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

2022-03-09 13:14杨婷婷高明利马璐萍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2年2期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肠道菌群脾胃

杨婷婷 高明利 马璐萍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燥痹;脾胃

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又被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上皮炎。SS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本文针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进行论述。本病起病比较隐匿,临床表现多样,除口干、眼干外,可有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受累[1-3]。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以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及阻止疾病进展为主要治疗目的[2]。由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较为局限,不良反应也较为显著,为寻求治疗的新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中医治疗SS展开研究,且发现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4]。

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话题,其对健康和疾病作用的研究,可能会让很多疾病找到新的治疗靶点,且许多学者们也正在研究其与SS临床表现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相关性[5]。

1 SS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人类身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角落,基于对其的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展了著名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并对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菌组成进行了研究[5]。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密切相关性[6-8]。事实上,早在2003年,ALMSTÅHL等[9]分析了导致唾液分泌减少的4组患者的口腔微生物菌群,发现pSS组有85%的受试者口腔微生物菌群中变形链球菌增多。DE PAIVA等[10]对SS模型小鼠及SS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研究,发现SS模型小鼠的粪便中肠杆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和假单胞菌数量增加,梭状芽孢杆菌减少;SS患者的粪便中假丁酸弧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布鲁氏菌和链球菌的相对丰度更高,而拟杆菌、副拟杆菌、费氏杆菌和普氏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并且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呈负相关。DING等[11]比较pSS患者组与无口干健康对照组口腔中主要念珠菌种类和数量,发现2组念珠菌均以白念珠菌为主,且pSS组中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检出率较高。

肠道菌群与SS的相关性虽然明确,但其潜在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仍未得到更深程度的探索。有学者认为,肠道菌群相关的炎症的发生与辅助性T细胞17(Th17)有关[12]。SZYMULA等[13]研究表明,源自正常人微生物群的多肽可以激活Ro60反应性T细胞,并认为对共生微生物群和条件致病菌的免疫应答可能是引发自身免疫的潜在诱因。

2 脾胃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2.1 生理功能

2.1.1 脾主运化与肠道菌群的消化功能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氣散精。”饮食物进入胃中,所得的水谷精微,通过“脾气散精”输布全身,即所谓“脾主为胃行津液者也”(《素问·厥论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两者纳运相成,升降相因,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与之相似,肠道菌群也有对食物消化分解的作用,并可产生诸如维生素K、B族维生素,短链脂肪酸等许多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素和代谢产物[14]。

2.1.2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肠道菌群的免疫功能 中医的脾胃并不等同于西医解剖学的脾与胃,它包含了整个消化系统,其生理与病理的意义远远超出解剖学脾和胃的范畴[15]。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寿世保元》中提出:“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脾胃既虚,四脏俱无生气。”《医方考·脾胃证治》曰:“盖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均说明脾胃的重要性。人体气血有赖于脾胃的化生,而中医正气的作用与西医学的“机体免疫力”相似,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6]。《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亦说明脾胃具有防御卫外的功能。人体肠道中蕴含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它可以参与机体免疫等生命活动。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同时激活调节性T细胞,促进抗菌多肽的分泌。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刺激宿主免疫应答,以维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17-18]。

2.1.3 脾属土治中央与肠道菌群的“内稳态” 根据五行学说理论,脾属土,居中央,生载万物,四方兼顾。它位置在中央,是气机升降之枢纽,阴阳变化之关键[19],所以对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肠道微生态系统中,菌群种类繁多,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微环境的动态平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即所谓“内稳态”。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保持一种互利共生的相对稳定状态,从而维系机体的健康[15]。

2.2 病理表现 明·张介宾云:“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胃损则不能纳,脾损则不能化。”(《类经·藏象十二官》)脾胃损伤,则纳运失司,或因饥饱失常,或因劳累所伤,轻者单纯脾虚失运,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完谷不化等症状,日久可致脾气虚弱,或伤及脾阳,或中气下陷,或气血化生不足,变生他病[20]。

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环境会维持动态平衡。如果受到年龄、饮食、药物、肠道动力异常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菌群失衡程度超出了其自身的调节范围,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表现为腹泻、腹痛、肠鸣等症状[21-22],这些症状类似于中医学的“脾虚证”。相关研究也证明了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存在异常[23-24]。

