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2022-03-09 21:34王晓乔
文史杂志 2022年2期

王晓乔

关键词:争夺汉中;张鲁;不为刘备上客;鄙视

《华阳国志·汉中志》载:“(建安)二十年,魏武帝西征(张)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托;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1]关于张鲁在曹、劉汉中争夺战中的选边站队,《三国志》的记载极为简约:张鲁受到曹操攻击,败入巴中,刘备派黄权“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2],没有载录张鲁的态度。

张鲁在面对曹操攻击、刘备来拉拢时,其部下阎圃劝说他归降曹操以赞大事,不得已也可求其次而西结刘备。他当即勃然大怒,断然弃刘而归曹,并且说出“宁作曹操奴仆而不为刘备座上客”这样的话。

曹操与刘备均号称“天下英雄”,而张鲁则以尊称和直呼名字、以愿作奴仆和不去为座上客这样明显的差别来表明自己降曹拒刘的态度。这一差别自有深层次原因,值得探讨。

张鲁承袭了祖父、父亲创立的“五斗米教”,受益州牧刘焉指派去击杀了汉中太守,开始在汉中地区传教。“(刘)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三十年。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3]张鲁原为益州刘璋的官员,在汉中传播“五斗米教”,受到拥戴,渐有势力,便割据一方,受到刘璋的嫉恨。他成为汉末诸侯中的一员后,朝廷对之无可奈何,便给予任命认可;而张鲁也常向朝廷进献贡品,以维系与中央朝廷的关系。

赤壁之战后,天下众多的割据军阀逐渐剩下曹操、刘备、孙权等几支主要势力在对抗。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遣钟繇进攻张鲁。益州牧刘璋感到威胁,邀刘备入蜀抗击张鲁、抵御曹操。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却反目袭夺成都,取代了刘璋。而曹操进军关中受到马超等人的阻击,在先后攻占了关中、陇右后,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遂率十万之众攻打张鲁,准备夺取汉中。

对于曹操来攻,张鲁的主意是归降。史载:曹军至阳平关时张鲁“欲举汉中降”,并“遣五官掾降”;而其弟张卫不愿降,要抵抗,领兵“横山筑阳平城以拒”;因“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张)卫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与卫众遇,祚等多鸣鼓角会众。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4]。张卫败降,于是张鲁又准备投降。“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而部下阎圃劝他抵抗后归降可抬高身价,说:“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于是张鲁率部众奔南山入巴中。此刻,刘备没有派兵来与曹操争夺汉中,张鲁也没有面临降曹或降刘的问题。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六月,刘备取得成都后,次年因孙权派兵夺取荆州,便急急忙忙率兵五万东征,去对付孙权。他没有时间、没有力量来顾及汉中。当时曹操攻克南郑,张鲁逃亡到巴中。汉中虽未完全落入曹操手中,但蜀地的安危已受到严重威胁。益州降将黄权向刘备指出:“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刘备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于是“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张)鲁”[5],挽救汉中欲失的危机。岂知,张鲁断然拒绝了刘备的拉拢示好,并说出那番话后投降了曹操。至此,汉中的归属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就是曹操攻取汉中,张鲁归降曹操拒弃刘备事件的经过。史书没有关于张鲁对刘备以及其取得益州后的任何议论。他拒弃刘备,并说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样的话,原因是多方面的,试析如下。

一、张鲁看不起一直在狼狈败逃的刘备

张鲁从来没有考虑“西结刘备”,不仅是因为双方关系敌对,而且他打心眼里就看不起一生都在狼狈败逃的刘备。这从他的“勃然”、直呼刘备的姓名、以及宁作曹操奴仆而不作刘备座上客的表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

的确,刘备起兵二十多年间,一直在四处败逃投奔。他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人,妻室几次被掳,后来逃亡到荆州刘表处,寄人篱下七年,日子过得憋屈、艰难。而张鲁作为“五斗米教”的第三代天师在梁州故地传教,民、夷拥戴,富足而境安,宝物盈库,雄据汉中地区三十年。张鲁地盘虽不大,名声也没有刘备那样响亮,但却认为自己的日子过得比刘备滋润、殷实。因此,即使被曹操攻打败北、刘备也一反敌对态度,他也无意去投靠一个一直比自己混得差的人。

