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2022-03-07 06:32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章法古人书法

(一)

中国文字乃上古先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法效自然的产物,因此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然此抽象中又有所指物的具象成分,当这些文字聚集在一起时,两种意义便呈现:一是陈述性,二是抒情性,书法的概念即指后者。

就书法章法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万物抽象后的指代者——文字,被搬到了纸面上,纸成了世界,成了国土,文字成了山川河流、芸芸众生、花草鱼虫,而书写者便是纸上江山的君王。君王需要完好地安顿好诸物从而统领一纸河山,如何做到?这就是古往今来圣贤们倾毕生之力孜孜以求的天地秩序。“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先哲所谓“道”的概念正是这种“秩序”如何达到井然状态的高度概括,即遵循“秩序”的规律,让万事万物互为依存,安然相处,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因此,书法章法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探讨“秩序”的生成原理,就是黑白阴阳的均衡,尽管不同书体、风貌所侧重的方面不同,然动静、轻重、黑白、大小、长短、奇正、远近、浓淡、疏密等概念都与之密切相关。书法艺术作为视觉感知上的经验判断,它的“均衡”法则与标准是模糊的,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暗示,而不是黑白的等同,有想象的成分和弦外之音充斥其间,对前人经验借鉴与文化精神领悟得多与深,决定各自的尺度评判。

当前在探讨章法生成原理时,抛开章法生成诸多繁杂的理论指引,寻求直指本心的手段,意义尤为重大。

尽管古人对章法问题的思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多是隐喻性的,然而通过其书论与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其对“形势”概念的强调与把控。古人所说的“形势”是由“形”与“势”组成,其中,“形”是器,包含笔法和字法两个方面,相对静态,是毛笔在无损其功能的前提下,尽其所能地表达点画与结字的精准形态;“势”是道,包含筆势和体势两个方面,相对动态,强调笔画前后之间的过渡顺承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欹侧呼应。“形”与“势”二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生发,“形”决定“势”,“势”制约“形”,蔡邕在《九势》中指出:“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可作“形”与“势”关系的注脚。

“形”“势”之间是否和谐统一,是判断一幅作品包括章法在内好坏的标准。也就是说“形”虽为静态,然它“象”的属性,却蕴含了“势”的初始,一旦这些“形”与“形”在“势”的统帅之下发生联系,个体生命得以生机勃发,此为“得势”,“得势”之时,势如破竹,一切顺理成章;反之,情怠手阑,则势脉中落,便为“失势”。

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古人对章法生成原理的思索,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尽管“意在笔先”的理念早已彰显了他们创作上的自觉,然而书写性的认知妨碍了其章法课题的深入思考,笔法、字法的意义大于通篇布局,而帮助他们完成章法建构的主旨是“理”,是“道”,是在文化精神驱使下贯通全篇,如果对此缺少领悟,便很难得其大要。

时至当下,书法的实用性功能几近殆失,作为独立的门类跻身视觉艺术之列。对于章法问题,不再拘于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实用性的约束,它的可能性包括其他艺术学科、视觉美学、形式构成原理的广泛借鉴以及传统优良程式的多维理解,让章法的探索前景变得更为辽阔,我们这个时代超越前人的可能在此,因为书法的独立性意义,因为传统观念外延的扩大乃至颠覆可能。

(摘编自杨涛《寻求直指本心的手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字具有所指事物的抽象和具象特征,当这些文字聚集在一起时就有了陈述性和抒情性的意义。

B.书法的“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书法章法问题的探讨即“秩序”生成原理的探讨。

C.通过阅读古人的书论与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章法的隐喻性思考和对“形势”概念的强调与把控。

D.在书法章法中,“形”与“势”相互生发,“形”决定“势”,“势”制约“形”,从而构成动静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字的抒情性入笔,通过对“秩序”“道”等的论述,探讨了古人书法自成章法的问题。

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书写者要遵从的书写规律和“均衡”法则,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文章从“形”“势”的不同表现和内在关系的角度论证作品包括章法好坏的标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D.文章先论证文字的表现和本质,然后论证书法作品的章法特点,最后讨论当下如何超越古人章法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书法重视从“形”的角度出发,重视笔法和字法,也要兼顾整幅作品的通篇布局,做到“形”与“势”的和谐统一。