3 從脾胃论治SS

中医古籍中没有“干燥综合征”的病名记载,路志正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以及“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提出“燥痹”的病名。1989年,全国现代中医学会风湿痹病防治专业学术委员会正式将“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名命为“燥痹”[25]。燥邪是SS发病关键。燥痹的病因较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虚、邪、瘀”;病机也比较复杂,但基本病机为津液不足或运行、输布异常[26]。而脾胃在津液化生、运行、输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路志正[27]在治疗SS时,重视调理脾胃,并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致,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学术思想。姜泉等[28]秉承路志正学术思想,治疗燥痹合并肺痹之重症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不忘顾护脾胃,取得良好的疗效。高明利[29]治疗燥痹时,亦考虑到脾胃的作用,并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上焦的肺到中焦的脾胃,再到下焦的肾,各脏腑互相联系,治疗应整体审查。刘健[30]治疗SS中医遣方用药中强调培土生金、培土治水,认为其病机之本在于脾胃亏虚、胃阴不足。

吴青青[31]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收集2012至2017年有关中药治疗SS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处方用药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补阴药(如麦冬、石斛)和补气药(如黄芪)的使用频次最高。这些药即益胃养阴、健脾益气之药,也为从脾胃论治SS提供了依据。现代研究表明,健脾补气方药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2]。也有研究证明,麦冬多糖和石斛多糖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33-34]。

4 从肠道微生态探讨SS的中医理论依据

中医药学具有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所谓微生态,是指人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寄居于口腔、皮肤、肠道、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互利共生的统一体[35]。近年来,微生态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并探讨了微生态学说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36-39]。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恒动观等思想核心均可在肠道微生态中体现[36]。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界相统一,而微生态学认为一切生物都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观点与中医“整体观”不谋而合。微生态学中认为的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与中医学“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的理论相似。肠道微生态中的菌群有益生菌,也有有害菌,若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减少,有害菌滋生,则会引发疾病,这与中医学“正邪学说”相通;而调节肠道菌群,补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也是“扶正祛邪”的过程。人体的微生物存在于许多器官中,一旦这些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这些器官便可出现相应的病理表现,这就如同中医学的“藏象学说”,“藏之于内,必观之于外、以表知里、以象测脏”[37-39]。总之,微生态学理论与中医学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探讨中医治疗有助于对中医传统理论的理解和中医现代化的研究,从而更好地解析和发扬中医思想。而对中医理论的探讨,也更有助于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

从脾胃治疗SS对患者肠道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目前尚不十分充分。周志强等[40]分别收取健康人、气阴两虚型pSS患者以及非气阴两虚型pSS患者的粪便样本,并对其细菌DNA进行测序,发现气阴两虚型pSS患者肠道菌群致炎、致病的有害菌比例升高,而抑制炎症、平衡免疫的细菌减少。WU等[41]采用养阴益气活血方对16例pSS患者治疗2个月后,发现不但改善了疾病活动度,其肠道菌群的失衡也得到了调节。

5 小 结

目前,SS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亦无根治方法。中医药治疗SS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辨证诊断标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SS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两者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等[25]。肠道微生态是当前热门的研究,如果肠道菌群与SS相关性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可能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治疗新靶点的寻找以及疾病的预后均起到积极作用。肠道微生态学与中医学基础理论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微生态与中医药相关性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阐述与解析中医的思想和理论,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其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微生态进行更深程度的探索。目前,SS的肠道菌群研究较少,中医相关研究更是十分有限,期待科学界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更多SS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曾晨,侯雷,宁乔怡,等.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0):70-73.

[2]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11):766-768.

[3] 高明利.干燥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4):42-44.

[4] 潘伟娜,高明利.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病机及治则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11):55-57.

[5] TSIGALOU C,STAVROPOULOU E,BEZIRTZOGLOU E.Current insights in microbiome shifts in Sjögren's syndrome and possibl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J].Front Immunol,2018,9(1):1106.

[6] HEVIA A,MILANI C,LÓPEZ P,et al.Intestinal dysbiosi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mBio,2014,5(5):1-10.

[7] 齐堃,温伟强.基于肠道菌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12):72-76.

[8] AZZOUZ D,OMARBEKOVA A,HEGUY A,et al.Lupus nephritis is linked to disease-activity associated expansions and immunity to a gut commensal[J].Ann Rheum Dis,2019,78(7):947-956.

