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炕技艺(桓仁盘炕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看东北火炕的民俗文化

2022-03-14 13:09马佳
河北画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火炕

马佳

(辽宁省本溪市文物保护中心)

一、火炕的概述

火炕,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民居中最显著的特征,“上炕暖和暖和”是东北人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取暖是火炕的重要功能。更为巧妙的是火炕连着灶台,做饭时产生的烟气,通过火炕,使火炕生热。冬天人们睡在炕上,身体暖和,十分惬意,是一种享受,因此受到农村居民的欢迎。根据火炕使用的燃料,主要分为火炕和煤火炕,在柴火比较少的地区,一般都用煤烧炕,北京地区就是普遍使用煤。而在东北三省,因为柴火比较容易获得,柴火炕也就成了主流。

金代的统治者主要是北方人,当时的文人赵秉文就做过和炕有关的诗,诗的题目《夜卧炕暖》,就直接提到了炕,在诗中,也是句句围绕炕:“京师苦岁寒,桂玉不易求。近山富黑瑿,百金不难煤。地炉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长苏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这几句很直接地表达出对暖炕的喜爱;还有元代文学家欧阳玄有一首描写北方火炕的词《熏炕》中写到:“十月都人家百蓄,霜崧雪韭冰芦菔。暖炕煤炉香豆熟。燔獐鹿,高昌家赛羊头福。貂袖豹袄银鼠襮,美人往来毡车续。花户油窗通晓旭。回寒燠,梅花一夜开金屋。”词中有句“暖炕煤炉香豆熟”,生动地描写了“暖炕”在北方严寒、冰封雪盖的冬季里的重要性。

到了明清时代,描写火炕的诗词就多了起来,比如:“嵇康饭灶事堪师,土炕烧来暖可知。睡觉也须防炙背,积薪抱火始燃时。”道光时代的诗人樊彬也有写到:“莫以牙床耀锦茵,聊依炕暖便安身。土阶土俭风犹古,泥壁分材制亦新。”

“生于斯,偎于斯,殁于斯”,在北方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村民们一生都在与火炕打交道,无论是睡觉、孕育、婚礼、葬礼,无论搬迁至城市的高楼大厦或是洋房,都对土炕有着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感,甚至有了不睡土炕睡不着觉的习惯。

桓仁的火炕,亦称关东火炕,满语称为“土瓦”,由锅灶、炕体和烟囱三部分组成。其中,锅灶部分有灶门、灶膛、灶壁、灶脖、迎风石,形制分为方灶、母子灶、兄弟灶。炕体部分有炕墙、炕面石板、泥层、落灰坑、烟道、隔烟墙、立石,形制是环室为炕,这也是满族人的居室格局。烟囱部分有呛风石或隔烟板、烟筒脖、扶台、烟筒,形制是通过墙壁延伸通到外面部分,比屋檐高很多,通过开口与炕相连。

桓仁火炕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下支柱、炕底板、炕墙、炕内支柱、炕内阻烟墙、炕内冷墙保温层、炕梢烟插板、炕面板等构件组成。其盘炕技艺,也在总结传统花洞炕盘炕技法的基础上,结合新型砌筑材料的特点,不断完善,具体包括设计定位、选材备料、和泥醒泥、烟道设置、吊炕布局、垒砌炕墙、铺土夯基、垒砌烟道、铺垫石板、上泥二遍、浇汤腻缝、武火文火十二个工序步骤。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适应生产生活实际需要而产生并流传下来的生存手段。

农村的土炕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了世世代代北方人民的繁衍、悲欢离合、起落与兴衰……

二、火炕的溯源

火炕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诗经·小雅·瓠叶》记载:“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这里的“炙”就是烤炙的意思,可见在很久以前,火炕是用来烤东西的,并不完全是用来睡觉,“但无论是睡人还是烤东西,它都是人的取暖设备已无疑,而且它都与火有关系都与火有关。”

“炕”这个字,左边一个“火”字,右边“亢”,中华书局出版的《图说汉字密码》一书,从文字演变的角度解释了“炕”字的演变。“亢”写法如同在一个搭起的平台上,平躺着一个正在休息的人。造型生动、质朴、可爱。这样就更好理解了,一个在生火的平台上休息,就是“炕”了。

