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的病因及防治

2022-03-16 05:00李艳丰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423000
兽医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圈舍猪只猪群

李艳丰/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423000

随着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猪只之间相互撕咬斗争比较普遍,导致猪咬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1~3 月龄和8~12 月龄的猪很容易发生该病,直接影响猪的生长性能,为此,加强对猪咬尾症的预防非常的关键。

1 发病原因

1.1 环境因素养殖场内的温度过高和过低,或者早晨和晚上的温差比较大都会增加咬尾症的发生概率。此外,养殖场内的卫生管理不好或者过于潮湿,光照过强等因素会导致猪群的活动量增加,养殖场内外的噪音比较大会导致猪出现不安的现象,也容易引发该病症。养殖场内的通风系统运转不良,通风效果比较差,导致有害气体的浓度增高,也会诱发咬尾症。在养殖中管理不当会出现在贼风,过冷的空气进入圈舍等因素会导致猪不适,出现应激反应,也会引发咬尾症。

1.2 管理因素第一,没有做好分群管理措施,导致饲养管理方式不科学,大小不同的猪群混合喂养,在喂食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大猪抢夺饲料,但是小猪不能获得充足饲料的情况,或者大猪撕咬小猪的现象,加上自然环境比较狭窄,体型大的猪只会撕咬体型比较小的猪只,会增加咬尾症的发生概率。第二,饲养密度过大。有的养殖户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没有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控制饲养密度,导致饲养密度大,生猪的活动空间比较狭小,经常会出现撕咬的现象来争夺空间,便于更好的休息和睡眠,从而引发咬尾症。第三,饲养密度过大还会导致圈舍内的饮水机不足,加之安装的位置不科学,有些猪只无法获得充足的饲料和饮水,为了争夺饲料和水位而出现相互打斗和啃咬的现象,从而引发该病。此外,在养殖的过程中频繁的转圈和并栏会导致猪的体重差异比较明显,相互之间也可能出现打斗的现象,而引发咬尾症。

1.3 营养因素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养殖户不能为猪群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导致机体的摄入营养成分不足,尤其是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不能满足猪群的生长发育需求,也会引发咬尾症。在养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饲料搭配不合理,或蛋白质水平比较低或者缺乏一定的微量元素,会导致猪出现饿食癖,长期以往会导致营养失去平衡,从而引发该病症。

1.4 其他疾病继发引起在养殖的过程中,猪只会感染某些体内寄生虫病,尤其是一些肠道内的寄生虫疾病,直接和机体争夺养分和水分,导致猪只体内缺乏营养成分,也会引发该病症。猪也会感染一些体外的寄生虫,包括虱和螨虫等,会造成猪只的皮肤瘙痒,猪只会通过摩擦栏杆或者啃咬的方式进行止痒,或者对其他的猪进行撕咬,也会引发疾病。

1.5 其他因素在猪只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好斗的猪只,并且有啃咬乱咬的恶习,长期以往会诱发其他的猪只出现咬尾症。此外,公猪和母猪之间相互爬跨也会诱发咬耳或者咬尾现象。

2 主要危害

通常情况下,被咬猪只会惊恐不安,在圈舍内不断的躲藏,影响采食能力和饮水能力。有些仔猪对血腥味比较敏感,可能对受伤处形成群咬的攻势,被害猪的尾巴会被咬断,持续流血,从而引发发炎或者组织坏死,行走困难,影响猪只的健康生长。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会形成开放性的伤口,长期在环境中暴露会产生大量的细菌,诱发其他的继发性疾病,包括肺炎和关节炎等症状。被咬猪可能出现贫血现象,皮肤苍白,生长发育缓慢,可能变成僵猪,失去价值,很难售卖。

3 防治措施

3.1 科学的建设猪舍在养殖之前,要做好猪舍的选址工作,要选择通风良好和排水比较便利的地区,科学的控制好饲养的密度,保证猪群能够充足的采食和饮食,有充足的活动空间,确保猪只能够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安装相应的设备,包括通风设备和温度湿度设备等,为猪群营造健康的生长空间。