二、张鲁厌恶刘备入蜀之初的德行

刘备应刘璋之请入蜀,一路都受到盛情款待。他率军到涪,刘璋亲自去与之相会,并“欢饮百余日。璋资给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刘璋的资助十分丰厚:“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以资送刘备。”[6]然而刘备不但没有去帮他讨伐张鲁,反而借故袭夺了其地盘。刘备攻克成都后又放纵将士抢劫府库。“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7];然后又大飨士卒,大赐诸将。史称:“蜀中富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分赐的具体情况是:“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8]刘备放纵抢劫,暴戾恣睢大行掠夺,使富庶的蜀地遭到一次空前的浩劫。

刘备应邀入益州后,不讲信义反复无常、贪鄙暴虐的种种恶行,就发生在张鲁身边。张鲁素有善心,传播“五斗米教”,作义舍,置义米酒,让行人“量腹取足”,“教以诚信不欺诈”。刘备入蜀后的德行,必然会激起心怀善良的张鲁的反感,甚至愤恨。他为此而惊惧,心存戒备,所以绝不可能去归降。

三、张鲁心存为国建功立业之想

张鲁虽割据汉中,却接受朝廷的任命,并“通贡献”,常向朝廷进献贡品。与朝廷保持着这种下对上的礼仪,显然是在意与朝廷的联系。他虽然割据一方,却认同中央政权,怀有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

《三国志·张鲁传》载:“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巴西阎圃谏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下属想要张鲁称王,而阎圃劝谏说,你据有汉中,对上匡扶天子可成为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人;次一等可以像窦融那样归顺朝廷,享有富贵。况且你已是朝廷命官,有权设置属吏,发号施令,没有必要称王惹祸。张鲁听从了阎圃的意见。由此可知,张鲁认可和在意自己朝廷命官的身份,不愿随波逐流去背离朝廷而称王自立。

四、张鲁认为降曹就是归顺国家

张鲁认为降曹就是降于国家,归顺天子。《三国志·张鲁传》载,当他率部逃向巴中时,“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他说自己本来就想归顺朝廷,只是意愿没有实现;仓库的宝物不能烧毁,应该归国家所有。这话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明白,即视曹操为天子的代表,投降曹操就是归顺朝廷,归顺国家。张鲁在穷途未路之际,将降曹认作是一种好的归宿和依靠。

五、张鲁从趋利的角度考虑弃刘降曹

从阎圃劝说张鲁的“不失富贵”“功必多”献策可以得知,归降谁、何时归降可获利多,是张鲁及部下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曹操与刘备相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半壁江山,又有丞相的顶级公职,故而与降刘备相比,当然是降曹获利大。在张鲁看来,曹操代表了朝廷,在各方势力中最为强大,最有前途,所以做曹操的奴仆都比刘备的座上客强。张鲁投降后的情况也证实了其选择的正确性。

张鲁投降后,他和部下都得到豐厚的赏赐。史载:“(张)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取鲁女。”张鲁去投降,曹操亲自迎接。张鲁不仅自己给拜将封侯,儿子也得到爵位,而且曹操还和他结为儿女亲家。所以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张)鲁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9],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结语

张鲁弃刘降曹,原因有主观和客观等多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他正好看到刘备入蜀后的欺诈、掠夺行为。应该说,刘备一生是在努力奉行仁德信义。不过,在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汉末三国,事业发展常常与仁德信义发生冲突,这令刘备十分困惑、纠结。有时他迫于大势,不得不弃仁德而行欺诈去博取利益。有学者认为,刘备入蜀袭夺益州后即大肆掠取宝物财富,就是他摆脱仁德、行诈取的一次放纵。[10]虽然他很快就清醒过来并纠正了自己的行为,但是,隐蔽在其身上的阴暗面已经暴露了出来。

刘备英雄一生,最后称王称帝,得到过很多赞誉,也常常被对手、被敌人贬抑、甚至辱骂,但是从来没有被人如张鲁这样鄙视过。虽然他没有听到,虽然陈寿没有在《三国志·刘备传》中载录张鲁的这句话,替他作了回护;但是刘备身上自小在市井中养成的草莽习气不免会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合下表现出来。在汉中推行“五斗米教”的张鲁,心怀善良,本来对刘备就瞧不起。当其听闻刘备在蜀中的欺诈、掠夺行径时,“勃然”怒曰而后毅然弃刘投曹,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31065019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