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分期及反思

2022-03-14 07:00邓文杰
陶瓷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瓷厂陶瓷产品景德镇

邓文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州市, 510665)

1 引言

当代景德镇陶瓷产业(以下简称“景陶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不同的历史分期皆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景观。因此,通过系统性地历史追溯,清晰梳理历史变迁之源,有助于阐释当下景陶产业发展现状之因,并赋予其符合逻辑理性的评判。

现学界对当代景陶产业研究多聚焦于创意文化、旅游发展、产业策略等局部性研究,而对整体的历史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略显单薄,为此,从文献与历史研究视角出发,或能对当代景陶产业发展现状做出合乎常理地推断。因为,事物的发展皆源于日常经验历史积淀所催化出的结果,如历史时期景陶产业繁荣的原因,便是囿于产业长期发展及资源环境优势的沉淀,后基于思想、交通、信息、体制等多因素制约,导致产业发展滞后、缓慢等诸多现象。所以,借助“乾嘉学派”的研究主张,通过客观还原历史记录,不参杂任何主观意识,将有助于清晰了解事物发展的本源。诚如戴震所言:“凿空之弊有二,其一,缘词生训也;其一,守讹传谬也”①;钱大昕所提,“史家以不虚美,不隐恶为良,美恶不摒、各得其实”②;当然,“乾嘉学派”虽存有部分的缺失,并不能完全发挥其宗师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的作用,但其对客观事实论证的严谨态度,将有助于理清当代景陶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有鉴于此,通过对当代景陶产业发展分期进行客观的梳理,并运用文献和历史考证的方法,将当代景陶产业历史分期背景进行深入阐释,以期从中挖掘影响当代景陶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 当代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分期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机械化大生产的出现与传播,景陶产业逐渐失去了手工业时代的天然优势,作为曾经的世界陶瓷中心,传统制瓷方式受到了剧烈的工业化冲击。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景陶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了工业化进程的影响,还受制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为此,当代景陶产业发展不仅是现代化的生产市场竞争,更是在历史时期下所形成的新生存与新发展。

2.1 解放初期的恢复与发展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宣告解放,景德镇市与国内大部分城市一样满目苍夷、百废待兴。解放初期,全市尚有百余家工厂停业,大批瓷业工人失业,“全市共有私营瓷厂2496家,每厂平均不足5人,其中规模最大的余鼎顺瓷厂也只有工人137人,最小的厂家仅有1-2人。正常开业的仅占7%,绝大部分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年产量仅6350万件”[1]。可见,解放初期景陶产业生产基本停滞,大量瓷工失业,当地陶瓷产业结构濒临瓦解的边缘。故而,人民政府为应对如此严峻的局势,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多措并举,迅速恢复了作为景德镇立市之本的陶瓷生产。

当时囿于时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瓷工流散、组织性差,资本家资金匮乏且有较多的政策顾虑等相关的问题。为此,人民政府所辖相关管理部门展开了专项的失业工人调查统计,并进行了阶级教育和相关劳资政策的宣讲,对劳资双方召开了专题会议,消除他们的顾虑。开展了第一次劳资双方的协商会谈,促成了大小陶瓷厂的迅速复工生产,至1949年11月“景德镇复工的瓷厂已达1375家,工人9551人”③。其次,长期战乱影响了陶瓷产品的销售,运输和销路一直存有不少问题,依靠民众的力量难以解决。所以,市政府一方面加大了对周边各县散乱土匪的剿灭力度,派遣专门的地方武装护送商人的陶瓷运输;另一方面公营贸易公司垫巨资采购本地私营企业生产的瓷器,运输到京沪地区进行统一销售;同时由人民银行出资为中小商人提供相应的贷款服务。据有关数据显示,“1949年5月景德镇输出的瓷仅800余担,但至7月份就达到了1万余担”[2]。最后,在制瓷原料供应问题上,市政府先动员本市周边农户提供烧窑使用的柴木原料(此时以柴窑为主),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开采木料,接着破除了沿袭的“私人土矿只许同姓承租开采制”,并组织土坑复工筹委会鼓励集体投资联合采掘制度④。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及全市瓷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三年景陶产业经济逐步恢复。至1952年景陶产业的萧条状况扭转,大部分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外,随着全国经济复苏的推动,景德镇的陶瓷产品也逐渐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1952年景德镇“从事陶瓷业的职工人数达到14755人,失业工人基本得到安置,年产量已增至9022万件。”[3]陶瓷产品的销路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至1952年已基本销往全国各地。国内陶瓷产品1949年的销售数为32万件,到1952年增长到4351万件⑤。此阶段是国民经济复苏时期,景德镇建设的目标便是快速恢复陶瓷产业发展,增加工人的就业机会,改善本市的经营生产环境和百姓的生活状况,维持社会的平稳和谐,对陶瓷行业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并重构相关配套产业。

