,后体量较小的侍从4—5人,持伞盖、扇。但这两组四位供养人像旁均无题名。在这无题名供养人像西侧,是线刻8位供养人像,均手持莲花,后有侍从2—4人持伞盖。只第一人像前有题名:郡中正上官敬悦妻任。

在整个摩崖造像壁面的右下部即东南角,可见线刻两侍者牵马,马匹做欲奔跑状态,马鞍、马镫等装备齐全。下线刻一辆牛车。马匹和牛车似乎正在等待着主人。

以上是目前摩崖造像的图像和题名情况。

摩崖造像壁面下半部是发愿文题记,为北齐、明代两个时代内容,历史信息非常丰富。

二、北齐发愿文释读

经现场识别比对,结合文献,整理北齐发愿文录文如下:

大道空洞法身,元□即悋理,原像亦寂绝。心言做人应超前代,功成后/自致作佛。□号具□,王宫兴念,踰城出家。始坐道树,降魔□敌。先之/鹿苑拘邻菩恪,末在拘尸须拔得度。十力雄□。娑婆度化三乘等教。有/心同济度缘,既□双林永寂。自尔以来,唯经像训世,是故,末法之中有/正信佛弟子。上官显愿上官达合邑五十人等生遭浊难,瞩目乱离,二/国分兢,住居缘边,□以元象年中,西贼未宁,稍来侵割,遣建将杨檦危/号建州刺史,领将士众,□师我邦。魏主知闻,委令镇捍。至齐天保元年/十月中,复以践乱檦时统兵马步一万,扫盗西境,便即破县并及郭县/马舍戍、泽辟、胡公垒三戍土民虏掠尽。户一百卅家入西。践乱檦手持彼/诏以愿为安平太守,愿忠节介然,拒而不许,即以此敕奉告我君。君建/州刺史元仪同云祺率集营筑此戍回,名州辟,历代居住。上官显愿、上/官达,并为此辟戍主/西道大都督。愿等忠□申明,武同韩白,以德苞仁,/率乡归仰。左清津惜,右肃君境。不胜且允之诚,遂发弘愿,仰为○皇帝/陛下、昆季诸王、中宫后妃、臣僚百官及韩使君仪同公,敬造释迦石像/一区,并阿难○迦叶及二菩萨。镌镂即就,雕彩休功,略刊铭文注之云尔。/大齐天保六年岁次乙亥九月戊寅朔廿日丁酉建(1)民国时对此摩崖已有记述。《阳城金石记》有《北齐上官显愿等五十人造像摩崖》条,载:“正书。天保六年九月。今在周壁村。按记中叙周齐二国交侵,考之史册,一一符合。惟显愿名不见于北齐书。州壁者,文宣帝手诏显愿等营建,资以拒周者也。故又名周壁。后有名万历四十二年前进士吏部郎中尚义白所知撰跋。”(《阳城金石记 沁水贾氏茔庙石刻文稿》,三晋出版社2018年影印版,第21-22页)此书载此摩崖,指出叙述为二国交侵事,未有录文,不及《汾阳金石类编》《定襄金石考》等民国山西县域金石著作。又其按语以周壁地名来自对抗北周之意,然镌此摩崖题记时在天保六年,北周尚未建立,显为臆断。另,《三晋石刻大全 晋城市阳城县卷》(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的摩崖录文多有错漏。。

这则题记是发愿文,刊刻于北齐天保六年(555)九月二十日,罕见地记录了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政权在这一地区的武装冲突。

当地上官家族在边境冲突中站在东魏北齐一方,在上官显愿和上官达带领下拥众自保,对抗西魏北周方面的侵扰。东魏北齐政府认可、支持他们的行动,建立周壁据点,任命上官显愿和上官达为戍主。为此,上官氏等五十人开龛造像祈福。

发愿文第一段为记述佛祖得道传法事迹,特别提及“末法之中有正信佛弟子”,是北朝末法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国分兢,住居缘边”,说明上官氏居住在关西、关东政权交界地带。发愿文以土著上官家族角度叙述了东魏北齐时期的两次边境冲突,细节交代详尽,颇多内容可补史之不足。