B.蔡邕的“凡落笔结字……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解读了“形”与“势”之间的关系。

C.古人对书法章法原理的思索处于不自觉状态,这使他们对章法缺少领悟,很难得其大要。

D.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当下其实用功能几乎消失殆尽,探讨书法章法可不拘泥于其实用性特征。

(二)

在“家”“国”胶结的中国,“家”领域中对父母的“孝”与“国”领域中对君主的“忠”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演化为“忠孝”合一的国家价值观,发挥着价值整合的作用。

“忠”的基本含义为真诚不二,尽心竭力。《左传》强调:“无私,忠也”“外内倡和为忠”。“外”是指言行举止,“内”则是指内心,内心理想与外在行为相一致,尽心竭力,没有私心,即为“忠”。其次,以尽心竭力为起点,“忠”可以推扩到忠于他人、民众、君主、社稷,为共同体的利益尽心竭力。所以,“忠”也用来指事“君”忠诚。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君”是“忠”的对象,而“君”并非某一具体的人,而是能够维护民族安宁、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等理想的人格化身。因此,当共同体的生存受到威胁时,这种理念就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忠义”“忠节”。

“忠”的无私、为他的情感,为何能够成为个体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思想中,“忠”的基础在于“孝”。“孝”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孟子》有言:“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被置于诸善之先,由爱亲人而产生仁爱之心,再辐射他人。以“爱人”精神为桥梁,通过社会伦理和国家教化,“孝”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依凭。无私、为他的情感与“爱人”精神契合,成为了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虽然“孝”与“忠”各有含义及适用范围,但在儒家看来,二者是相通的。

基于“忠”与“孝”的相通性,“忠孝”合一成为可能。在形而上的层面,“孝”与“忠”均是天地之道的体现,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忠经》则曰:“天之所覆,地之所盖,人之所覆,莫大乎忠。”把“孝”与“忠”的根据都清晰地归于天地,强调两者在本源处相通,是对天人一体的逻辑引申。在伦理层面,“忠”与“孝”相互为本,《后汉书》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大戴礼记》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在社会实践层面,“忠”与“孝”一样,其实践也是由身及家、国的扩展过程。《孝经》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忠经》亦曰:“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最后,其他道德也需要“忠”“孝”来成就。《礼记》强调仁、义、礼、信等道德皆由“孝”起。《忠经》称:“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各种道德与“忠”结合在一起,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以礼治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忠孝一体”获得行为方式、价值追求与国家制度、国家精神的同一,成为国家价值观,起价值整合的重要作用,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封建帝制具有重要意义。近代,对“家”“孝”“忠君”的批判是非常强烈的。陈独秀强调“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主义”,而李大钊等人则重点批判把“孝”作为“忠”的基础,以及由此建立的家族制度。这种批判从完善个体能力,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展开,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针对五四运动彻底批判传统而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充分肯定“孝”“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认识到这是中国文化抗衡西方文化,走向未来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摘编自张倩《“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形成了“忠孝”合一的价值观念,这与“家”“国”胶结的国情密不可分。

B.“忠”既指内心理想与外在行为相一致,做事尽心尽力,又指對君王忠诚不二。

C.古人强调“忠”“孝”的本源相通,为“忠孝”合一提供了形而上层面的依据。

D.文化保守主义者肯定了“孝”“家”的价值,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阐述了“忠”的丰富内涵,巧妙引出了对“忠”“孝”关联的深入思考。

B.文章第三段引入儒家思想,论述“忠”成为个体及国人共同价值追求的原因。

C.文章分别论及“忠孝一体”在封建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利与弊,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大量引用古典文献来支撑论点,论据充分,体现出作者厚重的学术积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思想里,讲究“忠义”体现了维护民族安宁、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B.古代“孝”被置于百善之先,成为社会治理的依凭,如汉代就以“孝”治天下。

C.中国独有的“忠”“孝”两全的个体价值追求,也是当下中国健康发展的基础。

D.李大钊等人立足挽救民族危亡,批判“家”“孝”等传统观念,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

猜你喜欢
章法古人书法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陈海良《古人诗》
质地
古人时尚文化秀
多一分不平凡
古人的过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