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的治理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2-03-04 05:14田建龙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田建龙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化润疆”,要求“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①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9-27(01).。文化润疆,是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事关边疆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长远之策和固本之举,与国家以往的文化管理和文化援疆是相区别的。如何贯彻落实“文化润疆”方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治边稳疆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从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看,较多研究侧重于从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而从国家文化治理的政治视角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试图站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全局高度,着力从文化治理视角来理解和把握文化润疆的治理逻辑,积极探寻其实现路径。

一、文化润疆的理论阐释

文化润疆,顾名思义是用文化滋润边疆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发挥文化力量治边稳疆的作用。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文化润疆具有其科学的理论内涵,这是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思想前提和行动指南。在此,需要立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厘清文化润疆中“文化”“润”“疆”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其战略意义。

(一)“文化”的治理意蕴: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相统一

文化润疆作为治边稳疆的固本之举,其“文化”治理意蕴应从国家文化治理层面加以理解,明确文化在国家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离不开文化的深厚支撑,“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中国自古就崇尚“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教化”是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边疆治理的基本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从而把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放在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然而,文化润疆中“文化”的治理意蕴,不是简单的“文化灌输”,而是契合边疆治理实际需要,集中体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相统一。一方面,在文化认同上,它体现国家文化治理力量。一定社会的文化,总是对文化生活主体的人具有同化作用,是维系整个社会发展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文化润疆就是要把文化摆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并承载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边疆治理中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在民族认同上,它体现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文化润疆的有效实施,不仅要依靠国家治理力量,同时也要依靠边疆民族文化认同力量。国家文化治理只有贴近边疆治理实际,获得边疆各民族人民广泛接受和文化认同,满足边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与增强精神力量,才能使文化润疆取得成效。因此,文化润疆中“文化”治理意蕴,是指国家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相统一,是边疆各民族“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展现着中华文化魅力和国家形象的精神旗帜。

(二)“润”的治理方式:彰显文化的力量

文化润疆中“润”作为治理方式,是由文化自身内在特点所决定,直接表达了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④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9.因此,文化润疆中“润”作为治理方式,是对文化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特点的科学性把握。首先,在治理手段和方式上,“润”与文化管理、文化援疆的外力作用不同,具有内在隐蔽性。文化是内在浸润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中“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发挥文化化人、文化育人作用,从文化主体性上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各种矛盾问题。其次,在内容上,“润”绝不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边疆各民族文化的强制征服或替代,而是融入到各民族文化中,居于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发挥引导、规范和提升作用,铸就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再次,在运行上,“润”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的思想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润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立足于边疆发展实践,“春风化雨”般地推动边疆传统文化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因此,文化润疆中“润”的治理方式,从根本上彰显了文化的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功能,推动边疆治理从“外力”转向“内力”,“输血”转向“造血”,从而繁荣发展边疆文化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三)“疆”的治理意指:文化场域的发展空间

根据语义学分析,“疆”的治理意指是文化场域。它不仅是一个人化自然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人化社会的文化空间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文化润疆的“疆”具有两层意思:第一,从地理概念看,文化润疆中“疆”的治理意指不仅是“新疆”,也可以拓展理解为“边疆”,是标志国家治理的边界和范围,隶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从文化空间概念看,“疆”的意指是文化传播辐射的空间边界和范围,取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程度。如果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大,其文化传播辐射范围就会超越地理概念“疆”的界限,形成边疆文化治理内宣与外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文化润疆中“疆”的治理意指是文化场域的发展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地理概念的“边疆”;二是文化发展空间概念的文化传播辐射范围。如果仅仅从地理概念理解“疆”,就容易形成一种地缘政治的“中心—边缘”的国家文化管理观,在治理方略上容易侧重于中央或地方的外力作用(比如文化管理或文化援助),强调文化服务于政治或经济。从边疆文化发展空间理解“疆”,贴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和边疆文化实际,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文化观。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引领下,文化润疆广泛凝聚边疆各族人民精神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边疆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互动共生的文化新格局,坚定边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以文化认同来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维护和巩固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四)文化润疆的战略意义

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边疆各民族永续发展的固本之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从国家层面,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边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文化润疆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第二,从社会层面,有利于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文化润疆充分发挥文化力量和文化治边稳疆功能,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边疆经济社会发展,从而维护和巩固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第三,从民族层面,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族团结进步问题是边疆最长远的问题。文化润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边疆发展凝心聚力提供精神指引,推动边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文化润疆的治理逻辑

文化润疆不仅遵循了国家文化治理规律和时代要求,也符合边疆文化治理的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治疆方略指引下,文化润疆必须立足边疆文化治理的历史与现实所形成的实践根基,把握文化治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内在运行机理,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边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切实“内化”为指导他们社会风气、风俗习惯和传统伦理等生活方式。

