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2-03-13 23:23侯志刚
新农民 2022年1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防治病虫害

侯志刚

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与性价比,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十分重要,为了更进一步增强玉米的品质与产量,需要严格遵照科学的种植技术进行玉米种植,同时,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转变。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玉米高产的具体种植方式,并提出玉米种植过程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以此为种植户提供一些帮助,促使玉米产量与品质得到提升,增加种植户经济收益。

关键词: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玉米作物的产量处于全国前列。为了保证玉米种植产量稳定提升,种植户需要对玉米生长过程开展严格管理,落实玉米生长各个环节的管理要点,特别是病虫害影响,种植户需要对此格外重视,玉米生长一旦受到病虫害侵害,极易造成大规模减产情况,在玉米生长过程应加大病虫害防治管理,进而保障玉米种植稳定增产。

1 玉米高产种植方式

1.1 选择种植区域

各地區种植户开展玉米种植前,应预先选取科学的种植区域,玉米虽然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不过良好的种植区域会极大增强产量与品质。种植户在选择种植区域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情况,光照问题以及气候特性,保障种植区域的合理性。此外为保障玉米种植的科学性,种植区域应满足下面几点要求:第一,种植区域便于机械化生产,保障玉米的种植过程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出机械化重要优势,实现大规模种植生产。第二,处理掉种植区域的杂草或植物,避免后期玉米种植过程养分与水分被其他植物吸收,与玉米竞争营养成分,玉米生产过程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会造成产量大规模降低。第三,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这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杀死土壤中对玉米有害的病原体,促使玉米在更加良好的环境中稳定生长,避免发生大规模病虫害出现。第四,种植区域应远离公路、工厂、垃圾站等,这些地区土壤经常受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这些地区进行玉米种植,玉米会吸收大量土壤元素,形成的果实也会存在一定的污染情况,不利于绿色农业发展。

1.2 合理择取品种

影响玉米产量的除外界因素外,品种自身也具有重要影响,将优良的玉米品种种植在适宜的环境中,会获得最佳的玉米产量与品质。不过在择取玉米品种过程中,种植户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性,以及水资源情况、光照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择取与当地环境相符合的玉米品种,例如在雨水丰富的区域,由于养分足够可以种植晚熟品种,保障玉米生长过程得到更进一步滋养,提升玉米产量,在干旱区域可以种植适应性强、提抗力高的玉米品种,促使在干旱季节与不会出现玉米死亡情况,同时不会受到病虫害影响,保证玉米稳定生产,全面发挥出玉米种植的稳定性。

1.3 玉米种子处理

品种选择后,种植户应购进合适的玉米种子,并且需要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将种子进行筛选,保留体积大、籽粒饱满种子。同时,还要对玉米种子进行检查,避免受到病虫害影响,提升种子成活几率。此外,在玉米种子种植前,还要进行晾晒,将玉米表面原本携带的真菌全部灭杀。还要使用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浸泡,以此防止土壤环境中存在的病虫害对种子造成损害,保障玉米品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符合高质高产的主要点。

1.4 适时进行种植

合适的土壤温度与含水量是保障玉米种子发芽的重要前提,为了保障种子具有良好的发芽率。种植户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展玉米种植。通常玉米发芽温度不低于6℃左右,玉米幼苗生长最低温度不低于10℃,种植户要根据当地温度变化情况,适时播种,同时要辅以足够的水分补充,促使玉米幼苗在特殊环境中能够更快速的生根发芽,为后续生长过程吸取养分,帮助玉米幼苗快速健康成长。而在播种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播种方式。现阶段,主要有两种玉米种植方式,分为点播与条播。点播是在种植田间开穴播种盖土方式进行种植,条播是借助机械开槽,将玉米种子均匀播撒在土壤中,再进行盖土[1]。

第二,播种深度。种植户在玉米种植时,种植深度是保证玉米发芽生长的关键点。播种深度应结合土壤墒情与玉米种子的具体情况开展,通常玉米种子播种深度在5cm左右,最深不宜超过10cm。

第三,播后压实。玉米种子在种植完成后需要进行压实,保障玉米种子在土壤环境内,与土壤达到最大程度接触,避免空隙问题降低发芽率。压实工作需要在玉米种子播种完成后,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进行。土壤表层土干燥后,便可开展压实工作,防止土壤表面硬结,提升出苗率。