[9] ALMSTÅHL A,WIKSTRÖM M,GROENINK J.Lactoferrin,amylase and mucin MUC5B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oral microflora in hyposalivation of different origins[J].Oral Microbiol Immunol,2010,16(6):345-352.

[10] DE PAIVIA CS,JONES DB,STERN ME,et al.Altered mucosal microbiome diversity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Sjögren syndrome[J].Sci Rep,2016,6(1):1-12.

[11] DING N,YAN ZM,HUA H.Detection of oral fungal flora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by real-time PCR[J].Beijing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13,45(1):17-21.

[12] WU HJ,IVANOV II,DARCE J,et al.Gut-residing 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 drive autoimmune arthritis via T helper 17 cells[J].Immunity,2010,32(6):815-827.

[13] SZYMULA A,ROSENTHAL J,SZCZERBA BM,et al.T cell epitope mimicry between Sjögren's syndrome Antigen A(SSA)/Ro60 and oral,gut,skin and vaginal bacteria[J].Clin Immunol,2014,152(1/2):1-9.

[14] 杜国光,顾文霞.与医学相关的营养与代谢方面的新概念[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35(10):1094-1097.

[15] 张佳丽,梁翌,赵晓峰.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脾胃为后天之本[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10):21-25.

[16] 封慧,朱欣轶,王长松.健脾中药对肠道微生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37-140.

[17] BROWN EM,KENNY DJ,XAVIER RJ.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of T cells during inflammation and autoimmunity[J].Annu Rev Immunol,2019,37(1):599-624.

[18] 白晓晔,孙志宏,张和平.益生乳酸菌与肠道菌群稳态[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20,39(9):6-15.

[19] 周锦涛,刘力,周铖,等.健脾祛湿法对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的研究概述[J].中医药导报,2020,26(11):93-97,130.

[20] 纪云西,黄贵华,蒋历,等.脾之“运与化”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54-455.

[21] 王溯源,陈慧娲.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197-198.

[22] 王方园,彭莹莹,杨振弢,等.从脾论治肠道菌群失调型慢性腹泻[J].西部中医药,2020,33(3):159-162.

[23] 韩晓伟,谭健,吴艳梅,等.脾虚泄泻患者肠道念珠菌群的生态变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8):1569-1571.

[24] 王建平.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粪便涂片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8,38(10):18-20.

[25] 月尔力卡·艾买尔,照日格图,李红璞,等.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20,38(6):97-100.

[26]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燥痹的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6):46-50,59.

[27] 黄梦媛,陈祎,杜辉,等.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顾后天”以疗血痹学术思想浅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76-77.

[28] 姜泉,张华东,陈祎,等.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6,57(6):463-465.

[29] 杜天驰,孙蓬远,高明利.高明利教授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5):132-134.

[30] 黄旦,刘健.刘健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3):311-314.

[31] 吴青青.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1):39-40.

[32] 彭颖,金晶,杨静玉,等.3种健脾补气方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1):2530-2534.

[33] 谢果珍,惠华英,于子真,等.铁皮石斛多糖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1):2603-2605.

[34] 王令仪,王硕,王源,等.麦冬多糖MDG-1对糖尿病小鼠糖耐量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19):2058-2062.

[35]向毅,巫贵成.肠道微生态的基本概念[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5-7.

[36] 杨化冰,邹小娟,孔明望,等.肠道微生态与传统中医思想内涵[J].中医杂志,2017,58(12):1070-1072.

[37] 刘峰,严晶,卢冬雪.肠道微生态研究与中医本质探索[J].中医学报,2019,34(9):1859-1863.

[38] 吴国琳,余国友,卢雯雯.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1):2586-2588.

[39] 王振宇,钱祥,石磊,等.从中医学角度看肠道菌群及其失调后的治疗[J].新中医,2017,49(2):147-149.

[40] 周志强,姜泉,唐晓颇,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阴两虚型患者肠道菌群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0):5192-5196.

[41] WU GL,LU HF,CHEN YL,et al.Changes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fter therapy of yangyin yiqi huoxue recipe(養阴益气活血方)[J].Chin J Integr Med,2019,25(9):654-662.

收稿日期:2021-11-01;修回日期:2021-11-27

猜你喜欢
干燥综合征肠道菌群脾胃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变化研究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人唾液中7种短链脂肪酸
大鼠肠道菌群对芍药苷体外代谢转化的研究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黄精治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