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以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图书馆为例

2022-03-15 06:48方丝雨
图书情报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绍兴党校图书馆

方丝雨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图书和信息中心 绍兴 312000)

“地方文化”又称为“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地理范围内的特定人群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时间后所形成的文化成果,承载着地方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体系中既包含有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观念、道德、精神等文化,又包含有物质形态层面上的语言、行为、习俗等文化,多以史料、文献、文化物品等方式存在,是涵养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资源源泉。2017年1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

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既是图书馆的历史使命,也是对图书馆的时代要求,更是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体现。

1 图书馆服务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在探索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笔者以“图书馆服务”+“地域文化(地方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后可以得到342条结果,其发文量在2013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一直呈较为稳定的状态,近三年内平均每年有20篇左右的论文发表。通过对已发表论文的收集整理后可发现,现有的研究方向大多从公共馆及高校馆的角度出发,通过数据分析及实例研究的方法探讨图书馆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其研究内容大多聚焦于社区文化、城市文化及地方文献建设。

在理论研究层面,典型的研究文章有张彦静与曲晓玮在2012年发表的《公共图书馆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佛山市图书馆为例》一文,详细阐述公共馆与城市文化的关系,通过对佛山图书馆案例进行分析,作者指出了公共馆在城市学习、氛围的营造、权益保障以及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并对公共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做了思考[2]。此外,黎梅和奉晓红在《图书馆》发表的论文中详细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有效路径,即高校从图书馆公益性原则出发,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形成“地方政府主导、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行业指导、文化企业支持、面向公众服务”的合作联盟运行体制机制,最终达到“不断完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地方区域文化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科技服务需求”的共同目的[3]。

在实践研究层面,图书馆界也为地方文化融合实践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一方面,地方文化日益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来源,如江西省图书馆建设的《南昌汉代海昏侯文化资源库》[4]、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建设的《天津音乐家资源数据库》[5]等,都是当地图书馆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搜集、整理和存储来激发地方文化发展的创新型实例;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在弘扬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云南省图书馆就立足于云南本地茶文化,建设“普洱茶文化图书馆”的同时也助力地方打造普洱茶文化的品牌[6]。这种融合既是图书馆全方位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更是图书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更高的文化价值的必然要求。

以上这些研究均为图书馆服务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图书馆界对地方文化传承与弘扬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更是为图书馆参与打造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明了有效路径与前进方向。但美中不足的是现有研究还是大多聚焦于公共馆与高校馆,对如党校图书馆这样的小型专业馆应当如何发挥其自身优势助力地方文化发展还未有更多讨论。本文正是基于绍兴党校图书馆与绍兴文化融合的一些实例,以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2 图书馆服务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新需求

2.1 图书馆服务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需求定位

正如《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中所提出的那样,“图书馆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和提供信息的有力工具,也是在人民思想中树立和平观念和丰富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

从《宣言》中明确的任务出发,图书馆在弘扬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时需要满足三个使命需求。其一是要满足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性需求。由于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其多是以口头的、音像的、非物质的形式存在,极易受到自然、时间、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佚散或断绝。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其二是要满足对地方文化的宣传性需求。图书馆面向地方读者开展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体现了图书馆主动参与社会建设的职能性,能真正地帮助原有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其三是要满足对地方文化的解读性需求。图书馆作为文化汇聚的中心,应当将工作更多地集中在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对文化服务的推广之中。

2.2 图书馆服务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建设模式

地方文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来源之一,各类记载着本地区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俗民风、乡贤故事等的物质及非物质形式的地方文献是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有力保障。因此,实现图书馆服务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建设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是“文化+纸质文献”,第二是“文化+电子文献”,第三是“文化+主题馆建设”,第四是“文化+阅读推广服务”。

让地方文化成为完善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动力源,就需要图书馆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支持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有义务将信息共享、知识服务与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加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不仅是对原有地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更是对当下乃至未来的区域文化精神的再创造与再建设。

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要素对接信息服务,以“文化”为目标导向打造知识品牌,以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事业,不断深化对文化融合理念的认知,实现文化服务内容与模式的创新,同时助力文化型智库与文化型学习基地的发展,是图书馆在新时期践行公共文化机构社会职能的题中之意。

3 绍兴党校图书馆与绍兴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实证

3.1 案例背景

近年来,《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党校关于进一步发挥党校图书馆功能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党校图书馆未来的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校(院)文化建设将成为党校图书馆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此时代背景的要求下,绍兴市委党校在馆藏设施、读者服务、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着力凸显绍兴文化特色,进一步拓展了党校图书馆参与绍兴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实现路径。

3.2 特色定位

绍兴区域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解读、展示绍兴文化,对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中,“越文化”、“红色绍兴文化”及“知行文化”可称得上是绍兴文化“桂冠”上最为闪耀的三颗“明珠”。

