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及体制机制探讨

2022-03-10 00:55田佳灵姚东郑川徐艳王毅王晨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

田佳灵,姚东 ,郑川 , 徐艳, 王毅,王晨△

(1.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 2.成都中医药大学)

“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等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演变,不再只是单一的教学,而是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于一身,并且积极参与社会的经济活动[1]。高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创新人才队伍是高校创新发展的主体,目前需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坚持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作为本质要求,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2]。在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战略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绝大多数科技成果需要通过技术转让、产学研结合的主渠道进行转化,走向企业,这就需要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改革。

1 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现状分析

1.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国外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斯坦福大学前校长G· 卡斯帕尔曾指出:以技术转化作为主要源泉,高校与工业间的密切合作已经成为全球化趋势。1810年,德国洪堡在柏林大学实施改革,确立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而大学科研实力的增强,又使其获得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高校的技术创新活动日益活跃起来[3]。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D.Tomas博士出版了《高校科技管理模式研究》,开辟了高校科技管理新篇章[4]。

在国外,部分大学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使其科研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美国其合作研究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单一的工业企业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进行合作;公司联合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进行合作以及大学——工业合作研究等。为了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提高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 ,高校设立专门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工业联络办公室、瑞典国立大学的“工业联系办公室”以及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技术转让处等。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国外部分高校为了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而不断扩张其边界[5]。学者们也在不断进行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1.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我国学者也作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一些代表性成果:刘卫东[6]探讨了大学与地区经济实现长期高水平协同发展的机制。该研究应用系统论、协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理论和观点,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和分析法等方法,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邹晓东[7]关于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的系统模型研究,认为协同是学科组织发展的规律,利用协同学的基本原理谈到了学科组织发展中的支配原理和序参量,并认为支配原理的作用和序参量的存在,使人们在学科组织问题的研究中,寻找影响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科组织要素,针对这些要求探索学科组织创新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科建设;梁祥君[8]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与体系的外部协同时,利用创新协同概念,强调必须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国家创新系统等多方的协同,才能通过各组织间的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使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发挥更大的作用等。从以上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对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的系统化研究是未来发展趋势。

2 四川高校科技创新现状

2.1 科技创新成果

创新产出指标是创新能力高低的最直接测度,是智力活动结果的最直接体现[9]。从科技创新能力看,从2011年到2014年间,四川省大专院校申请专利由3198项增加到6593项,获授权专利由1543项增加到3060项,2014年科技成果登记258项,鉴定90项,获得奖励65项。高显示度的科技成果较“十一五”期间有大幅增长。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国务院各部门科技进步奖31项,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奖115项。出版科技著作491部,发表学术论文44833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13396篇,国际级项目验收214项,973计划34项,科技攻关计划39项,863计划37项,自然基金项目52项[10]。这些科研成果创新质量高,对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作用,但是四川高校科研成果数量以及水平与中东部地区高校科研成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仍然不能满足四川快速增长的经济要求,我省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需要高校提供更大量的技术储备。

(来源:2011~2017年四川统计年鉴)

2.2 科研项目与经费

评价一个单位的科技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产出水平,还应该包括投入水平与管理水平。科技投入是进行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11]。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经费主要来源于五个渠道,即国家直接投资、地方投资、学生学费、企业投资和社会捐助,在我国,前三项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9]。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大,占GDP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校共争取科研项目9.09万余项,科研经费262.563亿元。2011~2015年,四川高校科技活动经费明显增长,科技活动经费由2011年的4480353千元增长到2015年的5780547千元;研究与发展经费拨入2011年为3718520千元,到2015年增长为4462604千元,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经费拨入也由2011年的225903千元增长到390482千元。2015年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合计21573项,拨入经费达到44.6亿元,支出经费35.5亿元左右,其中基础研究占40.6%,应用基础占46.87%,试验发展占12.47%[10]。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省高校获批561项,资助经费34294.30万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93项,资助经费13889.06万元;重点项目23项,经费6803万元[12]。我省高校通过大量科研项目的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然而四川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与中东部沿海省市高校相比,政府以及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尚低,不能满足四川高校大力开展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