辽东桓仁火炕,亦称关东火炕,其年代考证久远,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沿江河山林而居的桓仁人,自古传承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并创造了绚烂的山地山林民俗火炕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调查发掘报告》记载了第四期文化层:“本期房址具有共同特点,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室壁大都直接利用凿掘的土坎,少量沿着土坎贴筑石板或砌筑石墙,室内掘出的泥土一般都堆积在室外周围,筑成用来防水的矮小土垣。室内大都设有取暖设施,取暖设施可分两种,一种是火炕,一种是火墙,设有火炕的房址数量较多,设有火墙的房址数量相对较少。除山下哨所遗址外,火炕都位于室内的一个拐角处,平面呈折尺形,山下哨所遗址不见折尺形火炕,而是由两面或三面长方形火炕构成的环炕。火炕内部一般设置三条烟道,烟道隔梁均以石块排列铺砌,上面覆盖石板,发掘迹象显示,石板上原应抹有一层黄泥,形成平整的炕面。火墙平面亦呈折尺形,但与火炕的形制不同,内部仅设一条较宽的烟道,烟道隔梁多以石板立支。灶址一般设于火炕或火墙的一端,烟囱则全部设于室外的一角。发掘过程中,仅见烟囱基部的一层砌石,周围不见烟囱倒塌后的落石和其他毁坏迹象,分析当初的烟囱不是石筑,而应采用了木质或相似材料,因此未能保留下来。高句丽遗址内常见火炕,……《旧唐书》记载:高句丽‘其俗贫窭者多,冬月皆作长坑,下燃温火以取暖。’《新唐书·高丽传》载:‘窭民盛冬月作长炕,温火以取暖。’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火炕的出现和沿用时间比较久远,其中折尺形火炕普遍见于高句丽房屋建筑中,并对后世的渤海、金代产生了影响。”

辽金时期,生活在今天桓仁境内的女真人,因为天气寒冷,炕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设施,历史上记载为,仍“环室穿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宋代人徐梦萃所著《三朝北盟会编》对炕也有详细的记载,说“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室起居其上,谓之炕”。这段记载更说明,在宋代或以前,一些室内的炕已经不是只设置在一个方向,而是全屋环绕,或者几个方向都有炕的存在。明代建州女真李满住部族居住五女山南麓瓮村一带,近年遗址考古中发现大量火炕遗存。至清代光绪三年(1877)设治建县,此地人口再增,民居府衙之灶炕更加形式多样,满族、汉族、朝鲜族的火炕各有特色。

满汉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蔓枝炕、万字炕)、顺山炕(西山墙炕、东山墙炕)、拐弯炕(弯子炕、拐子炕)、对面炕、连二炕、连三炕、吊炕、朝鲜族地炕等,以及屋内的火墙和地火龙,皆为火炕演变的种类。与火炕密切关系的多种形制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火炕的效用。火炕的内部结构也随着格局的变化而变化,进火处及出烟处也分别巧设迎风石、呛风石或隔烟板,炕面下留有落灰膛和狗洞,以及“七层锅台八层炕”的总结,皆精辟地显示了桓仁泥瓦匠对火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发展至今,花洞炕(散花炕)演变成节能又环保的吊炕,依然温暖着当代乡村生活。

三、火炕的组成与类型

盘炕技艺是根据火炕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型砌筑材料的特点,不断完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步骤:设计定位、选材备料、和泥醒泥、烟道设置、吊炕布局、垒砌炕墙、铺土夯基、垒砌烟道、铺垫石板、上泥二遍、浇汤腻缝、武火文火。

炕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不同地方的炕,形状、大小均不同,细分下可分为窑炕、半间炕、整炕、长炕、靠山炕、对头炕、万字炕、朝鲜炕、盘龙炕等几种类型。

东北地区汉族居民的传统火炕是南北两个大炕,民间称为“南北炕”呈一字形,火炕与房屋一样长,南炕一般是长辈居住,子女在北炕睡,炕上铺炕席,炕席上铺褥子,炕琴柜放在炕稍,睡觉时头朝外。

至今,东北农村到处都可以见到火炕,甚至在城市里,榻榻米的设计也是根据火炕的应用原理,受到百姓的欢迎,火炕的经济实用,是其他取暖设备无法相媲美的,受到了东北人的喜欢,火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与火炕相关的习俗文化。

四、火炕的民俗文化

“小胖子,坐门墩儿,哭着叫着要媳妇。要媳妇儿干什么?点灯说话,吹灯作伴儿,到明儿早晨梳小辫。”

这首有趣的童谣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时至今日再次唱起依然会有一种怀念乡音的感觉。笔者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铸就了东北人刚强坚毅的品质。他们心中没有比寒冷更难过的坎儿,没有比人心更温暖的人情味,如果有那一定是东北农村地区的大火炕。

很多人都无法把火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挂钩,而桓仁盘炕还成功晋级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更加肯定地说,火炕作为4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的取暖设备,时至今日依然在农村备受青睐,这也许就是一种传承……