(一)第一次边境冲突 东魏元象年间

□以元象年中,西贼未宁,稍来侵割,遣建将杨檦危/号建州刺史,领将士众,□师我邦。魏主知闻,委令镇捍。

此次冲突在东魏元象年间(538—539)。所谓西贼即西魏政权。发愿文此段显示当时西魏方面发起一次针对建州的突袭,执行任务的军事将领杨檦,危(伪)号建州刺史,是指其为西魏委任官职。

杨檦是西魏北周政权在河东的重要支持者,颇有势力,为西魏北周政权实际控制河东,功勋卓著。《周书》卷34《杨檦传》载:“杨檦字显达。正平高凉人也。……太祖以檦有谋略,堪委边任,乃表行建州事。时建州远在敌境三百余里,然檦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并羸粮附之。比至建州,众已一万。东魏刺史车折于洛出兵逆战,檦击败之。又破其行台斛律俱步骑二万于州西,大获甲仗及军资,以给义士。由是威名大振。东魏遣太保尉景攻陷正平,复遣行台薛修义率兵与斛律俱相会,于是敌众渐盛。檦以孤军无援,且腹背受敌,谋欲拔还。……檦分遣迄,遂于夜中拔还邵郡。朝廷嘉其权以全军,即授建州刺史。”多年后,邙山之战西魏失利,杨檦又因全军而退,“复授建州刺史、镇车厢(在今绛县古绛镇南陈村)”[1]591-592。

西魏两次授予杨檦建州刺史职均为遥领。当时关东、关西政权官职中多有遥领,意在表明拥有控制对方领土的合法性。杨檦的建州刺史职,更显示出军事进取方向。

此次杨檦出击建州,影响颇大,因此东魏方面很快组织反击。如发愿文所说“魏主闻之,委令镇捍”。在部署上如杨檦本传载:“东魏遣太保尉景攻陷正平,复遣行台薛修义率兵与斛律俱相会,于是敌众渐盛。”杨檦所领是其自行招募的所谓“义士”,并非主力作战部队。因此当东魏多路出兵后,杨檦退兵是明智之举。宇文泰任用杨檦袭扰建州,是无援兵情况下的孤军作战,目的是干扰东魏战略判断,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上官家族站在东魏方面抵抗杨檦侵扰,得到信任,这在第二次边境作战时继续得到印证。

(二)第二次边境冲突 北齐天保年间

至齐天保元年/十月中(2)经实地观察,此处元年之元后改刻为六。但如此处为天保六年(556)十月,而发愿文落款时间为大齐天保六年岁次乙亥九月戊寅朔廿日丁酉,检《廿二史朔闰表》,无误。战事不可能发生在落款时间之前。此字显为后代所改。,复以践乱檦时统兵马步一万,扫盗西境,便即破县并及郭县/马舍戍、泽辟、胡公垒三戍土民虏掠尽。户一百卅家入西。践乱檦手持彼/诏以愿为安平太守,愿忠节介然,拒而不许,即以此敕奉告我君。君建/州刺史元仪同云祺率集营筑此戍回,名州辟,历代居住。上官显愿、上/官达,并为此辟戍主/西道大都督。

第二次冲突还是由杨檦发起的侵扰活动,动用包括骑兵、步兵在内合1万兵力,攻破县城和三座军事据点,并掳掠部分边境居民。同时杨檦还给上官显愿发布任命其为安平太守的诏书。杨檦在东魏元象年间侵扰后,时隔近20年再次进入这一边境区域,仍以扰乱社会秩序为主,同时引诱一些地方势力,对上官显愿的委任可能并非个例。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载建州四郡有安平郡,领端氏、濩泽二县。杨檦代表西魏方面将安平太守诏书授予地方土豪上官显愿,远远超过了其应有的社会地位,是明显的策反和诱惑。然上官家族对利诱不为所动。发愿文中提到杨檦名字前两次加上践乱字样,以示对其的仇视和抵抗态度。杨檦所破应为东魏安平郡濩泽县(今阳城县)和县内三戍。