(来源:2011~2017年四川统计年鉴)

2.3 科技创新平台

科研机构数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创新系统内各主体的科技创新的物质条件。以2012年为例,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6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7个,积极争取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全省高校新增各类科技项目超过5000项,获得科技经费超过30亿。坚持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建成4个省重点实验室,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成为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3]。2013年,协同创新中心达到46个,启动建设40个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2015年,四川省科研机构达到323个,从事研究与发展人员当年合计达到5130人,研究项目9378项[10]。科技创新平台为我省高校科研创新体系的构建夯实了基础,然而由于我省科研机构体制机制的不灵活,科技创新平台数目远不及中东部各省高校情况。

2.4 科研创新队伍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增长以及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的科技创新队伍不断扩大,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中显示,2015年从事研究与发展人员的5130人中,高级职称有2877人,中级职称有1662人,初级职称有499人,其中在读研究生12172人。全省高校“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占全省总量的72%,“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占全省总量的76%。全省高校获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和省“创新人才奖”21人,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数占全省总数的84.21%,入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创新团队占全省总数的100%。高校科研创新队伍建设的着力推进,为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原始动力。科研队伍的继续扩大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仍然需要管理机制的灵活,提高对高校科研队伍的奖励力度,鼓励高校教师创新发展,教育与科研并进。

表1 2012~2018年四川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情况[10]

表2 2012~2018年四川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情况[10]

表3 2011~2017年四川省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机构[10]

2.5 服务经济社会

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现社会生产力突破性发展的先导。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四川省着力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全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突破50亿元,拉动产业投入180亿元,实现产值突破600亿元。以2014年为例,全省高校签订技术合作或转让协议1万余项,接受行业或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万多项,技术交易额达到1796333万元。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显著提高,为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力支撑。全省高校不仅服务当地社会经济,也在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合作研究以2015年为例,派遣3060人次,接受2206人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94次,交流学术论文4754篇,特邀报告684篇[10]。

表4 2011~2015四川省高等学校国际科技交流[10]

2.6 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及转化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中医药理论、防病、治病水平, 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理论研究、推广使用、开发应用直到形成新理论 (学说) 、新疗法、新方案、新药、新设备的过程 (活动)[14]。四川省多所高校开设了中医药相关专业,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中医药专业办学规模逐年增加,但我省中医药研究的学科链优势未完全对接产业链,导致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数量少、转化成功率不高。根据2011~2017年科技统计,在中医药成果获奖方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分别获244项、230项、137项、135项,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奖48项,排全国中医药院校第14位[15];在中医药成果转化方面,长春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技术转化实际收入分别是4132.9万元、4081.1万元、3334.3万元、3225.0万元,成都中医药大学排全国中医药院校第4位[15]。

3 结语

通过对我省科技创新成果、科研项目与经费、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创新队伍、服务经济社会以及成果转化等高校科技创新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为我省有关决策部门制定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作者认为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首先,交叉融合,促进跨学科合作,高校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各学科的资源,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布局特色跨学科交叉点,做好有组织的科研[16]。其次,四川高校需向产学研方向发展,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高校的学科特点,建设专业研究地方特色和高校学科特点的科研团队,并将其与产业扶贫相结合[17]。 最后,建立合理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业绩和科研成果转化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对优势学科带头人和重点研究方向给予特殊的鼓励和帮扶政策。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四川的高校创新优势,积极探索符合四川高校特点的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改革,着力打造特色和优势创新工程,变创新理论优势为社会生产力优势,保障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的蓬勃发展,更好的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生产链的对接,加快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Two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Teaching:A Classroom-Based Study
8所中医药大学被“除名”?只因标准不同罢了
大学生微信骗考卷
教育部回应8所中医药大学未列入名录:不影响学位授予及考试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