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注浆管棚支护在应力区破碎顶板中应用

2022-03-15 08:12史战宇
山东煤炭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管棚型钢顶板

史战宇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白洞矿业公司,山西 大同 037031)

1 概述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白洞矿业公司2114 巷位于301 盘区南部左翼的最北部,工作面东部为井田边界,西部为盘区的皮带、材料、回风巷,南部为实煤区,北部为301 盘区东部的皮带、轨道及回风巷。2114 巷设计掘进长度为1316 m,巷道为矩形断面,断面规格为宽×高=4.2 m×3.5 m,巷道掘进煤层为石炭系5#煤层。根据工作面附近462811、472811钻孔、工作面探煤厚孔的资料看,工作面煤层总厚为8.0~10.49 m,煤层普遍有3~8 层夹石,夹石厚一般为0.10~0.30 m,夹石断续、不稳定。煤层顶底板岩性见表1。

表1 煤层顶底板岩性

2114 巷掘进至420 m 处揭露F2 正断层,断层走向15°~20°,倾向ES,倾角65°,落差为1.7 m,断层对巷道影响长度为37 m。巷道掘进至405 m 时出现F2 断层应力显现现象,巷道围岩相对破碎,当巷道掘进至407~418 m 段时顶板出现局部冒落、离层现象,两帮收敛严重,收敛量达0.62 m,顶板下沉量达0.44 m。

2 应力区围岩联合支护技术

2.1 超前管棚支护

为防止巷道过应力区机械掘进过程受构造应力、机械扰动等影响,巷道前方煤岩体超前破碎现象,对巷道顶板施工超前管棚支护进行控制维护[1-5]。

2.1.1 超前管棚支护参数

(1)为便于巷道内超前管棚施工以及提高支护效果,管棚支护体长度一般小于10 m,管棚支护长度应根据围岩内摩擦角以及垮落高度进行确定。根据2114 巷掘进期间最大垮落高度为3.2 m,岩体最大内摩擦角为32°,通过合理计算,确定2114巷超前管棚长度为3.5 m。

(2)超前管棚支护体采用中空无缝钢管焊制而成,钢管直径为30 mm,钢管壁厚为12 mm,每根钢管长度为3.0 m。其中第一根钢管端头成锥状便于导向插入,且孔壁均匀布置三排注浆花孔,孔直径为50 mm,间距为0.2 m,每排布置5 个,相邻两根钢管之间采用丝扣连接,丝扣长度为0.2 m。

2.1.2 超前管棚支护施工

(1)为了提高管棚支护刚性,管棚支护孔应与巷道轮廓预留合适的间距,一般钻孔中心与轮廓间距控制在0.2~0.3 m 范围内。超前支护钻孔采用手持式钻机配套直径为32 mm 合金钻头进行施工。

(2)超前管棚支护钻孔施工时,为了防止钻头下垂,钻孔应向轮廓方向保持一定仰角,仰角根据管棚支护长度而定。2114 巷超前管棚支护钻孔设计仰角为5°。

(3)2114 巷顶板共计布置14 根超前管棚支护,支护间距为0.3 m;两帮各施工5 根管棚支护,支护间距为0.6 m。巷道每掘进4.0 m 时及时施工第二排超前管棚支护,相邻两排管棚支护交错距为0.8 m,如图1。

图1 2114 巷断层应力区围岩联合支护示意图(mm)

2.1.3 注浆加固

(1)超前管棚支护施工完后,对顶板及两帮进行超前注浆加固。首先对顶板超前管棚内填入注浆软管,软管直径为22 mm,软管插入管棚支护体内长度为2.0 m。注浆软管安装后在管棚支护孔口处采用止浆塞进行封堵。

(2)顶板每排布置三个注浆孔,即顶板肩角及中部各一个,两帮各布置一个注浆孔。注浆时先顶板后两帮的注浆顺序,注浆液采用马丽散有机化学材料,注浆压力为1.5 MPa,注浆期间发现煤体有浆液渗出时立即停止注浆。

2.2 U29 型钢棚支护

(1)为了进一步提高应力区顶板稳定性,保证超前管棚支护强度,在应力区架设U29 型钢棚。钢棚主要由U29 型钢制成,与传统矩形钢棚相比,U29 型钢具有承载强度高、不易变形等优点。

(2)每根棚腿由两节长度为2.0 m 的U29 型钢组成,两节棚腿之间采用插接式连接,并采用双组抱箍固定。顶梁长度为4.5 m。顶梁与棚腿之间采用卡缆进行固定。

(3)U29 型钢棚架设顺序为:棚腿→顶梁→连接杆。钢棚架设间距为1.0 m,钢棚架设完后保证钢棚顶梁与超前管棚支护体接触严实。

3 应用效果

至2 月13 日2114 巷已掘进至450 m,完全通过了断层应力区。掘进期间分别在410 m、430 m处顶板布置两个观测点,编号为1#、2#,观测点处各安装一台GUD500 型数显离层仪,同时在两帮安装位移监测仪,分别进行15 d 现场观察。应力区顶板联合支护前后围岩变形曲线如图2 所示。

图2 应力区顶板联合支护前后围岩变形曲线图

(1)1#观测点围岩采用传统锚杆支护技术时,受应力影响顶板蠕动变形现象严重。在0~8 d 范围内顶板总下沉量为0.31 m;在8~13 d 范围内随着巷道延伸,顶板应力释放逐渐降低,顶板总下沉量为0.13 m;在13 d 后顶板逐渐趋于稳定。采用传统支护时支护失效现象严重,失效率达11%,且伴随着顶板破碎、离层现象。

(2)2#观测点围岩采取联合控制技术后,顶板下沉、破碎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监测发现,在0~6 d 范围内顶板同样出现蠕动变形现象,总变形量为0.12 m;在6~12 d 范围管棚、钢棚支护与围岩实现了耦合支护作用,顶板总下沉量为0.07 m;在12 d 后顶板趋于稳定。

(3)通过对两帮安装的位移监测仪发现,应力区巷道未采取联合控制技术前,由于顶板应力大、顶板承载能力低,应力沿两帮传递现象严重,导致两帮出现收缩破坏现象。采取联合控制技术后,大大提高了顶板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削弱了应力对两帮剥离破坏作用,两帮收缩量减小为0.21 m。

4 结语

对2114 巷断层应力区顶板采取超前管棚注浆支护,实现了巷道掘进超前支护的目的,降低了应力对围岩超前破坏作用,提高了岩体抗应力能力。通过U29 型钢棚被动支护,进一步加强了顶板稳定性,控制了顶板下沉、破碎现象,有效保障了巷道安全快速掘进。

猜你喜欢
管棚型钢顶板
提升隧道洞内管棚施工质量技术研究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火灾爆炸作用下型钢柱的动力响应与破坏模式分析
地下金属矿山采场顶板冒落危险性研究
大断面浅埋隧道管棚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初次破断特征的力学分析
管棚超前支护下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市场低迷 兆通型钢逆市上扬
钒微合金化H型钢表面裂纹研究与控制
采区巷道复合顶板变形破坏规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