不仅如此,上官氏还将杨檦发来的委任诏书上报给北齐政府。于是北齐方面再次派出地方军政长官建州刺史元云祺率兵反击,并在此地建设军事据点周壁,供上官家族居住和守护,并任命上官显愿和上官达为戍主,是对其忠诚的一种回报,目的亦是让其长期驻守边境地区的军事堡垒,对抗西魏北周侵扰。

此后的杨檦方面动向未载。比较前一次冲突情况和杨檦军的偏师性质,这次多半是在达到牵制东魏北齐力量目的后,有续撤退。

大统十六年(550)为北齐天保元年,当时高洋建北齐,宇文泰于此年秋讨伐北齐,无果而还。《北齐书》卷4《文宣纪》载:“(天保元年)十一月,周文帝率众至陕城,分骑北渡,至建州。……丙寅,帝亲戎出次城东。周文帝闻帝军容严盛,叹曰:‘高欢不死矣。’遂退师。”[2]54《周书》卷34《杨檦传》载:“(大统)十六年,大军东讨,授大行台尚书,率义众先驱敌境,攻其四戍,拔之。时以齐军不出,乃命檦还。”[1]593可见杨檦在这次作战中依然以偏师出战,带领的还是所谓义众,即其在河东自行招募的地方武装,整体战斗力要弱于北齐六州鲜卑军队。战争中杨檦所部可能得到宇文泰分兵支援。本传言先驱敌境,攻克四戍,未明何地。此发愿文载在第二次边境冲突中,杨檦队伍达到1万人,“破县并及郭县马舍戍、泽辟、胡公垒三戍”,或即本传所谓四戍。本传所谓“齐军不出,乃命檦还”,据发愿文载,北齐建州刺史元云祺率军反击并建立周壁等军事据点,巩固边境统治秩序。可见本传所载与事实不符,多有美化。

此次杨檦行动正与该年西魏宇文泰以高洋建齐为由发动战争相合,以侵扰北齐晋东南地区为主要目的。宇文泰此次出兵是以高洋篡魏建齐而起,以表明西魏是北魏继承者的正统地位。杨檦所携颁给上官显愿的西魏诏书是对北齐发动宣战的工具。

在边境设置戍卫据点,是当时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双方在边境为扩大统治范围和巩固占领区所使用的一种常见手段。这次冲突中北齐建造的周壁即是明证。

上官显愿和上官达被任命为周壁戍主,很可能此处即其自保所据之地。此次正式得到官方承认,并给予相应官职。《隋书》卷27《百官志中》载,北齐官职戍主为从第七品,戍内有戍主、副、掾,队主、副等员[3]769,762。

西道大都督职应是一种临时和区域性官职,就其戍主身份来看,具体管辖和控制军事力量应较有限。州辟即周壁之别字,此名历1500年,一直沿用至今。

(三)上官家族开龛造像祈福

愿等忠□申明,武同韩白,以德苞仁,/率乡归仰。左清津惜,右肃君境。不胜且允之诚,遂发弘愿,仰为○皇帝/陛下、昆季诸王、中宫后妃、臣僚百官及韩使君仪同公,敬造释迦石像/一区,并阿难○迦叶及二菩萨。镌镂即就,雕彩休功,略刊铭文注之云尔。/

经两次边境冲突,上官家族坚决站在东魏北齐方面,得到政府支持和褒奖。天保六年时,上官氏家人在周壁村南的河谷石壁上开凿佛龛祈福,此段即列出具体祈福对象为皇帝陛下、昆季诸王、中宫皇后、后妃、百官、韩使君。

其中皇帝陛下即当时的北齐皇帝高洋,提及中宫皇后、后妃表示祝福政权和谐长久,所谓昆季诸王,即高洋在位时的高欢封王诸子,如后为皇帝的高演、高湛等。发愿文在皇帝、皇后祈福后并为诸王祈福的非常罕见,说明高氏诸王在当时社会上确有广泛影响力,在边境地区的此处发愿文中都有所反映。