2.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稳步增长

1953年起,国民经济进入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时期,国家轻工业部和地方政府,对景陶产业发展取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这个时期景德镇加大对陶瓷产业的资金投入,深化陶瓷产业的技术改革。基本完成制瓷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成为景德镇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政策计划的实施为景陶产业的工业化奠定了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其发展过程及其关键节点如下:

第一,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陶瓷工人都积极地投身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当中并开展了“查质量、查管理、查浪费、查责任”的“四查运动”,制瓷工人提出的多项生产改良技术倡议得到了重视并予以采纳。如“瓷业二十三座窑采用了改进的技术,光节约窑柴一项便节省了折合旧人民币6亿多”⑥,1954年“脚踏旋坯车在全市推广,把全市全年瓷器产量提高了20%,一年可多生产两千万件陶瓷”⑦。除此之外还有多项技术的革新成果,如“冷窑法”“流水作业法”“针匕压井做坯法”“铁扁担扑炉法”“脚踏辘轳车”等,通过技术改革运动的兴起,不仅提高了陶瓷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且降低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还改善了劳动大众的工作条件,促进了陶瓷产业的深化发展。

第二,基本完成了对本地陶瓷行业内个体户手工作坊的改造,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改革。“1956年1月,在全国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全市32个行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其中陶瓷行业剩下的6家私营联营瓷厂也随之实行了公私合营。至此,全市陶瓷行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⑧。另外,“1954年开始瓷业中百分之九十八的产品已经实现包销,自由市场基本消失”⑨,市场价格的统一强化了政府对市场的调控管理。

第三,成立了专门的陶瓷科研机构——陶瓷研究所,“该机构以中德技术合作作为中心,对景瓷瓷质进行科学的总结工作”⑩。经过国内外多方合作技术交流活动的开展,陶瓷生产开始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陶瓷研究所先通过对各部门优秀人才的选调,组建起核心的技术发展团队;进而与国内知名研究所合作,还邀请陶瓷相关的各大高校教师来景德镇考察讲学交流,并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陶瓷研究所的创建为景德镇陶瓷科学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研究成果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第四,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举全市之力发展陶瓷,经过多方努力吐故纳新,使景德镇陶瓷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陶瓷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工业技术的后续改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据统计,至1957年,陶瓷行业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584万元,是1952年的2.02倍;固定资产净值已增至525万元,为1952的1.9倍;年产量已增至27587万件,为1952年的3倍;年产值已增至5943万元,为1952年的4倍多;年利润已增至289万元,为1952年的2.4倍”[4]。

为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景德镇基本摆脱了民生凋敝的困境,为后续的工业化生产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

2.3 “大跃进”的曲折发展

1958年至1960年,全国进入了“大跃进”发展时期。在以全面赶超发达国家的动员下,景德镇市随之也掀起了“跃进”高潮。先后建立了“十大瓷厂”,即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红星瓷厂、红旗瓷厂、为民瓷厂、东风瓷厂、光明瓷厂等十大国营日用瓷厂和多个其他国营瓷厂。陶瓷生产开始进入了高产量、高速度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埋下了不少隐患。即在高产量、高速度和高指标的推动下,景德镇的制瓷行业开始单纯的追求产量,而忽略了产品质量的把控,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产品影响了产品的正常销售。囿于前五年计划经济高速发展的迷惑和当时政策冒进的错误,诱发了过于乐观的经济发展定位,这与当时实际的生产能力产生了较大的偏差,最终导致景陶产业遭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和挫折,发展一度陷入低迷的状态。