(一)实践根基:文化治理的历史与现实相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对此,文化润疆需要把认清历史、把握现实作为前提条件和实践根基,坚持文化治理的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既不割断历史文化,也不落后于时代精神、脱离边疆现实。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有效推进文化润疆,离不开对边疆历史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边疆历史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展现着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祖国疆域、书写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培育伟大的中国精神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成功治疆方略的基本历史经验: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②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9-9-28(01).。实践证明,党的这些宝贵历史经验,是正确的和成功的,必须长期坚持。文化润疆以此为作为治理的历史前提,胸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创新思维,在融会贯通中推动文化润疆开拓新境界、取得新成效。

同时,文化润疆又必须立足现实,聚焦边疆民族文化的现实需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疆治理,先后实施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传承、保护和创新边疆的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数字文化等文化形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9.。这种矛盾势必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凸显,边疆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仅日益广泛,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文化需求更高。钱穆认为,“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④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1.。因此,文化润疆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回应和解决新时代边疆文化发展中的供求矛盾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治理新格局。

农业品牌知识产权的利用率较为低下,市场上侵权情况较为严重,知识产权创新团队为农产品品牌梳理提供了保护途径,减少了因知识产权侵权带来的各种损失。通过展会经济渠道扩宽认知度,通过搭建高效率、覆盖广的网上平台加强B/C端营销。品牌是品质的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转型。通过树立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名优农业品牌。同时,举办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展会,构建适合我国的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建立公用品牌授权、品牌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的应对机制。

(二)运行机理:文化治理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人们从事一切实践创造活动,必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动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因此,文化润疆的有效治理,必须遵循其内在运行机理,即文化治理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一方面,文化润疆是合规律性之上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文化润疆的实践意图和预期目的。然而,文化润疆达成目的性,需要遵循其规律性。文化治疆只有基于合规律性之上的合目的性,才是行得通、有实效的;如果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目的性,就会在实践中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导致文化润疆难以取得实际成效。因此,文化润疆在合目的性上要坚持以边疆各族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党的治疆总目标与边疆各族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相结合,提高边疆社会文明程度,保障边疆各族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同时,文化治疆又要坚持合规律性,充分激发各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和主体能动性,创新文化方式和有效载体,将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边疆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把实效性作为检验文化润疆合目的性的唯一标准,从而促进边疆各族人民的文化发展与社会稳定进步。

另一方面,文化润疆又是合目的性之上的合规律性。合规律性,就是遵循实践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这是指引文化润疆的理论基础和客观规律。然而,文化润疆不仅要遵循客观规律,更要符合文化治疆的目的性。否则,没有合目的性的文化润疆就成为盲动,缺乏其历史创造合理性和价值意义。因此,文化润疆又是合目的性之上的合规律性。一方面,文化润疆要尊重边疆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只有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交互作用中,文化润疆才能推动着边疆文化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润疆要注重发挥国家文化治理作用。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社会运行之中,推动文化润疆有效运行和社会发展。但是,“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文化的内在驱动力作用发挥,又脱离不开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可见,文化润疆要在基于文化治疆目的性的基础之上,遵循文化力量的规律性,才能推动边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实践过程:文化治理与边疆各族人民生活相互交融

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与生活相互交融。马克思认为,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文化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文化即‘人化’”“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②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50.。由此表明,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与文化紧密相关: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生活中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作为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又渗透于人的生活实践之中,塑造人的本质、支配人的生活方式,滋养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因此,文化润疆应植根于边疆社会生活实践的全过程,不能脱离于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实践,坚持文化治理与边疆各族人民生活相互构。

文化与生活在社会有机体内,实质上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互构过程。因为“文化从来都不是一个与世隔绝、自成一体且对世界变化无动于衷的实体。在预感或引起世界变化后,文化常常对它们进行综合,以显示一个社会的精神、愿望和挫折,一个时期的进步或倒退,一个人群的渴望和失望”①(加)路易·鲁瓦.全球文化大变局,袁粮钢译[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6:86-87.。

由此可见,文化润疆过程若要行得通、有实效,必须坚持把文化治理与边疆各族人民生活紧密结合,把文化作为人的内在力量付诸于社会运行之中,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实践过程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理方略,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边疆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指引作用。提高边疆各族人民思想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避免陷入低层次低水平、“娱乐至死”的生活化倾向;另一方面,立足于边疆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完善和充实文化治疆的内容和形式。在文化润疆的实践过程中,把文化与生活内在统一起来,推动文化融入到边疆生活实践之中,在边疆生活实践中又不断创新发展边疆各族人民文化,才能真正展现文化润疆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文化润疆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治国必治边,文化润疆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边疆治理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思想指引,从根本保证、战略定位、根本途径、搭建平台、发展格局、有效方法等多方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文化治疆要求,是推动文化润疆的路径选择。