(1)越文化

广义上的“越文化”中既包含有禹陵胜迹、阳明洞天等物质文化遗存,也包含有大禹祭典、地方传说、黄酒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存。越文化脱胎于绍兴悠久的区域历史,是由充满智慧的越地人民所创造出的文化硕果,蕴含着绍兴古城上千年来的生活史与社会史。党校图书馆作为绍兴市公共文化机构之一,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和传承越文化。

(2)红色绍兴文化

绍兴是文化名城,更是孕育无数英雄的烈土。建党初期,周恩来、俞秀松、梁柏台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活跃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在地方组织建立、萧绍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斗争等红色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革命事迹。建党100年来,红色文化深刻地塑造着绍兴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为绍兴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党校图书馆是弘扬红色文化的主阵地,更是绍兴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知行文化

“知行合一”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要坚持“知”与“行”的相统一。知行文化根植于绍兴,又反哺于绍兴。在“图书馆+知行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阳明心学、枫桥经验等融入到地方文化资源基地建设过程中,才能强有力地支撑起绍兴市的文化资源建设。

3.3 建设过程

近年来,绍兴党校图书馆在兼顾党校实际需求的前提下,从弘扬绍兴文化的目的出发,主要从特色文献、数字资源、主题馆建设、阅读推广服务等四个方面实现了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

(1)文化+特色文献

绍兴党校图书馆不断加强对地方特色文献的重点采购与倾斜贮藏,不断完善相关地方文献的馆藏建设,进一步凸显出其在馆藏建设方面的绍兴文化特色,使其对读者更具有针对性。

(2)文化+数字资源

在对绍兴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中,绍兴党校图书馆注意发挥机构优势,并与整合地方政府资源相结合,成立了专门的数据库建设项目组,定向、定量、定期地开展相关数据的收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数据库资源的建设。

(3)文化+主题馆建设

“知行馆”的建设是绍兴党校图书馆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举措之一。地方文化主题馆的设立能够更集中地展示绍兴文化的优秀之处,也能够提炼地方文化的精髓以助力党校的教、研工作,营造了文化气息浓郁的学习氛围。

(4)文化+阅读推广服务

绍兴党校图书馆以弘扬绍兴文化为中心,自主打造了“阳明8号”这一文化品牌,不断探索与其他机构、部门的合作方式,借助线上及线下多个平台并围绕其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融合活动,为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绍兴文化提供了更多渠道。

3.4 建设成果

绍兴党校图书馆以绍兴文化为内容提升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又以图书馆馆藏为载体扩大了绍兴文化的影响力,在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果。

(1)地方文化特色文献建设成果

绍兴党校图书馆在长期的馆藏资源建设过程中,以充实“越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基本原则,从采购、贮藏及宣传等方面打造了具有绍兴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源。

一方面,绍兴党校图书馆对现有馆藏图书进行了全面筛查,将与绍兴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等相关的图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过旧、过损或已失去借阅价值的图书完成了替换或修复工作。一方面,绍兴党校图书馆在馆藏常规采购时适当加大了对那些能够反映绍兴文化发展脉络及发展趋势的图书资料的购买力度,特别是保证了对如绍兴年鉴、绍兴地方志、绍兴发展蓝皮书等地方文献的持续购入力度。另一方面,绍兴党校图书馆发挥了党校独有的科研优势,加强与校内其他部门的合作,以恰当的方式对党校教师多年深耕本地文化的学术成果进行收集、保存与宣传,着重收集了由绍兴党校组织编写的各类图书,如《绍兴“十三五”创新发展智库研究》《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等。

(2)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成果

通过对绍兴文化“解剖麻雀式”的跟踪调查,绍兴党校图书馆选定了城市历史(即绍兴水城发展史)、城市先贤(即绍兴籍英雄人物史)及城市建设(即绍兴小城市培育史)三个方面作为对绍兴文化研究的突破口,以专题数据库的形式充分展示了绍兴文化的建设历程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以期能够对现实产生可资参考的研究价值和借鉴价值。

数据库建设项目组与校内专家、本地政府工作人员、地方文化相关传承者等多方力量展开深入合作,以1-3年为周期自主建成一个绍兴文化特色数据库并负责该库的日常维护与更新工作。现已自主建成了《浙籍知识分子与党的创建》《绍兴水城保护与建设》与《店口——浙江小城市培育研究》等三个绍兴党校特色数字资源库。专题库的建设均采用TPI6.5同方专业资源建设管理平台及相关硬件系统,其内容聚焦于绍兴红色历史与英雄人物、绍兴城市建设以及绍兴小城市培育实践等,主要以图书、论文、图片、期刊杂志、电视专题片等为载体,并保证每库的资源数量不少于800条。数据库建成后将以年为单位持续进行资源更新,其建设成果主要服务于党校干部教育与绍兴文化研究。

(3)地方文化主题馆建设成果

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绍兴文化”,发挥党校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优势,自2019年以来,绍兴市委党校已正式启动了党校“知行馆”建设工程项目。