韩使君应是天保年间曾任建州刺史的韩贤或韩祖念,他们都是六镇鲜卑勋贵子弟、北齐后期较重要的军事将领。韩裔墓于1975年发掘出土于今祁县白圭村[4]。韩裔姓氏可能为鲜卑姓氏破六韩所改。有趣的是,此二人可能有亲缘关系(3)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太原北齐韩祖念墓》,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90页。另《永乐大典》载:“北齐韩祖念墓在(祁)县东三十里白圭村。别无所立碑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版,卷5204页一。《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一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8页。。

《韩裔墓志》载:“天保元年,除开府仪同三司,别封康城县开国子。使持节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迁三角领民正都督,又迁新城正都督,除使持节建州诸军本将军建州刺史。此地则北临汾水,南面黄河,斜指函谷之关,傍接飞狐之口,山川重叠,凶寇往来,马未解鞍,人不安席。公抚孤恤老,蔑臧宫之居广陵;偃旗寝甲,忽祭肜之守辽东。进封高密郡开国公,迁东朔州刺史,食并州乡郡干。”(4)参见张建华、刘国华编著:《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碑志集萃》,山西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拙文:《〈韩裔墓志〉复原的北齐勋贵家族史》,《金石证史——三晋碑志中的历史细节》,三晋出版社2018年版,第5-17页。韩裔为高欢同乡韩贤之子、北齐权贵韩长鸾之父。韩贤在与西魏的战斗中去世,韩裔得到高欢父子照应,一路成长为东魏北齐的地方大员,这些都为韩长鸾的发迹奠定了基础。《韩裔墓志》载,韩裔在天保年间曾担任建州地方行政和军事长官——除使持节建州诸军本将军建州刺史,对其在建州的工作给予高度的描述和褒奖:“此地则北临汾水,南面黄河,斜指函谷之关,傍接飞狐之口,山川重叠,凶寇往来,马未解鞍,人不安席。公抚孤恤老,蔑臧宫之居广陵;偃旗寝甲,忽祭肜之守辽东。”东魏北齐建州统辖区与西魏北周控制的河东地区交界。墓志此段描述说明当时的边境地区时有状况,与此发愿文所载杨檦侵扰活动正可对应。

《韩祖念墓志》载:“王讳祖念,字师贤。昌黎郡龙城县人也。……祖是突,雁门府君。父罗察,仪同三司云中郡开国公。……皇齐应箓,乃加开府仪同三司,增封云阳县开国子。领左卫大将军。自沙塞多虞,胡兵屡扰。威宗(即高洋)频年出讨,王每立殊勋,乃以本官除建州诸军事、建州刺史。威宗以王地峻礼崇,勋隆业大,建部局小,未允时瞻。回转晋州诸军事、晋州刺史,余官如故先。征还拜特进。皇建之始,进封武功王,复除宁州刺史,食汾阴郡干。”(5)拓片参见太原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编:《晋阳古刻选·北朝墓志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285页。录文参见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太原北齐韩祖念墓》,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8页。由此墓志可知,韩祖念在天保年间曾任建州刺史,未记具体时间。根据墓志所载“威宗(即高洋)频年出讨,王每立殊勋”,并由此出任建州诸军事、建州刺史,这一职位与上文韩裔的任职相同。但墓志又载:“威宗以王地峻礼崇,勋隆业大,建部局小,未允时瞻。回转晋州诸军事、晋州刺史,余官如故先。”除去墓志溢美之词,说明韩祖念在建州任上时间不久,即调去晋州,在建州并无多少政绩可言。

周壁摩崖发愿文为天保六年刊刻。天保年间,韩裔、韩祖念都曾担任建州地方军政长官,结合二人墓志内容分析,发愿文中的韩使君是韩裔的可能性较大。

“敬造释迦石像/一区,并阿难○迦叶及二菩萨。”开龛造像内容是当时流行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但现龛内仅可见一佛二弟子像,应是后代改建。由龛内尺寸较深也可略知一二。