(一)根本保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首先,文化润疆要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随着国际间文化交往加深、网络媒体文化迅速传播、多元文化渗透力度加大,边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成为最核心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因此,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否则就会导致无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其次,文化润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文化润疆要坚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使边疆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实现大团结,筑牢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防线”。再次,文化润疆要牢牢掌握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抢占思想制高点、把握舆论主动权的关键。文化润疆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融入边疆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后,文化润疆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文化。政治决定文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党对文化的政治领导力,是总揽文化润疆全局、协调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根本要求,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文化润疆的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解决文化治疆能力不足、克服自身“本领恐慌”。

(二)战略定位:发挥在“五位一体”治疆方略中的基础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即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其中,文化润疆是基础工程。因此,文化润疆必须从战略定位上,发挥其在“五位一体”治疆方略中的基础作用。

首先,从整体性上看,文化润疆是作为“五位一体”治疆方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实际上,文化润疆不可能孤立付诸实践,需要把它提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从整个治疆方略中明确其战略地位和意义,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五位一体”治理思路。其次,从构成关系上看,文化润疆需要正确处理好在“五位一体”治疆方略中的关系问题。其中,依法治疆是法治力量,团结稳疆是主体力量,文化润疆是精神力量,富民兴疆是物质力量,长期建疆是方针政策。在文化润疆过程中,遵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是关键,统筹文化与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以及法制健全,持之以恒抓好边疆脱贫攻坚和促进就业两件大事。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第三,从功能作用上看,文化润疆要发挥其文化培根铸魂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文化润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支撑和涵养滋润,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根本途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0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新疆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③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9-27(0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着力培养时代新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文化润疆的根本途径。

文化润疆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语言、文字、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文化滋润和渗入,筑牢边疆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首先,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关键是增加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其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种子埋入广大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转化成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再次,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30(01).。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融入对文化润疆认同之中。最后,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坚守党的政治立场,强化“四个意识”,以民族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积极引导边疆各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四)搭建平台:以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文化润疆要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而凝聚人心的关键在文化和文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①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3-28(01).。因此,文化润疆要搭建平台,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通过“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打通服务边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最后一公里”,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0.,实现民心相通。

首先,文化润疆要尊重边疆各民族文化差异,包容民族文化多样性,坚持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特点,“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已日益成为不可能”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消除傲慢和偏见等文化壁垒,打破阻碍各民族交往的精神隔阂。其次,要推动边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交融。边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新时代文化发展,边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交融,通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理解和情感相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要创新边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补齐边疆文化短板,加快边疆民族团结示范区发展,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实效性,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最后,文化润疆要旗帜鲜明的开展反分裂的思想宣传,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④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9-28(01).。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一家亲的旗帜,坚决反对国际上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和国外敌对势力的挑拨宣传,反对国内一些排斥和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

(五)发展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治理模式

随着“一带一路”和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边疆文化空间也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各种社会思潮的“争锋场”,边疆文化建设面临更加艰巨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21-22.。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治理模式,是推动文化润疆发展的新格局。

首先,共建,即共同参与边疆文化治理,解决文化润疆“依靠谁”的问题。在国家文化管理中,主要是依靠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在文化润疆中,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主体责任,而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文化治理共同体,形成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人才、文化技术、文化信息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合力。这需要党和政府应给予更多的信任、支持、助力,培育积极理性、合作共建的多元文化治理主体。其次,共治,即共同参与文化治理,解决文化润疆“怎么办”的问题。要把参与主体从党和政府主导转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文化治理体系;从“自上而下”的文化管理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的文化治理。再次,共享,即共同享有文化治理成果,解决文化润疆“为了谁”的问题。通过文化共建共治,让人人享有文化建设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实现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不断增强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六)有效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边疆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理直气壮宣传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边疆故事,是文化润疆的有效方式。

文化润疆如何讲好边疆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2.第一,文化润疆讲好故事,要以讲事实来说服人。故事不能凭空捏造,必须基于事实,否则会失真、变味。讲事实,要找准思想认知的共通点,挖掘源于边疆、展现中国辉煌成就和美好生活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追求。这既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表达,也是边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历史和未来的描述。第二,文化润疆讲好故事,要以讲形象来打动人。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爱国爱疆、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共享点,实现文化凝心铸魂。第三,文化润疆讲好故事,要以讲情感来感染人。通过讲故事,广泛凝聚边疆各族人民家国情怀共识,打通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彰显各民族之间相助、相通、相合、相融的真挚情感。第四,文化润疆讲好故事,要以讲道理来影响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3.因此,文化润疆既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道理,也要讲各族人民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小道理,以“道”化解边疆各民族精神文化需要矛盾的思想问题。第五,文化润疆讲好故事,要明确故事“由谁来讲”问题,形成讲好边疆故事的主体协同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可见,文化润疆通过讲好边疆故事,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性,形成推动边疆稳定发展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