1.5 控制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过程需要对种植密度进行科学管控,适宜的植株密度有利于空气流通,降低病虫害的出现,增强玉米植株的抗倒伏性能,提升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在播种时便需要对密度加以控制,同时,玉米出面的幼苗阶段,种植户应根据玉米幼苗的生长势能差异情况进行间苗,并对缺苗情况开展定苗处理,此过程要遵守“留强去弱”准则,将弱苗、病苗剔除,玉米生长至3叶进行疏苗处理,5叶时进行定距工作,促使玉米植株之间具有良好的生长空间,能够保持通风,养分充足。以此为玉米高产奠定重要基础。

1.6 加强底肥管理

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肥料养分,其中对玉米生长最为重要的为氮元素肥料。种植户施用时需要结合玉米生长不同阶段进行施用,保障玉米稳定生长。而所有肥料中,底肥管理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玉米整体生长过程,若是底肥施用不足,玉米后期营养供应缺乏,降低玉米品质[2]。

底肥施用优选使用农家有机肥料与迟缓性肥料为主,并辅以一定量速效肥料。通常情况下,底肥主要使用磷钾肥,在施用底肥需要注意肥料与土壤全面混合,若是肥料较少,种植户可以运用沟施方式将底肥存放在玉米植株底部,对玉米植株稳定供应养分。底肥施用为了肥料化学元素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可以使用牲畜家禽粪便作为肥料。

此外,玉米整体的生长过程对于水分需求量极高,这与玉米的产量密切相关。在玉米出苗时,应及时进行水分灌溉,保证幼苗的水分充足,土壤环境良好。其中可以使用全新的滴灌技术,将水资源充分利用,降低水分损失。同时,对于不同的玉米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种植户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灌溉,保障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

1.7 及时清除杂草

玉米在种植后,通常会受到杂草影响,若是在玉米植株未长成前出现大规模杂草,会让玉米幼苗无法健康生长。因此,种植户需要对杂草及时清除,为玉米重要的幼苗生长阶段,提供健康稳定的生长环境,避免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降低玉米光合作用,影响生长速度。若是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可以采用化学药剂除草,药剂对于杂草消除彻底,见效迅速,不过需要科学选取药剂,并严格按照说明配置药剂量,防止药剂对玉米苗体造成损害,同时结合现代先进技术进行药物喷洒,如飞机撒用、无人机遥控喷洒等。而若是玉米种植面积少,可以采用人工的除草方式将田地间的杂草有效清除,不会对玉米植株造成损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升土壤透气性能。不过这种方式需要较长时间,劳动强度较大,需要种植户根据实际情况使用。

1.8 注重管理要点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种植户需要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开展针对性的田间管理,保障玉米在各个生长环节有足够的养分与水分供应。其中玉米主要生长环节有以下两点:

第一,孕穗期。玉米生长到这个时期,种植户需要在拔节阶段开展施肥,提高植株的强壮度,并促使雌雄穗迅速分化,追肥肥料主要使用氮肥,使用穴施方式,防止出现烧苗问题。若是土壤肥力较弱,可以进行双次追肥,一次为重施,二次为轻施。玉米在孕穗期对于水分需求量也会升高,种植户应保证土壤水分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干旱时,加大灌溉次数,若是雨水充足,应适当降低灌溉次数。通常土壤的水分含量在70%以上即可,若是雨水过多,种植户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水分带走过多养分,造成玉米植株营养不良[3]。

第二,花粒期。玉米这个阶段会进入生殖生长期,此时各种因素直接关系到玉米果实的数量与重量。种植户要格外重视这个阶段的田间管理。尤其对玉米根系加以养护,防止玉米出现提前衰落或晚熟情况,让果实生长发育到最佳程度。种植户可以对玉米追加粒肥施用,若是玉米生长稳定,未出现早衰,严禁进行追肥,防止玉米植株发生贪青情况。预防早衰,提升玉米果实饱满度,可以使用氮肥延长玉米生长时间,提升玉米果实的生长效果,达到高产标准。