释读发愿文后,再重新审视佛龛两侧和下部的线刻图内容。

佛龛西侧供养人像题名可识别为上官达及其家族成员,则佛龛东侧供养人为首者“佛弟子假辅国将军前三交已西石……周壁□□上官显□”,应是另一重要功德主上官显愿,部分题名被毁。据《隋书》卷27《百官志中》,北齐官职辅国将军为从第三品[3]766。后面的其他供养人应为其家属。上官显愿、上官达是带领族人守卫周壁的领导者和摩崖造像的发起人、功德主,他们及其家族成员线刻放在佛龛两侧最重要和显眼的位置是应有之义。

另,一般开龛活动有僧人参加,线刻中亦有僧人形象,无题名。又佛龛下部有多位供养人像亦无题名。可见,中古时线刻供养人像有相对固定的模本,刻画后根据需要再镌刻题名。由于某些原因,上官显愿和上官达等人组织开龛造像、镌刻长篇发愿文后,部分线刻供养人像并未有题名。

天保六年之后至北周灭齐之前,这里作为边境地区想必仍会有冲突,只是未见记录而已。

三、明代回响

天保发愿文后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补修造像题记。结合实地考察和图片,录文如下:

自北齐天保乙亥迄/皇明万历甲寅,计一千六三十年,上官氏尤为邑西著/姓,意者显愿诸人苗裔耶?亦足见奉佛之报矣。世代/即远,佛像剥落。北庄上官现,谓远祖遗踪不可泯灭,/命工凿龛,起释迦及阿难迦叶三像。周壁省祭官王汝钦,/怂恿而共成之。汝钦素服佛训,生平不御酒肉,现则一念孝思/有足多者。落成,余适经其地,故为之纪其年月。后之视今,犹今/视昔,继世而后必有复新之者,余又以望于上官氏子孙及周壁/之果于好古者。

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岁次甲寅九月十一日前进士吏部郎中尚义白所知书

助缘僧人如道

重造佛像石工 王村里史梦秋

上佛里于桂枝

上孔里原汝能

东封白云寺僧真□

上义里□家施主上官享

上官尧

上官稳

上官吕

上官龙

上官轩

上官增

上□□□

上官梅

上官训

上官孝

上官教

上官宾

上官善

上官权

此明代发愿题记记录了万历四十二年周壁上官氏家族后裔等重修佛龛事。可见在此时重修改北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为一佛二弟子像,如今所见又是明代造像被毁后的情形。明代此时周壁大姓仍是上官氏。可见东魏北齐时的周壁被一直延续使用,上官氏依然是当地大族。此地至今依然名为周壁,只是村内土著上官氏已无。不过此地向西的村落中仍有上官氏居民。书者白所知为明末阳城白氏家族名人,天启朝曾为工部尚书。阳城县城内尚有白家宅院局部尚存。恰如明代先贤白先生所望,作为当今的“复新和好古者”,我们以当代视野再次审视周壁摩崖石刻时,从中发现了北朝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四、珍贵的北朝后期东西政权边境战争实物史料

河东在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争斗中具有重大地缘政治军事价值。以杨檦为代表的部分河东土豪势力为西魏北周所用,为其占据河东抵御高氏功莫大焉。立足之后,更在交界地区蚕食骚扰,成为影响高氏军事战略方向的干扰因素。

周壁摩崖题记中记述的两次边境军事冲突,均自西魏方面进攻始,以东魏北齐方面防守反击结束。

地处晋东南的建州是北上晋阳、南下洛阳的要冲之地。建州西部阳城山区比邻边境,当地民众上官氏站在东魏北齐方面,抵抗西魏方面杨檦势力侵扰,在政府支持下据守周壁自保,从此奠定了村落格局,千百年来延续至今。

周壁摩崖题记是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并立时期的重要石刻史料,罕见地记载了当时的边境冲突,与传世文献及出土墓志史料等互为印证,为了解双方河东对峙细节、区域民间社会情况均提供重要一手史料,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供养人北齐天保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基于天保工程中森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千佛崖805窟供养人造像的几点思考
腊节
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天保工程保出了美丽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