3.2 加强饲养管理第一,做好分群管理工作,针对体重大小不同的猪群,应该采取分群管理措施,尽可能的采取原窝原群的方式。在仔猪断奶之后,要合理的分群管理,在保证原窝原群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选择体重和性情比较相近的猪混合饲养,才能保证同批次的猪群出栏之后的体重差异不明显,保证饲养的稳定性。在分群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同窝的猪群,在早期可以在体表上喷洒相同气味的液体,或者将猪群驱赶到空旷的地区,在相互玩耍的过程中能够熟悉对方,能够减少该病症的出现。第二,科学的控制饲养的密度。科学的控制饲养密度也能够减少该病症的出现,通常情况下,每个猪群的饲养数量控制在10~12 头,针对2~3 月龄的猪只,每头猪的占地面积为0.5m2左右。如果是4~6 月龄的幼龄猪,每头猪的占地面积为0.27m2左右。针对育肥猪,每头猪的占地面积应该控制1m2左右。在气候炎热的夏季,可以适当的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保证养殖场内的通风良好,减少猪群出现应急反应的可能性。在寒冷的冬季,应该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饲养的密度。第四,创造良好的卫生管理环境。在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养猪场,猪只对卫生环境比较敏感,应该加强对养殖场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工作,安装必要的通风设备,保证养殖场内的通风良好,为猪群营造适合的生长空间。及时的清理养殖场内的粪便和尿液,定期的更换垫料,保证圈舍的干燥和卫生。做好空气管理工作,每天都应该定期的通风和换气,减少养殖场内的有害气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第五,要做好养殖场内的消毒管理工作。在季节交替的时期,尤其是春秋季节,要制定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并且能够有效的落实,选择刺激性比较小的消毒药物,对圈舍内外进行彻底的消毒,可以使用3%的氢氧化钠、15%的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但是要控制好剂量,保证消毒的效果。此外,对养殖场外的环境也要彻底的消毒。

3.3 做好饲料管理应该为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圈提供适合的营养需求,安装固定槽或者活动饲槽,为猪群提供新鲜的全价饲料,让每头猪都能够采食,提高采食量。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猪群的生长情况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矿物质、维生素和粗纤维等,满足营养的需求。有的学者调查研究显示,通过添加高纤维饲料能够减少妊娠期母猪的采食的怪异行为,保证粗纤维的含量控制在16%左右能够提高饲喂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饮水流速的控制工作,保证猪群能够获得干净清洁的饮水,减少因为饮水而引起的应激反应,促进猪群稳定生长。此外,为了有效的预防咬尾症,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少许的镇静剂或者0.1%的食盐,效果明显。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满足猪群的生长发育需求,并且坚持定时定量的饲喂原则。此外,要加强对饲料的管理,从正规的厂家购买营养均衡的饲料,将饲料放在通风良好的地区,避免饲料的发霉。禁止喂服发霉变质的饲料。

3.4 及时的断尾相关的报道显示,仔猪断尾之后出现咬尾症的概率约为0.25%左右,没有断尾的概率为6.9%,为此,要及时的为仔猪断尾,可以选择在1~2 日龄时进行,主要的操作如下所述,选择尾巴的下面1/3 处,使用钢丝钳子连续钳两下,保证压扁血管和神经,经过10d 左右1/3 处尾巴能够脱掉,该种方法不会发生出血的现象,同时也不会导致发炎,效果比较好。

3.5 定期做好驱虫保健工作如果发现猪只的体表有疥螨,直接会损伤皮肤的表面。如果体内有寄生虫,会增加机体发生应激的概率,也会引发咬尾症,要及时的驱虫处理,避免寄生虫的扩散和蔓延。针对有疥螨病的猪只,应该立即的隔离治疗,并且选用配置好的敌百虫粉剂对患病处进行擦洗,如果患病处面积比较大,要扩大擦洗的面积,或者采取全身喷淋的方式,每天一次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中毒的现象,要配备好相应的急救药物。

3.6 隔离治疗如果出现猪只咬尾症,要采取立即隔离治疗的措施,以免攻击其他的猪只,并且及时的处理伤口,可以在伤口处涂抹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然后涂抹碘酒,避免化脓,如果症状比较严重,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病情的扩散。

3.7 加强日常的巡查管理在喂料和护理的过程中,要随时的观察猪群的生长状态,发现异常之后仔细的检查,找出问题所在,针对可能出现病症的猪只要及时的隔离,避免病情严重。

3.8 治疗措施如果出现轻微咬尾的现象,可以使用50%的白酒进行喷雾,1d 用2~3 次即可,目的扰乱嗅觉,经过2~3d 之后,症状可能消失。针对轻度咬伤的患病猪,可以采用碘酊红霉素软膏涂抹伤口部位,避免出现继发性感染。对伤口比较严重的患病处,要进行妥善的处理,以免伤口化脓。针对一些攻击性比较强的猪只,必要时可以选择一些镇静类的药物,如注射适量安眠酮等。

猜你喜欢
圈舍猪只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猪群免疫抑制因素及应对措施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提高装猪坡道装载效率的研究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一种新型肉鸡圈舍的研究和应用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