(一)诞生礼

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很少待产的女人去医院生孩子,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的炕上完成,请个接生婆,完成了整个生产的过程。婴儿从出生那一刻,所有的生活也都是在炕上度过,婴儿的第一次洗头、洗澡、换尿戒子等等都在炕上完成,对于婴儿来说,火炕是他来到这个世界接触的第一个场所。

完成生产的女性,用老话说:“在鬼门关上走一遭”,完成了危险的生产,女性也要在炕上完成坐月子,在炕上休养身体一个月的时间。因此火炕见证了一个女人成为母亲的全过程。

(二)婚礼

在婚礼的过程中,炕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在过去的农村地区,从相亲到筹备婚礼到举行仪式,都有很多规矩需要遵守,在东北主要分为:相看、送小礼、过彩礼、婚礼等几个部分。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由男方父母去女方家,和女方见面,看姑娘的容貌,询问年龄,并考察对方家里情况,如果各方面都比较满意,作为男方,就要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女方家,表示对女方满意。农村称这个程序叫过礼。而重头戏彩礼内容较多,也更贵重,像服装、金银首饰、现金等。结婚当天新娘要洗漱打扮好,盘着腿坐在娘家炕中间,等待新郎上门接亲。接亲是婚礼中的重要环节,新娘的双脚是不能沾地走出娘家的,必须由新郎抱着跨过娘家门槛,一对新人来到婆家后,也需要由新郎抱着跨过婆家的门槛,把新娘放到新房的炕上,才算完成了接亲的全过程。

结婚当天,由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布置洞房,把炕收拾干净后,在炕上摆上花生、大枣、莲子、桂圆等,讨个早生贵子的好彩头。在这个过程中,对女性来说意味着从女孩变成女人了。

(三)葬礼

中国的丧葬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在农村,依然流传。有的在垂危病人还有一口气的时候,习惯性地穿戴上从集市上寿衣店买来的服装,马上抬放于灵床之上,等着气倒完了,人们眼睁睁地守护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刻,便用死人“龙凤卧单”盖严,就算停灵妥当,名作“挺丧”,并流传一种说法叫“明白死不了炕上”,都说死在炕上不好,或不吉利,因此农村往往很忌讳人死在炕上,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者不过梁”,死者如果死在房梁里,魂魄就会不离家。这些忌讳就说明,在世俗生活中使用的屋子和炕上,承载的是活人的生活场景,死者是不能给活人添麻烦的。

在守丧期间不能理发,短期内不能串门走亲戚,避免把悲伤的气氛带给其他人,还有一些农村的规定,如果去世的是父母,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三年内不能参加别人的婚礼或葬礼,逢年过节也只能去内戚那里串门,外戚都不能去。还有就是三年内不能贴春联,不能放鞭炮。

说了这么多,对于葬礼仪式和禁忌其实不是笔者要阐述的重点,重要的是这些从古至今流传沿袭下来的规矩和习俗,已经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行为方式,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这些习俗已经深深地刻在了炎黄子孙的基因里,这些习俗的社会性、集团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生活,成为大一统国家必备的稳定剂,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人们在“动荡”和“平静”中穿梭。

无论是出生、婚姻或是死亡,人的一生都与炕密不可分,生时离不开,死时亦离不开,炕作为仪式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扮演着家庭、地方和社会的定盘星的作用。

五、结语

火炕作为东北人民的生活用具,是他们一种文化习俗的传承,同时也是东北人民心中无法割舍的火炕情结。一代代的东北人出生在火炕上,成长在火炕上,他们性格耿直、热情好客,火炕已经成为东北人精神的一种象征。

“文化是在交流过程中得以传播和延续的,文化的传播和延续需要一种浓缩了的表达方式,这样才便于记忆和传习。”而火炕就是浓缩了东北人的情感,而东北人也用火炕表达他们的文化。

如今在智能时代,传统的火炕文化也面临着消亡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将火炕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与此同时也将有关东北火炕文化的传说、故事、典故及相关风俗习惯进行搜集和整理,留给后人传习,还可以在民俗馆等地方给东北火炕设立专区,并配合搭建火炕的视频,便于百姓及时了解,更好地传承传统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为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应是让其回归到其生存的自然中,同时也要面向现代化,“中国需要的不是以‘现代’反对‘传统’,而是在一种文化机制内输入新的物质使其吐故纳新,在生成新的文化机制的同时不断扩充和增加张力,为现代化提供一种精神和伦理导因。”

猜你喜欢
火炕
夜宿大兴岛
夜宿大兴岛
延安市子长县火炕民俗文化探究
火炕
火炕
火炕
火炕
记忆中的大炕
火炕的发展与传承意义
晋东南传统砖窑火炕供暖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