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2022-03-16 12:16任艳利赖晓辉秦瑞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任艳利 赖晓辉 秦瑞坪

(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 新疆·伊犁州 835000)

近几年来,生物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高速发展,相关企业急需大批应用性、创新性人才,然而生物工程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培训时,由于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们缺少了发现问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协同育人也存在着协同教育只停留于政策层面、“合而不作”“流于形式”,各方合作时主体分工不明确且积极性不高、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和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等。企业和高校在合作时各自的功能、作用和地位不够明确、合作层次低、结合点不多,使得双方合作教学方式变得单一,高校无法融入企业内,只能游离于企业之外。通过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的生物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提供有效的教学实践方式并能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1 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1 激发创造力

高校是培养生物专业创新人才主要基地,大力的推进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能有利于让创新能力与生产关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高校要加深和推进企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办学、教学模式。建立起高校和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机制体系,培养大量企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为市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与动力。

1.2 解决学生就业压力与困难

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还是相对单一。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应进行开拓创新,从而使得其拥有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通过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合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合格且优秀的生物工程专业方面的创新性技术人才,不仅可以改善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也能帮助即将毕业、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缓解就业压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1.3 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单单是需方和供方的关系,他们之间更像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改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也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高校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从长远来考虑,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除了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理念指引下,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受到了弱化,老师更加专注于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重视。一些高校因顺应社会对生物工程科研技术人员的需要,在条件还未完善的情况下,不断地扩招,使其办学资金严重短缺,教学设施不健全,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知识、轻视行动、重视思考、轻视语言的情况。这种由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脱节的培养方法而产生的学习模式,普遍存在实践创新能力差、操作技能跟不上的情况,无法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们毕业后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

2.2 校企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李海霞在“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谈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仍处于“松散型”低层面。窦沛琳也提到我国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运行机制缺乏完善型比较松散。虽然我国政府在给予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很大的鼓励与支持,但是却并未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校企合作引领机制及准则,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角色界限不够清晰,无法很好地发挥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组织协调作用,同时政府部门对校企之间的协同教育没有提供起到合理的监督和计划,使得校企合作缺乏正常的秩序。校企协同育人的运作机制也还不够先进,从政府层面上来看,并没有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力量不够聚焦;从校企合作的管理层面来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在培养学生时发生问题很容易互相推卸责任。

2.3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简单

伴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大部分高校也改革创新了生物工程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且组织教师创新改编、或重新编制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但由于只是局部或个别的学校进行这样的改革,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教材体系与教学机制。以伊犁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内模拟实验、工厂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然而由于大多数实习单位的管理松散,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也不理想,对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作用也不大。

2.4 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大多高校不够重视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许多实验室设备老旧,无法保证教学所需及学生掌握新技术的需求。同时,不够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完善,大多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并没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学生本人自己去找,这样使得校外实践分散、临时性较强,不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在校外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监督检查;使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了表面,实习效果比较差。

2.5 存在严重的“壁炉”现象

在当前的高校与企业合作中,往往出现校企冷热不均的“壁炉”现象,“壁炉现象”之所发生的根源就是高校及其企业之间在合作中所发生的收益和风险不相适应。就高等院校而言,与企业进行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是一种仅仅具备收益却又无太大风险的做法,但是通过校企协同育人,高校却可以通过依靠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帮忙培养人才,减轻高校实践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只是付出了少量的资金投入,但对于企业来说所付出的资源折算下来的经济价值是较大的。对于企业而言,仅仅是通过学校得到的师生们所提供的小部分科研援助,并且在企业中进行实践的学生,并没有办法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企业无法保障对人才培养专用性,面临着投入却无法获得收获的风险,从而导致校企协同育人出现“壁炉”现象。

3 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建议

3.1 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各地政府对高校和企业有序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工作进行精确指导;高校应积极和地方政府、相关企业沟通,掌握最新的生物行业发展动态与方向,并适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与教育课程;适当地放宽经营管理职责,主动地向企业提出合作邀请;积极创新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育机制,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了探索。相关企业还是要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让一些在企业中具有经验丰富的人员兼职教师,给学生传授相关生物课程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等。

3.2 校企双方明确合作目标

高校要充分掌握所合作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商量、讨论应该怎样制定合适且高效的培养计划。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相关企业在对学生进行培训时也应和高校遵循相同的育人标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高校和企业之间也要取长补短,确立共同的育人目标,保证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3.3 创新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要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有效、精确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本身也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实施途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企业是市场和用工单位的主体,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敏感性较强,所以企业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创设学习基地,将实际职业基础知识和学生基本知识落到到位,企业也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校企合作教育大力的支持。高校必须立足于生物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率的吸收、融合、接纳,将生物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突显出来。

3.4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通过结合生物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与人才需求,高校与企业一同商讨定制方案与模式,如统招培养、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攻读轮换制、现代师徒制、项目负责制等。也可以将学生送到公司培训、指导,或者请相关技术师傅到学校中为学生讲解技术知识。企业也可以定期去学校对职业素养与技能方面的教育进行引导性培训,帮助大学生在就读之前提前了解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知识,提出一套科学、现实的行业规范及企业标准,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要去企业工作,提升其职业素养与技能。学校与企业之间都应该进行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共建、合作的新格局,共同培养生物工程相关专业人才。

4 总结与展望

校企协同育人的理论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架构面突破了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校企协同、协同育人的理论与教学模式,对于服务当地经济,提升与生物学科相关产业的总体水平都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真正能够“留得住、肯吃苦、会干事、能成事”的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不但大大提高了高校的学生就业效益,而且也在一定范围内增强了高校的办学素质,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多赢的良好、高效合作局面。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从企业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并且提前了解了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及工作内容,使他们能够通过学习的方法,提前体验和运用自己在学校期间所掌握的生物工程相关理论知识,为未来踏上企业岗位工作之后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工作和社会,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