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贸易协定有助于中国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吗?

2022-03-07 12:23杰,胡
关键词:贸易协定条款二氧化碳

杨 杰,胡 飞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持续深化,而多边贸易谈判裹足不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激增,截至2020年全球已生效区域贸易协定数量高达490个,区域贸易协定俨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迫在眉睫。伴随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速,雾霾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持续久、范围广、强度高、危害重的特点,实现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控制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环境目标被纳入区域贸易协定之中,从而使得区域贸易协定成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区域贸易协定的环境效应展开系列评估。一是基于特定区域贸易协定展开案例研究。其中Grossman等(1991)和Stern(2007)主要分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减排效应。Carrapatoso(2008)对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EP)和新西兰-泰国更紧密经贸关系协定(New Zealand-Thailand CEP)进行案例分析,提出非约束性的环境类补充协定能促进双边和区域内的环境合作,从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二是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Ordernary Least Square,OLS)或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Did)实证检验区域贸易协定的环境效应。其中,Ghosh和Yamarik(2006)通过构建涵盖贸易增长和区域贸易协定的模型评估了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指出区域贸易协定通过增加贸易和人均资本间接减少环境污染,但其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Baghdadi等(2013)和Zhou(2017)结合使用倾向匹配得分(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双重差分(Differences-in-Difference,DID)方法获得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净效应,发现虽然从整体来看,区域贸易协定有利于缔约国环境质量改善,但细分样本的检验显示,仅包括环境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才具有该特性。Martínez-Zarzoso等(2018)基于1999—2011年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涵盖环境条款的不同深度区域贸易协定对区域内PM2.5浓度的影响,研究显示两者负相关,并且涵盖环境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签署国PM2.5排放浓度具有趋同性。鉴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现有区域贸易协定环境效应的研究多基于单一环境要素展开,鲜有涉及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并且样本数据相对陈旧,多截至2014年底,未能反映区域贸易协定环境效应的最新动态。本文主要在如下方面尝试改进:第一,基于环境污染协同控制目标,全面审视区域贸易协定的减排效应;第二,不仅从各国签署区域贸易协定数据视角检验区域贸易协定的环境效应,而且将区域贸易协定中是否涵盖环境条款引入模型分析;第三,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9年世界主要国家的样本数据展开,能够更精确地评估近年来区域贸易协定的环境效应。

二、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一)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

本文借助图形刻画放松与严格环境管制两种情形下,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影响的显著差异。图1与图2的上半部分依次对应放松环境规制和严格环境规制时,污染与清洁产品出口商的生产反应,下半部分描绘不同生产反应时污染排放的演进轨迹。图1假定放松环境管制时,该国生产并出口污染产品X,在E点生产,E点左上方消费,自由贸易情形下,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该国生产将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下移,即由点E移至点G。当原消费水平维持不变时,该国会增加污染产品生产与出口。此过程的环境效应可分解为:首先从E点到F点,污染排放由ZE升至ZF,此为结构效应;其次从F点到G点,污染排放由ZF增至ZG,此为规模效应;最后污染排放由ZG降为ZL,此为技术效应。如果技术效应大于规模与结构效应之和,总体上放松环境管制仍可实现污染减排。

图1 放松环境管制时区域贸易协定的环境效应分解

图2 严格环境管制时区域贸易协定的环境效应分解

图2假定严格环境管制时,某国凭借清洁产品生产融入区域分工体系,并且生产位于原有消费点右上方,此时该国将从事清洁产品Y的生产与出口,从E点到G点的环境效应分解如下:首先从E点到F点,污染排放由ZE降至ZF,此为结构效应,其有益于环境改善。其次由F点到G点,对应污染排放由ZF增至ZG,此为规模效应,其不利于环境质量提升;最后区域贸易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绿色偏向型技术创新,单位污染排放由e(θE)降至e(θL),总污染排放由ZG降为ZL,此为技术效应。显然,相较于规模效应引致的污染增加而言,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减排效果更为显著。由此可见,在严格环境规制时,区域一体化将大幅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二)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影响的路径探讨

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的间接影响主要借助三条途径实现,即贸易自由化、环境条款中的环境协作型平衡条款、公民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区域贸易协定可推进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进程,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细分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恶化环境,技术效应改善环境,结构效应对环境的作用观点不一。区域贸易协定中环境协作型平衡条款要求缔约双方共享污染控制的知识与数据,促进专家学者交流信息,互派代表团与培训人员,联合主办研讨会,通过双方技术协助,持续激发后发优势,缩小缔约国间环境质量差距。“不降低环境标准型平衡条款”通过严格环境规制对区域环境实施治理,具体作用路径如下:不降低环境标准型平衡条款要求缔约双方在空气质量控制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方面做出努力,这将直接作用于生产,从总体上提升缔约国环境质量。具体来看,“不降低环境标准型平衡条款”倒逼企业技术变革,并且环境规制强弱将决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环境规制松散时,企业易忽视绿色偏向型技术创新,侧重污染产品生产,并肆意排放超标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控制能力低下。环境规制严格时,企业环境成本增加,为规避政策风险,企业青睐绿色偏向型技术创新,多以清洁生产嵌入区域价值链,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能力显著提升。区域贸易协定有助于增强公众参与意识。环境合作委员会(CEC)通过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公众参与过程得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公民环境意识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影响的总体作用机制可概括如图3。