在这一时期发展和存在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景陶产业俨然已经偏离了发展的正常轨迹。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个体经济转向集体经济,私营企业被改造成公营以致最终全部实行地方国营。虽然从整体上看,公有制改革是维护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经济基础。但从当时景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与当地产业本身的发展逻辑和社会实情有着较大的偏差。对经济发展预期过高的判断,超越了当时生产实际发展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应当巩固加强和完善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体制,并逐步实现整体产业经济的协调稳步发展。但1958年后,由于过多人为的干预调控,单一化的公有制格局,导致经济逾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从而阻碍了陶瓷工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历史上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长期以手工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进行。其生产水平远虽不及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且管理方式也较为松散,但完全可以作为大工业生产的补充,而且,手工业生产也有它自身的优势。倘若能够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协同发展,那么可能会更符合当时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当地陶瓷产业的多元化和进步。

三年“大跃进使第一个五年计划营造的发展大好局势出现了停滞乃至倒退,景陶产业也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此后,随着中央指导思想的调整,陶瓷产业逐渐走出了发展的困境。但随之到来的十年“文革”,使部分的工厂和科研教学机构停顿,开始复兴的陶瓷产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虽然景陶产业在社会潮流中举步蹒跚,但在此期间景德镇陶瓷生产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建成了隧道窑18条,引进了国外一些先进的设备,改造了陶瓷工业生产厂房,建设了两处石矿开采基地,为华风瓷厂和焦化瓷厂立项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⑪。但值得惋惜的是,1957年建成并拥有当时最先进技术的“景德镇瓷厂”被拆除。景德镇瓷厂筹建于1957年,并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建设,是远东最先进且规模最大的瓷厂。但至1966年投产之后,一直亏损。1969年由上级领导示意将景德镇瓷厂改造为直升机制造厂。这对于景德镇乃至是全国的陶瓷工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⑫。

景德镇瓷厂的消失意味着景 德镇失去了一次进入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的机会,意味着景德镇的制瓷业又回到了传统的手工制瓷模式中,推迟了当地陶瓷行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并使其在与其他陶瓷产区的发展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2.4 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宣告结束。特别是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景德镇的瓷业进入到了历史性发展的新阶段。据相关数据统计:“至1978年景德镇日用瓷的产量达到27432万件,接近195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盈利1027万元。发展至1990年,全市共有个体陶瓷户414户,从业人员2356人。内销量已增至2.14亿件,出口量已达1.36亿件,出口创汇已达2820万美元”⑬。

此期间国营“十大瓷厂”一直是日用瓷生产的中坚力量。虽说1949年至1990年间景德镇几经波折,但总体而言还是存有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果,比如:“先后成立了一批陶瓷科研结构,并已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陶瓷科研体系。1990年与1949年相比,陶瓷产品内销产量增长了3.5倍 ,外贸出口量增长56.8倍,出口创汇增长了140倍。陶瓷产品种类增至20个大类,250个系列,2000多个器型,5000多个画面。相继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荣获多项国内和国际大奖等”⑭。

3 当代景德镇陶瓷产业重构期:以“十大瓷厂”瓦解为例

20世纪90年代以后,景陶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变革,但市场的竞争和历史问题的遗存,导致景陶产业形成了有别于其他陶瓷产区的不同重构式发展期。国营“十大瓷厂”自1959年创建到1995年瓦解,景德镇“十大瓷厂”历经了36年的产业发展变迁,是研究当代景陶产业发展的典型样本。

3.1 “十大瓷厂”瓦解的原因及逻辑

“十大瓷厂”建厂时的初衷具有细化景陶产业的品类划分,使其生产更为专业化,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在原有计划经济模式下,没有解决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转型,这些国营企业难以发展甚至难以生存。

