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以“焊接冶金与材料焊接性”为例

2022-03-16 12:16张德芬陈孝文黄本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冶金工科专业课程

张德芬 陈孝文 王 平 黄本生 王 杰

(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陆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导向的“新工科”正在进入越来越多高校的建设视野范围,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定位是“人才质量”[1]。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成为高校新工科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思政”就是实现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需要坚持科学理念、秉持系统思维,借助周密的规划与设计、卓有成效的实践来推进[2]。“课程思政”维度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把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新工科背景下德育化人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3]。本研究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焊接冶金与材料焊接性》为例,探索此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设计思路,为培养工科专业技能与思政协同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支撑,以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国际竞争与挑战。

1 “焊接冶金与材料焊接性”的课程目标及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应该紧紧围绕新技术产业的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来确定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焊接冶金与材料焊接性》是高等工科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课程内容包含焊接冶金基本原理、焊接性及其试验方法、材料的焊接性分析等。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达成以下四个目标:(1)掌握和了解焊接冶金原理与材料焊接性的理论知识;(2)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分析焊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确定焊接材料的设计方案;(3)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获得撰写科技报告的能力;(4)通过典型材料的焊接性分析,掌握焊接性分析的方法、制定焊接工艺的原则及方法,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焊接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与教学方法、情感培养与价值观建立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素质目标的达成取决于课程思政教育方案的实施[4]。由于本课程为焊接方向的专业课,课程专业性较强,专业理论知识较多,内容较为庞杂和枯燥,导致学生学起来感觉内容多,难度较大,积极性不高。针对本课程的工程特色,结合一定的思政元素进行讲授显得愈发的有意义。

2 “焊接冶金与材料焊接性”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针对“焊接冶金与材料焊接性”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首先进行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整个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学习评价和教学过程一致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将本课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梦”实现的意义;针对工程实例与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相结合,将所讲授的课程与当时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我国改革开放的科技发展大潮中,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先驱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针对专业知识背景与爱国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将所讲授的课程与当前本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大国工匠及“七一勋章”典型人物及其事件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情怀。

围绕焊接方向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和整体思路,本课程拟从以下方法来落实课程思政。

(1)知识讲授法。在理论教学部分,结合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讲述、讲演等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强化工程伦理教育,融入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地追问、质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去粗取精,自己得出结论。比如在讲授焊接冷裂纹的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部分时,让学生从冷裂纹的形成机理来理解对应的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这样学生得到的不只是一个正确的结论,而且是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实践部分,通过引入焊接创新大赛的命题及考核要求,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考核评价方式,唤醒学生主动实践的需求,培养“工匠精神”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中国梦的实现和民族复兴。

(2)主题讨论法。将课堂讨论和课后答疑相结合,实现师生、同学之间通畅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让教师知道学生的新颖想法,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3)探索发现法。鼓励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大胆探索,锻炼学生的知识查找和搜集的能力,自发地形成良好的求知意识和认知能力。比如在焊缝性能控制部分,引导学生结合材料科学基础和金属热处理的基本理论,大胆提出控制焊缝金属性能的途径。

(4)案例分析法。针对本课程的工程特色,主要结合水下、空间等特殊环境下以及航天航空、高铁等行业中的先进焊接技术为例进行思政教育,具体实施方式如下:①以水下焊接技术案例分析,在教学课程中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海洋石油开发和水下建筑的建设及发展,剖析焊接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讲述焊接技术对于我国科技进步、国防实力增强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和价值观。②开展学生小组汇报教学。让各个小组自主进行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关于先进焊接技术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改革发展路上的焊接领域先驱者及事迹等。让学生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在课堂上进行相关课题的汇报和交流,并上交调查研究报告。

3 结语

通过将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进行课程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焊接冶金学的基本原理、焊接性的分析方法和典型材料的焊接性。在专业知识授予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比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宏伟巨变,树立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冶金工科专业课程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