“知行馆”的预期投资将达到一千万元,预估建成后的占地面积将达一千平方米,拟将建成一座承载了教学、科研的,多功能、高定位的党性教育主题馆。“知行馆”自设计之初,就肩负着成为绍兴区域内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党史教育和廉政廉洁教育于一体的文化基地的重要使命,其在设计基础上从党校主业出发,在排布上以知行文化为设计理念,在建设内容上突出了绍兴本土的文化精粹,聚焦绍兴红色文化、阳明文化与廉政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多应用光、声、影、图、文等新媒体技术,在布局上则聚焦于绍兴地域的文化资源与人文景观。“知行馆”将“书香校园”的精神融入其创新性建设之中,在打造绍兴党校承载地方文化信息平台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内涵。

(4)地方文化阅读品牌建设成果

绍兴党校图书馆依托“阳明8号”这一知行文化品牌,积极展开种类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将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使命与读者服务相结合,使其进一步常态化、多样化。

一方面,绍兴党校图书馆以主题图书为媒介推广绍兴文化,在线下与本地书店展开常态化合作,开辟了专门区域作为“人文书廊”,定期邀请书店举办了如阳明文化书展、鲁迅文学书展等地方文化主题图书展销活动。同时还在移动图书馆、电子读书机等线上媒体定期开展绍兴文化相关的书目推介活动,以首页推荐、海报轮播等形式向读者展示新入馆的文化类书籍。另一方面,绍兴党校图书馆以阅读推广活动为媒介推广绍兴文化,在线下将阅读推广活动与党校日常的教、研工作进行深度联结,定期邀请本地相关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在党校举办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等。目前已举办过《王阳明的生平与事迹》、《红色绍兴革命先烈》等主题沙龙,通过导师领读-听众围读的形式加深了读者对绍兴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此外,还在线上依托移动图书馆、超星学习通等阅读平台举办了绍兴文化主题书目阅读积累活动、地方文化系列讲座阅读打卡活动、地方文化知识有奖竞猜活动等,在广大读者中受到了广泛认可与好评。

4 图书馆服务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策略

4.1 以地方文献丰富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馆藏文献的管理亦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对现有地方文献的管理工作,对尚未形成体系的一次文献加快实行保护性收集,并对馆内已有的地方文献开展整理与筛选。另一方面,图书馆要提升对新进馆藏资源的采购与收集工作,加大对地方文化类文献的采购力度,形成切实有效的地方文献增长制度。除了纸质文献以外,对那些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地方文化资源,图书馆也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保存义务,应当尽可能地以口述记录、音视频、全景照片等方式予以最大程度的留存与贮藏。

4.2 健全制度确保地方文化传承

党校图书馆服务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必将是一项需要长久投入的事业,不是一时兴起的,也做不到一蹴而就。建立健全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保障体系,特别是要确立常态化的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积累性与持续性。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当制定相关的支持措施,将文化融合建设事业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写入图书馆工作管理相关办法中。在投入保障方面,要积极争取财政方面的支持,提升绍兴党校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水平。以较为充裕的资金来帮助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图书馆馆舍、馆藏建设及知识信息服务的每一阶段。在人才保障方面,要将文化融合纳入绍兴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培训计划之中,注意发挥人才在党校图书馆与地方文化相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4.3 以地方文化为内核开展阅读服务

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阅读潮流下,全面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己成为当前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充分调度馆内、馆外各类资源,在线上与线下两个渠道同步推进各类主题文化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对内,应当发挥地方优势,深入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信息平台。对外,应当适当引入多方合作机构,与政府部门、本地高校及各类地方文化研讨会等实现跨领域的文化合作,提升图书馆在地方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图书馆应当将弘扬优秀的绍兴文化这一时代任务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的阅读服务中去,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之余,更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活力。

4.4 以图书馆信息平台为中心宣传地方文化

随着5G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信息化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性动力,不断开拓思维,寻求多方合作,为图书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拓展出更多可行方案。在开展读者服务时,图书馆尤其是要借助图解、视频、VR试听等多媒体技术打破其原有的传统单一服务模式。在阅读推广中,图书馆应当以自媒体平台为中介,灵活运用各类公众号、读者交流群、移动图书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专题。

4.5 建设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基地

图书馆应当利用特色地方文化资源,将文化贯穿于图书馆服务的始终,在弘扬地方文化的同时注意培养读者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文化融合任务。为了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绍兴党校图书馆应当紧紧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地方文化品牌展开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将本馆打造成为本区域内地方文化交流的信息平台与知识社区,为建设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基地提供信息支持。图书馆应当将阅读推广活动与当地文化建设的需求相结合,寻找地方文化与图书馆工作的契合点,实现文化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图书馆应当全方位地发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将读者作为地方文化的接收者,更是要引导他们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人。

5 结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要在发展中坚持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这既是图书馆助力科学研究、咨政服务的学术服务义务,也是图书馆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中的社会服务义务,更具有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绍兴党校图书馆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绍兴大闯关
图书馆
人文绍兴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去图书馆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