1.9 适时收取玉米

玉米成熟分为不同阶段,种植户需要在玉米田地间进行仔细观察,当玉米完成乳熟、蜡熟、完熟后,果实籽粒饱满,品质与重量达到标准程度,结合玉米植株成熟程度进行收取,在收取后,应及时脱粒处理,并进行晾晒处理,达到标准含水量后,存储在通风干燥的仓库中,定期对仓库进行消毒处理,降低玉米出现发霉或虫蛀情况。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在玉米种植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病虫害存活的条件,对各类有害问题及时清除,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种植区域进行深翻处理,改良土壤环境,破坏土壤中病虫害的存活条件,例如:在玉米成长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便是大斑病,其主要出现的位置是在植株的叶片位置,会出现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斑点。正常情况下,大斑病在发生的初期阶段,都会在叶片上呈现出绿色的斑点,随着病害情况的加重,还会蔓延到苞叶位置中。在病害逐渐严重之后,斑点中心位置会呈现出黄褐色,叶子会随着情况的加重不断干枯、凋零,种植区域内部的湿度情况会让病害的情况逐渐加重,增加病害斑点数量,并以此产生相应的霉状物。对其进行的主要防治措施便是土地深耕,以此来降低土壤中存在的病菌。第二,科学处理玉米种子,玉米在种子到幼苗期是最为弱小阶段,需要对其加以防护,如太阳晾晒,用紫外线清除表面携带的病菌,或药物浸泡用药物对种子加以保护,保障种子在出苗前在土壤中不会受到损害。第三,玉米田地附近有助于病虫害存活的环境如:脏水坑,杂草等及时清除。控制玉米植株密度,加强通风,防止霉菌在田间大量繁殖造成损害。

2.2 化学防治

这种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不过使用化学药剂会对附近环境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应选用毒性低,污染小的药剂类型。在预防阶段可以适当降低药剂浓度。在病虫害大面积出现时,这种防治措施最为有效,为降低病虫害进一步影响玉米植株,应选用见效快,治理程度高的药物,让病虫害在最短时间得到控制。相比其他防治手段,化学药剂廉价有效,化学药剂防治方式十分普及[4]。

2.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病虫害的生物特性,在玉米田间科学设置诱捕装置,大部分田间害虫对灯光敏感,对此可以使用太阳能灯光装置,在夜间不断诱捕害虫。或是害虫繁殖期对独特气味敏感,可以对此设置性诱捕装置。具体防治措施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害虫种类进行明确。并对其习性加以分析,以此开展诱捕装置设计。例如:对玉米破坏较大的玉米螟虫,当地人员对这类害虫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幼虫、成虫、卵时期的主要生活特性,在易捕杀的阶段开展大规模灭杀,可以有效的降低螟虫影响,避免盲目灭杀行动的效率低下情况。

2.4 生物防控

生物防治手段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方式,主要是根据自然界中生物链制定出的防治办法,大部分玉米病虫害在自然界具有许多天敌,调研人员挑选不会影响玉米植株的生物,引放进玉米田地间,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虫害数量,例如:瓢虫以蚜虫为食,玉米田地间蚜虫过多可以适当引进瓢虫,还有诸多生物都会造成病虫害死亡,如赤眼蜂、僵尸菌类,会将害虫间接灭杀。不过在引进生物时,需要注意不要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或是当地生物会灭杀引进生物,达不到控制病虫害目的。因此这种防治手段具有一定局限性。

2.5 周期管理

为了能够良好地预防病虫害滋生的情况,栽种人员可依据以下的措施,来进行防控:一,在玉米种植工作前,需要先使用适量的基肥,依据该方式来提升土地的育肥能力水平,为之后玉米的快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种植人员要对植株生长的周期、规律进行细致观察,并在特定的时间内洒入肥料,从而来增加作物的免疫力,增加病虫害的抵抗力。二,科学、合理的浇水,玉米对水的需求量较大,种植人员需要对植株的缺水情况进行细致观察,并合理開展灌溉工作。同时,种植人员还可以依据作物的生长情况、本地气候变化,来对浇灌量进行调改,确保能够满足植株需求,否则会对之后的生长产生影响,容易出现病害情况。三,对虫害的情况进行细致观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种植人员需要对植株每日生长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记录,并在各个环节强化相应的病虫害预防工作,不断积累防治工作的经验,以便能够在日后准确推断出发病时间、症状,并对其针对性的处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性价比极高,玉米果实不仅能够增强石油效果,还是重要的粮食储备,此外,秸秆等还可以作为牲畜饲料。种植户应不断对玉米种植过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运用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严格管理玉米生长的每个环节,重视病虫害防治,落实防治手段,以此实现玉米增加玉米产量,提升种植户经济收益,促进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法贵.探究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20(13):19.

[2] 乔辉.关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家科技,2020(1):24.

[3] 阚清荣.玉米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热带农业工程,2019,43(6):2.

[4] 李忠波.浅析优质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0,38(3):2.

3084501908211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防治病虫害
豌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