第一,部分沿海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机,经济迅猛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赶超内地,陶瓷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佛山、潮州等地的陶瓷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引进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刺激外贸出口等多项措施的实施,使日用瓷和建筑卫生瓷的产能和品种都极大的得到了提升,陶瓷产业也逐渐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二,体制改革和转型政策的失调。长期以来景德镇国营瓷厂原有的传统管理经营意识固化,导致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介入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另外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中集体化概念的存在,瓷厂工人做多做少被一视同仁,极大的挫伤了工人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会导致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下滑,同时单一的产品结构难以适应自由开放的新市场需求。体制改革时期,简单的以承包转让和出售的方式对原有瓷厂进行改革,将厂区划分成多个区域交付于私人管理。但改革措施不完善不到位,各种先进生产设备并没有在后续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90年代初期的转型并没有促进景陶产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与其他新兴的陶瓷产区相比在观念和行动上有较大差距。可见,面对新的市场经济改革之际,僵化的思想意识阻碍了快速有效的解决自身体制发展的缺陷,没有从产业发展的源头上扭转颓势。

第三,相对分散的单一产品格局面对突发的市场变化,难以迅速调整产业结构来适应市场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划统筹,虽然可以保证集体生产和销售的有序进行,但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市场竞争激烈、适者生存,不可避免的导致传统企业无法与具有多元化结构的新兴企业相抗衡。此外陶瓷产品的产业链是需要上下游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若无法迅速进行调整并积极主动的去应对市场的变化,那终将会失去市场经营的主导权。

第四,思想的守旧与自我禁锢。虽然景陶产业试图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但终究未能真正的突破历史遗留下的小生产和计划经济理念的禁锢。比如不少传统瓷业从业者认为:“市场竞争与景德镇关系不大,只要保证陶瓷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提高,就不怕产品销量不好,即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果仍然困惑于结构布局和发展定位等相关问题,甚至对有助于发展的新生事物出现相当抵触的情绪。倘若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之下,将难以给景德镇面临的形势予以正确合理的评估,以致错失机会。此外,当景陶产业发展进入徘徊期时,并未能完全摆脱“瓷都”的思想包袱,仍有人乐观的认为陶瓷产业的发展必然能回到以往辉煌时期;也有人对景陶产业的复兴和发展缺乏应有的信心,过于贬低自身发展所具有的优势,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甚至有部分企业,幻想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去完成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体制转化与发展。

简言之,首先,自改革开放以后,新兴的民营陶瓷企业不断涌现,同时瓷业原材料的价格也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陶瓷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其次,众多历史遗留问题未能根除,滞后的国有企业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再次,景德镇陶瓷产品种类的组成结构过于单一,国营企业只关注于日用瓷产品的发展而忽略了多元化结构并存的发展需求。同时,陶瓷产品创新的意识较为薄弱,陶瓷企业发展的重心倾向于对设备的改造和添置,而忽视了在现代消费经济发展时顺应消费趋势的产品设计创新,以致出现了设计落后和僵化的问题。最后,当地对国营陶瓷企业主体地位的过分强调,导致忽略了对广大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的发展扶持,并在企业体制改革转换的过程中,没能把握住时代对企业机制转变的实质需求等。

3.2 当代景德镇陶瓷产业重构的时代需求

进入21世纪之后,景德镇市政府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发展局。当地政府为引领当地的陶瓷产业发展,专门建立了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通过“退城进园”的方式,调控地方国有企业和整个陶瓷产业的结构;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引入了一些国内外一流的日用陶瓷现代化企业,形成了新的陶瓷产业发展区域。

可以说景陶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仍然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当前景德镇发展仍受制于交通、信息、设计、设备相对滞后的影响,与占据天时地利的珠三角沿海地区和其他新兴陶瓷产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011年,景德镇陶瓷产值192.6亿元,与全国排名首位的广东佛山陶瓷产值800亿相比,足足相差了4倍,与排名第四的潮州相比其产值也相差了2倍”[5]。此外,景德镇还缺乏对自身品牌的保护与发展的意识。“瓷都”的品牌亦被少数不良厂商所乱用,如不注重质量、以次充好,只关注自身利益而抄袭造假之类的情况层出不穷,导致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品牌的声誉日益下降,直接影响到了消费者对景德镇产品的信赖。