图3 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图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模型设定

根据贸易和环境相关的基础理论,环境损害取决于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贸易开放度等因素,这些变量被用于控制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此处主要借鉴 Frankel和 Rose(2005)、Ghosh和 Yamarik(2006)、Baghdadi等(2013)的研究方法,尝试将区域贸易协定引入自由贸易与环境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基准模型设定如下:

(二)变量描述与数据说明

依次选取PM2.5浓度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PM2.5年均浓度值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WDI,World Bank),单位为微克/立方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源于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世界各国化石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报告》①《2019年世界各国化石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报告》发布网址:https://edgar.jrc.ec.europa.eu/overview.php?v=booklet2019。。核心解释变量包括各国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RTA)及区域贸易协定中是否涵盖环境条款(Ep)。控制变量选取如下(参见表1):

表1 相关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1.经济发展水平(GDPcap):经济增长通常会刺激消费,促进贸易,从而引致污染排放增加与环境恶化,鉴于人均GDP能更加精准地刻画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中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规模效应替代变量。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相关数据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处理,单位:美元,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2.人口规模(Pop):亦可反映规模效应,以一国居民人数的自然对数衡量,单位为人,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3.人均土地面积(Landcap):用于反映拥挤度,在人均收入既定的前提下,随着拥挤度提升,环境趋于恶化,单位为人/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于CEPII数据库。

4.开放度(Openness):结构效应主要反映贸易自由化下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体现于要素禀赋理论与污染天堂假说。此处以开放度体现结构效应,以一国贸易额除以该国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体现,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5.产业结构(Uis):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第二产业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体,而第三产业污染则相对较小,通常情形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助于环境质量提升。本文采用各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6.技术进步(Tech):此处以技术进步度量技术效应。技术进步对于环境的影响难以确定,一方面科技进步通常会扩大生产规模,恶化环境;另一方面,减排技术的应用又能够降低非期望产出,助力环境治理。文中以各国万人专利申请数量的自然对数进行测度。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四、RTA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结果

(一)区域贸易协定与PM2.5关系的实证检验

各国签订RTA对雾霾污染影响的回归结果见表2,模型(1)至模型(8)在考察主变量RTA对雾霾污染影响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各控制变量。结果显示,签署RTA数量对减轻雾霾污染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引入环境条款的RTA更有助于控制雾霾。控制变量方面,人均GDP、开放度、产业高级化亦有利于雾霾控制,而人口规模、人均土地面积和技术进步对雾霾减排的影响不显著。

表2 区域贸易协定对PM2.5排放的影响

(二)区域贸易协定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实证检验

各国签订RTA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回归结果见表3,模型(1)至模型(8)在考察主变量RTA对二氧化碳影响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各控制变量。结果显示,签署RTA数量对二氧化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引入环境条款的FTA并未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变量方面,人均GDP、开放度、技术水平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产业高级化则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而人口规模、人均土地面积对二氧化碳减排功效不显著。

表3 区域贸易协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对环境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区域贸易协定的环境效应。结论如下:一是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有助于区域环境改善,其对雾霾控制与二氧化碳减排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应通过推动和参与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来实现雾霾与二氧化碳的协同控制。二是区域贸易协定中是否涵盖环境条款对雾霾控制与二氧化碳减排的功效截然相反。引入环境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更有助于雾霾控制,但却引致区域内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究其原因,环境条款涉及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的减排政策通常单独实施,在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同时,并未有效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未来签署环境条款时,应更多致力于两种污染排放的协同控制。三是对于控制变量而言,其对雾霾减排与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亦存在显著差异。人均GDP及贸易开放度不利于雾霾与二氧化碳的协同控制,在降低雾霾污染的同时,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产业高级化有助于雾霾与二氧化碳的协同控制。技术水平对雾霾减排影响不显著,但却显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这意味着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经济转型仍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贸易协定条款二氧化碳
对《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18384—2020)若干条款的商榷
制作二氧化碳传感器
RCEP:中国称,世界最大贸易协定使其有了应对2022年挑战的“有力抓手”
RCEP:中国、东盟今天签署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并为印度敞开大门
购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不得不防
自由贸易协定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影响
霸王条款等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欧洲议会表决通过CETA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