虽然,景陶产业发展仍存有不少问题,但是当地瓷业至今仍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后续发展优势。首先,景德镇是全国为数不多仍保留有完整手工陶瓷生产体系的城市。当前景德镇的中小型手工作坊占据了景陶产业的半壁江山,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和生产方式仍在延续。传统质量的风俗习惯和活动仪式仍然是景陶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景德镇独有的文化景观。其次,景德镇已逐渐形成了全国较为完善的陶瓷教育研发体系,拥有了多所高校构成的高校陶瓷专业集群,向全国各地的陶瓷生产区域提供了大量专业人才。再次,现阶段景德镇的手工陶瓷作坊遍地开花,陈设生活类瓷产品的发展迅速,至今仍占据着国内领先的地位,与以前的陈设陶瓷产品相比无论从陶瓷产品的品种、工艺、质量、设计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和提高,形成了具有特质、潜质、高品质的景陶文化,有力助推景陶产业,得益于我国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由此可见,景陶产业发展随着社会环境与需求的转变重构出新的发展模式,当前景德镇的手工类陶瓷产品俨然已成为景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4 当代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

当代景陶产业虽然曾出现了短暂的恢复与发展,但难以回到昔日“陶瓷之都”的霸主地位。为此,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第一,当代景陶产业与时代发展脱节。当世界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之后,自然优势的核心价值被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信息等多方面因素所替代,欧美、日本等各国依赖大工业时代的发展,推进了本国近现代的陶瓷产业的崛起,使全球陶瓷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和多中心的新局面。因此,无法完全融入于现代工业化时代发展的景德镇,俨然已失去了它在全球陶瓷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当代景陶产业创新力匮乏。近现代,景德镇的发展囿于传统习俗、地方观念、社会背景等多方面不利影响,造成了陶瓷行业整体创新力下降和技艺传承缺失,不能及时顺应时代发展生产出的新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还导致了一些传统技艺出现了传承断代的现象。一些从业者对新的产品和设计理念仍存有抵触的情绪,未能正确理解并运用新时代设计的力量,提升陶瓷产品的经济效益。由此显而易见,此时的景德镇已不能依赖某种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来恢复昔日的辉煌。

第三,当代景陶产业发展需依助多元经济模式的发展。当景德镇国营企业发展步履蹒跚之时,某些民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作坊却凭借其应对市场灵活的自主调控能力,借助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红利,获得了自身发展的空间。这一新兴的群体,充分利用了景德镇精湛的传统制瓷技艺,关注于手工陶瓷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通过创新设计赋予陶瓷产品额外的手工艺附加价值,将普通的陶瓷产品上升为艺术设计产品的新层面。

总言之,当代景陶产业出现的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需求,景德镇仍具有别的陶瓷产区所不具有的发展优势,在商品全球同质化的时代,对于仍拥有传统手工技艺的景德镇来说,这无疑拥有了再次发展的契机。此外,一座城市的发展远景,并不应该仅仅将工业化作为评价一座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应当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范围,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评判的价值标准。

注释

① [清]戴震.戴震集·古经解钩沈序·卷十。

②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二十四卷·史记志疑序。

③ 参见,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9:350.

④ 参见,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9:351.

⑤ 参见,陈帆.中国陶瓷百年史(1911-2010)[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333.

⑥ 参见,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9:357.

⑦ 参见,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9:360.

⑧ 选自,五十年代陶瓷工业的八大变革:企业所有制的变革.参见程振武,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三辑:草鞋码头的变迁·节选·五十年代陶瓷工业的八大变革[M].乐平:乐平市印刷厂,1997:50.

⑨ 参见,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9:360.

⑩ 参见,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9:388-389.

⑪参见,陈帆.中国陶瓷百年史(1911-2010)[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60.

⑫ 参见,陈帆.中国陶瓷百年史(1911-2010)[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60.

⑬ 参见,陈帆.中国陶瓷百年史(1911-2010)[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60-161.

⑭ 参见,陈帆.中国陶瓷百年史(1911-2010)[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61.

猜你喜欢
瓷厂陶瓷产品景德镇
数字媒体技术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色彩的视觉美感与当代陶瓷艺术设计
景德镇“十大瓷厂”产品特色研究
VR技术在工业陶瓷产品展示中的应用*
浅谈模块化设计在陶瓷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余效开藏品精选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